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位战犯的后半生

43位战犯的后半生

作者:李永铭,范小方 主编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8-01-01

评分:5分

ISBN:9787216052856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

书刊介绍

43位战犯的后半生 内容简介

1948年12月25日,中共权威人士公布了以蒋介石为首的43位内战头等战犯的名单。
他们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叱咤风云、赫赫有名的人物。
这些人早期大多追随过孙中山,后来又跟随蒋介石。
他们原本是时代的弄潮儿,后来却成为人民的罪人。
*后败退到台湾或流亡海外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虽坚持反共立场;但怀念故土,并坚守一个中国的民族立场,反对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图谋与野心。
少数活到李登辉时代的人,更是反对“台独”,心系祖国的统一。
本书以新华社所述延安权威人士列数的历史人物为对象,简述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及被定为战犯时的职务与依据,同时尽可能详述这些历史人物此后的政治走向与晚年日常生活,尽量选择每个人生平材料中的亮点、特点、有传奇色彩的内容,也收集传主各时期的、或与其生平事迹相关的人与事的照片,使读者能从这些相对简略的材料与图片中,对这些历史人物有一个真切的了解,同时也对那个时代的历史有一个直观的把握。

43位战犯的后半生 本书特色

《43位战犯的后半生》详尽地介绍以蒋介石为首的43位内战头等战犯,败退台湾或流亡海外后的人生之路……蒋介石退居台湾后考虑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曾经显赫一时的民国“四大家族”*终结局如何?著名将领白崇禧的晚年是如何度过的?在这本书中,您都可以找到谜底。

43位战犯的后半生 目录

前言
蒋介石
军阀首领
孤岛残梦
排除异己
坚持“一个中国”立场
油尽灯枯
蒋介石的子孙后代
李宗仁
从排长到新桂系领袖
受人摆布的代总统
爱国思归的海外寓公
备受礼遇的多情老人
妻子们和儿子们
陈诚
步步高升
内战主将
经营台岛
政坛腾挪
病逝台岛
家庭生活
白崇禧
桂系出身的小诸葛
北伐与抗战
内战中的蒋白交锋
痛苦的晚年
家庭生活
何应钦
一帆风顺的福将
台岛的“顺民”
“道德重整”的迷梦
“国民外交”中的马前卒
维护反共思想体系的老兵
晚年家庭生活
顾祝同
军校起家快速升迁
消极抗日与积极反共
老当益壮
晚年生活
陈果夫
蒋介石的心腹和左右手
跻身金融界
被疏远的台北晚年
陈果夫的家庭
陈立夫
从工程师到职业政治家
从流放到回台定居
夕阳无限好
生命尾声与后代
孔祥熙
皇亲国戚
避居海外
回归中国
末日来临
豪门后代
宋子文
国民党的理财家
对日抗战的强硬人物
日薄西山
意外身故
生前身后
张群
走进革命洪流
新政学系首脑
重庆谈判的主将
出掌中枢
*后的挣扎
发挥“余热”
体悟人生
家庭生活
翁文灏
求学之路
报效祖国
学者从政
残局乱象
境外徘徊
回归祖国
走向新生
家人概况
孙科
政坛角逐
海外漂泊
晚年“壮心”
家庭生活
吴铁城
早年追随孙中山
右转投靠蒋介石
老当益壮的党国“铁老”
不堪的结局
婚姻与家庭
王云五
自学成才
学优则仕
步入商务
弃商从政
离港赴台
“国大”附政
政治点缀
辞职挂冠
重返商务
老骥伏枥
戴季陶
求学生涯
走进革命大潮
参与共产党早期活动
渐行渐远
大限已至
家庭生活
吴鼎昌
从经济界起家
步入新闻界
进入政坛
幕僚生涯
未了的遗愿
熊式辉
早年经历
依附蒋介石
抢夺东北
一介草民
张厉生
求学经历
参加北伐与担任党政工作
主持内政
在台湾的奋斗
出使日本
晚年生活
朱家骅
早期的激进青年
崭露头角
教育、建设两不误
身居要津
乱世的科研组织者
*后岁月
家庭与健康
王世杰
早期经历
学者从政
晚年与家居生活
顾维钧
外交新星
职业外交家
国际法院法官
绵绵思乡情
家庭子女
宋美龄
登上舞台
**夫人的魅力
夫唱妇随
在台美两地漂泊
移居美国的暮年生活
百岁华诞
身后任评说
吴国桢
进入仕途
沪上挣扎
失望的台湾省政
隔洋对骂
未圆的回国梦
戏剧性的婚恋
刘峙
戎马生涯
香港寓公
岛国教书先生
安度晚年
家人及后代
程潜
投身革命
随波逐流
靠拢人民
新的起点
晚年与身后
薛岳
青年军人
围剿红军
英勇抗日
暮年失志
卫立煌
往事如烟
海外归来
幸福晚年
*后时刻
家人后事
余汉谋
从军之路
主政广东
广东抗战
削夺军权
经营广东
孤岛残生
胡宗南
从小学教师到“西北王”
内战祸首
去台岁月
浮华散尽
傅作义
少年时期
沙场岁月
进退维谷
和平将军
开国之初
情系水利
毕生愿望
阎锡山
弃商从戎
誓死反共的“战犯”
末任行政院长
在台十年
阎氏妻室及其子女
周至柔
陆军悍将
空军英才
内战元凶
政坛不倒翁
晚年生活
王叔铭
投笔从戎
助蒋晋升
空中老虎
助纣为虐
依然红火
投桃报李
桂永清
黄埔军校一期生
“吉人自有天相”
主掌海军
人生寒冬
杜聿明
军旅生涯
人生逆旅
阶下之囚
幡然改造
重获新生
力践统一
与世长辞
家人后代
汤恩伯
平步青云
人称“汤阎王”
自封“中原王”
大势已去
孙立人
早年求学
初期练兵
疆场扬威
埋下祸根
内战败绩
台湾练兵
终成冤狱
青史公论
家庭生活
马鸿逵
走向“宁夏王”
绥西抗战
仓皇离乡
海外余生
马步芳
称霸青海
战犯末日
海外残梦
陶希圣
求学生涯
从政学人
出走南京
捉刀侍从
晚岁时光
家人小记
曾琦
辗转求学
青年党魁
力主抗战
与蒋结盟
海外抗“赤”
家人小记
张君劢
早年求学
国社党人
第三势力
制宪活动
搅入政争
晚年向学
家人小记
后记

