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育之回忆"阎王殿"旧事》主要选编龚育之关于不同人物的印象记,同时,兼及人物传记。采取集中描写同一主题的方式,或个人一生扫描,或某一事件描述,突出亲历者的回忆,其叙述也尽量立足于历史文献的记录。研究当代的历史,是一件很有兴味的事情,因为我们都从这历史中走过来。我们曾经竭尽绵薄参与推动这历史,又曾身不由己被这历史所推动。这使我们在研究中产生特殊的亲切感,又产生特殊的沉重感,但并不因此而使我们更容易看清、看懂这历史。
从《几番风雨忆周扬》、《<二月提纲>和东湖之行》开始,近十年中,我陆续写了一些关于故人故事的回忆文章。其间曾经结集出版,是李辉主编的《沧桑文丛》中的一种,书名为《在漩涡的边缘》。
这书名有点费解。原来想表达的意思是,从《二月提纲》到《汇报提纲》……这一个个政治风暴、政治漩涡,我都被卷了进去,沉了船,没了顶。在当时,那灾难使人恐惧,使人绝望。事后回忆起来,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能有历史的机遇,亲历了这些事件,近距离地观察、体验了这些事件,这不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吗?当然,我不在这风暴、这漩涡的中心。在这中心的,是彭真、陆定一,周扬、许立群这些人物。我只是在漩涡的边缘。离漩涡的中心,还有一大段距离。但是,中心和边缘,又是相对的。相对于彭真、陆定一,周扬、许立群,我是处在边缘;相对于卷入风暴的挨批挨斗的数以百万千万计的广大干部来说,我亲历了、近距离地观察了那么多重大事件,又应该说我是处在漩涡的中心,而远非漩涡的边缘。
所以,当我应李辉的要求,扩充我那本《在漩涡的边缘》的时候,除了新增后来写的《胡绳琐忆》、《我所知道的陆定一》等文章以外,书名也作了修改,改为“‘阎王殿’旧事”。
这个书名,也需要解释。
“阎王殿”,这是特定时期的特定用语,是贬称,是恶谥,指的是陆定一、周扬主持下的中宣部,又叫旧中宣部。旧中宣部、旧文化部、旧北京市委,这是*先被砸烂的“三旧”。“中宣部是‘阎王殿’,要打倒阎王,解放小鬼。”这条*高指示一公布,旧中宣部就被砸烂了。旧中宣部的部长和副部长们、大部分的处长和副处长们、什么长都不是只是干事干得多一些的几名干事,都被打倒在地并且扫进了牛棚。
砸烂了旧中宣部,建立的当然是新中宣部。但这新中宣部在混乱中挣扎了大约半年光景,就随着陶铸的倒台而倒台,新任命的副部长们也同旧中宣部的副部长们一起被扫进了牛棚。
自此以后,中宣部这个机构就不再存在了。所有干部,被一锅端,相继到旧北京市委党校去办学习班、到宁夏贺兰县去办五七干校。任务是:斗、批、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阎王殿”这个恶谥也在清理之列,党中央为中宣部恢复了名誉。这一页历史已经翻了过去。但是,我这本书的书名,还是用了“阎王殿”这个诨名,一是因为这是一段历史,一是因为别的名称会引起别的麻烦。比如说,可以叫“旧中宣部”,这是正名,而不是诨名。但是,区别于“旧中宣部”的“新中宣部”,又是指的什么呢?是指陶铸的那个半年光景的“新中宣部”,还是指“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重新建立的“新中宣部”?我们是应该强调新建立的中宣部同过去的中宣部之间的新旧对立和断裂,还是应该强调它们之间的历史联系和传承?所以,还不如沿用“阎王殿”这个称呼比较恰当。它当年是个恶谥,现在则成了对一段历史称谓的并无恶意的调侃。
为中宣部“阎王殿”平反,这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已经做了,但是,对陆定一、周扬主持下的中宣部的工作做历史评价,则是一个复杂得多的问题。在我这本书里,没有为这段历史做总体评价的意图。这一方面是因为我缺乏这个能力和意愿,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作为一名干事,在中宣部工作涉及的范围有限。我只不过是写了我的一些亲历亲见亲闻,力求不溢美也不饰非,提供一点史料,留给后人评说而已。
我一九五二年从学习岗位调到中南海中宣部工作,到一九六六年中宣部“阎王殿”被摧毁,长达十四年的时间。这是我参加工作的*初的十四年,是我青春美好的多采的十四年。在这十四年里,我结识了一些师友,他们都是一时的风云人物、难得的豪俊之士。他们有长处,也有弱点,有贡献,也有失误。在回忆里写下他们留在我心中的身影,我认为是自己的责任。所写故事,大都是发生在“阎王殿”里的故事,但是我同这些人以后大多还有接触,有些同志,比如胡绳,在新岗位上仍旧是我的领导。所以,对这些故人旧事的回忆,自然而然延伸到我同他们在那以后的接触和交往。
《在漩涡的边缘》出版时,我写了这样几句话:
“研究当代的历史,是一件很有兴味的事情,因为我们都从这历史中走过来。我们曾经竭尽绵薄参与推动这历史,又曾身不由己被这历史所推动。这使我们在研究中产生特殊的亲切感,又产生特殊的沉重感,但并不因此而使我们更容易看清、看懂这历史。”
我在《党史札记》的《书前小引》中重述了这段话,现在在这篇自序里,再一次重述这段话。
龚育之
二00六年八月七日于北京医院
龚育之,籍贯湖南长沙,1929年生于湖南湘潭。1948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1952年至1966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处工作。1980年起历任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著作编辑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兼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常务副主任。他是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兼职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常委兼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盟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会长。
