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竹精神——柳子谷艺术论》是**部对柳子谷的艺术风格、艺术思想、艺术人格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本书不仅揭示了柳子谷其人其画的动人魅力,挖掘了宝贵的精神积淀,且为梳理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作出了应有的探索。
皆因生逢时(序)
柳楠湖
绘画史上,生前无闻,逝后业显;或在位时声名显赫,
死去则被忘却的画家可谓不乏其人。然一生前后的命运大相
径庭:前半生风流潇洒,后半生默默无闻,这种现象则极为
罕见。我的父亲柳子谷就是这“罕见”中的一个。
上世纪三十年代,柳子谷即以诗、书、画三绝蜚声画
坛,与徐悲鸿、张书旃并称“金陵三杰”,且有“画竹圣
手”之谓。他能享此盛誉,除了天赋和勤奋,生逢其时大概
是个重要原因。
他有幸生在儒家文化浑厚的家庭。自幼饱读经书,少
时迎来民国诞生,青年时代喜得“五四”文化熏陶,亲耳
聆听过中山先生的演讲,又于北伐中亲历大革命的洗礼。他
初闯上海,每日浪迹街头,靠画扇面、代写书信维持生计,
虽无定居,但“流民”身份并未影响他安身立命。进入美专
后,校长刘海粟对他这个穷学生,不仅减免学费,还帮他找
零工维持学业;当学校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他到校外遍访
名师,不惜为“外教”干杂役以求得真传。对这种颇有“叛
逆”色彩的行为,刘海粟不但不“刁难”,反倒多方关照,
以至二人结下终身情谊。这等经历,造就了他悲天悯人的情
怀,也为他高超的画艺打下了基础。
他有幸遇到慧眼识珠之人。求学期间,他的指画《孤
禽》颇得恩师潘天寿称道;北伐中所作,也赢得高层人士胡
汉民、林伯渠的赞许,这让他在人生起步阶段屡受鼓舞。他
前半生主要生活在宁沪一带,当时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上
海更是东方**大都市,两地群英荟萃,名流云集。他先是
受到陈铭枢、于右任赏识,在中央党部谋了个闲职,有时间
专心绘事,且与何香凝、陈树人等组成书画研究会,开阔了
视野;后是得到邵力子、张治中举荐,使他在抗战烽火中于
湘西寻得一块世外桃园,既过了一把县官瘾,又赢得“板桥
第二”的美名。首次个展,他被装裱、展厅等费用弄得一筹
莫展,然老板们有眼光,甘愿以画代酬,让他顺度难关。画展
开幕后,徐悲鸿带学生来参观,不仅给予高度评价,且订购多
幅展品。张大千、梅兰芳专从外地赶来以重金收藏,汪亚尘、
谢公展等也皆予盛赞。画虎名家胡藻斌则感喟: “我到上海
两年多,个人画展看得不少,伟大者只是柳一人……”常言
道“文人相轻”。也许老天偏爱,让父亲遭遇的总是“惺惺
相惜”,以至在动荡的三四十年代,他竟举办过十一次个人
画展。
他有幸遇到崇尚丹青的达官显贵。林森、蔡元培、冯玉
祥、罗家伦、吴稚晖等都十分喜爱父亲的画;北伐军的六个
军长中有五人收藏过他的作品。陈立夫买画,兴致所至挥毫
题词;时隔60年后,当听说北京举办《纪念柳子谷逝世10周
年遗作展》,再次从海峡对岸寄来贺词。“财政部长”孔祥
熙观展,除个人买画外,还看中一非卖品,父亲本欲婉拒,
后经陈布雷劝说方忍痛割爱。尤需一提的是,南京画展上有
多幅抗日内容的作品,日本驻华总领事观后颇有微词,虽然
如此,展品并未撤下,父亲也未被扣上“有碍对日关系”的
罪名。白色恐怖期间,为营救共产党人,他挺身而出,终使
“重案”得以轻判,他也未因此蒙受“赤色分子”的嫌疑。
