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对悲剧进行纯理论的探讨,而是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探讨了悲剧与人生的关系,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建立起一种悲剧人生观。
本书共25节,第1节至第15节讨论了古希腊艺术的起源、发展,悲剧的诞生,悲剧的主要特征,悲剧的灭亡等问题。第16节至第25节的主要内容是:结合近代文学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尤其是结合近代德国艺术与社会的现实,讨论了悲剧与音乐艺术形式的关系,悲剧的再生,以及在悲剧的再生中德意志民族所起的作用等问题。
《悲剧的诞生》是德国现代哲学家尼采**部较为系统的美学和哲学著作。从书名来看,本书是对作为文学形式之一的悲剧的探讨,但实际上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阐述了作者的许多哲学思想,因而可说是他的哲学的诞生地,是一本值得重视的著作。
一种自我批评的尝试
1
无论这本成问题的书所依据的基础是什么:它都必然是*具吸引力的**流问题,而且是一个深刻的个人问题,——见证这一点的就是它产生于其中的那个时代,令人振奋的1870—1871年普法战争的时代,它生不逢时。当沃尔特战役的隆隆炮声越过欧洲的时候,将成为本书作者的那位冥思苦想且好揣测谜语的人正端坐在阿尔卑斯山的某个角落里,苦苦思索,揣测谜语,因而既苦恼,又无忧无虑地记下他关于希腊人的种种想法,——这本难懂奇书的核心。这个迟到的前言(或后记)就是献给此书的。在记下这些想法的几个星期之后,他自己到了梅斯城下,还是始终没有摆脱他给希腊人的所谓“欢乐”和给希腊艺术所打上的问号;直至*后,到了凡尔赛和谈那个*紧张的月份,他*终也跟自己讲和了,并慢慢从一场自战场带回家来的疾病中康复过来,断定“悲剧从音乐精神中的诞生”在自己这里*终可以付诸实施了。——从音乐中?音乐和悲剧?希腊人和悲剧音乐?希腊人和悲观主义的艺术品?至今的人类中*成功、*美、*受嫉妒、拥有*诱人的生活方式的那一类人,希腊人——怎么了?他们真的需要悲剧?还有——艺术?什么是希腊艺术?它们如何诞生?
你由此可以猜到,关于生存价值的大问号是在何处。悲观主义必然是毁灭、衰落、失败、疲惫、衰微本能的标志吗?——就像它在印度人那里的情况一样?就像它外表看来在我们这些“现代”人、欧洲人这里的情况一样?有没有一种强者的悲观主义?由于安康,由于漫溢的健康,由于生存的充裕而对生存中艰难、恐怖、险恶、成问题的东西有一种理智的偏爱?也许有一种过度充裕本身造成的痛苦?一种*敏锐的洞察力的跃跃欲试的勇气?这种目光渴望着可怕的东西,有如渴望敌人,渴望尊贵的敌人,以便在他身上试一试它的力量;并从他身上了解什么是“害怕”。在*美好、*强大、*勇敢时代的希腊人那里,悲剧神话意味着什么呢?而酒神的非凡现象呢?从中诞生的悲剧呢?另一方面,致悲剧于死地的东西——道德苏格拉底主义、理论之人的辩证法、满足和欢乐——怎么样?难道这苏格拉底主义就不会恰好是一种毁灭、疲惫、病态、无政府主义本能的自我解脱的标志?而后期希腊文化的“希腊之欢乐”难道只是一道晚霞?难道反对悲观主义的伊壁鸠鲁意志只是受苦受难者的一种小心谨慎?而知识本身,我们的知识——是啊,被视为生命标志的全部知识究竟意味着什么?全部知识,目的为何?更麻烦的是,自何而来?怎么?知识追求也许只是对悲观主义的一种恐惧和逃避?一种针对——真理的聪明的正当防卫?而从道德角度讲,有点像胆怯和虚伪?从非道德角度讲,是一种精明?哦,苏格拉底,这也许就是你的秘密?哦,深奥莫测的讽刺家,这也许就是你的——讽刺?——
2
