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之一。本书探讨的是中国古代的“乐”,并兼论孔子的音乐观。全书分总论和本论两篇,其中总论部分介绍了“乐”文化的特殊性和非天子,不议礼,不作乐;本论部分又分为前后两遍,前编主要包括古史传说的批判,黄土与文化,暴君与音乐,夷乐的存在等内容;后编则包括孔子与音乐家,热衷于音乐之孔子,意外的音乐发现,孔子与琴的故事,孔子批判的发展精神等内容。
本书根据孔子思想中对音乐的研究、发展及批评,强调孔子“仁”与“乐”的接触点。本书作者江文也是近代台湾及日本*重要的音乐家之一,其音乐理念自现代游走至古典,孔子的乐论是其一生*深层的向往。
本丛书以东亚为研究之视野,以儒家经典为研究之核心,以文化为研究之脉络,又聚焦东亚各地文化之互动,并在上述脉络中探讨经典与价值理念之变迁及其展望。——黄骏杰
十五、舞乐
前面引文有说:“见舞韶濩,见舞大夏。"看到此文,读者也许留意到了吧,历朝制定的朝廷乐与其说是为了演奏,还不如说是为了献舞!事实确是如此,一点都没有错。
在古代,乐、舞、诗三者都没有独立,它们相互环绕,密切结合在一起。只有到了后代,三者才各自依照自己的特征,独立发展,形成不同的艺术形态。刚开始时,没有“三者"这一回事,它们只是同一种的原始形态而已。依据《周礼·春官篇》的记载,乐师主掌国学之政,教导国子学舞。舞的名称如下:
有帔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
就是这样的六种舞。帔舞是社稷百物之神为民祓除不祥之舞,舞者全部持羽。羽舞主要用于宗庙之祭,舞者舞时持钥与羽。皇舞是舞者头上覆羽,身上舞着翡翠之羽,以祀四方。旄舞则指舞者手持牛尾,用以象征边疆地区。干舞是舞者持斧与盾,象征兵事与武功。*后的人舞恐怕是*原始的了,舞者手上空空,什么都不拿,它仅是利用人的手足舞蹈。《诗序》言: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这句话相当有名,我认为这句话可以用来说明世界各民族共同的舞蹈发生原理。
然而,古代虽有六代之乐与六代之舞之说,后代实际使用的,却仅有韶与武而已。这也是说后来历代制定的舞蹈虽然个个不同,但大体而言,仍不出文舞与武舞两种。现代的孔庙祭典,所行者也就是这两种舞。孔子自己曾说:
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他举韶与武为例,并加以评骘。其言与经书所见的记载并无多大的不同。舞乐如果可以用来表象一国的政治,那么,由于一国的政治随时会有不同,所以它如果不是用以表征文治的话,就是用以表征武功了。那么,这种舞到底怎么回事呢?它与我们今日所说的舞蹈概念大异其趣。虽然它也是以人体的动作为素材,然而,它的目的不在用线的变化引起美的效果,这样的意图是完全看不到的。这种舞并不结合音乐与诗,它的目的不在因运动而引发形式及线条之美。它与我们今日所说的哑剧反而较为接近。亦即它模拟真实,让人联想起某物。兹以大武为例,说明如次: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夹振之而驷伐,盛威于中国也。分夹而进,事蚤济也。久立于缀,以待诸侯之至也。
……
杨儒宾,台湾省台中县人,一九五六年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学士、硕士、博士:曾任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现任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座教授。著有:《儒家身体观》(1996)、《庄周风貌》(1991)、《先秦道家道的观念的发展》(1987);编有《中国古代思维方式探索》(1996)、《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1993);译有《孔子的乐论》、《冥契主义与哲学》、《宇宙与历史》(2000)一等书。江文也,本名文彬。祖籍福建,1910年出生于台北县三芝乡。四岁时举家迁居厦门,十二岁时母亲病故,遂又举家迁居日本。中学就读于工业学校,课余时前往上野音乐学校进修声乐与音乐基础理论。毕业后担任印刷厂排版学徒,工作之余拜日本名音乐家山田耕箨学习声乐及作曲。一九三二年参加日本第一届音乐比赛,获得声乐奖;一九三三年再度获奖,并获藤原义江歌剧团团长赏识,聘为男中音。自此于日本乐坛逐渐展露过人的才华,在国际各项音乐比赛中屡获大奖。一九三八年转往北平,在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理论作曲课程,课余从事中国古代和民俗音乐之研究。后因抗战时期与亲日组织“新民会”亲近而入狱,出狱后任教于北平一所回民中学,开始大量创作中国调式天主教圣歌,并于一九五。年转往天津中央大学音乐系,担任作曲教授。一九五七年因“反右运动”而遭打压,“文化大革命”时挨批挨斗,并送劳改。“四人帮”垮台后虽获平反,恢复教职,但因多年劳改生活,历经两次吐血、数次中风而病逝。
杨儒宾,台湾省台中县人,一九五六年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学士、硕士、博士:曾任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现任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座教授。著有:《儒家身体观》(1996)、《庄周风貌》(1991)、《先秦道家道的观念的发展》(1987);编有《中国古代思维方式探索》(1996)、《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1993);译有《孔子的乐论》、《冥契主义与哲学》、《宇宙与历史》(2000)一等书。江文也,本名文彬。祖籍福建,1910年出生于台北县三芝乡。四岁时举家迁居厦门,十二岁时母亲病故,遂又举家迁居日本。中学就读于工业学校,课余时前往上野音乐学校进修声乐与音乐基础理论。毕业后担任印刷厂排版学徒,工作之余拜日本名音乐家山田耕箨学习声乐及作曲。一九三二年参加日本第一届音乐比赛,获得声乐奖;一九三三年再度获奖,并获藤原义江歌剧团团长赏识,聘为男中音。自此于日本乐坛逐渐展露过人的才华,在国际各项音乐比赛中屡获大奖。一九三八年转往北平,在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理论作曲课程,课余从事中国古代和民俗音乐之研究。后因抗战时期与亲日组织“新民会”亲近而入狱,出狱后任教于北平一所回民中学,开始大量创作中国调式天主教圣歌,并于一九五。年转往天津中央大学音乐系,担任作曲教授。一九五七年因“反右运动”而遭打压,“文化大革命”时挨批挨斗,并送劳改。“四人帮”垮台后虽获平反,恢复教职,但因多年劳改生活,历经两次吐血、数次中风而病逝。
