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

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

作者:刘重来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8-01-20

评分:5分

ISBN:9787010060705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

书刊介绍

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 目录

中国近代乡村建设不能忘记的人(序)卢国纪张守广
卢作孚名言选录
前言
**章卢作孚生平简介
第二章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概述
一、乡村建设运动的缘起
二、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及团体
三、乡村建设不同的主张和实践方式
四、乡村建设运动三杰——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
五、对乡村建设运动的评价
六、后继有人
第三章卢作孚主持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概述
一、重庆嘉陵江三峡地区概貌
二、卢作孚乡村建设实验之缘起
三、“乡村现代化”的建设模式
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五、以交通建设为先行
六、以乡村城市化为带动
七、以文化教育为重点
第四章卢作孚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
一、卢作孚“乡村现代化”思想
二、卢作孚乡村教育思想与实践
三、卢作孚农村金融建设思想与实践
四、卢作孚廉政思想与实践
第五章近代中国西部开发的先驱
一、畅通由西向东的长江航道
二、中国西部乡村建设的有益探索
三、发展中国西部科学事业的壮举
四、运动人才到中国西部来
五、为中国西部工业发展立大功
第六章以工辅农——民生公司对乡村建设的支持
一、投资煤业,开创峡区煤矿业新局面
二、投资交通业,建成四川**条铁路
三、投资纺织业,建立大明染织厂
四、投资科学研发,创建科学院、博物馆
五、投资教育,创办兼善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第七章卢作孚对中国近代西部乡村城市化的探索与实践
一、平地涌现出来的现代化市镇
二、城市的中心地位与辐射作用
……
第八章高度评价与深厚友情
第九章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附录一:作者有关卢作孚研究成果一览
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 内容简介

20世纪20一40年代末,在中国西南嘉陵江三峡地区,曾开展过一场成效显著的乡村建设运动。它是民国时期中国众多乡村建设实验中唯一在中国西南部,且时间*长、成就*大的一个。其主持者,就是我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改革家,被誉为“中国船王”的卢作孚。
本书从卢作孚的人生轨迹、乡建思想、乡建模式、乡建成就、乡村城市化探索、以工辅农及其西部情结、人格魅力等诸方面对卢作孚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探究。卢作孚不愧为中国西部乡村建设的先驱,同时嘉陵江三峡乡建运动对今天的城乡统筹、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 节选

第二章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概述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以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卢作孚等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则是这场乡村建设运动的杰出人士。有学者认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革新之路大致在两种角色中展开: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旗手角色与陶行知、晏阳初等新文化躬耕者角色。……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在中国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中国民间知识分子的一次文化大躬耕”①。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虽然一时轰轰烈烈,但因其本身存在着根本的弱点,所以不可能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对当时寻求中国前途命运,探索振兴农村之路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于当时参加乡村建设运动的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爱国热情和不为名利、不怕艰险、脚踏实地、深人农村埋头苦干的献身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他们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实践经验,他们的乡村建设成就和教训,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中国西部大开发,仍有着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乡村建设运动的缘起:
对于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缘起,当时社会各界就认识不一。梁漱溟对于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原因,认为是由于“乡村破坏”造成的,而引起乡村破坏的原因则是天灾人祸和风气改变。1935年他在撰写《乡村建设理论》中专辟有“乡村建设运动由何而起”一节,认为乡村建设运动之兴起“可分浅深四层言之”。“从浅的一层来说”,是“起于救济乡村运动”,“是由于近些年来的乡村破坏而激起来的救济乡村运动”;“第二层——是起于中国乡村无限止的破坏,迫得不能不自救。乡村建设运动,实是乡村自救运动”;“第三层——乡村建设运动是起于中国社会积极建设之要求……乡村建设运动实是图谋中国社会之积极建设的运动”;“进而言第四层”,“起于重建一新社会构造的要求”,“今日中国问题在于其千年相沿袭之社会组织构造既已崩溃,而新者未立;乡村建设运动,实为吾民族社会重建一新组织构造之运动——这*末一层,乃乡村建设真正意义所在”②。由于梁漱溟否认中国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因此,他对乡村建设运动兴起原因的论述,实际只是说了它的表面现象,而没有说出它的实质。
……

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 作者简介

刘重来1941年3月生,教授,山东青州人,1964年南开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78年调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1990—1999年任校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卢作孚研究中心成员。1988年、1993年、1997年当选三届重庆市人大代表,1998年当选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
多年从事中国古代史学史、中国历史文献学、古籍整理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撰写、主编教材、专著9部,参编10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史学史研究》、《文献》、《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古籍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4篇被《新华文摘》转载转摘,10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历史学》转载。科研成果6次获四川省、重庆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主持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项。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2002年被评为重庆市首届学术带头人。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