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汉代思潮进行论述,包括汉代哲学的定位、自然气感的世界、风俗美善的追求、文人传统之形成、文字意义的探索、儒家的星象政治学和历数政治学等内容。
本书收录作者对汉代思潮的简笔勾勒,主要探讨了汉代哲学的定位,风俗美善的追求,儒家的历数政治学,文人传统之形成,太平道及其《太平经》,天师道与《老子想尔》,自然气感的世界,学圣人的儒家:韩婴等内容。为汉学研究拓开了新的研究路径。
文学如此,经史等等亦然。史籍不必说了,史迁孤怀闳识,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班固密栗沈实,皆非后世史著所能方驾。经学章句,虽遗佚者多,但相关之训释笺注,毕竟仍是后人掌握儒学的渊薮或键钥,不可不考。且寻索玩绎愈久,愈能感觉其中含蕴弗穷,足供沉潜。就连习学者视为畏途的文字训诂材料,其实也有许多道理可说,可惜现今学者未能发挥罢了。诸如此类感受,越来越强烈之后,我才逐渐体会到对汉代的轻忽或贬斥,本身就是具有思想史意义的事。中国学术,本来即有汉宋两大思潮体系。宋学崛起,原就具有革命性质,所以认为汉魏南北朝所讲之经学儒学均未能延续孔孟之道,必须等到周敦颐、程明道等人,才接上了正道的统绪。可是宋学传至明末,学者又觉得它恐怕与孔孟有些距离,原始儒家之真面貌,或许仍应由汉人所传的经学中去找寻。故又推崇汉学以反宋学。此一风气,发展到晚清民初,渐渐形成了几种路向:一支继续提倡汉学而以经学考证为主,既将其范围扩及史籍与诸子等领域,又以文字声韵训诂为主要方法及学术内容。另一支则觉得汉人经学之真精神并不在考证,而在于发扬孔子的微言大义。故此一派学者以西汉公羊学为主要典范,讲通经致用之学,影响了清末的中兴、维新、革命等运动。还有一支则是起于对这种强调汉学风气的反抗,认为宋学仍有其价值,不宜废弃,且逐渐从汉宋并重发展到愈来愈偏于宋学的形态。五四运动后,胡适等人标举汉学,称为科学方法,但反对汉学的思想内容。谓汉儒天人感应之类说法及独尊儒术的做法,是将专制王权与神权结合于学术权力,致使儒学为专制帝王服务,其内容又充满了迷信与虚妄。反对胡适这一类讲法的人,则提倡宋学,说胡适等新文化运动人士未能理解中国文化之大根大本。中国文化的大根大本是什么呢?就是孔孟所开,而为宋明理学所承继发扬之道统云云。在这种情况下,汉学除了作为一种方法的意义之外,几乎是毫无价值了。这样的学术发展,形成于历史的脉络中,我人虽感遗憾,而实亦无可奈何。对于整个学界鄙薄汉代思潮的状况,我并无力扭转。但我深知这种态度是不对的,近人对汉代之认识实多偏差。我之所见,固然未必真确,却也不妨随便写写,在这个大时代的边缘唱些不同的调子,世或有善听者,能因机而悟,亦未可知。这里所收录的,就是一些对汉代思潮的简笔勾勒。没有一篇不是在唱反调,也没有一篇不在想办法开辟新的窗牖、新的径路,希望帮后来者指划一些新的星图与新的前景。如此老婆心切,或许反而会遭致反感与讥诮。倘若这样,那就当这是庸人呓语,聊抒己见好啦。**章《汉代哲学的定位》,乃1989年赴日本九州中国学会议担任主题演讲时的讲稿,权充导论。次章《自然气感的世界》,讲汉代气类感应的观念,以及环绕着“情”而展开的人性论。1987年蔡英俊将赴英伦深造,我写这篇文章与他商榷并以送行。友朋论学之乐,析疑问难,至今缅念不已。第三章《风俗美善的追求》,讲汉人的政治理想。这种移风易俗的态度,既是政治的,又是美学的。1998年我另出版一册《饮食男女生活美学》,即是由汉代这一思路发展演绎而成,可以互参。第四章《文人传统之形成》,论作者观的演变,借以说明我国文人传统如何形成于汉代、确定原本与探寻本义的汉学方法为何又出现于汉代。乃1991年我与蔡英俊、吕正惠等人办《中国文学批评》时所作。 第五章《文字意义的探索》,续论汉学方法。认为汉人对文字的辨析,已成为我国学人在进行思考时*基本的方法,依此方法而形成的哲学文字学亦与西方哲学有显著之差异。第六章《儒家的星象政治学》、第七章《儒家的历数政治学》,则以汉代言论为主,申论儒家观象授时、结合天道以论政治的思想,说明太一北辰及历数在其中之作用。民国以来,学者对于这一部分的思想都缺乏理解,今始为粗发其凡。 第八章《学圣人的儒家》以韩婴为例,说西汉儒者如何成为经生;第九章《世俗化的儒家》以王充为例,谈东汉儒者如何成为文人。前者原为参加1992年政治大学所办汉代学术研讨会而作,后者是1991年与陈茂进、林安梧、王樾、郑志明等创办《当代中国学》时写的,如今陈茂进已归道山,思之不胜悯痛。 第十章论太平道、十一章论天师道,这是汉代道教两大教团,颇有渊源而内涵各异,也拥有不同的经典。因道教研究仍在起步阶段,相关问题尚少人董理,因此我想讲得详细些。论《太平经》一文曾收入我《道教新论》中,论《老子想尔》则1994年曾刊于堂兄龚群所办《道教文化》中,原本也想和谈太平道一样,详细展开申论,因事搁下了,遂仅成这个部分。 第十二章《游民社会及其思想问题》,乃1996年我写《游的精神文化史论》时,以汉代为例所做的考察。这样的考察,充分说明了以往我们对中国社会文化基本状况的掌握有多么偏宕、对其中包含的思想问题又有多么陌生。 综合这些篇章来看,论旨纷论,涉及者广。但事实上对汉代思潮的描述,还只是鼎尝一脔,该谈且值得谈的问题仍然很多,本书姑以此为鼓吹罢了。闻风遥契者,必有其人,余企望之矣。
龚鹏程:江西吉安人,1956年生于台湾。历任教授、文学院院长、报社总主笔、出版社总编辑、古典文学学会会长等职;为南华大学、佛光大学、欧亚:大学创校校长;另办国家佛学研究中心、中华道教学院;亦曾主管两岸文教交流事务。博学精勤,研究遍及中国文化各领域,已刊著作七十余种,编书数百种。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并在内地多所院校讲学。
