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的激励理论》集中探讨了以下问题。**章建立了一套概念和一个模型,说明学校组织内制度的功能如何运行。第二章设计了一个小的经验研究,旨在于检验在学校内部衡量制度是否可行,学校制度环境和它的绩效是否有关。第三章到第五章讨论了以上每一个激励制度的类别以及他们与学校制席的相关性。
《教育发展的激励理论》一书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学校内部管理的经济逻辑,并将制度这一比较难以测量的问题作了计量研究,所形成的探讨学校管理的概念框架以及计量方法对于我们都有一定的启示。《教育发展的激励理论》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nbsp; 序
学术界一般将20世纪60年代西奥多·舒尔茨提出人力
资本的概念作为教育经济学诞生的标志。但实际上任何一种
理论的产生都有其实践与社会基础,都是许多学者共同努力
的结果。加里·贝克尔与雅各布·明瑟是另外两位必须提到
的学者。舒尔茨在农业经济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发现了人力资
本的价值,并*早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不过在人力资本
理论的微观基础及系统化方面,贝克尔的贡献是无人能比的。
而明瑟在人力资本与收入,以及人力资本与劳动力市场关系
方面的研究,则开辟了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三位经济学大师的工作加上教育财政问题共同构成了教育经
济学*早的基本研究领域。从这几个主要的研究领域来看,
在经济学理论中,经济增长理论与发展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劳动力经济学,以及财政学成为与教育经济学关系*为密切
的学科。这一结构从英国教育经济学之父马克·布劳格的著
作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人力资本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
成为*为显赫的理论之一,对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教育政
策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国
民受教育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分配状况,进而
提高整个国家的竞争力,成为20世纪60年代许多国家重要
的经济与教育政策。人力资本理论不仅是象牙塔里的学术成
果,也对当时的经济与教育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过到了70年代,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依据人力
资本理论所制定的政策并没有带来人们期望的结果,批判人
力资本理论的观点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力量,其中以筛选理论及劳动力市场
分割理论为代表的一些新理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前提假设提出了挑战。筛
选理论从劳动力市场上雇主选择雇员的过程,提出教育与收入的正向关系并
非是由受教育高的人劳动生产率高造成的,而是由于教育作为筛选的信号,
帮助雇主选择了能力强的雇员的结果。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则是从劳动力市
场的结构分析入手,认为制度性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并不遵循劳动工资率反映
工人劳动生产率的规律。7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陷入了发展的低潮,以至于
连英国教育经济学之父马克·布劳格也对教育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抱有怀疑
的态度。不过,其实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另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罗的一篇
文章将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引入了一个新的方向。美国著名教育经济学家科恩
与英国著名教育经济学家琼斯在1995年《教育经济学*新发展》论文集中反
对马克·布劳格的提法,认为教育经济学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更
加关注教育资源配置的福利效应以及教育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这时经济理论
