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竹精神-柳子谷艺术论

兰竹精神-柳子谷艺术论

作者:张荣东 著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出版年:2008-01-01

评分:5分

ISBN:9787800808050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书刊介绍

兰竹精神-柳子谷艺术论 目录

荣辱皆因生逢时(序)
自序
风雨高致——柳子谷略传
一、乡土渐远也苍茫
二、画到濛濛翠欲滴
三、归去来
四、何可栖吾心
五、士子之风
和谐之美——艺术美学思想论
一、艺术功能论
二、艺术传承论
三、艺术个性论
四、笔墨精神
五、诗书画融合
如山之高——艺术风格论
一、山水画艺术
二、花鸟画艺术
三、人物画艺术
四、史诗创作
五、作品赏析
绵延与突破——当代启示论
一、绘画本体
二、人民性
三、造化之师
四、时代图像
兰竹精神——艺术人格论
一、传统血脉
二、西方思潮
三、艺术人格
诸家评论赏析
文化语境中的符号解读
——柳子谷、郑板桥艺术比较论
一、现实境遇
二、精神取向
三、生命隐喻
四、地域文化
附录柳子谷年表
参考书目
后记

兰竹精神-柳子谷艺术论 内容简介

《兰竹精神——柳子谷艺术论》是**部对柳子谷的艺术风格、艺术思想、艺术人格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本书不仅揭示了柳子谷其人其画的动人魅力,挖掘了宝贵的精神积淀,且为梳理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作出了应有的探索。

