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智的父母之爱

睿智的父母之爱

作者:瓦·阿·苏霍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1999-01-01

评分:4.8分

ISBN:9787202025758

所属分类:亲子家教

书刊介绍

睿智的父母之爱 目录

谈话之一家长教育学
谈话之二父母的公民的责任感
谈话之三看看自已的精神世界
谈话之四什么使你在孩子的心目中变得高大
谈话之五珍惜孩子心中对高尚、美好和坚毅的信念
…………

睿智的父母之爱 本书特色

本丛书所选书目均是外国关于早期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世界名著,可读性强,可操作性强,因而适合于普通家长和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阅读。

睿智的父母之爱 节选

2.学龄前儿童的五百项发现
我给学牛们讲述春天森林中的生命是怎样复苏的。我要让孩子们的脑海中出现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雪花莲稚嫩的小茎钻出多年积下的层层落叶,开着浅色小花的风铃草惊奇地望着已经解冻的蓝色湖面……这时我看见,一些学生因为兴奋而两眼放光,他们刨根问底,并且忍耐不住,也抢着讲了起来,和老师一起继续描绘这幅美丽的图画;而另外一些学生,尽管也在注意听,但两眼无光,神情淡漠,我的话没有激起他内心的反响。这样的孩子教起来很困难。他们听讲很吃力,要费很大的劲才能记住我的讲解。在他们的情绪记忆中没有鲜明、深刻的表象,而这些表象是记忆力、求知欲和观察力赖以发展的基础。
我在为未来的学生家长讲课时讲了这一切。我和家长们一起分析,看看在我们周围有哪些能够用来激发和丰富孩子语言感情色彩的事物。啊,有了!在离镇子不远处有一片橡树林,林子里有几处很凉的森林清泉,还有一块很特别的空地:还在寒风料峭的二月,被阳光照暖的土地就已经开始苏醒,在雪堆之间,雪花莲正在返青。橡树林里还有一块林中草地,我们把它叫做“铃兰波利雅拉”① 老师经常带孩子们来这里,不仅仅是观赏自然,还教学生思考。橡树林里有几棵橡树,直到春天都不落叶。整个冬季它们都挺立在皑皑白雪之中,满树的叶子,有些深红,有些金黄,有些橘黄,色彩斑斓,仿佛有魔术师在为它刻意装扮。林中有个偏僻的角落,很久以前就有狐狸在那里筑起自己的小窝……而这边,是灌木丛生的峡谷。一眼看去,好像里面没有什么使人感兴趣的东西,但是只要仔细瞧瞧,就会发现峡谷里隐藏有多少引人入胜的去处和多少能给我们的语言增添色彩的生动事物啊!谷底还有一道清泉,寒冬腊月也不结冰,一年四季静静流淌。原野里遍地都是丁香,就是在校园里,我们的孩子也能看到本地少见的树木——松树、云杉和花楸!我们对家长说:带领你的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吧,大自然能激发孩子的情感,能使他的语言变得生动、丰富!让你的孩子发现问题吧,让他尽可能多地发现问题!我们相信家长的教育才干,许多家长简直足教育孩子的天才 ……