43位战犯的后半生 节选

蒋介石:
蒋介石(1887—1975)为中国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从1920年代以后的几十年里,他的活动与中国现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几乎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历史已经作出评判:作为一位常常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历史人物,蒋介石又是一位坚持“一个中国”立场的政治家。蒋介石去世后,遵其遗愿,“灵柩暂厝于慈湖,俟来日奉安于南京紫金山”。如今,孤零零的慈湖暂厝地,已成一是非争议之地。至于移葬大陆,中共方面已经明确表示:“悉听尊便。”
军阀首领:
蒋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字介石,1887年10月31日生于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一盐商家庭。蒋介石的父亲蒋肇聪共有六个子女,元配徐氏生下一女一男,分别取名瑞春、瑞生(即介卿)。**继室孙氏没有生育。第二继室王氏生下二子二女,依次取名瑞元(即蒋介石)、瑞莲、瑞菊、瑞青。蒋介石与瑞春、瑞生虽然都是同父异母,但感情迥然不同,对瑞春长姐如母,十分尊敬,对瑞生则爱恨交加,常感厌恶。他对同母弟妹的感情都很融洽,尤其对早逝的瑞青怀念深切。
幼年的蒋介石十分争强好胜。在蒋介石和其他孩子玩耍时,尤其是面对年龄比他大、力气比他大的孩子时,他总是能够轻而易举地当上“大将军”、“督军”。蒋介石小的时候就是一个相当有主见的孩子。家人为了让秉性顽劣调皮的蒋介石有所束缚,在他5周岁的时候便请一位塾师在家进行启蒙教育;7周岁时,又被送进乡塾,开始读《大学》 《中庸》 《论语》 《诗经》等书。在蒋介石8岁的时候,其父蒋肇聪因病暴卒。这对蒋介石幼小的心灵来说无疑是一个十分沉重的打击。但其母王采玉勤勉刻苦的品质使蒋介石的心灵受到深深的感动。他后来回忆说:“我是在孤儿寡母家庭中长大的,受到很多委屈,无可申诉。母亲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把我抚育成人,母亲的忍耐力是难以想象的,我也深受影响,我的个性就是在这种压迫环境中所形成。坚忍不拔的毅力,就是这样地锻炼出来的。”1901年夏,蒋介石曾参加县里组织的“童子试”,虽未能通过,但见了世面。以后他进入奉化县城的凤麓学堂,开始接受新式教育。1904年,蒋介石进入宁波箭金学堂读书时,校中的一位先生鼓励他读兵书和曾国藩的书。此后,蒋介石立志学习军事,并终生推崇曾国藩。
蒋介石的青年时代,即20世纪初年,正处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王朝的政治统治极端腐败的时期。这时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许多爱国青年在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影响和带动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有的到国外去寻求中国革命的出路。蒋介石因家中受到当地官吏的欺压,对清政府产生反抗心理。他决心去日本学习军事。1905年,他到了日本。但是到了日本才知道,学军事必须清政府保送才行,只好进东京的清华学校学了半年日语,然后回国。之后,他考入新成立的保定通国陆军速成学堂,然后再在这所学校考上官派留日军校生,在日本“振武学校”(为中国留日军校学生预科学校)完成预科学业并作了一年的实习。上次在日本,他就认识了陈其美,这次,经陈其美介绍,他加入中国同盟会,觐见孙中山,直至涉足于辛亥革命队伍中来,与陈其美并肩作战,完成了从一个空有抱负、前途迷茫的青年向民主革命者的转化。在日本,他因在《军声》杂志上以“介石”为笔名发表文章,从此,蒋志清之名正式改为蒋介石。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蒋介石应陈其美之召,由日本束装返回上海,受命赴杭州参加了光复浙江之役。1912年初,由于革命党人内部派系之争,蒋介石奉陈其美之命,刺杀了光复军司令陶成章,随后去日本避风,并密切关注国内局势的发展。1912年冬,蒋介石从日本回国,他害怕刺杀陶成章的罪行被揭发,也不敢在上海政界中露面,如销声匿迹一般。直到全国上下一片讨袁之声,刺陶之事渐为淡化之际,蒋介石才又开始在陈其美的庇护下活跃起来。1913年,蒋介石参加二次革命。在攻打江南制造局时,他率众冲锋陷阵,直至子弹告罄仍不克,在转战闸北时又被英军缴了械。反袁失败后,蒋介石被迫东渡日本。1913年10月,蒋介石在上海参加了中华革命党。