心灵牧歌《四福音书》鉴赏大全-(全3册) 本书特色 ★16开平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编译者王汉川,当代翻译名家,译注作品有《天路历程》《创世之光》《...
《画禅》讲述了:禅是什么?禅是生命的减法,而且是彻底的减法,直说之,它就是生命的归零。既然是归零,一切都放下,禅其实也就
《星云大师五讲》内容简介:我们学习《般若心经》是一种自我的修炼。当我们把一卷《般若心经》听完,从闻所成慧,到思所成慧,到
西洋哲学史纲 本书特色 《西洋哲学史纲》作者黄忏华(1885—?),字璨华,号凤兮,广东顺德人。于印度、西洋哲学和美学多有研究,著述甚丰,除本书之外,另有《佛教...
德国古典美学-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 目录 一、德国古典美学的产生和形成(一)德国古典美学产生和形成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二)德国古典美学的唯心主义性质(三)...
伦理.推理与经验科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第九辑 本书特色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为复兴中国哲学研究,主办了双语学术刊物《中国哲学与文化》。《中...
南怀瑾选集(第二卷) 本书特色 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的一户书香门第之家,现年85岁。他幼蒙庭训,少习诸子百家...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华现代佛学名著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出版于1921年,距今已七十余年,在当时的东西文化论战中曾引起思想学术界的重视。自七八十年代起,随着海内外...
王阳明全集-补编 本书特色 王阳明是传统中国后期与朱熹并立的大儒,其思想不仅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占据核心地位,而且“风行天下,传遍中国,走向世界&rd...
庄子 本书特色 《庄子》是我国战国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作品。《崇文国学经典文库:庄子》题精选其中的名篇,对难字加注拼音,加以注释和白话翻译。为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原...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句读-(上.下) 本书特色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句读(上下)》编著者邓晓芒。《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句读(套装上下册)》写于1785...
老子他说-初续合集-(全二册) 本书特色 《老子》又名《道德经》,由前三十七章《道经》和后四十四章《德经》组成,共五千余言,是道家的主要经典。它率先提出了“道”...
论语章句 内容简介 《论语》是孔子故去后众弟子对其言论的纪录的选集,其中文字不顺,意义不连贯,产生歧义而令人难以理解孔子真意之处甚多。本书作者毛起所遣《论语章句...
“是什么?”——形而上学永恒的提问。“是真的。”——哲学不朽的追求。不管是对自然界或社会,还是上帝或人,都少不了这样的思
苏格拉底与希琵阿斯 本书特色在《申辩》中,苏格拉底为了反驳“败坏青年”的指控,他连续提到三位智术师的名字,并与他们划清界限。他们分别是高尔吉亚(gorgias)...
心经修心课-不烦恼的活法 本书特色 ▲《心经修心课:不烦恼的活法》是当今世界讲得*好的心经,本书作者濑户内寂听是日本*具影响力的尼僧,中国美食大家蔡澜先生曾专门...
原来美学超有用 本书特色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崇 尚美的事物,都需要美的生活,都想让自 己从内到外都是美的。美学并不是遥不可 及的,它是一门...
御注孝经-故宫珍本丛刊 本书特色 《御注孝经》所选的三位皇帝所作的注释,详实准确且有所发明,堪称现存《孝经》注本中的善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此注本“语其平...
空谷妙音佛教与文学.乐舞.戏曲 本书特色 邹蕴*的《空谷妙音(佛家与文学乐舞戏曲)》介绍:佛教自西汉之交从西域传入中国以后,在与本土文化的不断交流、碰撞与融合中...
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 本书特色 本书对朱熹哲学思想的介绍分三部:**部着重于介绍朱熹思想演变从早岁至成熟期前对于生活、师承及中和说与仁说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