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语言学”作为研究语言基本理论的学科,还在语占学研究的范围
之内。而“超语言学”,则超出了语言学研究的范围,它研究的对象除了
语法:修辞、逻辑以外,还包括作者对语言的运用——叙事学和读者的理
解——阐释学.以及语言的附加意义,即语言携带的文学、文化、政治、意
识形态等内涵。
nbsp; 言①
据说,外国学者*看重的是论文,其次是论文集,再次专著。
理由是论文篇幅小,很少水分,专著如果内容不够,容易掺假。其
实,专著是表述原创性的论著,有很多带水分的专著,不过是译介、
编译、编著,应该在出版时就严格区分,并标明的。无论是论文还
是专著,大文章还是小文章都不过是论述的形式,任何一种形式都
有好的作品和糟糕的作品,任何一种形式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它的
用途。如果一篇论文是*好的,凡是论文就是*好的,那么,五篇
*好的论文加在一起成为一个论文集就不如一篇论文了么?如果
论文集没有内在的联系,而五篇论文的内容组合成一本有系统的
专著还不如论文集和一篇论文么?我们不能完全从形式来判断一
个作品的优劣。对于学者来讲,每一种写作的形式都要学会,都要
努力做成*好。
我非常赞同学术要有学术规范,特别是写论文要有注释,但是
这是针对不遵守学术规范的人强调指出的。如果在相同的条件
下,大家都遵守了学术规范,那么如何来判断两篇同样都是有注释
的标准的论文的价值,其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呢?
我一直是用这样三个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原创性,第二
科学性,第三文学性。或者说,一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二是判断正
确的能力,三是结构表述的能力。这个结论我自认为是在治学和
写作的过程中悟出来的,但实际上是受某些人的影响潜移默化,逐
渐形成的,所以本质上会与他人的结论重合①。
原创性指的是理论原创和表述原创。要使文章具有原创性,
需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我觉得治学一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
学会阐释,然后再学会独立思考。另一种是从一开始在学习阶段
就要求自己独立思考——把学习和写作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
上,立足于从自己的视点来观察分析所研究的对象,力求得到自己
的结论。
我看过一个有关高中生的电视剧(名字忘了,因为看得不全.
只断断续续看了几集),一个高中生爬到树上去观看日出,用录音
机记录下他当时的感受,之后他写的作文,自认为是他有生以来写
得*好的一篇,即使他为此摔断了腿,也是值得的。这是因为他找
到了那个**感觉。在你做研究的时候,既然已经确定研究对象
是文本,那么就要直接去面对文本。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你先不要
看其他的评介文章,而直接阅读文本,去获得**感受。这**感
受甚至超过**手资料,或者说是**手资料中*可宝贵的一种。
这是独立思考的前提。
之后,要学会思维的方法。这很像我们做习题。一道四则运
算的习题,在你做之前有多少人已经做过多少遍了,它的答案就在
书里,推论的方法已被证明过多少次,需要学习的是你如何掌握这
种推理方法,自己独立地通过推理来得到这个原来已经有的结论。
然后你才能够继续学习一元两次方程,再学习微积分或更高级的
