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文与历法讲座:书脊或封面有瑕疵

古代天文与历法讲座:书脊或封面有瑕疵

作者:张闻玉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8-01-01

评分:5分

ISBN:9787563369898

所属分类:自然科学

书刊介绍

古代天文与历法讲座 内容简介

天文历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中国古代天文历法非常发达,很多发明和创造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文化和观念里仍然渗透着古代天文历法的影响。本书作者是古天文历法权威专家张汝舟先生的弟子,是目前国内屈指可数的几位权威专家之一。本书是他给学生讲课的记录,详细说解古代天文历法的知识,并附有很多非常有用的图表,不但对正确理解古籍中经常出现的天文和纪时记载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可作为了解天文历法知识的基础读物和范本。

古代天文与历法讲座 本书特色

这部书为一般读者大众介绍一些天文历法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简明的推步方法。读者可以通过这部书对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体系获得初步的理解,对于古书中有关天文历法的问题作出确切的解释。这是一部有用的值得一读的关于我国古代历法的好书。
——王气中(南京大学教授)

古代天文与历法讲座 目录


前言
**讲 为什么要了解古天文历法
一、时间与天文历法
二、天文与历法
三、天文常识
四、历的种类
五、古天文学与星占
六、古代天文学在阅读古籍中的作用
七、怎样学好古天文历法
第二讲 纪时系统
一、纪年法
二、纪月法
三、纪日法
四、纪时法
第三讲 观象授时
一、地平方位
二、三垣二十八宿
三、《尧典》及四仲中星
四、《礼记·月令》的昏旦中星
五、北极与北斗
六、分野
七、五星运行
八、《诗·七月》的用历
九、观象授时要籍对照表
第四讲 二十四节气
一、先民定时令
二、土圭测量
三、冬至点的测定
四、岁差
五、节气的产生
六、二十四节气的意义
七、节气的分类
八、节气的应用
九、杂节气
十、七十二候
十一、四季的划分
十二、平气与定气
第五讲 四分历的编制
一、产生四分历的条件
二、《次度》及其意义
三、四分历产生的年代
四、四分历的数据
五、《历术甲子篇》的编制
六、入蔀年的推算
七、实际天象的推算
八、古代历法的置闰
九、殷历朔闰中气表
第六讲 四分历的应用
一、应用四分历的原则
二、失闺与失朔
三、甲寅元与乙卯元的关系
四、元光历谱之研究
五、疑年的答案及其他
第七讲 历法上的几个问题
一、太初改历
二、八十一分法
三、关于刘歆的三统历
四、后汉四分历
五、古历辨惑
六、岁星纪年
七、关于“月相四分”的讨论
附录
西周金文“初吉”之研究
再谈金文之“初吉”
再谈吴虎鼎
觏簋及穆王年代
伯吕父盨的王年
关于成钟
关于士山盘
穆天子西征年月日考证——周穆王西游三千年祭
附表一 观象授时要籍对照表
附表二 殷历朔闰中气表
附表三 术语表
主要征引书目
后记

