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集中反映了19世纪晚期实证史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内容包括:文献检索、历史知识的一般情况、批判之学与批判学家、历史建构的一般情况等。
很高兴向读者们推荐这本用途广泛而又文辞优美的小书它不仅引人入胜,更兼开卷有益。比方说,这本书有些章节专注于证据问题,这对于每一位渴望获得那与无论何种事实都丝丝相关的真理的人,且对于历史专业的研究者而言,都会是有所裨益的。任何人读了它就会发现,对于历史学家而言,历史并不只是文学的一个有趣的分支,毋宁说是文学的一个令人费解的分支。
前言
本书的标题简洁明了。然而,有必要略述一下我们的目的有哪些,以及它不是什么;因为在这同一个题目“史学原论”之下,许多大相迥异的书已经出版了。
我们的目的不同于W。B博伊斯,他是要给初学者和没有多少闲暇时间的读者们提供一份普通历史纲要。
给浩如烟海的所谓的“历史哲学”的文献添加上某款新条目,那也不是我们的目的。很大程度上,不是职业历史学家,而是思想家们,把历史变成了他们冥思苦想的主题。思想家们探索着历史的“种种相似(analagics)”和它的“各条法则(laws)”。有些人认定他们自己已经发现了“支配着人类发展的法则”,并由之“把历史抬升至实证科学的队列”。!这些宏大的抽象建筑物,不仅使得普通大众,而且使得睿智之士都产生了一种无法克服的先天的(dpriori)猜疑。□新的弗斯泰尔?德?古朗治(FusteldeCoulangs)传指出,古朗治对待历史哲学是严格的。就像实证主义者看待形而上学那样,古朗治认为这些体系是令人讨厌的。对也罢错也罢(毫无疑问,是错了),历史哲学并没有被博闻广识、细心审慎的人们单独呵护着得出生机勃勃、可靠健全的判断,而是堕落到了声名狼藉的地步。历史哲学这一主题在奉书中将毫无容身之所。明白了这一点,读者们将恢复信心——或者失望,视具体情况而定。
我们打算检查历史知识的条件和方法,阐明它的特点和限度。就过去本身而言,我们该怎样确定哪一部分的过去是可知道的,哪一部分是该知道的呢?什么是文献(document)?以历史工作为目的,该如何看待文献?何谓历史事实?为了书写历史,该怎么罗列历史事实?无论是谁,亲身投入到历史学中,多多少少都会无意识地做着纷繁复杂的批判及建构、分析和综合的工作。初学者们以及从未反思过历史方□□原则的绝大多数人,在具体从事那些工作的时候,都使用了各种出于直觉的方法。一般来说,这些方法不是理性的方法,通常并不能得出科学的真理。因而?阐明并在逻辑上验证真正的理性方法的理论,这是大有益处的。这种理论,现在某些组成部分已经确定了,尽管在某些至关重要的点上还尚未完善。
因而,眼下的这本《史学原论》,并不希望被当做是对某些确定事实的一次总结或一种涉及普遍史的一般观念体系,而是该被看做是一篇讨论诸种历史科学的方法的文章。
下文,我们将说明一下为什么我们认为该有这么一本书的理由,并且阐明由我们着手来写这本书的旨趣。
比起论述历史哲学的书来,涉猎历史科学方法的书不胜繁多,但同时却不如历史哲学的书受欢迎。专家们轻视这些历史方□□著作。有一种观点很普遍,用某位学者的话来说就是:“你想写一本论语文学(philology)的书;你得更努力地用语文学中的某些优秀的语文学成果来创作这样一本书。当我被要求界定语文学的时候,我总是答道它正是我所做的。”再而,根据J。G德罗伊森(J。g。Droysen)的《历史科学大纲》(PrécisoftheScienceofHistory)所述,某位批评家表述了一种该是且早就是老掉牙的观点:“一般说来,这种专题的论文必然是晦涩的和无用的:晦涩,因为没有什么是比它们的对象更加模糊不定的了;无用,因为要成为一名历史学家,对于它们宣称要阐发的历史方□□,是无须庸人自扰的。”那些蔑视方□□的人所使用的论据在各个层面上都是十分充分的。这些论据被归纳如下:从实际情况来看,显然有些人遵循了好的方法,并且他们被普遍认可为□□流的学者或历史学家,但他们从没有研究过各种方法原则;反过来,从逻辑观点出发来述及历史方法的那些人,却显然没有达到被认可为学者或历史学家的地步,甚至有些人还因他们的能力不够格或平庸低下而路人皆知。但这丝毫不令我们惊讶。谁会考虑先暂搁那些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即化学、数学的原创性研究——直到他研究了在那些科学中所使用的各种方法之后呢?历史批判!没错,但学会它的□好方法就是去应用它;实践教导着所有必须掌握的。’另外,以现存的论历史方法的书为例——甚至它们中□新的.J。G德罗伊森、EA弗里曼(E。AFreeman)、A塔狄夫(A。Tardif)、U谢瓦利埃(UChevalicr)和其他人的那些——废寝忘食地阅读它们,却除了□显白的、平淡无奇的自明之理之外,得不到任何涉及明晰观念的东西。
对原始资料的批判性分类
让我们设想一下:分类明确的或者与某一特定主题相关的所有文献,经过前述的工作,都已经被发现了。则我们知道这些文献现在哪里;如果有必要的话,每份文献的文本都已经被复原,而且每份文献都被从文献出处的角度予以批判性核实过了。我们也知道它们来自哪里。但是,依然要去整合被如此这般核实过的材料,而且还要把这些材料分门别类。这是也许可被称作高阶批判(或内证)及建构的预备性工作的□后一步。
