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育之回忆"阎王殿"旧事》主要选编龚育之关于不同人物的印象记,同时,兼及人物传记。采取集中描写同一主题的方式,或个人一生扫描,或某一事件描述,突出亲历者的回忆,其叙述也尽量立足于历史文献的记录。研究当代的历史,是一件很有兴味的事情,因为我们都从这历史中走过来。我们曾经竭尽绵薄参与推动这历史,又曾身不由己被这历史所推动。这使我们在研究中产生特殊的亲切感,又产生特殊的沉重感,但并不因此而使我们更容易看清、看懂这历史。
从《几番风雨忆周扬》、《<二月提纲>和东湖之行》开始,近十年中,我陆续写了一些关于故人故事的回忆文章。其间曾经结集出版,是李辉主编的《沧桑文丛》中的一种,书名为《在漩涡的边缘》。
这书名有点费解。原来想表达的意思是,从《二月提纲》到《汇报提纲》……这一个个政治风暴、政治漩涡,我都被卷了进去,沉了船,没了顶。在当时,那灾难使人恐惧,使人绝望。事后回忆起来,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能有历史的机遇,亲历了这些事件,近距离地观察、体验了这些事件,这不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吗?当然,我不在这风暴、这漩涡的中心。在这中心的,是彭真、陆定一,周扬、许立群这些人物。我只是在漩涡的边缘。离漩涡的中心,还有一大段距离。但是,中心和边缘,又是相对的。相对于彭真、陆定一,周扬、许立群,我是处在边缘;相对于卷入风暴的挨批挨斗的数以百万千万计的广大干部来说,我亲历了、近距离地观察了那么多重大事件,又应该说我是处在漩涡的中心,而远非漩涡的边缘。
所以,当我应李辉的要求,扩充我那本《在漩涡的边缘》的时候,除了新增后来写的《胡绳琐忆》、《我所知道的陆定一》等文章以外,书名也作了修改,改为“‘阎王殿’旧事”。
这个书名,也需要解释。
“阎王殿”,这是特定时期的特定用语,是贬称,是恶谥,指的是陆定一、周扬主持下的中宣部,又叫旧中宣部。旧中宣部、旧文化部、旧北京市委,这是*先被砸烂的“三旧”。“中宣部是‘阎王殿’,要打倒阎王,解放小鬼。”这条*高指示一公布,旧中宣部就被砸烂了。旧中宣部的部长和副部长们、大部分的处长和副处长们、什么长都不是只是干事干得多一些的几名干事,都被打倒在地并且扫进了牛棚。
砸烂了旧中宣部,建立的当然是新中宣部。但这新中宣部在混乱中挣扎了大约半年光景,就随着陶铸的倒台而倒台,新任命的副部长们也同旧中宣部的副部长们一起被扫进了牛棚。
自此以后,中宣部这个机构就不再存在了。所有干部,被一锅端,相继到旧北京市委党校去办学习班、到宁夏贺兰县去办五七干校。任务是:斗、批、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阎王殿”这个恶谥也在清理之列,党中央为中宣部恢复了名誉。这一页历史已经翻了过去。但是,我这本书的书名,还是用了“阎王殿”这个诨名,一是因为这是一段历史,一是因为别的名称会引起别的麻烦。比如说,可以叫“旧中宣部”,这是正名,而不是诨名。但是,区别于“旧中宣部”的“新中宣部”,又是指的什么呢?是指陶铸的那个半年光景的“新中宣部”,还是指“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重新建立的“新中宣部”?我们是应该强调新建立的中宣部同过去的中宣部之间的新旧对立和断裂,还是应该强调它们之间的历史联系和传承?所以,还不如沿用“阎王殿”这个称呼比较恰当。它当年是个恶谥,现在则成了对一段历史称谓的并无恶意的调侃。
为中宣部“阎王殿”平反,这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已经做了,但是,对陆定一、周扬主持下的中宣部的工作做历史评价,则是一个复杂得多的问题。在我这本书里,没有为这段历史做总体评价的意图。这一方面是因为我缺乏这个能力和意愿,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作为一名干事,在中宣部工作涉及的范围有限。我只不过是写了我的一些亲历亲见亲闻,力求不溢美也不饰非,提供一点史料,留给后人评说而已。
我一九五二年从学习岗位调到中南海中宣部工作,到一九六六年中宣部“阎王殿”被摧毁,长达十四年的时间。这是我参加工作的*初的十四年,是我青春美好的多采的十四年。在这十四年里,我结识了一些师友,他们都是一时的风云人物、难得的豪俊之士。他们有长处,也有弱点,有贡献,也有失误。在回忆里写下他们留在我心中的身影,我认为是自己的责任。所写故事,大都是发生在“阎王殿”里的故事,但是我同这些人以后大多还有接触,有些同志,比如胡绳,在新岗位上仍旧是我的领导。所以,对这些故人旧事的回忆,自然而然延伸到我同他们在那以后的接触和交往。
《在漩涡的边缘》出版时,我写了这样几句话:
“研究当代的历史,是一件很有兴味的事情,因为我们都从这历史中走过来。我们曾经竭尽绵薄参与推动这历史,又曾身不由己被这历史所推动。这使我们在研究中产生特殊的亲切感,又产生特殊的沉重感,但并不因此而使我们更容易看清、看懂这历史。”
我在《党史札记》的《书前小引》中重述了这段话,现在在这篇自序里,再一次重述这段话。
龚育之
二00六年八月七日于北京医院
龚育之,籍贯湖南长沙,1929年生于湖南湘潭。1948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1952年至1966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处工作。1980年起历任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著作编辑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兼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常务副主任。他是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兼职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常委兼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盟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会长。