古代天文与历法讲座 节选

**讲为什么要了解古天文历法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先民出于农事需要,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随着文明的进化,这些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必然反映到记载古代文化的书籍典册之中,遗留于后世。出土的殷商时代甲骨刻辞早就有了某些星宿名称和日食、月食记载。《周易》《尚书》《诗经》《春秋》《国语》《左传》《吕氏春秋》《礼记》《尔雅》《淮南子》等书更有大量的详略不同的星宿记载和天象叙述。《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更是古天文学的专门之作。文史工作者随时接触古代典籍,势必常与古代天文历法打交道。如果对此一知半解或不甚了了,很难谈得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是一般爱好文史的青年,有一定的古天文学知识,对阅读古书也是大有帮助的。
常识告诉我们,一切与古代典籍有关的学科,无不与时间的记载,也就是古代天文历法有关。清人汪日桢说:“读史而考及于月日干支.小事也,然亦难事也。欲知月日,必求朔闰;欲求朔闰,必明推步…盖其事甚小,为之则难。不知推步者,欲为之而不能为;知推步者,能为之而不屑为也。”(见《历代长术辑要》载《二十四史月日考序目》)可见,古人深知“推步”的重要和“推步”的甘苦。白寿彝教授也指出:“关于时间的记载,是历史记载必要的构成部分,年代学的研究是历史文献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人民日报》,1980年12月30日)
当今的现状是,有关古天文之学众说纷纭,头绪繁杂,令人不知从何下手,欲读不能。一般著述往往博大疏浅,叙史而已,或者演算繁难,玄秘莫测,“不把金针度与人”。读者终书,竟无法找到打开古天文历法大门的钥匙,未免望之兴叹,视为畏途。此篇以基本的天文常识入手,依据本师张汝舟先生星历观点,深入浅出,意欲将古籍中需要涉及的古天文学问题,逐一展开讨论,希望能对校读古籍有所助益,且能由一般文史工作者自行独立推演年月日时,掌握一套基本的“推步”技术,为深入的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时间与天文历法
中国古代,合天文历法为一事,历法以天象为依据,历法属于实用天文学的重要内容。所以,中国古代文学与年、月、日、时这些时间观念紧密相依。学习古代天文学。就从认识“时间”这个概念开头吧!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日整点都发出“嘟——嘟——”的时间讯号,以此统一全国民用时间。全国各行各业都按这个统一的标准时间学习和工作。没有统一的时间观念,一切工作都无法正常进行,社会将发生混乱。可知,人类社会对于时间的首要要求,就是有统一的计量标准,不能各自为政,自行其是。远古时代,人类分为若干互不交往的群体,各有自己的一套计时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交流的频繁,彼此认识到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庭里。还必须有统一的国际标准时间来协调全人类的活动,才能促进社会的更大发展。
在古代,人们对于时间的精确度要求不高,*早是把一天分为朝、午、昏、夜四个时段,后来又分为十个时段、十二个时段,也就大体够用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间的精确度越来越高。现代科学技术,更要求计量时间不能有一秒的误差。测定人造卫星的位置,如果误差1秒,就有7~8公里的差距。精密的电子工业,无线电技术,运输通讯,卫星、导弹的发射,要求的精确度都很高。因此,现代生活要求有精确的统一的时间计量标准。指导全人类的生产劳动。
时间不是人的主观臆造。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与物质运动紧密相连的一种物质存在的形式。人们只能依据物质的运动来规定时间,寻找计时的单位。
我国古代,先民以太阳东升西落确定一天的时间,单位是日;以月亮的隐现圆缺定一月的时间,单位是月;以寒来暑往及草木禾稼的荣枯定一年的时间,单位是年。远古时代人们的时间计量单位之所以仍有作用。今天还在指导着人们的活动,就在于完全符合人类对时间计量方法的基本要求:既承认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又以有规律的、匀速的、周而复始的运动形式作为计量标准。这种从不间断的、匀速的、重复出现的物质运动形式,在人们的周围是存在着的,这就是日月星辰的出没所组成的若干天文现象。时间计量单位的确定完全以天象为依据,就是这个道理。尽管上古先民长期坚持“地心说”,认为日月星辰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动,但这种周而复始的物质运动形式却是古今一致的。
在所有的计时单位中,人们把地球自转一周作为计时的*基本单位——日,古人认为是太阳东升西落绕了地球一圈。月、年是比日更大的计时单位。时辰、小时、刻、分、秒,是比日小的计时单位。时、分是日的分数,古人称为日之余分。