上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曾参与许多中央文件的起草,并参与主持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著作的编辑。著述甚丰,主要有:《关于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几个问题》、《科学·哲学·社会》、《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和《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合著)、《在历史的转折中》、《思想解放的新起点》、《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旗帜下》、《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二十题》、《论旗走笔》、《大书小识》、《在旋涡的边缘》、《龚育之论中共党史》、《龚育之文存》、《党史札记》、《党史札记二集》等。
通识教育高阶读本——百年学术精品·文史与哲学卷 本书特色 这是一柄20世纪学术刻度尺。用它可以丈量人类刚刚走的那个世纪的思想高度。对于20世纪的百年学术思想,有...
《基于利益分配视角的全球经济失衡研究》内容简介:本文将从利益分配视角探讨全球经济失衡格局及其可持续性。本文从全球经济失衡现
在广播记者岗位上 本书特色 《在广播记者岗位上》作者李文祥,是一位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广播编辑,《在广播记者岗位上》是他近年来生活、工作经验的总结。在书中,作者回...
我读《冰鉴》 内容简介 《冰鉴》一书本身就是一块冰、一面镜子。世人对照其中论述,皆可清晰看到自身的影子。也即看到自己有哪些优点可以获致成功,有哪些缺点可以导致失...
社会治理智库建设-北京市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评估报告 本书特色 北京市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作为全国信访领域*家专业智库,在开展新型智库建设,创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掌故(第四集)》内容简介:2016年《掌故》第一集出版,2017年推出第二集,2018年1月第三集面世,在广大读者的殷殷期盼下,第四集
作品目录总序一总序二第一章 支配的结构及其功能形态一、权力与支配,过渡形态二、支配与行政,民主制行政的本质与界限三、基于
仇凤仙,安徽泗县人,社会学博士,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社会工作督导专业委员会理事...
启真-3 本书特色 以书求真?以文会友?精品学术文章集结《启真3》分为五个部分,它们分别是:专题、书评、品书、书荐和编辑后记。收录了以下文章:专题: 埃涅阿斯传...
韬奋文录 本书特色 《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韬奋文录》所编录的文字,是发表在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七年间韬奋先生所主编或参加编辑的《生活》周刊、《大众生活》、《...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从畅销书看日本社会走向-(全三册)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黄亚南运用扎实的学术底蕴,以及多年在日本学习、生活、工作的...
张岱年卷-师道师说-中国文化书院九秩导师文集 本书特色 《师道师说·张岱年卷》是由大师的亲属和学生从他们的著作中精选出*具代表性的文章或散文随笔,体现了导师们的...
李华伟,男,河南汝州人。2011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宗教学理论研究室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宗教社会学。
社会科学理论模型图典 内容简介 社会科学之所以成其为科学,往往在于它将复杂的现实抽象为相对简单的理论模型,并用这些模型来解释现实、分析问题、预测未来。《社会科学...
《日本权力结构之谜》内容简介:现代日本,似乎已经跻身世界主要强国行列。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它从战败国的废墟中迅速复
乡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社区认同研究-以贵州民族地区为例 本书特色 《乡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社区认同研究:以贵州民族地区为例》从剖析贵州民地区乡村文化与农民社区认同关系的...
英汉对照:世界经典演说·巾帼卷 本书特色 《世界经典演说:巾帼卷》以历史发展和人类进步为主线,选择各主要英语国家的优秀演说共120篇,分为政治卷、军事卷、外交卷...
《悬崖村》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以精准扶贫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原创文艺作品,是反映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全国
《投机者的扑克:操盘18年手记(第2版纪念版)》内容简介:本书通过作者自身18年的交易实践,探讨了股票、期货的投机哲学,内容发人
《女性主义有什么用?(日常人文课)》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写给女人,也写给男人的女性主义入门读物。40个问题直击女性生活痛点,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