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随笔

福克纳随笔

作者:(美)福克纳 著,(美)梅里韦瑟 编,李文俊 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2008-01-01

评分:4.7分

ISBN:9787532743216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福克纳随笔 目录

前言
志谢
初版前言
随笔、演说词及公开信
一 随笔
记舍伍德·安德森
密西西比
作客新英格兰印象
一个傻瓜在林克沙德
肯塔基:五月,星期六
论隐私权
日本印象
致日本青年
致北方一位编辑的信
论恐惧
致黑人种族领袖们的一封信
阿尔贝·加缪
二 演说词
在卡罗琳·巴尔大妈葬仪上的布道词(二月四日)
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演说词
对密大附属高中毕业班所作的演讲
接受荣誉团勋章时的演说
在三角洲会议上的发言
对松林庄园初级大学毕业班所作的演讲
接受全国图书奖的小说奖时的答词
在南方历史协会上的讲话
接受雅典科学院银质奖章时的演说词
在美国艺术文学学院向约翰·多斯·帕索斯颁发小说
金质奖章时的演说词
向弗吉尼亚大学的拉文、杰斐逊与0DK学会所作的演讲
向弗吉尼亚大学英语俱乐部所作的演讲
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全国委员会所作的演讲
在接受小说金质奖章时对美国艺术文学学院所作的演讲
三 序言
《舍伍德·安德森与其他著名的克里奥尔人》前言
现代文库版《圣殿》序言
《福克纳读本》前言
四 书评
评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的《归来》
评吉米·柯林斯的《试机飞行员》
评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五 公开信
致《芝加哥论坛报》书评版编辑
致美国作家联盟主席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他生前的名字是皮特”
致《奥克斯福鹰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美国艺术文学学院秘书
“致奥克斯福选民”
致《奥克斯福鹰报》编辑
致《时代》周刊编辑
为威利·麦基一案对报界所作的声明
致《纽约时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纽约时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关于埃米特·梯尔案件
致《生活》周刊编辑
致《报道者》编辑
致《时代》周刊编辑
致《时代》周刊编辑
致《纽约时报》编辑
致《时代》周刊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纽约时报》编辑
[启事]
启事
致《纽约时报》编辑
新版增补内容
六 散文
诗歌,旧作与初始之作:一个发展历程
论批评
舍伍德·安德森
文学与战争
那么现在该干什么了呢
关于《坟墓里的旗帜》的创作、编辑与删节
麦克·格里德的儿子
关于《寓言》的一点说明
七 演说词
在卡罗琳·巴尔大妈葬仪上的布道词(二月五日)
在文化自由大会上的讲话
在美国文学研讨会上的讲话
在接受安德烈·贝洛奖时的讲话
在市立剧场的讲话
八 序言
《喧哗与骚动》前言两篇
对《附录:一六九九年至一九四五年康普生一家》的前言式的说明
九 书评与剧评
评W·A·帕西的《在四月里有一次》
评康拉德·艾肯的《转弯与电影》
评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的《独幕剧:返始咏叹调》
美国戏剧:尤金·奥尼尔
美国戏剧:抑制种种
评约瑟夫·赫格希默的《林达·康顿》、《辛西雷娅》和《亮丽的披巾》
评约翰·考柏·波伊斯的《德克达姆》
评吉米·柯林斯的《试机飞行员》(未经删节本)
十 公开信
致新奥尔良《新闻报》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为詹姆斯·汉利《在黑暗中的人》所写的推荐语
为推荐促销事致克利夫顿·卡思伯特函
刊登于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的分类广告
拉斐特县第二次世界大战阵亡者纪念碑铭文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为格雷厄姆·格林《恋情的终结》所写的推荐语
一九五七年九月十五日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信函的草稿
遗嘱管理人告示
关于编者
译后记

福克纳随笔 内容简介

本文集收录福克纳所有成熟的文章、演说词、书评、序言以及有意公开发表的信函。大多数的篇页是他创作后期的产物,其中许多反映了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有所增强的公众人物的责任感。虽然有些文章为了金钱上的需要不得不在限期之内赶出,却绝非草草写成的应景作品。对于觉得自己没有兴趣的题目或是他认为不能很好完成的任务,他是绝不接受的。
从这本非小说性顷的文集的每一个篇页,部可以窥见作为艺术家以及怍为人的福克纳的某个方面。这些篇页,在向我们显示出这位极其热诚、异常复杂、非常隐秘的作家在职业生涯的岳四十年愿意向公众揭示的耶些部分的同时,也使我们得以更进一步地了解他的为人与他的作品。