中的公共选择理论、公共经济学、管理经济学,以及产业组织经济学等相关
的学科对教育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到了80年代,新增长理论的出现再次推动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几个
新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几乎都将知识或人力资本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
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决定因素。知识与人力资本所具有的边际收益
递增的特点为人类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20世纪八九十年
代整个世界经济的深刻变化将人类引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一个以知识的生
产、传播与创新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再一次被推到一
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新的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以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时
代的转变为背景,研究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教育发展中的经济问
题成为90年代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另外,受西方工业化国家,尤其是美
荚等英语国家教育发展的影响,教育经济学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就是对学校选
择与学校效率的研究,以及与这些教育改革相关的政策问题的研究。从目前
的研究成果数量来看,对作为教育生产微观层面学校的研究是教育经济学近
年来*为丰富的领域之一。而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以及对来自低
收入学生的资助问题再次成为教育经济学研究关注的焦点。
我国的教育经济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
研究会成立,标志着教育经济学研究在我国的全面展开。80年代中期,国内
开始陆续翻译了一批有关人力资本理论与教育经济学的书籍,包括舒尔茨的
《教育的经济价值》,贝克尔的《人力资本投资》,科恩的《教育经济学》等。
这些书籍的翻译对于教育经济学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正
是在这些早期翻译著作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与教育学者投身到教
育经济学的研究中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极为迅
速,出版与发表了大量的优秀成果,有些成果还对国家的教育决策产生了重
要的影响。但与教育经济学研究的迅速发展相比,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以及教材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对英美90年代以来教育经济学*新
发展的了解还不够全面深入。这套译丛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希望通过引进
国外近几年的一些*新研究成果,为国内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
服务。
京师教育经济学译丛共8本,选择的著作大多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
及新世纪*初几年的新成果,涉及的主题包括学校选择的经济分析、学校管
理与学校改革的经济分析、基础教育财政、高等教育财政等主题。为便于读
者了解这套译丛,先简要介绍几个主题的情况。
从宏观走向微观是国外教育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20世纪90年代
以来,学校选择成为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主要的方法之一。学校选择的基
本逻辑是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学校运行比较僵化,既
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也没有提高效率的动力。通过将选择学校的权力还给