推理形式和数学原理。文学也一样。一开始看到的作品,是那些
所谓的名著,那是多少人不知道看过多少遍的作品,但是要获得你
自己的感受,也要用自己的方法来独立地分析它。刚开始你的结
论可能是跟人家是重复的,但这种重复是在锻炼你自己的思维,锻
炼你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当有了一定的结论以后,再去看别人
的结论,别人的评论和传记,进行对比,哪些是自己想到的,哪些是
没有想到的。不要怕重复,不要怕浪费自己的脑细胞,应该锻炼自
己思维。这不是无用功,而是思维练习,要学会思维的方法。开始
你可能是感觉别人的评论比你高明,当你感到你能够在某些方面
跟你认为高明的结论相契合,那么你就会感觉到判断能力在增长,
而且除了跟别人的判断有某些相同的地方以外,还可能得出自己
独特的结论。只有你的判断能力不断增长,你才有可能得出完全
是自己的结论而学会独立判断,直到*终能够创新。
如果你从四则运算就去抄答案,等到你抄到微积分,你说,好
了,现在我要创新了!没有可能,因为你根本没有独立分析、独立
思考的习惯,连思维方式都是人家的,你抄惯了。在没有可依照的
东西的时候,将不知所措,会在学术前沿徘徊不前。
学问是要问的,不是问别人,别人回答什么,你就信什么,结
果,还是别人的思想。问是要问自己,我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解
决这个难题?知识是别人告诉你,世界是怎样的,而智慧是你通过
思考来告诉别人,世界是怎样的。问是怀疑,是追问,是打破砂锅
纹(问)到底。
有时候独立思考的结论是可能重复的,因为研究的对象是同
一个,如果两个独立的研究结果相同,说明结论具有科学性,说明
自然界的规律是相同的。就像电,美国可能规定是110v电压,中
国是220v,你美国110v的电器到中国来用,如果不加转换的话,
会被烧坏。反之中国电器到美国也一样。但是电的原理不会改
变。因此当面对太空,在研究天文学、动力学、物理学原理的时候,
面对的对象是一样,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或近似的,这并不奇怪,
但过程可能不同。
在理论上的创新是原理性的原创,还有一种原创,属于表述性
原创。就是郭宏安老师所讲的,你把别人的讲过的话,道理,重新
编排一下,表述得更清楚,更明白,也是一种表述性原创。美国的
一位著名学者苏珊·桑塔格有一篇论文叫《Against interpreta.
tion》,我刚刚拜读过,她的主旨是,不可能释义。在知道有这篇文
章之前,我写了一篇短文《依样葫芦》,目的也是反对阐释,而主旨
是,指出仅仅阐释他人的思想会使人丧失主体性,因而提倡独立思
考,提倡创新。而且既然“照葫芦画瓢”的典故已经成为汉语成语
“依样葫芦”,因此反对模仿和阐释的话古人也早就说过了,但我
相信,我的文章跟洋人。跟古人讨论的是同一个题目,尽管结论也
会相同,论证方法却会不一样,话语表述方式也会不一样——不同
时代会有不同的时兴语。
外国文学主要是翻译介绍外国作品为主,但是不等于就是跟
在外国人后面亦步亦趋,外国人说的就是真理。所以在独立思考
的基础上,还要有一个科学判断的问题。这是判断正确率的保障。
科学性即判断的正确性,科学判断并不是自圆其说。论文要
有立论,有论据。如果一篇论文既有论证,也有论据,就可算作自
圆其说,就算完整了吗?科学的判断要以我们所知的科学结论为
准,更重要的是:自然科学要经得起实验的检验,人文科学也要经
得起社会实验的检验。社会科学的真理检验,特别是新理论的检
验需要的时间会很长,人文科学,特别是语言类的学科,检验会很
直接,因为每个读者都可以立即回想自己掌握的语言,马上作检
验。在你阅读一篇论文的时候,至少可以按照文章的论据推理,看
看能否得出他的结论,再想想按照他的结论在事实上是否可行?