1916年5月,陈其美被袁世凯派人刺杀后,蒋介石在政治上失去了靠山,心情十分悲伤,一度在上海过着花天酒地的放荡生活,流连于灯红酒绿之中。此后,蒋介石全心地投靠孙中山。1917年蒋介石奉孙中山之命,主持东南各省的党务和军事,他曾多次向孙面陈作战计划书。11月,他被任为大元帅府参军,1918年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后改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蒋介石反复无常,常以辞职做晋级之术。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在广州叛变,孙中山急电在宁波的蒋介石:“事紧急盼速来!”蒋介石接到电报后,夜以继日地赶到广州,并潜入永丰舰,护卫孙中山直至脱险。事后,孙中山把蒋介石视为心腹,任他为东路军第二军参谋长。
1923年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政策,筹备改组国民党。蒋介石被任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大本营参谋长。8月受孙中山委派,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军事、政治。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蒋介石被任为黄埔军校的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由于得到孙中山的信任和重用,蒋介石的仕途可谓一路飚升。1925年1月,陈炯明再次袭击广州。蒋介石指挥军校学生军和粤军进行了**次东征,击败了陈部。6月回师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10月,蒋任东征军总指挥,举行第二次东征,攻占了号称“南中国**险”的陈炯明老巢——惠州城。东征的胜利,使蒋的声望大增,被称为“广州革命根据地的缔造者”。1925年3月孙中山去世后,广东政府和统一战线的内部矛盾日益尖锐。8月,国民党的著名左派人物廖仲恺遭刺,蒋介石利用“廖案”,逼走了自己权力道路上的障碍胡汉民和许崇智。1926年1月,在国民党的二大上,蒋介石和汪精卫一样,以*多的票数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随后,蒋介石迫不及待地利用了“中山舰事件”,在国民党的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整理党务案”,限制和打击在军队和国民党中的共产党员与国民党的左派,逼走了自己*大的政敌汪精卫。此后,蒋介石顺利地当上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组织部长。1926年6月5日,蒋介石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掌握了国民党的一切军政大权。7月9日,蒋在广州宣誓就职,随即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北伐之役。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参与,加上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在半年的时间里,歼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部的主力,把革命的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随着个人势力的增强和野心的膨胀,蒋介石的反共本性日益暴露出来。这时,蒋介石急调嫡系部队到沪宁一带,在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的支持下,加紧准备政变。1927年3月,他从南昌顺江东下至上海,沿途制造了一系列摧毁工农团体、摧毁国民党地方党部的流血事件。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18日,在南京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
1927年8月,因国民党内反对派的催逼,蒋介石被迫下野。9月去了日本,12月与宋美龄在上海结婚。1928年1月重新上台,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和军委会主席。3月底,蒋介石率部进行了第二次北伐,以消灭奉、鲁军阀。经过两个月的激战,孙传芳被迫下野;张作霖率部出关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国民革命军占领北京,第二次北伐结束。年底,张学良在东北改旗易帜。至此,蒋介石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
