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汉代思潮进行论述,包括汉代哲学的定位、自然气感的世界、风俗美善的追求、文人传统之形成、文字意义的探索、儒家的星象政治学和历数政治学等内容。
本书收录作者对汉代思潮的简笔勾勒,主要探讨了汉代哲学的定位,风俗美善的追求,儒家的历数政治学,文人传统之形成,太平道及其《太平经》,天师道与《老子想尔》,自然气感的世界,学圣人的儒家:韩婴等内容。为汉学研究拓开了新的研究路径。
文学如此,经史等等亦然。史籍不必说了,史迁孤怀闳识,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班固密栗沈实,皆非后世史著所能方驾。经学章句,虽遗佚者多,但相关之训释笺注,毕竟仍是后人掌握儒学的渊薮或键钥,不可不考。且寻索玩绎愈久,愈能感觉其中含蕴弗穷,足供沉潜。就连习学者视为畏途的文字训诂材料,其实也有许多道理可说,可惜现今学者未能发挥罢了。诸如此类感受,越来越强烈之后,我才逐渐体会到对汉代的轻忽或贬斥,本身就是具有思想史意义的事。中国学术,本来即有汉宋两大思潮体系。宋学崛起,原就具有革命性质,所以认为汉魏南北朝所讲之经学儒学均未能延续孔孟之道,必须等到周敦颐、程明道等人,才接上了正道的统绪。可是宋学传至明末,学者又觉得它恐怕与孔孟有些距离,原始儒家之真面貌,或许仍应由汉人所传的经学中去找寻。故又推崇汉学以反宋学。此一风气,发展到晚清民初,渐渐形成了几种路向:一支继续提倡汉学而以经学考证为主,既将其范围扩及史籍与诸子等领域,又以文字声韵训诂为主要方法及学术内容。另一支则觉得汉人经学之真精神并不在考证,而在于发扬孔子的微言大义。故此一派学者以西汉公羊学为主要典范,讲通经致用之学,影响了清末的中兴、维新、革命等运动。还有一支则是起于对这种强调汉学风气的反抗,认为宋学仍有其价值,不宜废弃,且逐渐从汉宋并重发展到愈来愈偏于宋学的形态。五四运动后,胡适等人标举汉学,称为科学方法,但反对汉学的思想内容。谓汉儒天人感应之类说法及独尊儒术的做法,是将专制王权与神权结合于学术权力,致使儒学为专制帝王服务,其内容又充满了迷信与虚妄。反对胡适这一类讲法的人,则提倡宋学,说胡适等新文化运动人士未能理解中国文化之大根大本。中国文化的大根大本是什么呢?就是孔孟所开,而为宋明理学所承继发扬之道统云云。在这种情况下,汉学除了作为一种方法的意义之外,几乎是毫无价值了。这样的学术发展,形成于历史的脉络中,我人虽感遗憾,而实亦无可奈何。对于整个学界鄙薄汉代思潮的状况,我并无力扭转。但我深知这种态度是不对的,近人对汉代之认识实多偏差。我之所见,固然未必真确,却也不妨随便写写,在这个大时代的边缘唱些不同的调子,世或有善听者,能因机而悟,亦未可知。这里所收录的,就是一些对汉代思潮的简笔勾勒。没有一篇不是在唱反调,也没有一篇不在想办法开辟新的窗牖、新的径路,希望帮后来者指划一些新的星图与新的前景。如此老婆心切,或许反而会遭致反感与讥诮。倘若这样,那就当这是庸人呓语,聊抒己见好啦。**章《汉代哲学的定位》,乃1989年赴日本九州中国学会议担任主题演讲时的讲稿,权充导论。次章《自然气感的世界》,讲汉代气类感应的观念,以及环绕着“情”而展开的人性论。1987年蔡英俊将赴英伦深造,我写这篇文章与他商榷并以送行。友朋论学之乐,析疑问难,至今缅念不已。第三章《风俗美善的追求》,讲汉人的政治理想。这种移风易俗的态度,既是政治的,又是美学的。1998年我另出版一册《饮食男女生活美学》,即是由汉代这一思路发展演绎而成,可以互参。第四章《文人传统之形成》,论作者观的演变,借以说明我国文人传统如何形成于汉代、确定原本与探寻本义的汉学方法为何又出现于汉代。乃1991年我与蔡英俊、吕正惠等人办《中国文学批评》时所作。 第五章《文字意义的探索》,续论汉学方法。认为汉人对文字的辨析,已成为我国学人在进行思考时*基本的方法,依此方法而形成的哲学文字学亦与西方哲学有显著之差异。第六章《儒家的星象政治学》、第七章《儒家的历数政治学》,则以汉代言论为主,申论儒家观象授时、结合天道以论政治的思想,说明太一北辰及历数在其中之作用。民国以来,学者对于这一部分的思想都缺乏理解,今始为粗发其凡。 第八章《学圣人的儒家》以韩婴为例,说西汉儒者如何成为经生;第九章《世俗化的儒家》以王充为例,谈东汉儒者如何成为文人。前者原为参加1992年政治大学所办汉代学术研讨会而作,后者是1991年与陈茂进、林安梧、王樾、郑志明等创办《当代中国学》时写的,如今陈茂进已归道山,思之不胜悯痛。 第十章论太平道、十一章论天师道,这是汉代道教两大教团,颇有渊源而内涵各异,也拥有不同的经典。因道教研究仍在起步阶段,相关问题尚少人董理,因此我想讲得详细些。论《太平经》一文曾收入我《道教新论》中,论《老子想尔》则1994年曾刊于堂兄龚群所办《道教文化》中,原本也想和谈太平道一样,详细展开申论,因事搁下了,遂仅成这个部分。 第十二章《游民社会及其思想问题》,乃1996年我写《游的精神文化史论》时,以汉代为例所做的考察。这样的考察,充分说明了以往我们对中国社会文化基本状况的掌握有多么偏宕、对其中包含的思想问题又有多么陌生。 综合这些篇章来看,论旨纷论,涉及者广。但事实上对汉代思潮的描述,还只是鼎尝一脔,该谈且值得谈的问题仍然很多,本书姑以此为鼓吹罢了。闻风遥契者,必有其人,余企望之矣。
龚鹏程:江西吉安人,1956年生于台湾。历任教授、文学院院长、报社总主笔、出版社总编辑、古典文学学会会长等职;为南华大学、佛光大学、欧亚:大学创校校长;另办国家佛学研究中心、中华道教学院;亦曾主管两岸文教交流事务。博学精勤,研究遍及中国文化各领域,已刊著作七十余种,编书数百种。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并在内地多所院校讲学。