上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曾参与许多中央文件的起草,并参与主持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著作的编辑。著述甚丰,主要有:《关于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几个问题》、《科学·哲学·社会》、《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和《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合著)、《在历史的转折中》、《思想解放的新起点》、《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旗帜下》、《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二十题》、《论旗走笔》、《大书小识》、《在旋涡的边缘》、《龚育之论中共党史》、《龚育之文存》、《党史札记》、《党史札记二集》等。
美国的民族、种族和同性恋:美国社会的历史透视 本书特色 本书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对美国民族、种族和同性恋问题作了专门探讨。其一,以美利坚民族形成模式为例,力图深...
好赌中国人 本书特色 《好赌的中国人》:记者问史玉柱:都说你的性格里有“超乎寻常的豪赌天性”,而你也是从来就不忌讳说自己是在“豪赌”的,你是否认为自己是个“赌徒...
国际传播论文集-第十四辑 本书特色 汇集传播理论和实践的文集国际传播论文集-第十四辑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人员的论文集。全书包括传播理论、采编实...
阿兰·杜卡斯(Alain Ducasse),世界最著名主厨,三次荣获米其林三星(最高等级),出版过多本烹饪图书,曾入选过美国《福布斯》杂志最具影响力100人。
布洛赫(Ernst Bloch 1885—1977),德国著名哲学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有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对马克思主义传统作出创新的人物。布洛赫...
《美国生活中的同化》内容简介:《美国生活中的同化》是著名社会学家米尔顿•M.戈登的代表作,该书开创性地提出了分析族群同化的变量
《直面冲击:中国经济学家建言》内容简介: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在这不确定的时代,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安卓Frida逆向与抓包实战》内容简介:本书以详细介绍了Hook框架Frida在安卓逆向工程与抓包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如何搭建完美运
《喧哗与骚动》内容简介:美国现代小说巅峰巨著,无删节版! 博尔赫斯、萨特、加缪、马尔克斯、大江健三郎、库切等大师的偶像。诺贝
传统社会的纠纷预防机制-以明清地缘社会为中心 本书特色 本书对明清时期传统社会纠纷预防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以点带面地考察和深度解读传统中国预防社会纠纷的历史实情...
清儒得失论--刘师培论学杂稿 本书特色 《清儒得失论》:清代之学迥与明殊。明儒之学用以应事,清儒之学用以保身。明儒直而愚,清儒智而谲。明儒尊而乔,清儒弃而湿。—...
新闻评论案例教程(21世纪新闻传播学案例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承担的“十五”期间“211工程”和“十一五”期间“985项目”新闻传播学...
当代家庭社会学 本书特色 家庭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借鉴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婚姻家庭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当代家庭社会学》...
中国生存启示录 本书特色 著名作家龙应台说:“知识分子历来就有矫正社会恶疾和唤醒民众的使命,包括基本概念的重建。在这一点上,作家梁晓声先生是令人尊敬的。”梁晓声...
强与弱(两种对立的可持续性范式)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以深入浅出和富于启发性的方式探讨了两种可持续范式——弱可持续性范式与强可持续性范式,并且对以不同范式为基础的...
少数民族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一编 本书特色《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少数民族卷》主要内容包括:云南民族调查报告、海南岛之苗人、凉山夷族的奴隶制度、车里摆夷之...
精读王国维 本书特色 王国维是举世闻名的史学大师,中国新史学的开山鼻祖,中国新文学理论的先驱。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博学通儒,王国维功力之深,治学范围之广,对学术界...
文献学讲义 本书特色 本书是作者的授课讲义,从目录、版本、校雠三方面综合地对文献学的流变概况进行了论述。文献学讲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的授课讲义,从目录、版本...
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 本书特色 自古以来,商人就被贬为“四民之末”;甚至在情感世界里,商人也成了“重利轻别离”的固...
【作者简介】于尔根•考伯(Jürgen Kaube)生于1962年,最初在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等高校从事社会学的教学工作,1999年开始在《法兰克福汇报》担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