家长,形成学校之间的竞争,从而对学校形成外在压力,使其关注学生的需
要,提高学校的运行效率。关于学校选择的问题,不论是学术界,还是决策
者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分岐,本套译丛选择了科恩主编的《教育券与学校选择》
与霍克斯比的《学校选择的经济学分析》两本书来反映教育经济学家对学校
选择问题的分析。科恩的《教育券与学校选择》从理论与经验两个角度,介
绍分析了各种学校选择的方案,比较了公立、私立学校的特点,考察了不同
国家学校选择的进展与影响。霍克斯比的《学校选择的经济学分析》则主要
立足于美国的试验,对学校选择对教育质量,学校选择对问责制影响,学校
选择与学校生产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这两本书不仅能深化我们对学
校选择的认识,而且在经济理论与计量方法的运用方面都能给予我们许多新
东西。
伴随着学校选择等宏观教育制度的变革,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学校改革
的微观问题也成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话题。在这方面,本套译丛中我
们选择《校本管理:分析与实践》与《教育发展的激励理论》两本书。《校
本管理:分析与实践》以英格兰学校管理地方化改革为背景,从经济学与组
织理论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了英格兰学校管理地方化的内在经济理性,资源
配置方式改变后对教育的公平、效率以及学校效能的影响。《教育发展的激励
理论》则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学校内部管理的经济逻辑,并将制度
这一比较难以测量的问题作了计量研究,所形成的探讨学校管理的概念框架
以及计量方法对于我们都有一定的启示。
教育财政研究是教育经济学研究中与教育政策结合*为紧密的领域,也
是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成果*为丰富的领域。本套译丛选择了《高等教育财
政:理论、研究、政策与实践》、《美国大学学费问题》、《大学的门槛——美
国低收入家庭子女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研究》,以及《教育补习与私人教
育成本》四本书。《高等教育财政:理论、研究、政策与实践》既比较系统地
介绍了美国高等教育财政的基本状况,又反映了美国高等教育财政研究的*
新时展;既比较系统地梳理了与高等教育财政相关的经济理论,也将美国联
邦及州政府举办高等教育的职责作了很好的分析;既考虑了政府的因素,也
包括了高等学校财务管理问题。《美国大学学费问题》是一本通俗而又深刻的
好书。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以自己在私立研究型大学的管理工作经历为背景,
作者非常细致深入地分析了美国私立研究型大学管理的内在经济逻辑,从经
济学的角度解释了美国私立研究型大学的成本行为与内部管理机制。《大学的
门槛——美国低收入家庭子女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研究》则重点关注高
等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探讨了联邦及州政府学生资助政策演变及发展趋势,
分析了政府学生资助政策及其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教育补习与私人
教育成本》是马克.贝磊三项研究的集成,主要关注的是基础教育阶段私人
的教育成本问题,尤其是对于过去没有引起重视,但对于学生发展影响巨大
的教育补习的经济分析,是一项非常有特色的研究。对于基础教育财政领域
的扩展,以及教育规划及政策制定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总之,在20世纪80年代**次引进翻译教育经济学著作后,再次较大
规模地系统地引进翻译教育经济学的学术著作,相信会对我国教育经济学发
展有所裨益。不过限于时间及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我们这次所选择的书籍主
要是与现实教育政策关系比较密切的领域,对于教育经济学一些传统的领域
基本没有涉及,比如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关系问题等,应该说是这次译丛的一
个遗憾。另外,国外的几本*新的教育经济学著作没有*终进入我们的译丛
也非常可惜,希望以后能再有机会弥补这些遗憾与不足。
杜育红赖德胜
2007年6月20日于北师大
前言
背景
20世纪90年代末期,拉丁美洲的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
家戈勒默·佩里(Guillerrno Perry)给聚集在世界银行的教育
学家发表讲演,他说:我们很需要了解“教育政治经济学”,
我们能否学习私立部门的做法将“经济作用”引入到教育领