明确了时间的计量单位。还有一个时段和时刻的问题。换句话说,通常所谓“时间”,包含着两个含义:一是指某一瞬间,即古人所谓“时刻”;一是指两个瞬时之间隔,即一个有始有终的长度。从时刻的含义出发,时间有早迟之分。从时段的含义出发,时间有长久与短暂之别。历法中的节气与节气的交替(交节),月亮运行在太阳、地球之间的平面上成一直线的天象(合朔),日与日的交接(夜半0点整)等都应该是指时刻而言,十分确切,具体到某时几分几秒的那一瞬间,毫无含糊。月亮*圆的时间,与合朔时间一样只有那么一瞬时。差一秒还不是*圆,过一秒也不可能*圆。电台报时的“嘟——嘟——”那*后特殊一响,就是时刻概念的具体化。而平常所说的几分,几小时,几日,都是指的一个时段,它必有一个起算时刻。计时的基本单位——日,是从夜半0点起算的,止于24点整。任何一个更长的时段,比如百年、千年,都必须明确它的起算时刻。任何历法都很强调它的起算点,都希望找一个理论的起算时刻作为它的初始,这就是历法之“元”,称“历元”。
我们的先民,十分重视时间,特别是与农事有关的天时,古籍中记载特多。其实。古人的“天时”,是指一年四季包括风、雨、雷、电等直接关系农事活动的自然现象,古人认为这些是上天主宰的,所以称为“天时”。
《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荀子》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时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韩非子》云:“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
《吕氏春秋》有:“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是故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
《齐民要术》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农书》有:“力不失时,则食不困。…故知时为上,知土次之。”
这些典籍中所谓“时”“天时”。实际是指关系农事成败的气候。气候的变动,与时令的推移有关,也直接与天象关联着,所以也应视为古代天文历法的内容。
《说文解字》云:“时,四时也。”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季。据吴泽先生的研究,在殷墟甲骨文中,已出现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字形像枝木条达的形状;夏字字形一像草木繁茂之状,一像蝉形,蝉是夏虫,被认为是夏的象征;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正是收获之时;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这四个字,都与农业有关。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季节、时令都同农事密切相关。
时间,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政治、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活动。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十分重视年、月、日、时的安排,创制了多种多样的历法;对各项活动发生的年、月、日、时也做了大量的准确记录,保存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古史古事就靠这些年、月、日、时的记载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我们据此研究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没有年、月、日、时的记载,众多的典籍史料就成了一堆杂乱无章的文字记录,其价值也就可想而知。中国古代大量珍贵史料就是靠年、月、日、时的记载而保存下来的。我们还可以用后代的历法依据古籍中年、月、日、时的记载推演出当时的实际天象,解决历史上若干悬而未决的年代问题。如果没有关于时间的文字记载,这种推算也就无法进行。
二、天文与历法
什么是天文?什么是历法?这是首先应该弄清楚的问题。
《说文》云“文,错画也。象交文”,又说“仰则观象于天”。高诱注《淮南子·天文训)说:“文者象也。天先垂文象日月五星及彗孛,皆谓以谴告一人。故日天文。”王逸注《楚辞》“象”字云“法也”。《易·系辞》:“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则之。”可见,天文就是天象,就是天法,就是日月星辰在天幕呈现的有规律的运动形式。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反而影响着支配着人类的各种活动。正因为这样,远古的人就视之为神圣,把天象看成是上帝、上天给人的吉凶预兆,敬若神明。历代君王重视天文,因为它是上天意旨的体现,它直接关系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帝王统治权力的基础。
繁体曆法之唇,*早的写法是秝,后写作,再后写作曆。《玉篇》日:“稀疏秝秣然。”段玉裁以为:“从二禾,禾之疏密有章也。”《说文》释:“麻,治也。”“调也。”《释诂》释:“厤,数也。”从这些释义看,就是均匀调治之义。从二禾,禾的生长受日月星辰运行的天象支配,即受日月运行所确定的季节的支配。所以秝、厤与天象有关。