我当时抓住的东西,是某种可怕而又危险的东西,一个带角的问题,倒不一定是头公牛那样的,但无论如何是一个新问题:今天我会说,这是知识本身的问题——知识**次被看作是有问题、成问题的。当时那本书直抒我等年轻人的勇气和怀疑——但要从这样一个不适合年轻人的使命中产生出这么一本书来是多么不可能啊!立足于呼之欲出的纯粹早熟的自我体验,置于艺术的基础之上,因为知识的问题不可能在知识的基础上被认识——一本也许是献给这样一类艺术家的书,他们对分析能力和追溯能力有附带嗜好(也就是说,献给一些特例,这样的艺术家,人们不得不寻找,却一次也不愿意寻找……)。书中充满心理创新和艺术家的奥秘,背景上有一种艺术家的形而上学,一部充满年轻人勇气和年轻人忧郁的年轻人作品,甚至在似乎屈服于权威和自己的敬仰之情的地方也是独立的、倔强而自立的。总之,是一部处女作,带有处女作这个词的贬低意义,尽管是老掉牙的问题,但它有各种年轻人的错误,尤其是“太冗长”,还有它的“狂飙突进”;另一方面,就它取得的成功(尤其是在伟大的艺术家那里,在瓦格纳那里,此书面向他,有如面对一场对话)而言,它是一本得到证实的书,我的意思是说,无论如何,它使“其时代的*优秀者”感到满意。因此,它本该得到一些体谅,本该不受什么议论的;然而,我却不想完全掩饰,现在在我看来,它有多么令人不快,它现在在十六年以后站在我面前显得多么陌生——在一双比较老成的、上百倍地更爱挑剔然而绝没有变得更冷漠的眼睛前,这双眼睛对那本大胆的书**次敢于探讨的那种使命本身,即用艺术家的眼光来看知识,然而用生活的眼光来看艺术……来说,并没有变得更加陌生。
3
再说一遍:在我今天看来,这是一本不可能的书。我称之为写得糟糕、笨拙冗长、令人难堪、稀奇古怪、形象杂乱、很感情化,时不时很甜腻,直至到了很女性化的地步,节拍不匀称,无意于逻辑的澄明,极端自大,因而放弃论证,甚至不相信论证的正当性的书;作为给行内人士阅读的书,作为给以音乐的名义受洗、从万物之始就在共同的、非凡的艺术经验上关联在一起的人听的“音乐”,作为艺术血缘关系的识别标志,它是一本高傲而狂热的书,它从一开始就嗤之以鼻的,是“有教养者”中的俗人(profanum vulgus),而不是“大众”。但是正如它的效果已经证明和正在证明的那样,它无疑十分善于寻找它的狂热知音,并把他们吸引到新的秘密路径和舞场上去。无论如何,在这里说话的——好奇者和厌恶者都承认这一点——是一个陌生的声音,一位“无名之神”的门徒,暂时藏在学者的外衣之下,藏在德国人的沉重和辩证法的沉闷之下,甚至藏在瓦格纳信徒的无礼之下;这里有一个陌生甚至无名需求的精神,一个满是问题、经验、秘密的记忆,酒神的名字就像一个问号添加在它们旁边;在这里有某种东西说话了(人们怀疑地对自己说),就像一颗神秘而近乎疯狂的灵魂,这灵魂既费力而又随意地结结巴巴像是在说外语,几乎犹豫不决地,不知道是要说出来还是要隐藏起来。这“新灵魂”应该唱歌,而不是说话!多么可惜啊,我当时不得不说的话,我不敢作为诗人说出来:也许我本来是能说的!或者至少作为语文学家——即使在今天,在这个领域里也还是几乎一切都留待语文学家去发现和发掘!在所有问题中*重要的是,这里存在某一个问题,——以及:只要我们没有回答“酒神倾向是什么?”的问题,希腊人就始终完全是未被认识的、难以想象的……
4
的确,酒神倾向是什么?——本书中就有该问题的一个答案——有一个“知情者”在那里说话,一个对自己的神知情的人,这位神的信徒。也许,我现在会更谨慎、更不善辩地谈论像希腊人的悲剧起源这样一个如此困难的心理问题。一个基本问题是希腊人和痛苦的关系,他的敏感性程度,——这种关系始终如一呢?还是有所转向呢?——即这样一个问题:希腊人越来越强烈的对美的渴望,对庆典、娱乐、新狂热崇拜的渴望,是否出自匮乏、不足、忧郁、痛苦?因为假定恰恰这是真的,伯里克利(或修昔底德)著名的葬礼演说让我们留意到这一点——那么,按照时间来看出现得更早的相反渴望,即对丑的渴望,早期希腊人对悲观主义,对悲剧神话,对生存基础上的一切可怕、邪恶、神秘、毁灭性、灾难性事物形象的好心而严酷的意愿,该缘何而生?——那么,悲剧该缘何而生?也许缘于快感,缘于力量,缘于漫溢的健康,缘于过分的充裕?那么,从生理学的角度发问,产生出悲剧艺术和戏剧艺术的那种疯狂,那种酒神式的疯狂,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怎么?也许疯狂并不必然是蜕化的征兆、衰败的征兆、落伍文化的征兆?也许有——一个要精神病医生回答的问题——健康型的神经病?民族青年期的神经病?民族青春型的神经病?萨提尔身上神与公羊的那种综合表明了什么?希腊人把酒神狂热者和远古之人想象为萨提尔,必然是出自什么样的自我体验,立足于什么样的需求?涉及到悲剧歌队的起源:在希腊的肉体焕发活力、希腊的灵魂洋溢着生命的那几个世纪里,也许有整个集体、整个文化群体分享的固有狂喜?固有幻象和固有幻觉?如果希腊人正是在他们兴旺发达的青春期向往悲剧倾向,并且是悲观主义者;如果这正是柏拉图所说的那种给希腊带来*大好处的疯狂;如果另一方面,从相反角度看,希腊人恰恰在他们瓦解和孱弱的时代变得越来越乐观、越来越肤浅、越来越戏子气,甚至越来越热衷于逻辑和世界的逻辑化,因而同时也越来越“欢乐”和越来越“有知识”,那又怎么样呢?也许有可能,乐观主义的胜利、理性至上日趋占统治地位,实践功利主义和理论功利主义有如同时代的民主本身一样,和民主风气的全部“现代观念”和偏见相违背,是一种沉沦之力、将至之暮年、生理之困乏的征兆?而恰恰并非悲观主义是这样的征兆?那又怎么样呢?伊壁鸠鲁恰恰是作为受苦者,才是乐观主义者吗?——你看到,这本书满载着一大堆困难的问题,——让我们再加上一个*困难的问题!即从生命的角度看,道德意味着——什么?……