狄德罗文集 本书特色 狄德罗是法国百科全书派学者、哲学家、文学家,也是法国启蒙运动卓越的领袖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卓著的事业,是担任《百科全书》的主编。作为一项空...
美学概论-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 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总结了20世纪50-60年代美学大讨论和80年代初“美学热”的理论成果,初步建立了...
《批评的西方哲学史》:一部可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相媲美的大型西方哲学史名作一部历经半个多世纪考验而长盛不衰的经典哲学史
傅佩荣-我读《老子》 本书特色 《傅佩荣文集:我读<老子>》:影响全球华人的国学大师、身心灵整合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凤凰卫视《国学天空》栏目主讲专家...
壮族社会民间信仰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宗教社会学、民族志、田野调查、信仰生态学和比较宗教学等研究方法,就壮族巫觋信仰,麽教信仰,师公、道公...
陀思妥耶夫斯基 本书特色 “大家小书·译馆”是北京出版集团人文精品丛书“大家小书”外国文化板块,秉承“大家小书”的理念,不忘“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的初衷,精选有...
禅宗简史 本书特色 《禅宗简史:超脱尘世适意生活的大智慧(全彩图典藏本)》中插入了560余幅具有极高观赏和收藏价值的佛陀、罗汉、禅师、尊者、居士等佛教绘画典藏作...
古希腊罗马神话鉴赏辞典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系统地介绍古希腊罗马神话的鸿篇巨作,共收条目近两千余条。包括宇宙与人类的起源、神祗的由来、英雄的...
希声堂释道 本书特色 本书是西安老子研究协会副会长张长怀先生基于多年研究经验、吸收先哲研究精华而著。全书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为读者阐述“道”的真谛,诠释《老子》的...
论原因、本原与太一 内容简介 《论原因、本原与太一》一书是布鲁诺的主要哲学代表作。从十九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中叶先后被译成德、英、法、俄、西、匈等多种文本。该书确证...
向印光大师学修行 本书特色 弘一法师云:大德如印光法师者,三百年来一人而已!梁启超云:印光大师,文学三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岁末巨献,民国四大高僧学佛修身系列全...
恶的象征 内容简介 本书综合运用现象学和释义学方法,描述了恶的原始象征系列以及成因,探讨了神话的动态联系及由此产生的哲学思想。作者将哲学家甚少关注的界域,诸如言...
《云冈日记:战争时期的佛教石窟调查》摘录了作者1938-1944年调查云冈石窟时的日记,客观地记述了当时的工作情况与云冈的风貌。《
本书其实由卢梭回应第戎学院的一篇征文文章组成,在这篇短小的文章中,卢梭集中表达了自己对当时历史条件下科学和艺术的看法,从
学好哲学 终生受用-新大众哲学.1.总论篇 本书特色 “新大众哲学”丛书自觉以大众化为宗旨,通过提炼和归纳三百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当代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用老百姓听...
《印度哲学史略》是我国第一部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印度哲学史的重要著作。作者在绪论中说:“摭拾中印所传之资料,汲取外人近日之
日常生活中的佛心 本书特色 这本《日常生活中的佛心》,可以说是日常中修行的指南,生活中悟道的捷径。书中以生动活泼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语言,指引你如何培植和滋育上述...
思想与文化第六辑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中西之间、传统与现代、史与思、文学与文化、学术评论、历史中的哲学、古典今读等。思想与文化第六辑 目录 中西之间康德与儒...
中国方数文化思想方法研究 内容简介 在科学思想指导下,中国方数文化有无限的“转用”空间,无论是古代的占卜术、星相术、易占、象占、梦占、式法、杂占,或相术、择吉、...
易解三十六计 本书特色《长江学术文献大系》严格筛选、规范编辑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当代原创性学术*作,已经出版的作品先后被国内外500多家图书馆、资料室收藏,同时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