如果不做这种思想上的检验,或者叫思想试验,就没有自己的独立
判断,就会跟着人家跑。
文学作品的创作方法与文学研究是两回事。独出心裁是文学
作品的*高标准,文学作品不能雷同,要求有差异,有个性,作者对
万千世界可以有自己的认识。文学研究很特殊,它属于科学研究,
是人文科学的一种,它既不能简单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又必
须遵循科学研究的大的规则。有一种倾向是强调文学研究的特殊
性,完全拒绝科学,症结在于把“科学”等同于自然科学。科学是
正确的代名词,是尊重所研究对象自身规律、研究其自身规律、正
确运用其规律的研究行为方式及其结果。还有一种倾向是用自然
科学的研究方法代替文学自身方法的研究,如用概率的方法,强行
分析和处理文学和文学语言。症结在于无视文学和其研究的自身
规律。
科学研究追求真理性和必然性是**位的。那些宣称没有真
理的“理论”,如解构,已经自我判定为非科学或伪科学了。据说,
当年美国航天局一句带有歧义的话语,造成了错误的指令,曾使一
颗卫星脱离轨道消失在太空。我相信那里的科学家,绝不敢说语
言中没有逻各斯,因为脱离逻各斯的语言会使卫星脱离轨道。那
种会造成思维混乱的解构方式,在美国航天局是绝对不会允许出
现的。我一直怀疑这是外国人使用的一种特洛伊木马计,让你们
一甲、维混乱,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只能跟着人家走。这就像毒品一
样,哥伦比亚人自己是不抽的,却大量地销往美国。
文学性有两层意义:一是研究文学理论要有文学气质,诗人气
质。要会写文学作品,至少要会写诗,或者写过诗。有过这种创作
经历,有了感性认识,才能对这种现象进行理论研究。
二是要有文采。在我读书的时候,就*讨厌看那些干巴巴的
理论文章,那时就下决心,如果是我写的话,一定要使文章有声有
色。因为你在研究文学性,可是你的文章却没有文采,没有修辞
性,何以服人啊?人家会说,你写一篇带有文学性、带有文采的东
西我看看!文本具有演讲的激情和华彩、逻辑推理辩论的说服力,
读者会由于文字的流畅产生阅读的愉悦,文中不时会有思想的浪
花涌来,读者愿意跟着你的叙述节奏冲浪!文学理论不像自然科
学的论文,没有文采也就罢了,可现在很多恰恰是自然科学的科普
文章,写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所以它会拥有众多的读者。干巴
巴的就是理论文章吗?理论文章的关键不是抽象术语的罗列,不
是板起面孔训人,而是文章的逻辑性,严密的推理过程。可是毕竟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写得干巴巴,还是湿乎乎,那是你自
己的意愿,但是你不能否认,文采是一个台阶,如果你上去了,那就
会雅俗共赏,如果你下来了,那就只能愿者上钩——不得不看的学
者只能捏着鼻子看。
我并不是说,不要从前辈学者那里继承有益的东西,而是说,
如何继承?中国学术界有一个传统性的根深蒂固的弊病,那就是
从董仲舒开始,罢黜百家,独树一家。一定要使自己归属于某一派
门之下,而且一方面要证明惟有自己的学派是正宗,其他都是旁门
左道,另一方面要保持这一门派的正宗不变,保持这一门派的香火
不断。在学派内要力当“掌门”,对学派外,要“废其武功”。由此
使一门学问僵死发臭:不可能吸收其它学派的营养,而将学问发
展,深入,沿袭下去,只剩下宗派偏见,毫无建树。
其实,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历代的学者不断努力的结
果。每一门学问它都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观点,其实这些观点都
不是互相抵牾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说明,相互补充的。因此,无
论是词义学、词汇学还是语义学研究,无论是乔姆斯基的语法树结
构,还是蒙太古的内涵逻辑图式,无论是认知研究还是生成研究,
都是在不同的方面对于语言的本质进行挖掘,他们所得出的结论
都是相互补充的。
应该从前辈的个人思想体系中汲取什么?博采众家之长,好
像是共识,但汲取的不是个别词句,是经过实践检验称为真理的部