兰竹精神-柳子谷艺术论 节选

皆因生逢时(序)
柳楠湖
绘画史上,生前无闻,逝后业显;或在位时声名显赫,
死去则被忘却的画家可谓不乏其人。然一生前后的命运大相
径庭:前半生风流潇洒,后半生默默无闻,这种现象则极为
罕见。我的父亲柳子谷就是这“罕见”中的一个。
上世纪三十年代,柳子谷即以诗、书、画三绝蜚声画
坛,与徐悲鸿、张书旃并称“金陵三杰”,且有“画竹圣
手”之谓。他能享此盛誉,除了天赋和勤奋,生逢其时大概
是个重要原因。
他有幸生在儒家文化浑厚的家庭。自幼饱读经书,少
时迎来民国诞生,青年时代喜得“五四”文化熏陶,亲耳
聆听过中山先生的演讲,又于北伐中亲历大革命的洗礼。他
初闯上海,每日浪迹街头,靠画扇面、代写书信维持生计,
虽无定居,但“流民”身份并未影响他安身立命。进入美专
后,校长刘海粟对他这个穷学生,不仅减免学费,还帮他找
零工维持学业;当学校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他到校外遍访
名师,不惜为“外教”干杂役以求得真传。对这种颇有“叛
逆”色彩的行为,刘海粟不但不“刁难”,反倒多方关照,
以至二人结下终身情谊。这等经历,造就了他悲天悯人的情
怀,也为他高超的画艺打下了基础。
他有幸遇到慧眼识珠之人。求学期间,他的指画《孤
禽》颇得恩师潘天寿称道;北伐中所作,也赢得高层人士胡
汉民、林伯渠的赞许,这让他在人生起步阶段屡受鼓舞。他
前半生主要生活在宁沪一带,当时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上
海更是东方**大都市,两地群英荟萃,名流云集。他先是
受到陈铭枢、于右任赏识,在中央党部谋了个闲职,有时间
专心绘事,且与何香凝、陈树人等组成书画研究会,开阔了
视野;后是得到邵力子、张治中举荐,使他在抗战烽火中于
湘西寻得一块世外桃园,既过了一把县官瘾,又赢得“板桥
第二”的美名。首次个展,他被装裱、展厅等费用弄得一筹
莫展,然老板们有眼光,甘愿以画代酬,让他顺度难关。画展
开幕后,徐悲鸿带学生来参观,不仅给予高度评价,且订购多
幅展品。张大千、梅兰芳专从外地赶来以重金收藏,汪亚尘、
谢公展等也皆予盛赞。画虎名家胡藻斌则感喟: “我到上海
两年多,个人画展看得不少,伟大者只是柳一人……”常言
道“文人相轻”。也许老天偏爱,让父亲遭遇的总是“惺惺
相惜”,以至在动荡的三四十年代,他竟举办过十一次个人
画展。
他有幸遇到崇尚丹青的达官显贵。林森、蔡元培、冯玉
祥、罗家伦、吴稚晖等都十分喜爱父亲的画;北伐军的六个
军长中有五人收藏过他的作品。陈立夫买画,兴致所至挥毫
题词;时隔60年后,当听说北京举办《纪念柳子谷逝世10周
年遗作展》,再次从海峡对岸寄来贺词。“财政部长”孔祥
熙观展,除个人买画外,还看中一非卖品,父亲本欲婉拒,
后经陈布雷劝说方忍痛割爱。尤需一提的是,南京画展上有
多幅抗日内容的作品,日本驻华总领事观后颇有微词,虽然
如此,展品并未撤下,父亲也未被扣上“有碍对日关系”的
罪名。白色恐怖期间,为营救共产党人,他挺身而出,终使
“重案”得以轻判,他也未因此蒙受“赤色分子”的嫌疑。
“副总统”李宗仁前来观展,让副官去排队购买门票,自己
则屈尊一旁静候,大概也是出于对艺术的敬重吧。
然而,父亲后半生销声匿迹,也缘于“生逢其时”。
父亲生性敦厚,不苟言谈,惟醉心丹青,有“画痴”
之名。盖缘于此,虽然做过县长,但很快便得到组织结论:
属于“一般历史问题”;57年反右,也有幸未被“扩大”进
去。他本以为从此可以驰骋于水墨世界,但出他所料,自50
年代起, “机遇”总与他擦肩而过,他的作品难得发表,文
章无从见报,而办个展、出画集、入美协、走进全国美展,
更是可望而不可及。这期间,有几件事颇值得一叙。
抗美援朝初期,父亲闻知常香玉捐献飞机,心想自己
早年多次画竹赈灾,如今更应为国家出一臂之力。于是,他
将以画募捐的想法向领导禀报并得到应允,经过紧张筹备,
义卖即将开幕,《旅大日报》拟跟踪采访报道。突然, “停
办”的指令从天而降,募捐活动被迫中途夭折。
1953年春,徐悲鸿来函邀他进京讲学,并告商调事行将
办理。自此父亲翘首以待,盼望着与挚友团聚,然*终结局
只是一场空欢喜。不久传来悲鸿辞世的噩耗,他悲痛中写悼
文、画奔马以寄哀思。稿件寄往一家著名刊物后,却泥牛入
海无消息。
1959年父亲历时三年完成沥血之作《抗美援朝战争画
卷》,于沈阳首展颇受好评,被荐为参加国庆十周年大展的
首选作品。正当父亲感到欣慰之际,一青年教师突然跳出来
大爆他的所谓“重大发现”,一口咬定作品是“为彭德怀招
魂扬幡”。顿时,评委会举座愕然,惶惶失语。也难怪,那
年头这罪名是足以让人“永世不得翻身”的。就这样,一部
被后人誉为“国宝”的画卷,不但失去了进京资格,且被打
入冷宫26年。一个小人物的信口雌黄,即给一部史诗巨制带
来灭顶之灾,这等“奇观”怕也是百年难遇。
十年浩劫,无须赘言。待改革开放传来春的气息,父亲
庆幸终于等来了黎明。然而,他眼看太阳一天天升起,却因
嫉贤妒能者作祟而感觉不到温暖,蜗居八米陋室的困境依然
如故,直到1984年才获“平反”。可叹岁月蹉跎,此时的父
亲已是八三老翁了。
父亲生命的*后岁月,恰逢时代转型,商品大潮的冲
击,让潘多拉的盒子不经意间打开了,铜臭弥漫,厚黑盛
行,吹捧与自我吹捧俨然成了一道景观。一时间, “名家、
大师”满天飞,涂鸦之作不绝于市;良莠混杂的信息浩如烟
海,让惯于人云亦云的头脑变得日益浅薄和苍白。当金钱的
魅力被无限放大时, “鼠辈鸱张,贤士无名”又何足怪哉?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境下,拜读《兰竹精神》令我对作者
顿生敬意。我仿佛看见一个独立历史崖边的人,在默默打捞
艺海深处的遗珠,显然,这是需要韧劲和勇气的。
《兰竹精神》是部学术研究著作,也是迄今**部对
父亲的人生历程、美学思想、精神取向、绘画成就进行系统
