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家书(图本)

凡.高家书(图本)

作者:凡高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08-01-01

评分:4.8分

ISBN:9787540440596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

书刊介绍

凡.高家书(图本) 内容简介

凡·高(1853.3.30—1890.7.29)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伟大的画家,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他1853年出生于荷兰赞德特镇一个新教牧师之家,十六岁起在古匹尔画店当店员,先后在海牙、伦敦分店、巴黎总店和多德雷赫特工作。1878年当过传教士,后在比利时西南部博里纳日矿区工作,由于同情、支持穷苦的矿工而被教会解职。他的艺术生涯很短暂,可分为两个时期。**个时期(1873-885)是与困难斗争、寻找自我表现方法的时期,也是学艺、失败和改变方向的时期。第二个时期(1886-1890)是飞速进步、获得成就和做出贡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他结识了土鲁斯、高更、毕沙罗和修拉等在现代绘画中起重要作用的画家,打开了眼界,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就一番事业。其代表作有《向日葵》《吃土豆的人》《星夜》《夜间咖啡馆》《麦田里的乌鸦》等。
在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时尚的今天,我们究竟如何解读凡·高这一永恒的谜?究竟有哪些因素帮助造就了这样一位“疯狂的天才”,赋予了其作品如此巨大的震撼力和如此丰富的想象力?为了寻找答案,本书的译者从凡‘高写给他弟弟提奥的七百多封信中精心选译了一部分,虽然它们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凡·高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认为,凡‘高之所以成为凡·高,是与以下这三个因素密不可分的。
首先,他是一位来自下层,对下层劳动人民的穷困疾苦寄予极大同情心的画家。不管境遇如何,凡·高在他的一生中从来没有放弃过这样的信念:即艺术应当关心现实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他每一个阶段的作品都融入了当时的生活环境,以唤起人们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注。如在《吃土豆的人》中,他选择了当地的农民为题材,因为他发现自己与这些贫穷劳动者有着某种精神和感情上的共鸣。他在给提奥的信中写道:“我想强调,这些在灯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因此,这幅作品描述的是体力劳动者,以及他们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
其次,他是一位注重抒发主观内心感受、极富个性、开创一代画风的绘画大师。凡·高作为后期印象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前期印象画派的*大区别是,他更注重如何在绘画中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内心世界,不片面追求外光和色彩效果在画面上所产生的真实感觉,而是具有更为主观化的感情因素和象征性的精神观念。这种观念的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期印象画派彻底改变了西方的绘画面貌,使当时的画风逐渐由客观再现走向主观表现,并使之走向现代,因为以凡·高、高更和塞尚等为代表的后期印象画派画家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其中,凡·高的《向日葵》系列《星夜》《麦田上的乌鸦》等都是具有强烈个性和象征意义的作品。有人说,凡‘高的画都是他的自画像。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在谈到《吃土豆的人》时他说:“我不想使画中的人物真实。真正的画家画物体,不是根据物体的实况……而是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画的。我崇拜米开朗基罗的人物形象,尽管它们的腿太长,臀部太大。”当有人指责他这幅画中的形象不准确时,他的回答是:“如果我的人物是准确的,我将感到绝望……我就是要制造这些不准确、这些偏差,重新塑造和改变现实。是的,他们能不真实,你可以这样说——但是比实实在在的真实更真实。”
更重要的是,凡·高不仅用自己的心作画,而且用自己的生命作画,他是一位真正视艺术为生命、富有强烈使命感的画家。可以说,“艺术即凡·高,凡·高即艺术”。为了作画,他有时甚至达到癫疯的程度。他生前和身后的命运极富戏剧性。他在世时四处漂泊,穷困潦倒,在给提奥的信中,相当一部分谈的都是如何才能使自己免于挨饿,整日为生计而发愁,画作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和欣赏,乃至*后因精神绝望而饮弹自杀,年仅三十七岁。其全部作品(包括八百幅油画和七百幅素描)在生前只售出过《红色葡萄园》一幅,但他始终痴心不改,潜心艺术,终成大器,死后得到世人的认可。余光中把凡·高喻为“向日葵”。他说,“向日葵苦追太阳的壮烈情操,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志气,令人联想起中国神话的夸父追日,希腊神话的伊卡瑞斯奔日。”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说得更好:
他生下来。
他画画,他死去。
麦田里一片金黄,
一群乌鸦惊叫着飞过天空。