分。如果类比的话,我们应该汲取的不是砖瓦,砖瓦不过是些材
料,特别是那些天然材料,因为一,我想人们会愿意用新材料建筑
新大厦,二,除人工合成的材料以外,天然材料中所含的人的智能
量很小,石材的打磨或砖的烧制而已。比砖石更有用的东西是建
筑的设计思想,建筑物的样式、风格和方法。拱门、拱顶建筑方法;
砖混式、预制板式、浇筑式建筑方法;哥特式、巴洛克式、回廊式风
格;清真寺、教堂、庙宇、宫殿样式,这才是凝聚在大厦的砖石木料
里面的人类智慧结晶!可以无限复制并能激发出新的创造。
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学到的应该不是“个别见解”、“个别术
语”,而是创建体系的勇气,分析的方法。从黑格尔那里学到的应
该不是高高在上的“理念”,而是治学的方法,严格推理的程式,思
辨的方法。从皮亚杰的研究经验中吸取的经验是,不能以单一的
个案为理论的证据。皮亚杰*开始以他自己的儿子的生活记录为
儿童心理学的分析对象,人家不承认他,认为是个个案。于是他与
英海尔德太太合作,记录了许多儿童的认知过程,取得了更全面、
更丰富的证据,得到了公众和学界的认可。巴赫金以陀思妥耶夫
斯基一位作家的’作品为对话理论的依据,受到各方面的质疑,因此
笔者以对话论为工具分析各国的现代小说,以证实对话性在各种
变体中所显示的普遍性。
从雅柯布森那里学到的是寻找个案的方法:不能寻找一般的
例子,而应寻找特殊的案例。因为雅柯布森是从病人的话语表现
上分析出两种不同的话语词汇联系方式的:横向的与纵向的,所以
我分析的例证往往不是规范的文学语言,而是日常和文学语言中
被判定是不合逻辑的那些部分:歇后语、谜语、顺口溜、儿歌、俏皮
话、修辞方式等等。
我从俄国形式学派那里学到的*多,他们不满足于“TaK知其
然”,而要“KaK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鼓励我不仅要描述现象,
更要揭示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文学性”,特别是“文学性
的生成过程”成为我的研究目标——定要揭开的理论之谜,为此,
穷追不舍。“艺术逻辑”就是我的解谜方案。
这就是个人的体系对人类体系的贡献。如果看不到这一点,
你看前辈的遗产也会只看到“支离破碎、东鳞西爪”,你学也只学
词句,只能学皮毛。
原创、科学、文学三要素的治学方法是否就能够保证理论创
新?当然,很难说。特别是在初期,在学习阶段,这种致力于原创
的方法可能会被认为是“无用功”,甚至被认为是抄袭。我自己就
有这样的经历。我的博士论文是1991年5月开始动笔,1992年6
月打印出来,同年10月26日答辩通过,1994年10月论文作为专
著出版。今年(2001)2月份,史忠义先生给我看了一本法国学者
热奈特的关于叙述学的书①,其中讲到作者、主人公与叙述者的三
角关系,当时把我吓了一跳,因为在我的博士论文中也画有同样的
五个三角关系图,几乎一模一样!如果人们说我这是做了无用功,
还算轻的,要说我抄袭,在时间上几乎无法反驳,因为热奈特的作
品在1990年就出版了。但是我当时是一名研究生,在上海写作期
间没有机会看到一本法文的理论书,没有人把它带到国内,即使我
看到,我的法语程度并没有那么高,根本看不懂。*后还是黄宝生
所长发现,其中有一个三角不一样。后来我也放心了,因为我比热
奈特还多出了另一类三角:读者、主人公和作者的三角关系。惊吓
之后,我还是感到独立思考的好处,如果以热奈特的出版时间为
界,从我写作的时间算,我只比热奈特晚一年;从博士论文打印算,
晚2年;如果从正式出版的时间算,晚4年;如果我看到他的作品
再来走捷径的话,要比他晚10年!
这件事也让我信心大增,相同的答案说明接近了真理,暗藏的
规律被不同的人所证明。你美国的航天飞机上天了,中国的航天
器也能上天。当年中国人的四大发明(更多的还有一百项发明)
出口,远销欧洲的时候,根本没有美国什么事儿。所以,中国人无
论是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社会科学方面,都要走自己的路,不
能等。如果没有在学习和借鉴之前就树立“创立由中国人首先提
出的科学理论体系”的雄心,怕是要被人家吃掉,怕是要丧失原有
的创造力的。丧失了创造力,海明威宁肯自杀。
在这事之前,有时我也想过,这样的“冥思苦想”是否值得?