5
在献给理查德·瓦格纳的前言里,艺术——而不是道德——已经作为人的真正形而上的活动提出来了;在书中,甚至多次出现了那个暗示性的命题:只有作为审美现象,世界的生存才是有充分理由的。事实上,全书在所有事情背后只认识到一种艺术家意识及其言外之意,——如果你愿意,可以称之为一个“神”,可是无疑是一个无所顾忌的、非道德的艺术家之神,他要在建与毁之中,在善事与恶事之中感受自己同样的快乐和自负。他在创造世界的同时,从充裕和过分充裕的困境中,从自身内部充满矛盾压力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世界在任何时刻都是神“所实现的”拯救,是只懂得在外观中拯救自我的*痛苦者、*对立者、*富于矛盾者永远在变化的、更新的幻象:你也许会把这整个艺术的形而上学说成很随意、多余、富于幻想,但是,本质问题在于,这种艺术的形而上学已经流露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有一天将冒一切危险来抵制关于生存的道德解释和道德意味。在这里,一种“超善恶”的悲观主义也许**次宣告自己的来临;在这里,那种“信念反常”溢于言表,叔本华早就不遗余力地事先朝它投掷过去他*愤怒的诅咒和咒骂,——一种敢于将道德本身放到、贬到现象世界中,不仅将它归在“幻象”(在唯心主义专门术语的意义上)名下,而且作为外观、妄想、谬误、解释、打扮、艺术,归在“错觉”名下的哲学。也许我们可以从全书用以对待基督教——把基督教看作至今可以给人类倾听的道德主旋律*无节制的彻底华彩化 ——的小心谨慎而又怀有敌意的沉默中*佳估量出这种反道德倾向的深度。事实上,没有比基督教学说更敌对于这本书中所说的,对世界的纯粹审美解释和审美辩解的了,基督教学说只是道德学说,只愿意是道德学说,而且以它的绝对尺度,例如以它的上帝真实性尺度,把艺术,任何艺术,放逐到谎言的王国里,——也就是说,加以否定、诅咒、谴责。在那样一种纯粹情况下,在必然敌视艺术的思想方法和评价方法背后,我向来都感觉到那种敌视生命的东西,那种对生命本身忿忿然地渴望复仇的厌恶感:因为一切生命都停留在外观、艺术、错觉、视觉效果以及对透视法、对谬误的必然需要上。基督教从一开始就彻头彻尾是生命对生命的厌恶和厌倦,这种厌恶和厌倦不过是乔装打扮、藏身于并且装饰成对“另一种”或“更好”生活的信念。对“人间”的憎恨,对情绪的诅咒,对美和感官性的恐惧,一个发明出来更充分地诽谤此岸世界而实际上是对虚无,终结、安息,直至对“安息中之安息”的向往的彼岸世界——这一切在我看来,如同基督教只承认道德价值的绝对意志一样,始终就像一切可能形式的“毁灭意志”中*危险、*可怕的形式,至少也是生命中*深的病态、倦怠、不快、枯竭、匮乏。——因为在道德(尤其是基督教道德,也就是说,绝对道德)面前,生命必然不断地、不可避免地被冤枉,因为生命基本上是非道德的东西——生命在蔑视和永远遭受否定的压力之下*终必然被感觉为不值得向往、本身毫无价值的东西。那么道德本身——怎么样?难道道德不应该是一种“对生命之否定的意志”,一种隐蔽的毁灭性本能,一种衰朽原则、贬斥原则、诽谤原则,一种终结的开始吗?因而是危险中的危险吗?……所以,我的本能,作为一种对生命加以肯定的本能,当时和这本成问题的书一起,转而反对道德,并且发明了一种根本对立的生命学说,一种根本对立的对生命的评价,一种纯粹关于艺术的学说,一种反基督教的学说。把这学说称为什么好呢?作为语言学家和善用辞令之人,我不无某种随意性地——因为谁会知道基督之敌的真名实姓呢?——用一位希腊之神的名字来命名它:我称之为酒神学说。
6