睿智的父母之爱 相关资料

一、 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
苏霍姆林斯基(Василий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Сухомлинский,1918—1970)是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1918年9月28日诞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进本村小学上学,1933年从七年制学校毕业后进了克列明楚克师范学院的师资培训班。1935年,17岁的苏霍姆林斯基返回母校,成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他热爱教师职业,从开始教师生涯的第一天起就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勤奋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他考取了马卡连柯的母校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函授班,接受高等师范教育。在函授学习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的教育信念,立下了为农村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誓言。经过四年的学习,1939年苏霍姆林斯基从函授班毕业,无论在专业知识方面,还是在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获得了中学教师证书。1939年9月至1941年7月,苏霍姆林斯基在离家不远的区中心镇的一所完全中学当语文教师兼教导主任,领导全校的教学工作。这为他广泛探讨和研究教育理论提供了有利条件。
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苏霍姆林斯基上了前线。负重伤复员后他重返教育岗位。起初任中学校长,不久调往家乡任区教育局长,全力以赴投入战后恢复学校的工作。苏霍姆林斯基热爱教学第一线的火热生活,因此提出回学校工作的申请。1947年他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从此他一直工作在这一岗位上,直到1970年9月2日去世,历时23年。其间,苏联各地的许多师范学院都邀请他去工作,甚至波尔塔瓦师范学院院长,他的学位导师也亲临帕夫雷什,动员他去基辅工作,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他以自己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当好一名校长,就一天也不能脱离学生和教学。因此他作为一校之长还兼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从一年级一直跟到该班学生毕业。他热爱学生,期望他们每个人,不管聪明还是愚笨,健康还是体弱,品德优良还是有“精神创伤”,都成为优秀的公民。他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了如指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痛苦,关心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生活,都是他研究的对象。经他长时间直接观察的学生达三千七百多人,他对每个学生都写了观察记录。帕夫雷什中学原本是一所极普通的农村十年制学校,由于苏霍姆林斯基不懈地进行教育改革和实验,使之不仅成为苏联的优秀学校,也被看作当代世界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在帕夫雷什中学的23年岁月中,苏霍姆林斯基每天起早摸黑地工作,白天从事教学和行政工作,晚上进行科研。他在工作岗位上通过了副博士论文答辩并获副博士学位。他以帕夫雷什中学为实验基地,同时也广泛研究其他学校的经验,孜孜不倦地钻研教育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教育的新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并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他全面探讨了普通教育的各个领域,提出了使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苏霍姆林斯基虽然只活了52岁,但给世界教育事业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一生撰写了41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和短篇小说。他的作品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他的重要著作大都已译成中文,受到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赞许。他的主要著作有:《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学生的精神世界》《青年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关于人的思考》《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给儿子的信》,等等。其中,《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获乌克兰共和国国家奖和乌克兰教育协会一等奖,连续重印二十多次,被译成几十种文字。他逝世后,苏联教育部和乌克兰教育部分别编选了五卷本和三卷本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他的著作生动地反映出学校教育的真实情况,是对学校工作的高度艺术概括、提高和再现,因此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本人被誉为“教育思想的泰斗”。
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带给他很高声誉。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获得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专家及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同年6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入苏联史册。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苏霍姆林斯基根据苏联社会的要求和自己的实践,提出苏联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是他终生执著追求的目标,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
(一)德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德育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占主导地位。他提出了德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第一,必须从儿童幼年起就培养基本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要培养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情感,学会同情人、关心人、尊重人,善于考虑和照顾他人的利益和要求等。第二,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就是个人对各种事物、现象的态度,它包括敏感性、同情心和义务感。敏感性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感,爱憎分明,能够细腻地体察事物的本质和别人的情感,能够勇敢地为维护真理而斗争。同情心就是善于同情、关心、尊重他人。义务感体现在对祖国、对人民、对工作、对他人的劳动等的态度上。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义务感是德育内容的核心,应教育青年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作贡献。第三,培养儿童确立坚定的道德信念。苏霍姆林斯基把道德信念看作德育的基础,认为德育的成效与道德信念的坚定性成正比。第四,培养儿童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这是德育的最重要任务。