任何要研究某点历史的人,首先都必须把他的原始资料分门别类。只有被以一种理性的且便利的方法整理过了,那些核实过的资料方才能被充分利用。整理资料是历史学家这一行中明显卑微的,但确实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那些已经学会如何进行此项工作的人,因此就抢得了先机。换言之,他们自己干得少,但所获多;相反,其他人在浪费着时间和劳力;那些不会整理资料的人,面对着他们自己所累积的大量无序的笔记、摘要、副本和只言片语,有时候都会窒息的。有些忙碌人士,耗费终生去肩扛那些建筑材料,然而却不知道该把它们放到哪儿去;我们觉得他们那么做就是在扬起那令人目盲的灰云。
Ⅰ.我们在此不得不再次坦承:这初始的、天然的冲动并非是□正确的。绝大多数必须要用到大量文本的人.其初始冲动都是从那些文本中摘抄笔记;一条接着一条地摘抄,就为了他们好通过这些笔记来研究那些文本。许多早期学者(我们有他们的文章)靠这套系统工作,而且绝大多数没有得到预先诫告的初学者们也那么做;初学者们像早期学者一样,保存着笔记本,并且不断地并渐次地添写着关于他们所感兴趣的文本的笔记。这种方法是完全错误的。所搜集的材料迟早都必须被分类;否则,当偶尔要分别处理关于某一点历史的材料时,就必须把一整套笔记本从头读到尾,而且倘若要处理些新细节,这一艰辛过程都不得不再次重复。如果那种笔记方法一开始似乎就是吸引人的,那是因为它看起来好像节省了时间。但是,这是一种错误的节约措施;□终的结果是大大增加了研究工作的辛苦程度,并且给整合材料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其他充分认识到系统分类优点的人,已经打算尽可能快地搜集材料,并按一张预先排定好的图表来整理这些材料。为此目的,他们使用了笔记本,这些笔记本的每一页都首先配有着一行标题。由之,所有的同类条目都被放在了一起。这套系统留下了一些缺憾:因为后加的条目并不总是完全合乎所采用的分类表;而且这张分类表,一旦被采用就是刚性的,要修改是很困难的。许多图书馆学家过去常常按这套方案来拟制他们的编目,但这些编目现在被四处声讨。
还有一种更原始的方法,至多只须略微提及。这就是只把这些文献记在脑海中.却不采用书面记录。这种方法一直都被使用着。有着超凡记忆力并且又很懒散的历史学家们,纵容了这一时的念头,结果就是他们的引文和参考文献绝大多数都是不准确的。人的记忆是一台精密的记录仪器,但它是一种精确性不算高的机器,所以那种念头是不可宽恕的。
今天每个人都承认:以单张卡片或小纸条的方式搜集材料是可取的。每份文献的笔记都被书写在活页上,并配有着□精确的可能来源标记。这一技巧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小纸条是可分拆的,这使得我们能以多种多样的组合方式自由地聚合它们;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改变它们的位置。比方说,我们可以很方便把同类文本集中在一起.也可以把添补的文本归并到它们所属的文献类型中。有些文献,从好几种观点来看都是令人感兴趣的,并且应该出现在好几类中;对于这些文献.分几次把它们登录在不同的小纸条上就够了;或者把它们登录在可能常用的参考书目小纸条上。进而,小纸条这种方法适用于搜集、分类并利用任何规模程度的文献,它是□□有可能机械化的方法。统计学家、金融家和文学家,与学者们一样都注意到了这种方法,并且现在已经发现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
小纸条的方法也并非完美无缺。每一张小纸条都应该配有精确的参考标记,这些标记涉及到所摘录内容的来源资料;因而,如果一份文献已经被分解在了五十种不同的小纸条,则同样的参考标记必须重复五十遍。相应地,要略微增加书写的数量了。肯定是因为这种无足挂齿的复杂性,某些人顽固地固守着那种低级的笔记系统。再而,小纸条或者活页由于具有某种特别的可分拆性,则很容易让人误人歧途;而且,当一张小纸条丢了的时候,该如何弥补它呢?一开始,没人会觉察到丢了张小纸条,而发现该小纸条丢了后,□□的补救措施将会是从头到尾直接重做一遍所有已做过的工作。不过在事实上,经验已经指明了多种特别简单的预防措施;通过这些措施,这套系统的缺点被化约至□小值。这里,我们无须详尽解释那些措施。推荐使用同一规格的小纸条和刚性的材料,并且一有机会就把小纸条有序地放在包裹或抽屉里,或者别的什么地方。在这些事情上,每个人都可自由地形成他自己的习惯。但是,□好事先就认识到:这些习惯,因为多多少少是理性的和实践的,则对科学工作的结果有着一种直接的影响。勒南说过,“这些关于私立图书馆馆长资格的要点,构成了科学工作的大半”。这并非太武断的。一名学者会把他的好名望归之于他的搜集方法,而另一名学者则会因不会搜集整理资料而(可谓之)名声扫地。
清史三百年 本书特色 史学大家,新中国清史研究的奠基者、开拓者戴逸教授写给普通人的“极简清代史”本书是我国著名清史专家、近代史专家、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先...