直接读前人的结论就可以了,何必自己费脑筋!但就是这样的费
脑筋,就是在这样笨拙的摸索之中,使我明白了什么样的思维方式
是正确的,渐渐也理解、体验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是无论结论的
对错对我都更有意义的事情。
我承认我走过许多弯路,做过许多“无用功”,但我学会了思
想。
2001年7月27日
第四章 逻辑结构
语言所以是思想的媒介,
主要得力于它的深层逻辑形式,
而非语法形式。①
——弗雷格
要知道逻辑结构是什么,先要弄清两个问题:一个是逻辑的性
质,一个是结构体的构成因素。
逻辑究竟是什么?每个逻辑学家都想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好
像谁的回答都不尽人意,又是定义的问题。有说是思维的程式的,
有说是语言之中词汇的关系的,有说是推理的方式的,还有说是正
确推理和思维的方式的。
如果“逻辑是思维的科学”,就把逻辑限定在思维的范畴中,
画地为牢,对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对思维方式的影
响就无能为力,修辞方式对表述的影响也不在研究视野之中了。
这样,逻辑结构自然局限在思维范畴中。如果把逻辑看作是程式,
那么至少有在四个范畴中使用的不同逻辑系统:事理、思维、表述
和交流。事理有事理的程式,表述有表述的程式,这四个系统在思
维的作用下,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推理表述合为一体,使自然语言
表达更丰富,推理更灵活。
事理是全世界都一样的,在语式中我们也看到,事理的一致
性,会使语句的结构基本一致。思维方式则各有不同:有巫术的逻
辑——占卜求签,有科学的推理逻辑——实验证明;有日常生活的
逻辑——太阳东出西落,有天文学的逻辑——地球围着太阳转;有
物理学的逻辑——物质不灭,有佛教的逻辑——生死轮回。表述
的方式也与思维方式不同,从语法上讲,同一语义可以用书面语,
也可以用口语表达;可以任意选择主语、说话的角度,可以在众多
的同义词中选择语境需要的词语,可以单义直接表述,可以多义曲
折表述;一种思维方式有相对独特的话语方式,但是我们可以在掌
握科学知识的同时,用神话、寓言方式表达伦理观念和态度或仿照
巫术方式说话;交流的需要有时还会改变表述的方式:面对不同的
交谈者使用不同的话语方式,对小孩用儿语,对老人要大声慢讲,
面对不同的心态使用不同的语态方式。
因此,逻辑结构的范围应该在这四种范畴中都有组织结构。
由于事理相同,思维方式、表述方式和交流方式会作同义转换,这
种转换的方式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共同的逻辑方式。
如果“逻辑是程式”,那么,只要有程式存在,就证明有逻辑在
起作用。一种程式就是一种逻辑方式。我在《叙述艺术逻辑引
论》中已经阐述过,作为程式的逻辑方式有四种:逻辑连、逻辑等、
逻辑差和逻辑和。现在我们再从逻辑史的角度、逻辑模式、逻辑类
型的角度再来证明逻辑结构样式以及这四种方式在逻辑结构中的
作用。确切地说,先来证明逻辑推理方式,再来探讨由这些推理方
式而形成的逻辑结构体。
我们这样做,有人也许会批评这是作者有意引导读者产生
“先人为主”的概念,以一些没有证明的概念误导读者,但是应该
说,这四种方式是笔者从客观实际中提炼出来的,而且科学假说的
原则也证明,“观察渗透着理论”,任何人的观察都渗透着理论,笔
者只是把我们观察的理论预先说明罢了。以便以这样四种推理方
式作为假说,再重新观照历史上所有的逻辑模式,以证明我们的假
说和推论,或许能让我们对原来固定的认识有一个新的视角。
结构体的构成因素又是什么呢?
在我们解读语句的时候,首先认知的是语形结构,语形结构有
两种:一种是具体所指的内容,即由词汇表述的各种普通概念;一
种是旨在表明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结构框架,它们是语法、修辞和
逻辑因素标识。或者说前者就像锅里的肉或鱼,后者是各种不同
口味的作料。
语法和修辞都是有标识的,逻辑因素一部分是有标识的,另一
部分来自概念结构,隐藏在概念之中,因此是无标识的。这些有标
识的和没有标识的逻辑因素以及与概念的语义网络就构成了逻辑
结构。
把握了结构体之后,才有可能把握思维在这个结构体的运动
形式——推理方式,即程式。各种标识就像是语义的路标,人们根
据各种路标转向,按照程式的路线行走,*终会达到语义的家园。
§1.逻辑结构因素
语句层面的逻辑项分两种:一种是由词汇,基本是功能词作为
标识的逻辑项,如全称与特称、肯定与否定、合取与析取、必然与或
然、时态与格,这些有标识的逻辑项或者成为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或者成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为我们大家所熟悉。还有一种是无
标识的,是概念自身携带的,如义素等级、类别、序列、同义素、反义
素、转义素,则被忽略。
文字小讲 本书特色 本书汇集了中国台湾古文字学者许进雄以通俗的叙述方式为广大网友讲述汉字知识的文章,作者透过每个汉字的早期字形,讲解它们里面的笔画所表示的意...