“副总统”李宗仁前来观展,让副官去排队购买门票,自己
则屈尊一旁静候,大概也是出于对艺术的敬重吧。
然而,父亲后半生销声匿迹,也缘于“生逢其时”。
父亲生性敦厚,不苟言谈,惟醉心丹青,有“画痴”
之名。盖缘于此,虽然做过县长,但很快便得到组织结论:
属于“一般历史问题”;57年反右,也有幸未被“扩大”进
去。他本以为从此可以驰骋于水墨世界,但出他所料,自50
年代起, “机遇”总与他擦肩而过,他的作品难得发表,文
章无从见报,而办个展、出画集、入美协、走进全国美展,
更是可望而不可及。这期间,有几件事颇值得一叙。
抗美援朝初期,父亲闻知常香玉捐献飞机,心想自己
早年多次画竹赈灾,如今更应为国家出一臂之力。于是,他
将以画募捐的想法向领导禀报并得到应允,经过紧张筹备,
义卖即将开幕,《旅大日报》拟跟踪采访报道。突然, “停
办”的指令从天而降,募捐活动被迫中途夭折。
1953年春,徐悲鸿来函邀他进京讲学,并告商调事行将
办理。自此父亲翘首以待,盼望着与挚友团聚,然*终结局
只是一场空欢喜。不久传来悲鸿辞世的噩耗,他悲痛中写悼
文、画奔马以寄哀思。稿件寄往一家著名刊物后,却泥牛入
海无消息。
1959年父亲历时三年完成沥血之作《抗美援朝战争画
卷》,于沈阳首展颇受好评,被荐为参加国庆十周年大展的
首选作品。正当父亲感到欣慰之际,一青年教师突然跳出来
大爆他的所谓“重大发现”,一口咬定作品是“为彭德怀招
魂扬幡”。顿时,评委会举座愕然,惶惶失语。也难怪,那
年头这罪名是足以让人“永世不得翻身”的。就这样,一部
被后人誉为“国宝”的画卷,不但失去了进京资格,且被打
入冷宫26年。一个小人物的信口雌黄,即给一部史诗巨制带
来灭顶之灾,这等“奇观”怕也是百年难遇。
十年浩劫,无须赘言。待改革开放传来春的气息,父亲
庆幸终于等来了黎明。然而,他眼看太阳一天天升起,却因
嫉贤妒能者作祟而感觉不到温暖,蜗居八米陋室的困境依然
如故,直到1984年才获“平反”。可叹岁月蹉跎,此时的父
亲已是八三老翁了。
父亲生命的*后岁月,恰逢时代转型,商品大潮的冲
击,让潘多拉的盒子不经意间打开了,铜臭弥漫,厚黑盛
行,吹捧与自我吹捧俨然成了一道景观。一时间, “名家、
大师”满天飞,涂鸦之作不绝于市;良莠混杂的信息浩如烟
海,让惯于人云亦云的头脑变得日益浅薄和苍白。当金钱的
魅力被无限放大时, “鼠辈鸱张,贤士无名”又何足怪哉?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境下,拜读《兰竹精神》令我对作者
顿生敬意。我仿佛看见一个独立历史崖边的人,在默默打捞
艺海深处的遗珠,显然,这是需要韧劲和勇气的。
《兰竹精神》是部学术研究著作,也是迄今**部对
父亲的人生历程、美学思想、精神取向、绘画成就进行系统
评介的理论力作。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冷峻的目光审视
近百年来社会文化的变革与动荡,阐明文入画衰落的必然趋
势,探寻父亲的艺术心灵轨迹。书中对父亲的艺术理念、绘
画风格、价值成就以及对当代人的启示,均做了中肯论述;
对若干文化现象有着深沉的思索和独到的见解;与某些浮泛
的谀文相比,其治学之严谨,尤为难能可贵。
在当今美术理论界,荣东先生乃青年才俊,几年前即
因多部著作崭露头角。我与他交往不多,但其为人为文,早
有仰慕。令我感佩的是,在唯名是举、急功近利几成潮流的
今天,他却舍易求难,推却一身文债,远离喧嚣和浮躁,潜
心学问,并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一个被时代烟云遮蔽了多年的
人,这该是一种怎样的担当?
