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面向大众读者的回忆性图书。编者侯錱是侯宝林先生的女儿,书中内容涉及侯宝林的演艺生涯(以反串戏、电影等为主)、谈相声及回忆性文字;侯氏子女的回忆以及友人的回忆等。
走入侯宅,翻开侯家的私人相册,聆听鲜为人知的家轶事,品赏一帧帧珍贵的照片,浓缩中国一个相声时代的历史影像。
我是因喜欢相声,倾慕侯宝林才在上世纪60年代初走近这位大师的;也是因为倾慕他而有《论侯宝林的相声艺术》论文发表,才在80年代初晋升为副教授;还是因为他的提携、推荐,我的专著《中国的相声》得以出版,此后不久我便升为教授。侯宝林对他的儿女们总是耳提面命地说:“别忘了你们吃的每一粒米穿的每一布丝儿都是相声给的。”故也鹦鹉学舌地向我的儿女们重复着粒米寸布和相声的干系。
“反右”以后,我的“作家梦”破灭,在升人大三分专业时,我被“服从分配”到了“语言专业”。由于才气不逮而兴味索然。于是就做《关于相声语言》的毕业论文,希冀因此而接近艺术。天如人意,我竟因此而被分配至侯宝林所在的中央广播说唱团任创作员。在我**次和他见面时,他既热情而又略带矜持地告示我两句话,使我铭记终生。一句是:“曲艺是个金饭碗,你一辈子也吃不完。”一句是:“别看你是北大高才生,搞这行还得从头学起。”从此我谨遵师教,不仅越发仰视他,而且越发仰视曲艺和相声。
“文革”开始,我和他相继受到冲击,他是定了性的“死老虎”,我是审查始终尚未定性的“活老虎”。下放“干校”之前他被监督劳动时,我贸然钻进他正在擦洗的厕所,也正告他两句话,一是:“交代问题不要胡说八道。”一是:“相信群众相信党。”就像**次见面他送我的两句名言一样,算是对他赠言的回报。尔后我们在干校劳动时虽不发一言却“眉目传情”,知道彼此的心境。只是麦收扛麻包时连当初“小病大养”的“走资派”们都扛起就走,急起直追,而我则包一上肩立即坐地,屡试屡败。是他正言厉色地告诉我:“腰,腰是男人根,你得挺起来。”哦,他的话立即奏效,不仅使我免遭批判之苦,同时也增强了生命信心——还有这话的潜在含义更是受益终生。尔后就是林彪垮台了,在他接应我锄完棉花趟子的地头前,我们痛饮孑孓浮游在水洼上的雨水,尔后在地头喘息的片刻,我预言说:“你该回去了,肯定比我早。”他含含糊糊不知所云。就在此后不到一周,他便打道回府。据说毛泽东圈定十人“落实政策”,他是其中之一。我的“预言”也算对他棉花地之情的另次回报。再后我就调到南开大学接受工人阶级“上、管、改”了。直到80年代我们才因合作写书走到一起,虽是京津两地工作分离,却是相知相交友谊的开始。他对人介绍我说是“半师半友”的关系,我则坚称他是我“全方位的老师”。我对他的仰视与时并进,历久弥深。
日前一家电视台采访我,要我提供侯宝林笑话。他们拟创办一“逗你玩”栏目,要求从头到尾笑声迭起。我顿时哑然。因为在我大脑的映像里,除去舞台上他那幽默智慧的喜剧形象而外,在我和他无话不谈的深层接触中,他的“逗你玩”本领只在物态和行为文化的表层——只在起居饮食、“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的性格和情感的层面。在任何一个群落里他从不“耍活宝”,也不“逗你玩”,他精神和灵魂世界不仅是严肃的,甚而是伤感的。正是由于他那与生俱来的“悲剧情结”,使他从小就极其自尊,连捡煤核儿、乞讨时都从不涎颜媚脸。也正是这种自尊使他在学艺时绝少说熊话或贱话——在他打钱的钱板子上是从来没有“您就当我是逗您一笑的欢喜虫”,以及猫儿狗儿之类自侮的语言。也正是这种自尊,激励他要把自己当人,要把相声从“玩意儿”擢升为艺术。1940年他在天津走红,不是凭着丑化自我,是靠他传神动听的学唱、清新洗洁的语言、略带儒雅的风度而在白天一场《空城计》、夜晚一场《改行》的当天一炮打响。是他坚定了相声在剧场与其他曲种同伦并列的地位,并由“倒二”递升至“大轴”。于是他**个蓄起了分头,穿上了西装,并在街上碰见了他的同行。这位朋友不屑地说:“嗬!说相声的穿西装——人啦!”这“人啦”在天津话里有“人模狗样”和“人者仁也”的双重含义。侯宝林立即抗争说:“人啦怎么着,说相声的就不是人吗?我就是要把自己当人,把相声当成艺术。”这位同行不以为然地说:“你行,咱们走着瞧!”