凡.高家书(图本) 本书特色

凡·高留给后世的,除了他众多稀世之珍的绘画外,还有一宝,即他写给自己胞弟提奥的信件。……应该说,凡·高的绘画与书信同为他留给整个人类的“双璧”,二者同为无价之宝,缺一不可。这些信件,雄辩滔滔地旨诉了我们,作为世界**流绘画大师的凡·高,与人们对他的误解恰恰相反,他既不“古怪”,也不“疯狂”,而是与任何“普通”“真正的人”一样,充满真情挚意,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人类,正直热情,追求幸福和光明。 本书为“散文译丛”之一,收录了凡·高写给胞弟提奥的部分信件。
凡·高留给后世的,除了他众多稀世之珍的绘画外,还有一宝,即他写给自己胞弟提奥的信件。……应该说,凡·高的绘画与书信同为他留给整个人类的“双璧”,二者同为无价之宝,缺一不可。这些信件,雄辩滔滔地告诉了我们,作为世界**流绘画大师的凡·高,与人们对他的误解恰恰相反,他既不“古怪”,也不“疯狂”,而是与任何“普通”“真正的人”一样,充满真情挚意,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人类,正直热情,追求幸福和光明。
——贺祥麟
无数杰出的画家令我敬佩,如周方、郭熙、吴镇、仇英、提香、柯罗、马奈、塞尚……我爱他们的作品,但并无太多要求去调查他们绘画以外的事。可是对另外一批画家,如老莲、石涛、八大、波提切利、德拉克洛瓦、凡·高……我总怀着强烈的欲望想了解他们的血肉生活,钻入他们的内心去,特别是对凡·高,我愿听到他每天的呼吸!
——吴冠中

凡.高家书(图本) 目录

丛书前言
名家评价
关于作者
凡·高家书
一个人真的爱上了大自然,就能发现美
心藏对上帝与人类的爱
别让我浪游太远
上帝与我同在
我们要使自己成材
人生就像一条小径
艺术,就是人加自然
贫穷妒碍成长
我内心藏着某种感情
女人需要与男人在一起
做只绵羊比做条狼好
保持你的热情吧!
没有困难,还成什么艺术?
酷爱艺术意味着失去真正的
爱情
疯癫还是有益的
信仰真实的人不是孤家寡人