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 本书特色 本书把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主要定位为对晚近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突破以往把“意识形态批判”仅...
道德经 本书特色 中国的智慧书和哲学书,权威的注释,精简的译文,透露人生的智慧和命运的哲理,尤其为现代人解读当下的困惑,参透究极人生意义。道德经 内容简介 《道...
本书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关于《孟子》的讲记。作者采用“经史合参”的方法,以《孟子》的原文为“经”,春秋战国的社会背景
本书是讨论古希腊宗教的名作。所涉时代始自公元前8世纪,迄于公元5世纪,如此跨度决定了作者不是面面俱到,而需择要探讨希腊宗教
西藏瑰宝-清代壁画精选 本书特色 《西藏瑰宝》系列图片,首套共八册。所有图版及说明文字,均选自朝华出版社出版的《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画册。《宝藏》画册,通...
大家国学-王国维卷 本书特色 《大家国学王国维卷》介绍了:“国学”和“国学热”,现在已经成为媒体习见的热门名词。上海的《学术月刊》与《文汇读书周报》,曾将国学评...
通俗哲学-修订版 本书特色 《通俗哲学(修订版)》(作者韩树英)自1981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后,不仅在广大青年以及广大干部和群众中受到热烈欢迎,而且也受到理...
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修订版) 本书特色 《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修订版)/基础理论探究系列/伦理学前沿丛书》编著者高兆明。本书是我国著名伦理学者高兆明教授多年从事伦...
宗教的形成:符号的意义及效果 本书特色 《宗教的形成符号的意义及效果》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怀特海两部专著的结集。在《宗教的形成》一书中,作者运用自己独特的形而...
千家诗(注音版) 本书特色 少年鲁迅是三味书屋中背诵经书*多的学生,少年巴金能够背诵整本的《古文观止》,华罗庚、丁肇中则可以背诵大量的唐诗宋词??在中国传统的教...
周易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的全是中国古代史上(春秋至北宋时期)的著名易占。其中见诸《左传》、《国语》的卦例,是周时人运用《周易》占卜的**手材料,*能体现《周...
《理性时代:关于真伪神学的探讨》内容包括:关于耶稣基督本人和他的历史、先验基础的细节探讨、论基督神学和真正的神学、论基督教
《米拉日巴尊者传记:暨开显解脱与一切智之道》记述米拉日巴尊者的传奇一生,记述了其出生晋见上师,艰苦修行,利济众生及最后涅槃
亚里土多德的宇宙哲学 本书特色 罗素的伤口对人类道德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书正是这一贡献的总结,其内容包括:道德的准则、自由之路,不幸之源、幸福之路、爱情与婚...
论无限、宇宙和诸世界 内容简介 《论无限、宇宙和诸世界》,布鲁诺(1548~1600)是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现代文化的先驱和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本书是其代表作...
季羡林谈人生 本书特色内容介绍: 全书分为两部分:季羡林谈人生和季羡林忆师友。**部分季羡林先生结合自身九十多年的生活体味和人生感悟,与青年一代分享了他关于人生...
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有一大批知名和不知名的居士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慈悲济世的情怀,无上甚深的智慧,前仆
中观论颂讲记 内容简介 印顺法师(1906—2005),当代著名高僧、百科全书式的佛学泰斗。1930年出家,追随太虚法师投身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在当时...
革命乌托邦的终结: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本书特色由陆玉胜所*的《革命乌托邦的终结--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一书沿着20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革命乌托邦的产生、...
金申,本命牛年,世居燕京,历经文革动乱,上山下乡。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研究佛教考古五年,现任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