此后,为消除异己,蒋介石策动了新军阀之间的混战。1929年3月囚禁李济深,挑起了蒋桂战争;5月通缉冯玉祥,挑起蒋冯战争。次年4月下令免去阎锡山的职务,爆发了中原大战。在蒋介石的阴谋策划下,各地军阀之间长期互相厮杀。军阀的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由于蒋介石的骨子里就反共,此时,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连续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前几次由于中共的正确领导,蒋介石均遭失败。第五次“围剿”,由于共产党内“左”倾错误指挥,致使蒋介石的阴谋得逞。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占领我国的沈阳。面对日军的侵略,蒋介石不主动组织抵抗,使东北的大片领土遭受日军铁蹄的蹂躏。此后,蒋介石冒天下之大不韪,仍坚持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残酷地摧残抗日民主进步力量。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因蒋介石拒不接受联共抗日的建议,迫于无奈发动兵谏,将蒋介石和他的军政要员扣押。在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调处下,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返回南京。
从全面抗战爆发到1938年武汉失守的一年多里,蒋介石对抗战还是比较尽力的。八·一三抗战后,蒋介石于8月21日下令对上海日军发动总进攻。他曾多次和白崇禧、李宗仁等冒着日军炮火的危险,亲临前线督战。在蒋介石的指挥下,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平津作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广大国民党爱国官兵不畏牺牲、英勇抗敌,大量消灭日本侵略军,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但由于执行只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进入抗战的相持阶段后,蒋介石对抗日采取了消极的态度,把主要精力放在反共上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2年1月3日,蒋介石被推举为中国战区*高统帅,担负中国及泰国、越南地区联军部队的总指挥任务。不久,派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此外,在国内也打过十多次的会战。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在国际盟军的有力支援下,终于取得了抗战的*终胜利。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依靠自己的经济军事优势以及美国的援助,企图抢夺抗战胜利的果实,挑起新的内战。为了给自己有充足的时间来准备内战,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签下了《双十协定》。但是,蒋介石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的形势,对共产党的势力过于藐视。在他完成军事部署以后,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于1946年6月26日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挑起了一场新的内战。
战争的**年,蒋介石处于战略进攻阶段。解放区的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自卫,经过一年的奋勇激战,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同时,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此起彼伏,使蒋介石陷于全国人民的政治包围之中。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解放军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转入外线作战。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使蒋介石处于被动的地位。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人民解放军顺利进展,迫使蒋介石由全面防御改为重点防御。正当蒋介石在制定“撤退东北确保华中”计划、举棋不定之时,人民解放军审时度势果断地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同蒋介石展开了空前规模的战略决战。蒋介石的主力被消灭殆尽。正因其发动反人民的内战,蒋介石成为中共明令通缉的首名战犯。1949年元旦,蒋介石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发表了“求和”声明,策划“划江而治”的阴谋。不久,蒋介石迫于形势下野。由于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天堑,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了蒋家王朝在大陆的覆灭。12月10日黎明,蒋介石乘坐“美龄”号悄无声息地离开成都,飞往台湾。“黄鹤一去不复返”,自1927年算起,蒋介石统治中国长达二十二年。但就在他飞离成都的那一刻,蒋介石统治大陆的时代彻底结束。成都一别,蒋氏父子再也没能踏上大陆一步。