凡.高家书(图本) 节选

前言
·彭燕郊·
文学作品四大门类里,散文不同于诗
歌、小说,如果说诗歌是属于精神史的,
小说是属于社会史的,集中众多艺术功能
的戏剧是属于广义文化艺术史的、超越文
字符号表达的多功能空间艺术,而散文则
是*具群众性的、*广泛地介入生活成为
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的独特文学现象。莫
里哀的一部喜剧里有一则这样的对话,甲问乙:什么
叫做散文?乙答:你现在说的就是散文。可不可以这
样理解:散文,其实很平常,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散文
里,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对散文感到亲切。也因为这
样,散文作为文学术语,表述的是相对说比较宽松的
概念,它当然必须具有不可缺少的文学素质,但又不
是很规范的,而是比较自由的,英语Essay,一般译
作随笔、絮语、试笔、小品,都强调书写的自由。它
是一种文体,然而自由到可以有多种不同形态,涵盖
书信、日记、游记、回忆录、札记、序跋、嬉笑怒骂
皆成文章的杂感,甚至政论中“笔端常带感情”的那
一种。随着文学的发展,十九世纪初还开始出现了诗
与散文之间的边缘门类散文诗。文学家以外,它的作
者广泛到包括艺术家、音乐家、演员以及哲学家、科
学家、史学家,乃至政治家、宗教徒、旅行家,等
等。
自然表达写作的散文成为*富亲切感的文体,书
写时几乎不必考虑词语或文辞的张扬,不用防备文采
文风对心灵本真自然流露的掩盖,真实成为散文的根
本特征。散文写作*能完好保存并凸显作者被触动的
瞬间感觉,和深入思考的曲折反复原初状态,成为与
他人对话同时也和自己对话的*优选择,理解自我和
重构自我的*佳方式。它“载道”,是说理的,但不
是说教的;它“言志”,是抒情的,但不允许矫情。
它的*优化境界是融“载道”与“言志”为一体。朴
素的写作排除*小的做作的干扰,散文的本性是真
实。散文艺术的*高目的只是强调真实。散文求美,
而美是真实的伴随物。
正因为这样,散文拥有*多读者。可能有多种不
同原因,有的人很少读诗,有的人不爱看戏,有的人
不看小说。不是文学爱好者也读散文,也写散文,不
一定为表示文化能力高低,表示兴趣广泛或精神境界
雅俗,散文作为文化现象对任何人都是亲切的,人们
总是不自觉地成为散文爱好者,成为散文的“编外”
作者,不是想成为散文家,只是有那么一种自信。一
种需求:我可以也应该写。就这样,和其他文学门类
相比,散文的阅读频率*高,影响面*广、*持久,
散文有着*强大的作者队伍,多种文化力量推动散文
艺术不断发展。
因此当然,众多散文名作成为世界文学宝库*吸
引人的亮点。西方和我国的古代典籍几乎都是散文的
经典之作。在我国,旧时没有读过四书五经的算不得
读书人,没有读过《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的
被认为是没有文化的人,就像西方没有读过《圣经》
的不算有教养的人,没有读过荷马、柏拉图不算有文
化的人。中华民族是善于创造也善于通过文化交流吸
取他人长处的,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特别是改革开
放以来,对本国文学历史和现状的重新审视,对世界
文学的成就和走向的高度关注,成为新时期文学发展
的巨大推动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被“四化”浪潮激活的出
版事业喷发出多年受压抑的无穷潜力,呈现空前的蓬
勃发展势态,湖南文艺出版社的前身湖南人民出版社
文艺部及时推出的数量可观的外国文学名著中译本
中,就有选译从古代到现代世界散文名著的《散文译
丛》,受到读者的热情支持,几乎每隔不到两个月就
有一种新书出版,大多数读者都以读到每一种新书为
快。这使我们受到极大的鼓舞。我们体会到:出版工
作的起点是对读者需求的理解,出版物的生命在于是
否恰好满足读者的欲望,不会让读者失望的出版物,
必须是内容充实精粹、高文化品格、高人文素质的。
我们仍将朝这个目标努力。
改革开放二十五年不算大的时间跨度里,从开始
兴起紧接着不断升温的、为回应读者渴求而日趋炽热
的出版热,是我们国家走出封闭后*引人注目的革命
性变化之一,这个变化还在不断扩展和深入。出版事
业高速度发展的大格局下,读者的选择是我们必须面
对的强烈而持久的挑战,我们的应对首先是全面认
知、严肃考虑读者的需求,依据它迅速作出编辑、出
版、发行运作流程的必要调整,《散文译丛》要努力
做到成为一系列真正意义上的散文名著组成的具体可
见的散文艺术史。
散文先贤的贡献灿烂丰饶,必须努力从散文史的
高度上把握散文艺术发展脉络,多角度、多层面、全
方位地展示散文艺术达到的高度和动人魅力。必须从
宏观上把握散文名著的经典性。除已知的有显赫地位
的公认具有散文文献价值的名著,还应该注意到那些
可能存在的缺口,那些不显眼的永恒的文学火种,那
些不应该被遗忘而曾经被遗忘,因其永恒的辉煌而终
于不再被遗忘的名著,这对于一套系列展示散文名著
的丛书是不可缺少的,缺少将是叫人感到遗憾的失误。
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工作质量,根本的保证
是译文的质量。译者的责任是提供忠实的译作、用传
神之笔消除不同语种形成的阅读障碍,尽可能让读者
如同读原著一样通过本国语言欣赏、解读原著。对于
准确理解原著,善于用本国语言表达原著内容的译
者,读者是会像尊敬原著作者一样尊敬他的。我们颇
感欣慰的是,读者对《散文译丛》的译文总体上说是
肯定的、满意的。译介外国文学作品是文化交流的重
要方式之一,我们的选择表示我们的鉴别能力、我们
的欣赏水平和高标准的需求,其意义已经超越局部文
化事业而属于全球性文化建设系统工程的一部分。我
们相信,在专家和广大读者不断的关爱支持下,我们
将能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得尽可能好些。
心藏对上帝与人类的爱
拉姆斯盖特① 1876年4月
我永远不会忘记耶稣受难日那天离家休假的情景。
清早我们去霍维那里的教堂拜受圣餐。神父念的经文
是:“起来,让我们同往。”下午,我们动身,从车厢窗
口我看到神父和那位小兄弟站在路边,目光追随着列
车。我在荷兰*后看到的是灰色小教堂的尖塔。
第二天早上,在哈维奇开往伦敦的列车上,我眺
望黎明时的黑色田野和绿色的牧场。那风光真美啊。
草地上绵羊成群,羔羊成群,到处可见荆棘和稀稀落
落的几棵硕大的橡树。那些橡树的枝条是黑色的,树
干上长有灰色的苔鲜。晨光熹微,蓝色的天空中挂着
几颗星星,远处地平线上有一堆灰色的云彩。太阳尚
未升起,但我已听见云雀的鸣啭。
我在这里度过的日子确实让我感到愉快。但是,
从这种愉快而又恬静的生活中我却找不到寄托。人是
不容易满足的。当他发现一切都太容易之后,就会感
到很不满足。
今天是你的生日,谨向你致以良好的祝愿。愿我
们相互之间的爱与日俱增。使我非常高兴的是,我们
在许多方面有共同之处,不仅有对童年时代的共同回
忆,而且你至今仍在我工作过的那间屋子里工作,你
认识的许多的人,你知道的许多地方,我也认识。我
也知道。此外,你也是如此钟爱大自然和艺术。
我对你说过我*近碰到的暴风雨吗?大海,:特别
是靠近岸边的海水泛起黄色的波涛。地平线上出现一
条光带。光带上方是浓重的乌云。乌云泻下倾盆大
雨。条条雨线倾斜着落在大地上。远处的小镇使人想
去丢勒⑦蚀刻画面上常出现的那类小镇。小镇里的炮
塔,磨坊,石板屋顶房,以及哥特式建筑。
就在同一天晚上,我从房间的窗口向外看。从那儿
可以看到的房顶和那榆树树冠,在黑空下显得黑黝黝
的。在那屋顶上方,悬着一颗孤单的星星——一颗美丽
的,友爱的大星星。我们没有一个人会忘记这夜景。
怀着哀伤的情感去回顾“寻欢作乐的场所”及与
之有关的奢侈场面,对我来说,这种日.子会来到的。
换句话说,就是钱拿得多多的,而且受世人仰慕…
我预见这一天会来的。
但是,兄弟,且不管今后会怎样,有一点我可以
让你确信不疑。这几个月来,我一直囿于从教师到牧
师的工作范围内。与这两种职业有关的乐趣和刺人的
痛苦一样多。我是否要在这两种职业中任何一方面向
前大大发展,倒是很值得怀疑的。我在古匹尔先生的
公司的一个分店里干了六年,其间我本来应该为我的
今天做些准备,我却没有。在商店里干的六年会不会
妨碍我今后的发展,也值得怀疑。
大城市的人们对宗教有种求之不得的心情。在工
厂或商店工作的人中,许多人都有笃信宗教的童年时
代。但有时候,城市生活也带走了“清晨的露珠”。
人们仍渴望听到那“古老古老的故事”。不管心灵深
处留下了什么,它迄今仍留在心灵深处。我十分喜欢
那句话:“请告诉我那个古老古老的故事”。我**次
听到这句话是一天晚上在巴黎的一个小教堂里,我常
去那个小教堂。
乔治·艾略特③在一部小说里描述了组织成小社团
并常去拉丁区的一个小教堂做祷告的工作的生活。看
着几千人聚集在一起聆听传教士传播福音,那情景是
让人觉得有点感动的。
我想,在伦敦做传教士一定是种特殊的职业。他
必须到体力劳动者和穷人中去宣讲《圣经》。如果他
有某种经历,就把自己的经历说给他们听。如果发现
外国人在找工作或其他什么人有困难,二就要设法帮助
他们。我曾出去两三次,看是否能碰上机会和牧师们
在一起。我会说好几国的话,特别在巴黎和伦敦,我
常和下层人以及外国人混在一起。作为一名外国人,
我或许适合做一名牧师。但是,不到二十四岁不能当
牧师,我无论如何还得再等一年。
我在伦敦住了两天,从一个市区到另一个市区去
见各种人,其中有一个是牧师。我给他写了下面这封
信:
我是一个牧师的儿子,迫于生计不得不去做工,
现在既无时间也无金钱进皇家学院念书。此外,我现
在的年龄也比进皇家学院的正常入学年龄大了几岁。
尽管如此,如果能找到一份与教会有关的工作,我也
就高兴了。

