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学人写的将中国文学和俄国文学打通的读书随笔。意在探索俄罗斯文学的人文精神。见解独到,行文自然幽默,恬淡中充溢着激情,带着一份情感和您一起“阅读俄罗斯”。
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
北京有家基辅餐厅,墙上贴着“基辅罗斯”的金字招牌,这可是俄罗斯的源头和根!俄罗斯大地上出现的**座城市是基辅,“基辅罗斯”便是俄罗斯历史实体的*早称谓。
在一千多年前,如今称为俄罗斯的广袤土地上,生活着一个*大的族群——斯拉夫人。俄罗斯大地的先民们相信世上有两个上帝:一个是光明的上帝,一个是黑暗的上帝。光明的上帝善良,主宰着白天,黑暗的上帝凶恶,主宰着黑夜。这样,天长日久,俄罗斯的先民这种对于太阳的信仰,也积淀在世世代代的民族文化审美心理之中。
俄罗斯的**部文学经典是12世纪的长诗《伊戈尔远征记》。伊戈尔远征失败之后,他妻子雅罗斯拉芙娜的一段哭诉,便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雅罗斯拉芙娜恳求太阳帮助她丈夫得救回家,因为她相信:“光辉的太阳,能给每个人带来温暖。”
俄罗斯的**诗人普希金(1799-1837)也是俄罗斯的太阳的歌手。他在一首题名《饮酒歌》(1825)的诗里,把太阳、诗神与理智放到一起来颂扬,与此同时他诅咒黑暗——
缪斯万岁!理智万岁!
太阳万岁!黑暗万死!
我们在普希金的诗句里听到了俄罗斯灵魂的声声呐喊。
19世纪还有一位名叫费特(1820-1892)的诗人,也写了一首有名的歌唱太阳的诗——
我来向你报喜,
告诉你说太阳已经升起,
它正在用火热的光线,
在树叶上跳跃。
托尔斯泰很欣赏费特,说他拥有“只有大诗人才具有的抒情的孟浪”。太阳“用火热的光线在树叶上跳跃”,大概就是这种“抒情的孟浪”吧。
我用俄语读到的**首普希金诗作是《冬天的早晨》(1829)。这首诗的开头一句明白如话:“严寒和太阳,多么美妙的日子!”初学俄文的外国人都爱读普希金的“严寒和太阳”,就像初通汉语的外国人都爱读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但我真正领悟“严寒和太阳”的美妙,是1957年在俄罗斯度过了头一个冬天之后。那年寒假我到莫斯科郊外一个名叫“旅行家”的疗养院休假,遇到一个阳光璀灿的冬日,一早走出户外,只见周遭的白雪都在闪闪发光,便情不自禁地朗读起了“严寒和太阳,多么美妙的日子!……”
俄罗斯的冬天常常飘雪,天灰蒙蒙的,人在阴霾中呆久了,心里自然会渴望见到太阳。当有一个诗人用一句诗说出了俄罗斯人的这一自然渴望,他就注定会在俄罗斯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这个诗人叫巴尔蒙特(1867-1942),是个现代派诗人。他有两首歌唱太阳的诗。一首叫《我们像太阳》(1902),一首叫《我来到这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1903)。这第二首是他*有名的诗作,它这样开头——
我来到这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
和蓝天。
我来到这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和高山。
爱伦堡在《人·岁月·生活》中专章写到巴尔蒙特,说他自己当年开始写诗的时候,“曾希望见到那个写下了‘我来到这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的人”。
巴尔蒙特在中国也有杰出的知音。在那不堪回首的艰难时世,画家黄永玉意外读到“我来到这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的诗句,竟不能自己,蒙着被子号啕大哭起来,精神却为之一振,生活的勇气油然而生。
20世纪初,巴尔蒙特在俄国头顶天才诗人的桂冠。10年之后,一场空前的革命风暴向他逼近,原本以为仅仅是一阵和风吹来的诗人乱了方寸,1920年巴尔蒙特流亡国外,1942年12月24日,诗人在孤独中客死巴黎。
我来到这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1903)
(俄)巴尔蒙特(1867-1942)
我来到这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
和蓝天。
我来到这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
和高山。
我来到这世界是为了看见大海
和美丽的山花。
我看遍大千世界,
我成了主宰。
我战胜冰冷的遗忘,
点燃起希望。
我每时每刻都充满灵感,
我永远歌唱。
痛苦激发了我的希望,
我因此可爱。
有人能和我比试歌喉吗?