孤岛残梦:
蒋介石退居台湾后考虑的*主要问题,是怕共产党解放台湾。为了继续领导残兵败将与中共抗争,蒋介石早在华南和西南解放前,就打算“复职”,并迫使李宗仁引退。1949年10月10日蒋介石在台北发表《告全国同胞书》,提出“反共抗俄国策”,宣称“公理正义一定胜利”。鉴于这种情况,12月5日,李宗仁以“代总统”身份偕夫人郭德洁,并带上长子李幼邻、次子李志圣和随员李汉魂等人,自香港飞往美国“就医”,从此和蒋氏政权断绝了一切关系。
李宗仁走后,蒋介石便“完全实际上复职”。1949年12月24日,蒋知西南的顽抗已毫无希望,情绪极为低落。在受到巨大的挫折后,蒋介石开始反思过去并且研究国民党的改造问题。他在日记中写道:“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过去一年间,党务、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已彻底失败而绝望矣。如余仍能持志养气,贯彻到底,则应彻悟新事业、新历史,皆从今日开始。”
蒋介石在台北选定草山士林的别墅作为住宅,并且在草山挂起了青天白日的“国旗”,但此时他的心境是十分凄楚的。他在63岁生日时写道:“本日为余63岁初度生日,过去之一年,实为平生所唯有的*黑暗、*悲惨之一年,惟自问一片虔诚,对上帝、对国家、对人民之热情赤诚,始终如一,有加无已,自信必能护卫上帝教令,完成其所赋予之使命耳。”
1950年元旦,蒋介石并没有在台北欢度新年。此时他与蒋经国隐居在台湾中部日月潭的涵碧楼,寄情于山水之间,兴叹“英雄末路的悲怀”,寄希望1950年“时来运转,否极泰来”!
谁知1950年对蒋介石来说,仍是愁云密布,就在元旦这天,中国共产党庄重宣布:“绝对不能容忍国民党反动派把台湾作为*后挣扎的根据地。中国人民解放军斗争的任务,就是解放全中国,直到解放台湾、海南岛和属于中国的*后一寸土地为止。”蒋介石闻此心惊肉跳,长叹不已!
中共和中国人民的态度是蒋介石预料之中的,蒋家父子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和美国的关系上。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从不肯把国民党军队的指挥权交给美国,为此他甚至与美国派给他的参谋长史迪威闹翻,*后硬逼着美国总统罗斯福把史迪威撤回国。可现在,蒋介石为了保住台湾,却一再声称愿意让出台湾国民党军队的指挥权。为了求得美国人的武力庇护,蒋介石已顾不得什么民族尊严了。元旦前夕,杜鲁门总统在白宫召开国家安全会议,就美国对台湾的态度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强烈主张派遣军事顾问驻台。代表美国鹰派的典型意见认为,台湾是艘不沉的航空母舰,是美国西太平洋的屏障,失去台湾,菲律宾、日本将受到威胁。国务卿艾奇逊却对此予以反驳,他说,即使美国介入,亦无济于事,美国的西太平洋防线,有没有台湾,无足轻重。杜鲁门总统作出*后的决定,支持了艾奇逊的见解。蒋介石对美国公开抛弃台湾的做法十分生气和恐慌,并竭力封锁这一消息。即使这样,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国民党军政要员携带家眷和财产竞相逃往海外。
*使蒋介石伤感的是曾威震全国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这个统治中国二十多年的官僚买办集团,到了台湾只剩下蒋氏一家了。宋子文没有在大陆坚持到*后,中共把他列为重要的战犯,他便感到前途不妙,1949年1月24日辞去了在广州的职务,带着他的妻子到巴黎“治病”。号称中国头号大财阀的孔祥熙,更是“目光长远”,早从1948年起就和宋蔼龄在纽约的自家别墅中过起了流亡生活,继续在美国经营他的银行业,几乎和台湾无任何的“瓜葛”。
陈果夫、陈立夫兄弟,虽然和蒋介石一起逃到台湾,但这时的陈果夫因肺病严重已退出政界。其弟陈立夫虽精力旺盛,但为防止其再度操纵党权,影响到蒋经国的接班,蒋介石送他5万美元的路费,让他到美国的新泽西州养鸡去了。行前,陈立夫向宋美龄辞行,宋美龄送给他一本《圣经》,并说:“你在政治上负有过这么大的责任,现在一下子冷落下来,会感到很难适应,这里有本《圣经》,带到美国去念念,你会在心灵上得到不少慰藉。”陈立夫的反应,颇出宋美龄的意料,他指着墙上挂的蒋介石的肖像,言语低沉地表示:“夫人,那活着的上帝都不信任我,我还希望得到耶稣的信任吗?”
……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