建国以后,时代赋予了他展示才华的天机。他的相声以寓庄于谐意高味浓的美学趣味、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模拟表演、本色自然夸而不诬的舞台风度、亲和观众合作默契的交流关系、留有余地恰到好处的含蓄简练、俗中见雅雅俗共赏的喜剧内容以及运斤用斧“三言两语出人物”的语言能力,使这门艺术不仅“老少咸宜,妇孺皆知”,并且走出国门享誉国际。侯宝林的名字几乎成为中国相声的符号。
但是,就在他从干校归来“还原为人”的不久——1979年7月,侯宝林“正式宣布息影舞台,专门从事相声研究工作”了。他对我说,这是他个人的“擅自决定”。因为尚未通过领导的批准——他还没有退休,那个时候也不兴退休,像他这样级别的演员也不存在退休。他的这一决定立即引起社会反响,我一时也不太理解。因为经历了那么多痛苦屈辱、磨难忍耐和期待,社会发生了那么强烈的震撼和动荡,整个民族付出了那么惨重的代价才从不幸中挣扎出来有了今天——我们民族和国家希望的春天,每个中国人机会均等的春天,知识分子经历了希望一失望一无望一绝望后从天而降的春天——他为什么放弃呢?他不是说过“一个演员设若脱离了舞台,他就等于失去了生命从而成为行尸走肉了”吗?他不是因为忘情曾经在干校田间唱起劳动号子以一解心中的艺术情结而几遭批评吗?他这是怎么了,如今的生活可对他不薄呀。请看:这年的1月,他在首都体育馆演出新作《采风记》,受到观众热烈欢迎;3月,他在“文革”后创作和改编的相声由山西人民出版社结集为《再生集》出版;同时他被任命为中央广播艺术团总团艺术指导;6~7月出席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他名誉和地位的节节上升胜过以往。他究竟是怎样想的呢?
他严肃地对我说:他艺术的高峰时期已经过了。他不愿像有的戏曲大师那样为了证明自己的个人魅力,把一个残缺不全老态龙钟的形象留给观众。他说他如今的心力体力都不比从前。他不愿意凭着名声让观众可怜他。他希望留给他们的是他全盛时期的形象。或许他也同时向舆论界披露了他的想法。于是便有或惋惜或劝慰或祝贺的各种意见发表,而主导评价则是肯定他“激流勇退”。这无疑对当时艺术界乃至整个社会都是一个明智的启发,即不要躺在名声上倚老卖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这不仅是对“艺术终身制’’甚至是对“干部终身制”以及民族心理中的世袭和守旧想法一次不小的冲击,尤其对罹难方醒失而复得敝帚自珍的整个民族精神也是一次深刻的提醒。
侯宝林的做法和他“留有余地,恰到好处,宁可不够,不可过头”的人生和艺术哲学是一致的。他始终认为艺术的魅力在于富余——唯富余才能心到神到手到眼到,获取创作和表演的自由。而自由是游刃有余、心随物游意随境迁、随时都升腾着自己的想象联想能力,甚至能穿越罅隙“带着枷锁跳舞”,从而认知天地时空阴阳主客。人云:无自由毋宁死。做人如此,从艺尤其如此。而现在他已经感觉不到这种富余和自由了。他的那些拿手节目如《改行》、《戏剧杂谈》等他有些拿不动了。除去气力不济而外,更主要的是心气不济。当然这是一般人看不出来的,在留给今天的录像里,我们依然感到他的精神焕发和神采飞扬。但他告诉我,那已经是努力勉为其难了。他对我说:“不知怎的就是高兴不起来。”我当时认为,或许是他老了——他已然六十开外了。但他坚持说不,在这之前或尔后,他总是向我提及曾经影响过许多年轻人的英国名著《牛虻》。他说,那位主人公痛苦着身心还要充当马戏团小丑逗人们发笑,这是怎样残酷和无法忍受的践踏及扭曲。我们同时都沉默着。我联想他当时或许就是被这种情思折磨吧。难道不是吗?“文革”所钩沉的不仅是时代的垃圾,同时还深及几千年的民族劣性,这或许才是他开心不起来的真正原因。他满怀深情地说:“我现在特别需要严肃,需要自尊,需要在尊严中度过余生。”我理解他并为他的神态所感动。其实我已然察觉了他对那些戏称他“侯宝林儿”的人们,不管是好意还是无知、昵称或谑称,只要“林儿”字一出,他就顿时神情严肃阴沉下来,轻则装作听而不闻,重则面带愠怒。我请他到南开大学作学术报告,其时校长来看望他,谈话间随便提及给学生“来一段”。他马上沉下脸来说:“我是来讲座的,听相声你们可以去剧场买票。”弄得这位校长当场难堪。虽然我知道他绝无别意,但不由自主就是那么反感。他的自尊几乎到了有些过敏的程度。我同情他并深知这自尊是曾经心灵创伤而形成的自我保护。
古人就艺术有“内极才情,外周物理”的说法,可以理解为创作主体和客体相互依赖和彼此制约的关系。“内极才情”是说艺术家只有达到个性和心灵自由的状态才能才情横溢汪洋恣肆,做到“言必有意,意必由衷;或雕或率,或丽或清,或放或敛,兼该驰骋,唯意所适,而神气随御而行”。而“内极才情”又必须以“外周物理”为条件和依据。只有传达并体现了事物的本质及规律,个人的才情才能被激发出来并具有社会意义。而当物理总是依时依势标准不一,与个性不合时,才情的张扬就不仅是困难的并且是压抑的。侯宝林他们这一代艺术家*大的悲剧,就是虽努力一生却难以格致物理——那种愈趋愈变不可穷尽的理。不是吗?他的《种子迷》修改十一稿而竟未能通过,他的《再生集》虽然出版而未能欣然,这些正是他更张易弦从台前走至书案从事理论研究的心理原因之一。当然他不是消极地退却,因为相声的史论更等待他发轫进取——他也是相声理论的拓荒者。
原载《博览群书》2004年10月
中国状元全传 本书特色 武状元共777人。从开科的次数来看,还有相当一批文、武状元的姓名失传。以往的史书对状元虽有一些记载,但是,除极少数名人以外,大都仅仅开列...