秣,古书写作,表示人在有庄稼的地里行走,引申为日月运行,及日月运行所确定的季节、时令等时间计量。首先,这种运行是有规律的,“疏密有章”;其次,还需要调治,要均匀地调治,使日月运行的时日彼此协调。所以,秣就是均匀地调治天象所显示的年、月、日、时等计量时间单位的手段。
《史记·历书》以厤为推步学,以象为占验学,把两者的区别说得清清楚楚。占验,当然指天象,指上天通过天象显示给人们的吉凶预兆。推步,就是对日月星辰,主要是曰月的运行时间进行计算,使日绕地球一圈所形成的寒暑交替与月绕地球一圈所呈现的圆缺隐现彼此配合得大体一致。这就是制历,也就是推步学。
历是什么,简单说就是计量年、月、日的方法,就是年、月、日的安排。这种安排、计量的依据是天象变化的规律,是依据日月星辰有规律的运行来确定年、月、日、时和四季、节气,或者说推算天象以定岁时。作为一种纪时系统。目的只能是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
一般将历法之“法”,解释为制历的方法。不对。这个“法”,正如语法之“法”,指法则、规律。远古时代的夏商周,当然有它的年月日安排的方法,虽然还比较粗疏。但还有它那时的“历”以指导人的社会生产活动。这种历是否成“法”呢?如果确定一年为“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尧典》),是不可能有规律地调配年月日的,还形不成“法”。只有到春秋中期以后,测量出一回归年为3651/4日,到战国初期创制、行用四分历,才可能有“法”可依,才称得上有了历法。有历法之前,都是根据天象的观测,调整年月日,随时观测,随时调整,这还是观象授时的时代。到了有“法”可依的时代,就有可能将天象的数据抽象化,就有可能依据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通过演算,上推干百年,下推干百年,考求、预定年、月、日、时。我国*早的一部历法——四分历。就具备了这种条件。
可见,历与历法不能混为一谈。什么是历法呢?历法就是利用天象的变化规律调配年、月、日、时的一种纪时法则。
历法与天象那么紧密不可分,正是我国古代历法独具的特点。在我国古代,历法就包含在古天文学之中,历法是古代天文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历法的普遍内容包括节气的安排,一年中月的安排,一月中日的安排以及闰月安插规则等等。我国古代历法还有关于日食、月食的预报和五大行星运行的推算。总之,离开天文就无所谓历法,历法反映了大量的天文现象,历法中有丰富的天文学内容,历法就是吉天文学的一个部分。我国古代合天文、历法为一事,就是这个道理。同样的原因,古人称天文历法为历算、星算、天算、星历…总是将天文历法合在一起加以表述。
历法的内容,一部分属于实用天文学的范围。另一部分属于理论天文学的范围。测时与制历就是天文学为生产服务的主要工作。我国古代历法重视对天象的推算,不仅反映了对天文学的重视,也常常以此来考核历法的准确性。古代历法史上的多次改革。其直接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日食等天象的预推出现了差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我国古代的编历工作,也就是一种编算天文年历的工作。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何等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正因为这样,当我们谈到古代天文学,那实际已经包括了古代历
法的内容。
三、天文常识
人类社会各个民族生活的地域不同,星象与季节的相应关系也不同,但是用天象定岁时都是共同的。古代埃及人重视观测天狼星.因为每年天狼星与太阳一起升起的时候,就预示着尼罗河要泛滥。而尼罗河泛滥带来的肥沃土壤,正是埃及人播种的需要。我国上古的夏朝,重视参宿三星的观察,每年三星昏见西方,就意味着春耕季节的开始,参宿就成了夏族主祭祀的星了。晚起的商族,着重观黄昏现于东方地平线上的亮星,看中了心宿三星,*亮的心宿二就是“大火”。大火昏见东方,也正是春耕季节播种的19子。大火就成了商族主祭祀的星。所以《公羊传·昭公十七年》载:“大火为大辰,伐为大辰,北极亦为大辰。”何休《公羊解诂》云:“大火谓心星,伐为参星。大火与伐,所以示民时之早晚。”这里所谓“大辰”,就是观察天象的标准星,均指恒星而言。大火为大辰,是就商代而言;伐为大辰,是就夏朝而言;北极亦为大辰,当指以北极星为观察天象的标准的更古时代。于此可见,我国上古对于北极星的认识,起源更早。
现代天文学知识告诉我们,在太阳系里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共八大行星围绕着太阳。按照各自的轨道和速度运行着。——古人凭肉眼观测,以地球为中心,早就认识了五犬行星(金、木、水、火、土)并了解到它们绕地球一圈的时间,掌握了它们的运行规律。

古代天文与历法讲座 作者简介

张闻玉,1941年生,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1979—1981年问学于张汝舟先生,1985—1986年在吉林大学向金景芳先生学《易》,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主要著作有:《古代天文历法论集》《西周王年论稿》《铜器历日研究》《逸周书全译》《历史年代与历术推演》《古音学基础》等。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