你明白,我竟然以这本书启动了什么样的使命吗?……我现在多么为此感到遗憾:我当时没有勇气(或者非分之想?)无论如何允许自己有一种独特的语言,来表达如此独特的观点和胆识,——以至于我竭力试图使用叔本华和康德的表达方式来表达从根本上既违背康德、叔本华精神,又违背他们趣味的异类的、新的价值精神!可是,叔本华是如何思考悲剧的呢?他说:“给予所有悲剧因素以特有的推动,将其推向崇高的,是对以下认识的领悟,即世界、人生不能提供真正的满足,因此不值得我们对它忠诚。悲剧精神就在于此——,因而它把人引向断念。”(《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第495页)。哦,酒神对我说的是多么不一样啊!哦,正是这整个断念的教条,当时离我很遥远!——可是这本书现在还有更令我感到遗憾,比使用叔本华的表达方式糟蹋、损害酒神预感更糟糕得多的事情,也就是我一般地通过*现代事物的混合而损害了我所领悟的了不起的希腊问题!我在没有什么东西可期待的地方,在一切都再清楚不过地指向终结的地方,建立希望!我在*新的德意志音乐的基础上,开始编造“德意志天性”,就好像它将要发现自我、重新找到自我——它在一个德意志精神不久前还有着欧洲统治者的意志、有着欧洲领导者的力量的时代,执行遗嘱般的、终成定局的退位,在建立帝国这个堂而皇之的借口之下,实现它向中庸、民主和“现代观念”的过渡!事实上,在这期间,我学会了毫无希望地、毫不留情地考虑这种“德意志天性”,也同样地考虑现在的德意志音乐,因为这种音乐是彻头彻尾的浪漫主义,是一切可能的形式中*无希腊味的;可是此外,又是一个**流的神经杀手,在一个爱好酗酒,把模糊不清尊为美德的民族那里加倍危险,也就是说,它具有作为既麻醉人又使人如在云里雾中的麻醉剂的双重特性。当然,且不说对*现代的东西寄托的种种仓促希望和适用上的缺陷当时损害了我的**本书,就是书中矗立着的那个酒神大问号,甚至在音乐方面,也继续矗立着:一种不再像德意志音乐那样具有浪漫主义起源,——而是具有酒神起源的音乐,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
杨恒达,1985年至l987年留学于德国波恩大学,学习比较文学与德国文学。l992年在美国马里兰州的Towson State University任客座教授,并顺访Dickinson College,教授中文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现从事专业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人文化研究所所长,美国Consortium Universities驻北京文化教育项目北京中国学中心高级学术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比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理事。熟练运用英、德两种语言。主要专著有《企业的良心》(1990),《尼采美学思想》(1992,1997,获冯至德语文学研究二等奖、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学者研究成果奖),《卡夫卡传》(1992),《城堡里的迷惘求索:卡夫卡传》(1994),《海明威》(1999),《卡夫卡》(1999),《人论与文学》(合作,2000),《诗意的叛逆》(2002)。主要译著有卢卡奇《小说理论》(1988),韦勒克《现代文学批评史》(五,合译,1991),亨利·米勒《南回归线》(1995),德里达《立场》(1998),《尼采散文》(2000,2001),《黑色的春天》(2004),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2005)等。
普天佛香-宋辽金元时期佛教 本书特色 丛书的五大特性:1、知识性:体系完整,读者可全面的了解中国佛教文化;2、鉴赏性:图片精美,文字具有可读性;3、实用性:贴近...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共中央党校教材系列中的一册,全书共分八章,其内容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的根本变革和唯物史观的创立、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
禅的智慧 本书特色 慈悲没有敌人,智能不起烦恼真切的禅修实践,大彻大悟的智慧之源,圆成幸福完美的人生禅的智慧 内容简介 本书*初于1993年在美国用英文出版,此...