携笔从戎-中国科大毕业生中的科技将军 本书特色 《携笔从戎:中国科大毕业生中的科技将军》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携笔从戎-中国科大毕业生中的科技将军 内容...
《荒村煞灵》内容简介:玛丽·罗伯茨·莱因哈特编著的《荒村煞灵》讲述了炎炎夏日,瑞秋带着自己的侄儿、侄女来到乡间别墅避暑,没
一个真实的王晓棠 内容简介 一个国民党少将的女儿竟成了共产党军队的少将;一个被扫地出门、死了也别想回八一厂的人,不仅回来了,而且当上了厂长、党委书记;一个...
精装帝王传魏武帝曹操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主要讲述汉室末年,群雄逐鹿,曹操异军突起,平董卓,战官渡,挟天子以令诸侯,终在纷乱中夺得一席之他不仅是一个成...
将帅传奇人物纪事-十大司令员 本书特色 十大军区司令员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轨迹,从一个方面展示了大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光辉绚丽的历史画卷。他们爬雪山过草地...
此书是我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的第一本散文集。作者用平实、真情的笔墨,向读者讲述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些经历和感悟:重温了
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纯美典藏版 本书特色 本书分为“纳兰容若词传”和“仓央嘉措诗传”上下两篇,分别讲述了纳兰容若和仓央嘉措短暂而绚烂的一生,并以二人诗词...
艾在旅途 本书特色 《艾在旅途》由作家出版社编辑出版。艾敬首次曝光了大批珍贵的资料照片及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此次更邀请纽约摄影师ALEX及造型师为她打造了大量国...
《财政中国三千年》内容简介:维持中华帝国长期发展与有效治理的财政机制是什么?从财政来看,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道路与西方相比有
聂荣臻元帅画传 内容简介 《聂荣臻元帅画传》精选350余幅聂荣臻元帅不同时代的图片、手迹、资料,分十章图文并茂,生动、翔实地展现了聂荣臻元帅光辉的一生。全书主题...
行走的画帝--张大千漂泊的后半生 本书特色 中国当代*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惊叹“五百年来一大千”一九四九年告别大陆远赴南美、欧洲、半生浪迹天涯,令人叹...
陈立夫大传 目录 前言**章家世与求学之路一、一个三代同堂的传统大家庭二、从北洋大学到匹兹堡大学三、在美国的留学生活第二章从政之初一、从蒋介石的机要秘书做起二、...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 本书特色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以隽永,流畅的文字,叙述自己生平所经历的欧洲重大历史事件。他以诗人的感情...
鲁迅回忆录 本书特色 《鲁迅回忆录(手稿本)》:尘封五十年手稿完整呈现鲁迅这个人,鲁迅那些事。鲁迅回忆录 内容简介 这本《鲁迅回忆录》母亲许广平写于五十年前的1...
《爱情刽子手》内容简介:本书是心理治疗大师欧文·D.亚隆所写的十篇心理治疗小说的合集,也是他的作品中非常畅销的一部。十个故事
本书是当代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见证人,七十年代《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施燕平先生回忆录。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部份“烽火遍野的青
《梵高的耳朵》内容简介:荷兰梵高博物馆官方认证,BBC制作同名纪录片! 作者调查过程历时7年,深入阿尔勒一百余次,建立起梵高生活
岭南谪宦寓贤 内容简介 陈荆鸿是岭南著名学者和报人,先后居广州、香港,深研明清至民国间岭南文史,名重一时,遗文集有《艺文丛稿》、《海桑忆语》等。今由广东人民出版...
让不可能成为可能-李昌钰的成功之路 本书特色 全球刑侦破案*著名、*牛、*跩的人!全世界破案率*高、*快、*有效的人!肯尼迪遇刺案!陈水扁枪击案!辛普森杀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