在德育的实施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德育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必须贯穿于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一方面,他为帕夫雷什中学制定了独立的德育大纲,建立了与学生进行道德谈话的制度,编写了供教师用的道德教科书和供不同年龄学生阅读的道德文选。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德育必须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要把课堂上传授的各种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信念;教师要教书育人,使教学与教育有机地统一。因此教师讲课必须有针对性,必须防止学生死记硬背。苏霍姆林斯基的实践证明了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能有效地实施道德教育。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很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常带领学生郊游,在认识大自然的同时认识社会和生活,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学校还组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互相帮助,为孤寡老人送温暖、送亲情,关心和帮助军烈属和病人等。苏霍姆林斯基还让学生从小就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劳动。在他的学校中,连一、二年级学生都会培育果树、饲养家兔、选种、种菜、养花等。劳动的欢乐对儿童产生的教育力量是巨大的,这是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感的源泉。
(二)智育
智育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明确提出智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智能,通过智育形成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发展其认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公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传授科学知识是智育的重要任务,教师必须首先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基础知识。这种知识能长期保持在学生的记忆中,是学生发展、加深和充实其知识的基础。其次,教师必须加宽学生的知识底子,让学生学习那些不必牢记但必须了解的知识。这种知识越多,基础知识掌握得就越牢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关键是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细致分析和准确判断,使学生的知识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发展智力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智育理论的主线。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就不会有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有赖于科学基础知识提供的养料。同样,不发展智力也就没有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智力的发展为学习科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两项并存的目的和任务,然而,智育的主要目的是开发智力,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开发智力的教学才是最完善的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很重视智能的培养,提出智能是知识、技能、智力三位一体的“合金”的论断。所谓智能是指进行智力劳动所必需的技能和技巧,即读、写、算和表达能力。只有熟练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才能有效地学习;否则,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任务必然会落空。
(三)体育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体育理论中,体育的首要任务是增进学生的健康。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了健康状况与智力水平的内在联系,发现85%的学生学习落后是健康不佳造成的,而健康状况又与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如果学生在学校中体验不到学习的欢乐,死记硬背各门学科的知识,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学习,必然会使学生身体发生病变。健康是保证学生和谐发展的基础,帕夫雷什中学采取各种措施去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其中包括创造有益于健康的环境,建立有益于健康的作息制度,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按教学大纲要求进行体育教学,让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重视体育比赛对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优美道德情操、提高学生审美修养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确信,体育就是为健康而奋斗,就是为学生在身体和精神两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而奋斗。
(四)劳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没有劳动的教育是片面的教育。知识、道德和劳动,是他的教育思想体系的三根支柱。他提倡的劳动教育有两个目的。一是社会目的,即劳动要为社会创造财富,体现出经济价值;二是思想教育目的,即通过劳动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道德素养,完善审美情操,培养创造性的劳动态度,使劳动成为人生乐趣的泉源,这是劳动教育的深层次目的。劳动教育最终是为了培养创造性劳动态度。创造性劳动是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理论的核心,它有三个特点。第一,用人的知识和聪明才干去丰富劳动内容,完善劳动过程,使劳动成为一种智力活动。第二,用新技术代替传统的劳动方式,用机械化代替纯体力劳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第三,手脑结合。苏霍姆林斯基常说,孩子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上。这形象地说明了手与脑、劳动与思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这种劳动教育能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劳动教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劳动才能培养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品德;通过体验劳动的艰辛培养善良的心地;通过劳动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劳动对智育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儿童能在劳动中认识大自然,劳动能训练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由劳动激起的自信、自尊、自豪感,是推动学生学习、开发智力的强大情感动力。劳动教育的美育因素表现在五个方面:(1)热爱劳动本身就是人的一种美德;(2)劳动就是创造,创造是美的表现形式;(3)劳动体现出人们相互关系的美,培植集体中每个人的心灵美;(4)劳动中优美协调的动作就是美的体现;(5)劳动产品本身也体现出美。劳动教育在培养完美、健壮的体魄方面所起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体育运动本身。
(五)美育
苏霍姆林斯基把美育称作“情感教育”。美育通过各种特有的手段和途径,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它的任务是教会学生认识美,在此基础上培养美的情操、美的修养,塑造美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文学作品、绘画等对美育起着巨大作用。他在强调培养审美修养的同时重视引导学生去创造美。因为对美的创造要以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为基础,是对美的感知的升华,而且与人的精神、文化修养密不可分。文化修养高的人,其审美修养也高,他的情感更细腻,感受更深切,对美的创造水平相应也较高。因此,美育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对于如何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兴趣和特长,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的问题,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他一生在基层从事平凡工作,创造了不朽的业绩。他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他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他对理论问题的勤奋、求实的探求精神,使他获得了重大理论建树。苏霍姆林斯基的精神,是一切教育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