域以提高教育部门的效率和绩效。其他社会部门已成功地将
市场机制引入到了公共部门领域,为什么教育部门就不能有
更多这样的尝试呢?
我得到“政治经济和管理学”的博士学位后,大部分职
业生涯都致力于改进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教育。我将佩
里倡导的要掌握更多的教育政治经济学的知识视为挑战。他
认为将市场力量引入教育非常困难,卫生部门就是个例子。
倡导将市场机制引入教育的观点标志着一个开端,即人们试
图去理解教育中的市场机制,试图检验通过提供激励这种干
预方式发展教育是否能够成功。无论成功与否,原因是什么?
我很早就开始收集与“教育政治经济学”相关的出版物
和将类似经济机制引入到教育领域的相关出版物,内容涉及
(a)通过金钱奖励提高教师绩效;(b)通过凭证或其他“择
校”的途径引入竞争。本书将运用奖励等多种方法构建激励
机制。“奖励”指对教师和学校整体而非个人绩效给予奖励,
这改变了过去传统的以教师学历水平和工作经验为标准发放
薪酬的福利体制。
20世纪90年代,大量研究探讨了各种教育选择形式产生的“竞争”,当
今这个世纪也同样如此。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观点是使家
长通过凭证选择学校,即用凭证的方法提供激励。持有凭证的家长可以将孩
子送到已有的私立学校(教会捐赠的或其他形式的学校)或者新建立的学校,
从而使学校与学校之间产生竞争。另一个主要的竞争途径是引入特许学校。
特许学校受到公共资助但由个人或团体运作,他们的目标是建立区别于传统
公立学校的学校。还可以通过学区内部选择、磁石学校、实验学校等诸如此
类的方法给家长提供选择不同类型学校的机会,从而使之与传统学校展开竞
争,从理论上讲,这同时促进了新学校和传统学校的发展。
与这两种激励相联系的第三种方法是引入外部标准使学校对它的行为负
责。以绝对分为参考的测试标准给家长提供了择校信息。该标准通过识别哪
个学校对孩子教育得*好来检测学校运行的状况,它可能成为另外一种奖励
的基础(学校和教师是否获得积极的奖励,学生流动是否产生好的结果),或
者也可能成为制定惩罚措施的依据,包括关闭绩效差的学校。一个类似于市
场机制的标准不是自己产生的,而是运用奖励和竞争提供的信息使市场发挥
功能。我将这种激励的方法称之为“威胁”。在我的知识范围内,这三种方法
还没有被其他人用到。
新制度经济学和教育发展的激励
对于新制度经济学(NIE)的兴趣,尤其对于道格拉斯·c·诺斯
(Douglass C.Noah)和欧文·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著作的兴趣,贯
穿于我对教育激励制度的构建当中。新制度经济学主要关注公司理论,交易
成本对经济活动组织的影响,“制度”即诺斯所谓的“游戏规则”的重要性,
这些都决定了经济绩效。几乎所有的著作都在宏观水平上关注公司、制度和
绩效。其实,我认为制度也存在于更微观的领域。
正如诺斯所言,制度由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执行机制构成。制度在
英语中有好几种含义。*常见的诸如大学、医院、银行和其他实体,新制度
经济学将其称为“组织”。但是这个名词也指宽泛的规则用来约束个人、组织
和公司的行为。这些规则包括法律、法规、执行法律的政策、金融和保险制
度、免费出版物、市场机制和所有的规则以及其中运行的正式和非正式执行
机制。
众人皆知的习语“婚姻制度”是广泛使用制度概念的好例子。在某种意
义上,婚姻是具有重要财产意味的法律合约,它深深根植于宗教、文化和社
会强大的规则中,另外,社会主流标准以及其他标准(如忠诚)对改变和保
持制度具有重大影响。无论是否在法庭上,社会通过所得税提供‘‘婚姻论断”
(marriage deduction),或者通过教会、家庭、朋友和社会整体的强大影响支持
并执行这个规则。
制度存在于非常微观的学校领域当中吗?在一个小组讨论会上,道格拉
斯和欧文以及其他学者承认了组织和制度的差异,我曾经问他们制度是否可
以包含在组织里,欧文毫不犹豫地回答:“绝对可以。”然而,目前学界在微
观层次上的研究不多。新制度经济学比公司的主流理论在更微观的层面上检
验经济要素,看经济活动是通过市场还是公司运行。除了在管理文献中找到
金森和迈克明(Jensen and Meckling)关于组织策略的著作,关于组织内部制
度运作的著作却很少。
如果制度存在于组织里(包括学校),这就意味着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
及其运行机制在微观层面影响行为绩效,也意味着我们可以用新制度经济学
的知识来更好地理解教育。制度通过提供信心、稳定和安全感来激发经济行
为人之间买卖、签订合约,并使其他人冒险与之一直交易到底。学校制度环
境对教师、学生和其他角色行为的影响类似于国家制度对其行为的影响吗?
如果有,它如何影响了学校的生产活动——学习?绩效激励干预对学校内部
制度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本书集中探讨了以下问题。**章建立了一套概念和一个模型,说明学
校组织内制度的功能如何运行。第二章设计了一个小的经验研究,旨在检验
在学校内部衡量制度是否可行,学校制度环境和它的绩效是否有关。第三章
