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

作者:王勇,王全成 编著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出版年:2008-01-01

评分:5分

ISBN:9787802321403

所属分类:历史文化

书刊介绍

齐鲁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从探寻齐鲁文明的初曙入手,一路追随齐鲁文化发展的脉络,深入分析了齐文化与鲁文化的渊源、衍变、交流、融合与延续,并结合齐鲁大地的文化遗迹、民俗风情、神话传说、先贤英杰、名山古寺、鲁菜美味等,多角度地再现了齐鲁文化风貌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使读者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感受齐鲁文化的厚重与博大、深远与嬗变,堪称一部全景式展现齐鲁文化的优秀读物。

齐鲁文化 本书特色

齐鲁这种地域文化如何能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思想、文化的主流,并至今产生着重大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谜,一个让人费解的谜。让我们打开这本书,在文字的指引下穿过历史的迷雾,对齐鲁大地的历史、风俗、宗教、遗迹、人物等进行一次彻底的探寻,从依稀存在的蛛丝马迹中一窥历史的真相……

齐鲁文化 目录

**章齐鲁文明的初曙
**节*早的“齐鲁人”——沂源人
第二节齐鲁文明的前奏——东夷文化时期
一、后李文化时期
二、北辛文化时期
三、大汶口文化时期
四、龙山文化时期
五、岳石文化时期
第三节东夷人的原始宗教
一、鸟崇拜
二、太阳崇拜
三、桑树崇拜
第二章齐鲁史话
**节齐国史话
一、受封齐地
二、逐渐强大的齐国
三、走向衰微的齐国
四、田齐取代姜齐
五、再次雄起
六、一灭国战争
七、*终败亡
第二节鲁国史话
一、鲁国的建立
二、动荡不安的鲁国
三、庆父之难
四、三桓专政
五、鲁国灭亡
第三节秦代以后的山东
第三章齐文化与鲁文化
**节齐鲁文化概述
第二节齐文化
一、“齐”名的来历
二、齐文化的特性:功利性和空灵性
三、功利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四、黄老之学与齐文化
第三节鲁文化
一、“鲁”名的来历
二、周公的文化方针——“变其俗,革其礼”与“亲亲上恩”
……
第四章齐鲁文化遗迹
第五章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第六章齐鲁英杰
第七章齐鲁选贤遗迹
第八章齐鲁名山古寺
第九章巍巍泰山
第十章食不厌精话鲁菜
参考文献

齐鲁文化 节选

**章齐鲁文明的初曙
第二节齐鲁文明的前奏——东夷文化时期
……
一、后李文化时期
“后李文化”发现于1992年,主要分布在泰沂山系北侧的山前地带。当时,山东省文物部门在临淄齐陵镇的后李家村进行考古发掘,于古车马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古代的陶器碎片。经文物专家鉴定,这些碎片距今约8200—8500年,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之一。由于是在临淄后李家村发现的,所以叫做“后李文化”,那段时间也被人们称作“后李文化时期”。
后李文化遗迹主要包括房址、壕沟、灰坑等。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平面多圆角方型或长方形,面积一般30一50平方米,大者50余平方米。居住面有的经过烧烤,有灶址和一些陶、石器等生活用具。陶器以红褐陶为主,红、灰褐、黑褐、青灰褐陶次之。制作工艺为泥条盘筑,器表多素面,器形以圆底器为主,仅有少量平底器和圈足器。器类主要有釜、罐、壶、盂、盆、钵、碗、形器、杯、盘、器盖和支脚等。
由此可见,“后李文化时期”的生产力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和规模,能够制出造型古朴、质地松软的陶瓷器皿,并对颜色有了很好的认识和使用。
二、北辛文化时期
北辛文化是在1978—1979年间的考古中被发现的,因发现于滕州官桥镇北辛村附近而得名,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是原始社会开始趋向繁荣的重要阶段。
据考古发现:当时的北辛地区是一个氏族部落的聚居地,部落中的人们已经能够手工制作鼎、罐、釜、钵、碗、盆、壶、支座等多种类型的陶器,还会在器物上刻画窄堆纹、蓖纹、划纹、压划纹等饰纹;石器磨制的工艺已非常精细,如斧、铲、镰、磨盘、磨饼、凿、匕首等的器形非常规整,有很好的光滑度;懂得了农耕,会使用石铲、鹿角锄等各种石器翻松土地,从事农业生产,而且会使用石磨盘来加工粮食;手工业生产出现萌芽,开始使用野生纤维和动物毛绒进行纺织、缝纫、编织;建成了半地穴式的圆形房屋,居住条件较后李文化时期的人类有了很大进步;家畜饲养、狩猎、捕鱼等也比较发达……这一切都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真正走向了定居生活,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熟食制作技术非常进步。
……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