不说也罢,是为序。
柳楠湖于2007年11月1日
五、作品赏析
1.《后湖印象》
《后湖印象》图卷是柳子谷与韦秀菁游后湖后作,柳在
手卷上题“山环湖水水环家”,其时柳与韦尚未完婚,一种
家园般的温馨弥漫于春风之中,这是画家温暖心境的流露。
春风识得伊人面,归舟之间柳依依,这种强烈的人生情怀使
柳完成了绘画程式的重大转变。中国画的创新往往缘于情感
表达的需要,当传统的程式不能充分负载画家的情感时,新
的个性语言、新的图式就开始显现。从《后湖印象》开始,
柳的摹古时代已正式终结。
传统的程式被突破,使当下的情怀成为柳绘画的基本
表达内容。次年,柳夫妇与徐悲鸿同游玄武湖,柳归而作手
卷,亦取《后湖印象》之构图、立意。徐悲鸿题诗收藏。徐
悲鸿爱此图,一方面源于自身的家庭情境,他在婚姻中出现
的问题,使他对温暖的家之意味有格外敏感的体验;另一方
面,此作品虽然延续了传统的图式,却表达出强烈的时代情
感气息,对于以改造传统中国画为目标的徐悲鸿而言,无疑
有艺术观念上的会心与共鸣。
与徐悲鸿以西方素描改造中国画的思路不同,柳对中国
画形态的建构采用的是一种温良的渐进式演进,他全面继承
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达体系,在完成笔墨技巧、基本修养的
积淀之后,画家的个性笔墨语言得到新的塑造,传达出画家
当下的生命情怀。柳子谷从另一条道路证明,中国画即使不
借助于西画的启示,也可以通过自身的演变实现绘画的当代
意义。
春风骀荡,伊人在侧,山水皆充盈着浓浓的春意。渔
人在船,或非为渔而来,似为享受春风而至。草屋几问,在
山水问宁静安睡,可寄寓读者温暖的情怀,如可归隐,则必
当归隐于此山水之间。《后湖印象》表达的山水意境和谐悠
远,格调清雅,又有明显的时代审美特征,他延续的是古人
的艺术精神。
柳子谷在画卷上题诗日: “山环湖水水环家,几处炊烟带
月斜。驾得扁舟湖上去,愿随欧鹭作生涯。”扁舟随风,心逐
鸥鹭,江湖风云,都在田园之间沉寂,万丈雄心,化为一缕心
灵的清风。柳又在画上题“七月与明明泛舟于后湖,归制”,
显是激情正炽的热恋时期之作。炽热的恋情使柳子谷突破了古
人之山水程式,从于传统笔墨的山水构建开始走向从于心的自
由创造。艺术的创新多缘于画家情感表达的需要,心灵与山水
之象契合,就会产生新的有意味的山水图像。
1955年,柳子谷重翻旧作,感慨不已,又在画卷上题
日: “余爱秀菁聪颖智慧,赠名为明明,婚后二十周年,重
观是图,萦怀无已。”此时的柳子谷,已经回首惘然,山水
仍如是,只是心境已入沧桑,惟有伉俪情深,可以超脱现实
的迷惘,进入山水艺境的宁静视野。好友徐悲鸿在建国后
春风得意,与孤寂的柳子谷之生命状态恰成对照,徐悲鸿在
1953年猝然去世,令柳子谷心思低徊,人生苦短,往事全如
云烟。在“金陵三杰”时代,柳子谷人生得意,在三友中光
彩照人,后来徐悲鸿声名显闻,亦曾闻达于世的柳子谷却已
经逐渐沉寂。然而闻达之徐悲鸿却在盛年猝然离去,寂寞的
柳子谷仍可踯躅于兰竹之间。寂寞虽然折损了柳子谷显赫的
名声,却也塑造、养成了他的精神境界与艺术品格。生命喧
嚣而后还要归于沉寂,对于柳子谷漫漫的求索之路而言,这
种觉悟成为他重要的艺术营养。
艺术者,无非抒发胸臆,画竹写兰,无非表达人生感
慨,于是,心灵离开现实的迷惘与徘徊,与山水自然,兰竹
花草,和谐相契,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竹,竹生高洁,沐
春风,浴霜雪,春来也欣然人梦,雪压霜欺也只是枉然。从
《后湖印象》到后来的兰竹品格,柳子谷的人生与他的艺术
交融合一,其人其艺皆渐如竹之品,若水之性,静而深,柔
而韧,这种从《后湖印象》出现的端倪,在他后来的绘画创
作中,这种意味已经越来越强烈了。
2.《松涛图》
如果说《后湖印象》图卷是一种现实情感的流露,《松
涛图》就是柳子谷古典情怀的追忆冥想。充满古典意味的符
号被强化了,松风明月,清泉白石,都延续了古人的林泉之
志,只是那种画面的氛围被强化,古典的情境进入了一种更
加鲜活、更加明朗的心灵凝视。
古人多爱松之意象,在柳的艺术创作中,除了兰竹之
外,松之形象也常入画中。松之形象也沧桑,松之品性也高
洁,柳子谷将这种充满人格象征的古典图式放大、集中,呈
示给读者,表现出强烈的视觉与心理影象特征,赋予其强烈
的震撼力与艺术感染力。
张荣东,山东
沂源人,长于北大
荒。毕业于山东大
学,先后获法学学
士、文学硕士学位。
现于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研究所从事美术
理论研究,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山东
省美术家协会理论艺委会委员。著有散
文集《心灵的村庄》,美术评论集《水
墨境界》,《现代鲁籍中
中国书画 大师谈-大师经典 本书特色 1.一部 文字优美、学养深厚 的书画鉴赏知识宝典;2.辑录了陈师曾、 郑昶和 宗白华 三位大师的书画研究成果;3.历数自远...