福克纳随笔 节选

日本印象
引擎早已减慢了速度;云层慢慢沉下去,又向上泛起,倒像是与速度无关,直到你突然看到飞机的影子在棉团般的小山丘上急急掠过;此时快速度又回来了,飞机与影子互相追逐,仿佛都要一头朝共同的毁灭撞去似的。
穿过密密云层,再次把它的阴影投下,投向一个岛屿。它像陆地,跟任何一处空中寻见的着陆地点没有什么不同,可是你知道那是一个海岛,几乎就像在同一瞬间你瞥见了它为海水围裹住的两胁,清晰得像张透明幻灯片;在偏僻的水域里发现这个海岛甚至比威克岛、关岛的发现更加神奇,因为这里存在着一种文明,存在着一种有等级纪纲、源远流长的人类族裔。
那是看得见听得见的,也是有人说有人写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工具,因为有人在说它;你听见与看到了它们。可是对于我这个西方人的耳朵与眼睛来说,它却什么意义都没有,因为它与西方人的眼睛所见过的一切都无共同之处;你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照的东西,没有让记忆与习惯能加以联想并且可以一说的东西:“啊,这倒很像表示房子、家庭或幸福的那个词儿呢;”不仅仅是深奥玄秘而且还藏头露尾,仿佛那些字的四下溅洒开去的象征符号不仅包含着想与人交流的意思,而且还有超乎信息之外的某种急迫重大的意义,它简直就蕴含着某种终极智慧或是与人类赎救秘密有关的知识了。可是能说说的也就是这些了,因为这里面不存在西方人记忆中可以用来比照衡量的东西:因此并非是心灵在领会,而仅仅是耳朵在聆听,聆听儿童嘴里所学的鸟的啁鸣声以及妇人、少女嘴巴所发出的音乐声。
这一张张的脸庞:凡·高与马奈必定是会喜欢不已的:那位朝山进香者的脸,他柱着棍杖,背着香袋,因长途跋涉而风尘仆仆,在晨曦中一步步拾级朝寺庙攀登;那位俗家弟子甚至是帮工,他把袍子的一角掖在腰间,蹲在院子大门边上,从法事开始前就这样蹲着,说不定事前的准备工作就是他做的,正是他使这一天的佛事活动得以启动的呢;还有那位老妇人的脸,她在大门口设摊卖花生给旅客,让他们拿来喂鸽子:那可是一张因生活与记忆而疲累不堪的脸呀,仿佛一个人的一生不够久长,还需要把单独的每一下呼吸都蚀刻进所有那些细密繁多的皱纹里去似的;这张脸很耐久,如今甚至都成为她的一个慰藉了,仿佛时至今日,它已经可以把那张脸内里所曾捱受过的痛苦烦恼与难以释怀的一切,全都洇开并化为虚无:至少此地有一位老太,她从未读过福克纳,对福克纳一无所知也不关心他为何来日本,至于福克纳怎么看待厄内斯特·海明威,那更是跟她八杆子也打不着的屁事一桩了。
……

福克纳随笔 作者简介

威廉·福克纳(WillianFaulkner l897~1962),美国小说家。出生于没落地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加拿大空军中服役,战后曾在大学肄业一年,1925年后专门从事创作。他被西方文学界视作“现代的经典作家”。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和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故事发生在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这部世系主要写该县及杰弗逊镇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家庭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独立战争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场人物有600多人,其中主要人物在他的不同作品中交替出现,实为一部多卷体的美国南方社会变迁的历史。其最著名的作品有描写杰弗逊镇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没落及成员的精神状态和生活遭遇的《喧哗与骚动》(又译《声音与疯狂》1929);写安斯·本德仑偕儿子运送妻子灵柩回杰弗逊安葬途中经历种种磨难的《我弥留之际》(1930);写孤儿裘·克里斯默斯在宗教和种族偏见的播弄、虐待下悲惨死去的《八月之光》(1932);写一个有罪孽的庄园主塞德潘及其子女和庄园的毁灭性结局的《押沙龙,押沙龙!》(1936);写新兴资产阶级弗莱姆·斯诺普斯的冷酷无情及其必然结局的《斯诺普斯三部曲》(《村子》1940,《小镇》1957,《大宅》1959)等。
福克纳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