没有一人,没有一人。
我来到这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
如果白昼消歇,
我仍将歌唱——歌唱太阳
直至*后一息!
我爱五月的雷雨
斯拉夫民族的先民不仅歌颂太阳,也歌颂雷电。因为他们有个发现,雷电有时比太阳还要强有力,黑夜能吞没太阳,却无法阻挡电闪雷鸣。太阳能温煦大地,雷电更能惊醒大地,让自然界的万物复苏。19世纪诗人丘特切夫(1803-1873)的《春雷》(1828)就是俄国文学史上一篇*有名的雷电颂歌——
青春的雷声隆隆响起,
雨下起来了,尘埃飞走了。
珍诛般晶莹的雨帘挂下来了,
闪耀着太阳的金光。
水流从山上泻下,
鸟声从林中传出。
林中的鸟鸣,山上的水声——
与雷声发出共鸣。
丘特切夫是把雷电作为一个为新生命催生的自然力的象征来歌颂的。春雷一响,把山唤醒了——“水流从山上泻下”,把树林唤醒了——“鸟声从林中传出”。诗歌的*后一节把希腊神话中的青春女神赫柏和雷神宙斯请了出来——
这是浪漫的赫柏,
正在哺育宙斯的天鹰,
笑着把酒杯倾倒,
雷鸣般地洒向了人间。
雷电的另一位歌手是奥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他有俄罗斯民族戏剧之父的美称。2006年3月,莫斯科小剧院在北京演出了他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有名的戏剧代表作还是悲剧《大雷雨》(1860)。
雷电是《大雷雨》中一个重要的精神性音响背景。雷电在**幕里还仅仅隐约可闻,到第四幕结尾处便雷电大作了。剧中有一个*有智慧的人物,叫库雷根,也是一位雷电的歌者,他说,当雷雨来临的时候,“每一根草儿,每一朵花儿都在欣喜”。
悲剧女主人公卡捷琳娜也正是在电闪雷鸣中,找到了以死抗争的*大决心和力量。她纵身一跃,跳入伏尔加河的万顷波涛之中,她本身便像一道刺破夜空的闪电,评论家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便把卡捷琳娜称赞为“黑暗王国里的一线光明”。
人之将死,其言也美。卡捷琳娜的与生命诀别的台词说得像诗一样美——“在坟墓里更好……太阳照暖着它,雨水浇淋着它,春天的花儿覆盖着它,鸟儿飞上树枝,歌唱……”
在某种意义上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与丘特切夫的《春雷》产生了共鸣。
春雷(1828)
(俄)丘特切夫(1805—1873)
我爱五月的雷声,
那时,**声春雷.
跳跃着,嬉闹着,
在蓝天里轰鸣。
青春的雷声隆隆响起,
雨下起来了,尘埃飞走了。
珍珠般晶莹的雨帘挂下来了,
闪耀着太阳的金光。
水流从山上泻下,
鸟声从林中传出。
林中的鸟鸣,山上的水声——
与雷声发出共鸣。
你说:这是浪漫的赫柏,
正在哺育宙斯的天鹰,
笑着把酒杯倾倒,
雷鸣般地洒向了人间。
鸟儿般的三驾马车
2006年3月,莫斯科小剧院的演员们在北京演出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剧《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智》剧是一出没有正面人物的戏,为什么会是这样?拉克申院士(1933-1993)在对这个问题作出解释时,借用了果戈理(1809-1852)小说《死魂灵》(1842)里的一段话:
品德高尚的人终究没有被选来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不过,他之所以没有被选用的原因,倒是不妨奉告诸位的。那是因为终于到了该让可怜的品德高尚的人歇歇腿的时候了……终究该换换班,把坏蛋也套上车啦。就这样,让我们把一个坏蛋套上车牵上场吧!