凡.高家书(图本) 作者简介

凡·高(1853.3.30—1890.7.29)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画家,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他1853年出生于荷兰赞德特镇一个新教牧师之家,十六岁起在古匹尔画店当店员,先后在海牙、伦敦分店、巴黎总店和多德雷赫特工作。1878年当过传教士,后在比利时西南部博里纳日矿区工作,由于同情、支持穷苦的矿工而被教会解职。他的艺术生涯很短暂,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873-885)是与困难斗争、寻找自我表现方法的时期,也是学艺、失败和改变方向的时期。第二个时期(1886-1890)是飞速进步、获得成就和做出贡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他结识了土鲁斯、高更、毕沙罗和修拉等在现代绘画中起重要作用的画家,打开了眼界,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就一番事业。其代表作有《向日葵》《吃土豆的人》《星夜》《夜间咖啡馆》《麦田里的乌鸦》等。
在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时尚的今天,我们究竟如何解读凡·高这一永恒的谜?究竟有哪些因素帮助造就了这样一位“疯狂的天才”,赋予了其作品如此巨大的震撼力和如此丰富的想象力?为了寻找答案,本书的译者从凡‘高写给他弟弟提奥的七百多封信中精心选译了一部分,虽然它们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凡·高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认为,凡‘高之所以成为凡·高,是与以下这三个因素密不可分的。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