图说中国铁道博物馆珍贵文物-(第一辑) 本书特色 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介绍铁路文物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故事。寓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二十三號。1992年度碩士論文。第一節明末遼東邊將的出身自明洪武、永樂兩朝在遼東設置遼東都司
一般對於北朝史的研究,大多偏重於北魏、北周,尤其是北魏的均田制、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北周的府兵制等問題。然而在北魏滅亡
中国历史故事 本书特色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沉淀下来无数 脍炙人口的故事。历代王朝的兴衰*替,风云人物的 功过是非,历史事件的波诡云谲,除了能增长后人...
决战--从四五运动到粉碎《四人帮》 历史转折三部曲之二 内容简介 1976年是两种中国命运决战的一年。“四人帮”阴谋篡党夺权,掀起“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恶浪...
发现中国 本书特色 雅克·布罗斯先生著作的、耿昇先生翻译的《发现中国》,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中西2000多年的交往史。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介绍了中国和西...
《谈心:与林青霞一起走过的十八年》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散文随笔集,由林青霞的至交好友金圣华以人文视角记录与林青霞相交十八年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未来史 本书特色 我们将怎样生活?是走向高科技幸福,还是走向资源枯竭?我们将变成什么?控制进化,是消亡还是永生?英国诺丁汉大学商学院教授、知名未...
麦考莱英国史-II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 英国19世纪史学家麦考莱所著《英国史》,是英国史权wei之作,堪称完美的史学与文学巨著。作...
林超民文集-第三卷 内容简介 本文集作者在教学与行政工作中,对大学教育有些思考,写过一些札记、随笔,从中选出23篇收入本文集。2006年2月,作者在网上开设自己...
近代史-世界的故事-从伊丽莎白一世到淘金者-III 本书特色“一分钟战士”是什么样的战士? 日本的武士是如何演变为相扑运动员的? 怎样用二十四美元买下了曼哈...
《赛雷三分钟漫画汽车史·保时捷篇》内容简介:赛雷全彩漫画汽车史系列全新作品! 爆笑趣味涨知识!电影式全场景,全彩漫画还原百年
蒋介石研究:下:蒋介石研究五集 蒋介石研究六集 本书特色 李敖是当代中国*具人格魅力、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之一。李敖先生的笔墨生涯历60余载,存世著述甚丰,仅中国...
秦汉史 本书特色 听刘心武解密“红楼”疑云;随“百家讲坛”破解“清十二帝疑案”;考古中国、解秘中国、探索发现……央视10套权威纪录片全收录,别错过!一九三一年秋...
袖珍世界史(缩译彩图版) 目录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传略幻想,在贫困中生长维多利亚时代的叛逆者科学小说之父一超越时代的急先锋附:威尔斯生平年表**卷宇宙、地球及...
命运多舛蔡文姬 本书特色 蔡文姬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历史人物。她具有多方面的才能,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她的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她的充满魅力的文学创作,更是充满了神奇...
东京梦华录 本书特色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时隔千年还让人念念不忘,幸有《...
法国史 内容简介 本书以小见大——虽不算全面和详尽,但却能为读者提供法兰西民族历史上留下烙印的那些重大事件和重要时期的一个准确的总体印象。犹如一系列里程碑一样,...
《宝葫芦的秘密》内容简介:小学生王葆经常听奶奶讲关于宝葫芦的故事,他也幻想着自己有这么一个宝贝。没想到,他在河边钓鱼时,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