这个“坏蛋”就是小说的主人公乞乞科夫,此人怀着发不义之财的心机,向地主收购?死魂灵”,即已经死去但尚未注销户口的农奴。小说**部的基本情节,就是乞乞科夫下乡寻访“死魂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个或是愚蠢或是吝啬或是粗暴的地主老财的形象也被一一展示出来。
19世纪的俄国一流作家,在审视和评价自己的祖国俄罗斯时,都有一种复杂的心绪。在他们心目中,俄罗斯既是贫穷的,也是富饶的,既是黑暗的,也是光明的,既是孱弱的,也是强大的。评论家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有一篇代表作叫《黑暗王国里的一线光明》,他强调的也是黑暗与光明同在。
果戈理在《死魂灵》里,用了大量篇幅来揭露俄罗斯社会的黑暗和病痛,他在小说写到**卷结尾的时候,笔锋一转,用抒情插话的笔调,将“一线光明”投射读者眼中,用飞奔着的“鸟儿般的三驾马车”来形象地比喻俄罗斯的美好未来:“哦,三驾马车!鸟儿般的三驾马车,是谁发明了你的?……俄罗斯,你不也就在飞驰,像一辆大胆的、谁也追赶不上的三驾马车一样?……”
这段抒情插话,成了小说《死魂灵》的华彩乐章。俄国人后来还把“鸟儿般的三驾马车”,看成是俄罗斯的诗意象征。
十月革命后,有些俄国的悲观主义者认为俄罗斯要完蛋了。但诗人勃洛克(1880-1921)认为俄罗斯会永存,俄罗斯知识分子不必悲观失望,也不必惧怕革命。他写了一篇题为《知识分子和革命》的文章,其中提到了果戈理的“鸟儿般的三驾马车”。
《死魂灵》也有鲁迅先生的译本。鲁迅是在晚年支撑着病体翻译这部小说的。小说第二部第三章的译文印出来时,先生已经不在人间,所以鲁迅夫人许广平感慨道:“而书的出来,先生已不及亲自披览了。人生脆弱及不到纸,这值得伤恸……”
鲁迅由德文所译的《死魂灵》早被从俄文原文翻译的新的译本所取代。但鲁迅的有些译文也是很精彩的。比如,他的关于“鸟儿般的三驾马车”的一节译文是这样的:
地面在你底下扬尘,桥在怒吼。一切都留在你后面了,远远的留在你后面,被上帝的奇迹所震悚似的,吃惊的旁观者站了下来:这是出自云间的闪电吗?