历代碑帖经典 (册页版):唐 颜真卿颜勤礼碑 本书特色 ★8开经折装,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颜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护军颜君神道碑》,是...
《北京电影学院剧作教材·电影编剧教学实践: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师电影文学剧本集》作为北影教材,选编了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教
京剧卷-说马连良 内容简介 这套丛书,只是我们“中国戏曲艺术大系,剧人部·评论篇”的首批出版计划,今后还会陆续推出其他表演艺术家的评论专集,在此,诚恳地希望这套...
赵孟頫三门记 本书特色 玄妙觀是一座著名的道觀,在今蘇州城內*繁華的市中心,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被稱爲『江南**古觀』,其大殿三清殿於一九八二年被列爲國...
历史沉钩-苏州园林旧事逸趣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从历史学家的角度在深入探寻园林的历史中寻找它们共同的规律,勾浮它们当时的艰辛曲折,多侧面研究探索形成的可能性。发现...
影视广告里被忽略的风景:基于影视艺术视角的多维研究 本书特色后 记 从事电视广告的教学与研究已经有近六个年头了。从对于广告的懵懂,到对广告一知半解,再到对...
王羲之十七帖 本书特色 《十七帖》,晋·王羲之书。其书继承了古代优 秀的笔法,并吸取了张芝、钟繇两家之长,创造了妍 美流畅的今体,在书法发展进程中,具有继往开来...
千古绝唱-出师表 目录 诸葛大名垂宇宙孤寒少年十年草庐隆中对策蜀国拜相鞠躬尽瘁《出师表》三国·诸葛亮文明·祝允明书日月高悬出师表危难为国忧,忠心贯日月谨慎谏后主...
中国京剧艺术百科全书 本书特色 ★16开精装,自带函套,2011年1版1印,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文章、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吴江出任主编,80余...
世界现代设计史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新世纪出版社出版★ 本书属于“王受之设计丛书”之一★ 在国内关于世界设计史的教学和研究中,本书一直是被普遍采用的重要参...
(软精装)西洋版画与北京城 本书特色 ★12开软精装,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2008年1版1印★著名艺术家陈丹青为本书撰写后记★呈现“英法联军”和“庚子事变”两个...
书画家题联备要 本书特色 梁石、梁栋编著的《书画家题联备要(精)》是一部为书画家题联备要的工具书,也是楹联家、书画家、广大书画楹联爱好者撰写的一部参考书,是编著...
克利的日记:1898-1918 本书特色 20世纪*具诗意画家的才情与成长一个天生对色彩有感觉、甘愿被颜色主宰的人一个终其一生在追寻“宇宙的灵魂”的孤独诗人各个...
《新型功能材料晶格振动谱的理论研究》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对新型功能材料晶格振动谱的研究基础上撰写而成,系统地介绍了几
新艺术经典-世界当代艺术的创意与体现 本书特色 ★ 本书两位作者Alexander Brandt和杨青青, 一位是德国当代艺术家,是上海早期当代艺术自由展览策划...
名家楹联墨迹 本书特色 《名家楹联墨迹》由徐小飞主编:徐君小飞,温文博雅,擅书画而好艺文,与其友人多年来鉴藏名家楹联墨迹,日居月诸,颇多精品,经辑哀成帙,将以印...
《海胆》内容简介:《海胆》是一本人物特写集,收录了九篇文章,写出了九个人的秘密。附赠朴树亲笔信。之所以取名“海胆”,是因为
《华为组织力》内容简介:进入增长阶段,大多数企业都会面临“规模而不效益”的窘境,业务的持续增长的同时内部问题也累积加重,继
本书主要围绕历史的视点、人物的视点、结构设计的视点、由构思到建设的视点以及结构美的视点,讲述了“空间与结构的交汇点”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