评介的理论力作。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冷峻的目光审视
近百年来社会文化的变革与动荡,阐明文入画衰落的必然趋
势,探寻父亲的艺术心灵轨迹。书中对父亲的艺术理念、绘
画风格、价值成就以及对当代人的启示,均做了中肯论述;
对若干文化现象有着深沉的思索和独到的见解;与某些浮泛
的谀文相比,其治学之严谨,尤为难能可贵。
在当今美术理论界,荣东先生乃青年才俊,几年前即
因多部著作崭露头角。我与他交往不多,但其为人为文,早
有仰慕。令我感佩的是,在唯名是举、急功近利几成潮流的
今天,他却舍易求难,推却一身文债,远离喧嚣和浮躁,潜
心学问,并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一个被时代烟云遮蔽了多年的
人,这该是一种怎样的担当?
不说也罢,是为序。
柳楠湖于2007年11月1日
五、作品赏析
1.《后湖印象》
《后湖印象》图卷是柳子谷与韦秀菁游后湖后作,柳在
手卷上题“山环湖水水环家”,其时柳与韦尚未完婚,一种
家园般的温馨弥漫于春风之中,这是画家温暖心境的流露。
春风识得伊人面,归舟之间柳依依,这种强烈的人生情怀使
柳完成了绘画程式的重大转变。中国画的创新往往缘于情感
表达的需要,当传统的程式不能充分负载画家的情感时,新
的个性语言、新的图式就开始显现。从《后湖印象》开始,
柳的摹古时代已正式终结。
传统的程式被突破,使当下的情怀成为柳绘画的基本
表达内容。次年,柳夫妇与徐悲鸿同游玄武湖,柳归而作手
卷,亦取《后湖印象》之构图、立意。徐悲鸿题诗收藏。徐
悲鸿爱此图,一方面源于自身的家庭情境,他在婚姻中出现
的问题,使他对温暖的家之意味有格外敏感的体验;另一方
面,此作品虽然延续了传统的图式,却表达出强烈的时代情
感气息,对于以改造传统中国画为目标的徐悲鸿而言,无疑
有艺术观念上的会心与共鸣。
与徐悲鸿以西方素描改造中国画的思路不同,柳对中国
画形态的建构采用的是一种温良的渐进式演进,他全面继承
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达体系,在完成笔墨技巧、基本修养的
积淀之后,画家的个性笔墨语言得到新的塑造,传达出画家
当下的生命情怀。柳子谷从另一条道路证明,中国画即使不
借助于西画的启示,也可以通过自身的演变实现绘画的当代
意义。
春风骀荡,伊人在侧,山水皆充盈着浓浓的春意。渔
人在船,或非为渔而来,似为享受春风而至。草屋几问,在
山水问宁静安睡,可寄寓读者温暖的情怀,如可归隐,则必
当归隐于此山水之间。《后湖印象》表达的山水意境和谐悠
远,格调清雅,又有明显的时代审美特征,他延续的是古人
的艺术精神。
柳子谷在画卷上题诗日: “山环湖水水环家,几处炊烟带
月斜。驾得扁舟湖上去,愿随欧鹭作生涯。”扁舟随风,心逐
鸥鹭,江湖风云,都在田园之间沉寂,万丈雄心,化为一缕心
灵的清风。柳又在画上题“七月与明明泛舟于后湖,归制”,
显是激情正炽的热恋时期之作。炽热的恋情使柳子谷突破了古
人之山水程式,从于传统笔墨的山水构建开始走向从于心的自
由创造。艺术的创新多缘于画家情感表达的需要,心灵与山水
之象契合,就会产生新的有意味的山水图像。
1955年,柳子谷重翻旧作,感慨不已,又在画卷上题
日: “余爱秀菁聪颖智慧,赠名为明明,婚后二十周年,重
观是图,萦怀无已。”此时的柳子谷,已经回首惘然,山水
仍如是,只是心境已入沧桑,惟有伉俪情深,可以超脱现实
的迷惘,进入山水艺境的宁静视野。好友徐悲鸿在建国后
春风得意,与孤寂的柳子谷之生命状态恰成对照,徐悲鸿在
1953年猝然去世,令柳子谷心思低徊,人生苦短,往事全如
云烟。在“金陵三杰”时代,柳子谷人生得意,在三友中光
彩照人,后来徐悲鸿声名显闻,亦曾闻达于世的柳子谷却已
经逐渐沉寂。然而闻达之徐悲鸿却在盛年猝然离去,寂寞的
柳子谷仍可踯躅于兰竹之间。寂寞虽然折损了柳子谷显赫的
名声,却也塑造、养成了他的精神境界与艺术品格。生命喧
嚣而后还要归于沉寂,对于柳子谷漫漫的求索之路而言,这
种觉悟成为他重要的艺术营养。
艺术者,无非抒发胸臆,画竹写兰,无非表达人生感
慨,于是,心灵离开现实的迷惘与徘徊,与山水自然,兰竹
花草,和谐相契,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竹,竹生高洁,沐
春风,浴霜雪,春来也欣然人梦,雪压霜欺也只是枉然。从
《后湖印象》到后来的兰竹品格,柳子谷的人生与他的艺术
交融合一,其人其艺皆渐如竹之品,若水之性,静而深,柔
而韧,这种从《后湖印象》出现的端倪,在他后来的绘画创
作中,这种意味已经越来越强烈了。
2.《松涛图》
如果说《后湖印象》图卷是一种现实情感的流露,《松
涛图》就是柳子谷古典情怀的追忆冥想。充满古典意味的符
号被强化了,松风明月,清泉白石,都延续了古人的林泉之
志,只是那种画面的氛围被强化,古典的情境进入了一种更
加鲜活、更加明朗的心灵凝视。
古人多爱松之意象,在柳的艺术创作中,除了兰竹之
外,松之形象也常入画中。松之形象也沧桑,松之品性也高
洁,柳子谷将这种充满人格象征的古典图式放大、集中,呈
示给读者,表现出强烈的视觉与心理影象特征,赋予其强烈
的震撼力与艺术感染力。

兰竹精神-柳子谷艺术论 作者简介

张荣东,山东
沂源人,长于北大
荒。毕业于山东大
学,先后获法学学
士、文学硕士学位。
现于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研究所从事美术
理论研究,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山东
省美术家协会理论艺委会委员。著有散
文集《心灵的村庄》,美术评论集《水
墨境界》,《现代鲁籍中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