字里乾坤 本书特色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面孔和灵魂。语言文字即是“社会之公器”又是个人立世存身的有力工具。字里乾坤 内容简介 本书...
古典名著释读丛书:兰陵笑笑生与《金瓶梅》 内容简介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对《金瓶梅》的作者、成书、版本、方言、传播、影响等基本问题做出了深入浅出的评述;二是对...
隐文化-一个中国人对华夏文明的思考 本书特色本书旨在厘清华夏文明、传统中国社会及历代中国人“文化人格”的隐秘脉理;从古代史的视角,揭橥消解传统中国社会及其个体人...
快速识别多音字 本书特色 经典权威:作者穷十数年心力,每释一义,每别一音,必博览群书,采择取舍,旬月踌躇,务求准确精当。内容实用:全书收录多音字1069个,构成...
林黛玉--红楼人物百家言 内容简介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心、的女性人物形象。作为“木石姻缘”中与“美玉无瑕”相对的“阆苑仙葩”,林黛玉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甚至...
文人的情怀-中国文化演讲录 本书特色 “娱乐至死”的风气正在席卷着全球。精神的分量日益轻薄,感情的滋味愈发寡淡,华而不实、浮而不定的物质享乐风气,也正在侵蚀...
台灣都市夾縫中的街廟觀察,適應社會變遷的常民空間圖鑑無神不拜、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無奇不有市場廟、地下廟、電話亭廟、打帶跑廟……從36+1款台灣廟怪奇典型,窺見...
儒家传统与启蒙心态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立场于国内视野,是就启蒙与中国传统的纠缠的反思,是中国学者从传统资源的角度对启蒙所涉及的基本方面作出的回应。本书与《启蒙的...
笔名食家饭,美食专栏作家,文字刊于《上海壹周》、《香港商报》等媒体。
《68招玩转视频号》内容简介:《68招玩转视频号》是著名互联网营销专家郑俊雅继畅销书《网络营销168招》《128招玩转抖音》《108招玩
写给城市的情书:《新周刊》城市观 本书特色 《写给城市的情书》是《新周刊》“观点供应商”文丛二十年精选系列丛书之一,以《新周刊》的城市观为主题。“观点供应商”文...
泥土板筑的城堡:土围楼 本书特色 俗文化,古而不老,历久而弥新。它在人们的身边,在人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情趣。总结俗文化,剔其糟粕,吸收...
精彩摘录人的一生是万里山河,来往无数客,有人给山河添色,有人使日月无光,有人改他江流,有人塑他梁骨,大限到时,不过是立在
成语百物 本书特色 《成语百物》解释成语来龙去脉、述说器物历史渊源、品味中华传统文化。成语百物 内容简介 《成语百物》讲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深厚积淀都蕴藏...
日本国宝级戏剧大师、导演铃木忠志 一生创作总结译文全新修订、增补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徐晓钟先生序言表演是什么?导演主要做什么?如何成为一名演员?舞台表演需要经受...
经济脉动 内容简介 该论丛是五十年来台湾学者在中国史领域的经典著述的汇编,共分十三个专题,十四册,分别是: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制度与国家;政治与权力;思想与学术...
美国小酒馆里的百态人生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以一个移民的立场,深入美国主流社会,用将近几年30年的宝贵光阴去真正地认识美国人的社会,习俗,以乐观,幽默,悲天悯人的...
读书抽茧录 本书特色 《读书抽茧录(精)》由桑农著,本书收集的是作者近年撰写的部分读书随笔,内容涉及现当代文坛的人与事。《读书抽茧录(精)》各篇先后发表...
彩色详解说文解字(4本套装) 本书特色 ★ 16开函套精装,团结出版社出版★ 《说文解字》是中国蕞早的字典,是学习和研究汉字不可多得的工具书★ 本书体例是先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