到第五章讨论了以上每一个激励制度的类别以及它们与学校制度的相关性。
*后一章进行总结。
竞 争
4.1 引言
竞争是激励教育发展当中*受争议的方法。有关激励的
术语较为复杂。“选择”是一个庇护的术语,指私立化的策
略,主要指凭证和父母给孩子教育提供的其他选择方式,如
特许学校。凭证是一种资助机制,一种资源,父母利用这种
资源将孩子送到私立学校上学。他们创造了竞争,如果父母
让他们的孩子离开公立学校,孩子就会把公共部门的资助带
到私立学校。根据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
其他凭证提倡者的理论,这减少了对公立学校的资助,将产
生有益的、类似市场竞争的压力。
其他私营化途径及父母选择方式与凭证无关。这些途径
主要通过公共部门提供资助、私营部门提供服务的方式实现,
具体表现为授予特许或与私营部门的提供者签订合约。这些
私营部门提供的服务通过被授予特许,或与私立部门的提供
者签订合约等方式得到了公共资助。在一个极端的案例里,
当一个学区和一个组织签订合约,该组织接纳和管理学区里
一些学校或者所有学校,这意味着事实上的“私营化”
(Hill,Pierce and Guthrie,1997)。教育管理组织(EMOs),
如爱迪生项目是私立的赢利连锁学校,他们通过签约管理学
校,通过引进私营部门的管理技术发展教育。已经有一些地区签约,并在诸
如英语或数学等特殊的学科领域里获得指导(Maclver and Stringfiled,2000)。
特许学校是提供择校的一种方法,自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以来,各种
各样关于凭证的观点已经在美国得到发展。特许学校在公共资助体系里运作,
但是又处于主要公共学校体系之外。在这种选择形式之下,教育者、家长或
者其他人带着创建优秀教育的憧憬建立了学校,提供和传统公立学校不一样
的教育。运作者从地方或者州权力机构获得“特许”,同时,权力机构对运作
者提供学校模式或者运作方法,在某些方面限定*低标准,如无歧视以及入
学和卫生的*低标准,规范并评估学校需达到的绩效水平,在一定阶段提供
特许回顾材料,针对学校不能达到特许所提出的标准而提出解决方案。在这
些相当宽广的范畴里,学校相对独立于地区里其他官僚的控制,可以雇佣它
想要的老师(在许多案例里),让它的运作者选择管理学校的方式。美国不同
的州有不同的法定特许学校,不同的学校获得的自由权也不一样。
很多相关措施给家长提供了在公共系统择校的途径。这些措施包括允许
家长在他们所在地区(或者地区以外)的学校、实验学校、磁石学校和其他
各种学校里选择。这种在公共系统里提供择校权的方法给现行体系的相关者
带来的利益胜过了对私立学校或者特许学校的利益。
所有以上列举的竞争形式都属于“选择”系列。在理论上,他们通过吸
引学生和提供传统公共体系以外学校的教育质量的信息给传统公立学校施加
了压力。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有时干预的结果不明朗,如特许学
校,在不同环境下有不同结果。他们对于学校组织内部制度的影响也不同,
因为他们对学校社区内不同参与者的影响有着差别。
本章探索不同类型竞争如凭证项目、特许学校和学区内选择所提供的激
励,他们如何影响了“新”学校以及与之竞争的公立学校的绩效。每一章节
将简单地回顾三种竞争方法的相关知识,主要参考了**章提供的制度模型。
将集中讨论凭证、特许学校和其他选择形式对教师和学生关系合约的影响,
对每一个群体“劳动”所有权交易的影响,对合作生产过程中创造学习其他
层面的影响。
4.2凭证择校
不确定讨论
没有哪一种激励教育发展的方式曾经比凭借凭证产生竞争使学生在私立
学校上学引起的争议更大。该观点*有名的支持者是米尔顿·弗里德曼
(1955,1962,1997)。弗里德曼提出,运用凭证能够使父母选择孩子在哪里
上学。他认为这将会把类似于市场上对私立部门的竞争力引入到教育领域,
从而提高了学校的效率和绩效。著名的学者丘伯和默(Chubb and Moe,
1990)等许多其他学者也持有同样的观点。
已经有很多材料呈现了对不同凭证的实验项目和实验的扩展研究,一些
材料还提供了尤为深入的观点,但是几乎都没有清晰的结论。而且,对此课
题的很多研究已经在强调呼吁或者反对凭证的观点。目前难以发现真正的客
观的研究,即使在现有的研究中,他们验证的例子几乎不能说明一个全方位
的凭证项目究竟是什么样子。对择校较为适宜的评价可见诸于赫内格
(Henig,1994)、列文(Levin,2000a)和迈克伊万(McEwan,2000b)。
有很多关于凭证广泛和热烈的讨论,如卡诺伊(Camoy,1997)和韦斯
特(West,1997)有关交易的例子。该研究省略了这些讨论,这对所有相信
信息可以指导政策的人来说都是令他们失望的。在传统的生产函数里,所有
研究没有给予以下基本问题提供清晰的答案:(1)提供凭证是否将会产生健
康的、类似市场的竞争;(2)这是否会促使学校产生如同米尔顿·弗里德曼
和凭证提倡者所认同的更好的绩效(在凭证学校和公立学校)。
土壤肥料学 内容简介 为了适应电大教学的需要,本教材力求概念明确、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在每章正文之前有教学要求,一些重要的概念单独列出,每章有一个简单的总结,以...