沉疴遍地 本书特色 当代*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 《战后欧洲史》作者托尼·朱特疾病中写就的遗世之作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列入“全球思想家正在阅读的20本书” 重新...
第一哲学沉思集 本书特色 《**哲学沉思集》是笛卡儿*重要的哲学著作,被看作近代西方哲学的奠基之作。在这部著作中,笛卡儿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力图使心灵摆脱感官误...
道德箴言录 本书特色 盒装,经典译本,赠英文版深刻剖析人类行为动机的伟大著作 马克思和爱因斯坦两大巨人一致推崇的传世经典道德箴言录 内容简介 本书共收录了641...
明心宝鉴 本书特色 《明心宝鉴》是明朝极为盛行的劝善书、启蒙书,一直被韩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奉为青少年启蒙教育、个人修身养性的道德经典。“明心”即“明心见性...
趣味哲学 内容简介 本书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世界观、价值观四大部分编排,收集了哲学故事500余个趣味哲学 目录 **部分辩证唯物论故事、事例哲理名言第二部...
《古兰经》、圣训精选系列丛书.美德篇(汉文、阿拉伯文) 本书特色 阿地里江·阿吉克力木主编的《古兰经圣训精选系列丛书(美德篇)》主要摘自《古兰经》和圣训里面关于...
《参天台五台山记》是日本高僧成寻(1011~1081)撰写的入宋旅行日记,起自日本延久四年(宋熙宁五年,1072)三月十五日,终至翌
梁漱溟先生年谱 本书特色 本书绝不只是对梁先生其人其事的记录,活跃于文字中的,更有先生深厚的思想和高远的人生境界。本年谱在原有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丰富的内容和材...
追寻美德-道德理论研究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麦金太尔从现代社会的道德无序出发,对西方道德观念与整个现代性的精神进行了全面的检视与反省。这是一部关于伦理思想史的著...
西方美学思想史(全三册) 内容简介 本书为复旦大学教授朱立元先生领衔主编的一部大型学术专著,其内容涵盖自圣经、古希腊罗马起,一直到20世纪现当代的西方主要美学思...
中国哲学史-全二册 本书特色 中国哲学史编写组编的《中国哲学史(上下)》是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来编写的中国哲学史教材。全书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为指导,本着具体问...
老子他说续集 本书特色 《老子他说续集》: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历二十二年·经几番辗转.终成此卷,接续《老子他说》前缘,汇儒、释、道三家·...
吕思勉讲国学:国学纲要 本书特色 本书汇集了吕思勉先生《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史学与史籍》、《国学概论》、《吕思勉文史四讲》等著作中关于国学的全部内容,是民国...
《金刚经》的帮助 本书特色 《《金刚经》的帮助》:《金刚经》为当代人的精神困顿提供了一剂清凉的解药《金刚经》的帮助 目录 佛是心理医生煮刀人生是一把刀连小草都全...
观念的选择:20世纪中国哲学与思想透析 内容简介 本书从社会思想史的视角,透视了20世纪中国哲学与社会思想的历史演变。本书认为:“观念的选择”可以作为观察20世...
宗教与体验 节选 佛教各宗各派说到各种修持的方法]佛陀*初创教时,为了适应众生的根器,说了种种的法门,但当时并未有宗派的分别,后来,由于历代大德依个人研究的不同...
佛典选读 内容简介 《佛典选读》宗旨是帮助读者阅读佛典,将阅读对象定为一般读者,故“注释” 和“导读”大多以简洁明了为特征,尽量化繁琐为简约、化晦涩为明了、化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