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 本书特色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首次标点整理,全书标点准确,校语简明。 ★李怀民对中晚唐诗特别是...
世界艺术史(戏剧卷) 本书特色 本丛书所面对的读者是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文教工作者以及作为非专业的干部学生,可以作为他们的业余读物,也可以作为某些大专院校有关系...
《乡村秩序的裂变与重建:企业与社会的“双向嵌入”》内容简介:除了农民进城务工之外,对农村变化产生深刻影响的另一力量是乡村民
人间词话新注 内容简介 一、本书系根据《人间词话》原稿整理而成。各条按原稿顺序编排,文字亦从原稿。原稿引文多处与所引著作原文不同,为慎重起见,概不改动。唯人名误...
创意阅读:外国文学名家新评 内容简介 所谓创意阅读,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创意,更不是什么独得之秘。创意阅读,话的就是凡阅读总会有读者个人的创意在作用,凡书评更要有评...
云南抗战时期文学史 本书特色 云南抗战时期的文学很繁荣。昆明是当时的文学重镇,但是,研究者较少,而且书、报、刊大半为土纸印刷,在战争、动荡的环境下,保存不易。为...
中国养植文化: 图文本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中国生活文化”丛书中的《中国养值文化》分册,该书以大量精美的图片及详尽的文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悠久而丰富多彩的传统...
《曾国藩家训译注(全二册)》内容简介:本书选编曾国藩家训139则,以光绪五年(1879)传忠书局本《曾文正公家训》为底本,以岳麓书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先秦卷 内容简介 这部《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是为了适应三种需要而编写的。其一,给讲授中国文学史的某些教师提供一点讲授的方便。其二,给大专院校...
百年中国散文经典--挚爱卷 目录 序言 林非/001藤野先生 鲁迅/001我的母亲 邹韬奋/006一个人在途上 郁达夫/010背影 朱自清/015赠李唯建 庐隐...
当代日本社会与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日本历史、日本政治、日本经济、日本教育、日本的宗教、日本的大众传播媒介、日本的工会组织、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本人的体育...
米尼是一个普通的上海女知青,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在皖北工作的上海男孩阿康,于是引出了一个情感纠葛与生活波折的故事。一切
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家》、《春》、《秋》,半个世纪以来深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并被译成多种文字,誉满天下。作品通过金
废墟之花-朦胧诗的前世今生 本书特色 《废墟之花:朦胧诗的前世今生》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废墟之花-朦胧诗的前世今生 目录 引言:背景与进程诗的本性:沟通心灵的...
吴敬梓评传 内容简介 陈美林教授潜心研究吴敬梓几近二十年,先后出版了《吴敬梓》等著作,发表了《论儒林外史人物进退场》等有关《儒林外史》研究论文四十余万字。现又推...
中国雕塑史(2005/4) 本书特色 在本书中,作者尽可能选择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希望通过它们能够将中国雕塑发展演变的历史清晰地展示出来。由于中国古代没...
中国技术思想研究:古代机械设计与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涵盖了中国古代机械设计思想与方法,并着重研究了《老子》《庄子》《墨子》所代表的哲学思想在中国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西学东渐记 本书特色《西学东渐记/周读书系》为容闳晚年用英文撰写的一部自传体回忆录,书中回顾了容氏一生以“西学东渐”之志,寻“维新中国”之路,却屡遭曲折磨难的生...
《大家精要:胡适》主要内容: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中国一代学人的典范。在文化领域,他鼓吹文学革命,推动白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