《死魂灵》(节选)(1842)
(俄)果戈理(1809-1852)
……又有哪一个俄罗斯人不喜爱驱车疾驰呢?俄罗斯人的心灵渴望陶醉,渴望放纵地玩乐一下,有时还爱说上一句:“让一切都给鬼抓了去!”——这样的俄罗斯人的心灵怎么能够不喜爱驱车疾驰呢?怎么能够不爱呢,如果在这驾车疾驰中蕴含一种激奋、神妙的感觉?仿佛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把你托在它的一翼翅膀上,于是你就向前飞去,周围的一切也都在飞:路程碑在飞,商人们赶着大篷车在迎面飞来,黑黝黝的枞树和松树密林挟着伐木声和乌鸦的啼叫从两旁飞过,整条大路在飞,朝着逐渐隐消的远方不知道飞向哪里,这飞速的闪动真有点令人害怕,任何东西都来不及显示自己的形貌就飞逝不见了,仿佛只有头上的天空,片片的薄云,隐露的一弯新月才是静止不动的。哦,三驾马车!鸟儿般的三驾马车,是谁发明了你的?大概只有在一个大胆活泼的民族手里方才可能产生出你来,只有在景色庄重、横卧半个世界的平旷的国土上,方才可能产生出你来,任凭你自由驰骋着去计算里程,直等到你的两眼发花为止……
俄罗斯,你不也就在飞驰,像一辆大胆的、谁也追赶不上的三驾马车一样?在你的脚下大路扬起尘烟,桥梁隆隆地轰响,所有的一切都被你超过,落在你的身后。旁观者被这上天创造的奇景骇杲了,停下了脚步:这可别是从天而降的一道闪电吧?这样怵目惊心的步伐意味着什么呀?是什么样的魔力潜藏在这人间未曾见过的马儿身上?哦,马儿,马儿,多么神奇的马儿呀!你们的鬣毛里是不是裹着一股旋风?你们的每条血管里是不是都竖着一只灵敏的耳朵?你们一听见来自天上的熟悉的歌声,就立刻同时挺起青铜般的胸脯,蹄子几乎不着地,身子拉成乘风飞扬的长线,整个儿受着神明的鼓舞不住地往前奔驰!……俄罗斯,你究竟飞到哪里去?给一个答复吧。没有答复。只有车铃在发出美妙迷人的叮当声,只有被撕成碎片的空气在呼啸,汇成一阵狂风;大地上所有的一切都在旁边闪过,其他的民族和国家都侧目而视,退避在一边,给她让开道路。
(满涛许庆道译)
俄语
2006年5月,俄罗斯作家代表团访华,是中国“俄罗斯年”的一项活动内容。代表团成员中要数拉斯普京的名声*大。21世纪**部有分量的俄语文学作品,就是他的《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2003)。2005年小说的中译本出版,这还是这部小说“世界上唯一的译本”,证明着:中国人依旧在“阅读俄罗斯”。
中国人真正“阅读俄罗斯”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我们要记住两位*早也是*杰出“阅读俄罗斯”的中国人——瞿秋白和耿济之,他俩是中国*早的俄语学校——北京俄文专修馆的同窗。表达出来,如果不说优于,至少也丝毫不逊于英语。”他又调侃地说:“也许有些斯拉夫学者会认为我这个俄译本要胜过我的英文原著一百倍。”
俄国作家的俄语情结是有更深的精神背景的。
1881年,旅居法国的屠格涅夫的生命已快到尽头,他在对于俄罗斯祖国的痛苦思念中,写下了散文诗《俄语》——
我们这一代人学习俄语已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还记得1955年秋季开学在北京俄语学院上**堂俄语课的情景。年轻的张祖圻老师穿一身俄式连衣裙,一走上讲台就这样对我们说:“俄语,是伟大领袖列宁使用的语言,马雅可夫斯基在一首诗里写道:‘我即使是个黑人,我也要学习俄语……’”因为过于激动,张老师的脸颊绯红。
当我们开始用俄语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就把俄语与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一长串文学大家的名字联系到了一起。这个名单甚至可以包括纳博科夫。
俄国人极有语言天赋。纳博科夫就是个证明。他对母语俄语与英语的掌握都炉火纯青。1965年他花了半年时间亲手将《洛丽塔》译成俄语。在译后记里他认真地说:“温柔的人性的情感,用俄语在疑惑迷惘的时刻,在痛苦地思索祖国命运的时刻——你是我唯一的依靠与支柱,啊,伟大的、强大而公道的、自由的俄语!……
在20至21世纪之交,拉斯普京创作《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像多年前的屠格涅夫一样,也正是“在疑惑迷惘的时刻,在痛苦地思索祖国命运的时刻”,于是,他同样地想起了这根精神支柱——他的母语俄语。如果阅读《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肯定会留意小说中这一段关于俄语的抒情插话——
当你心中响起俄语时……当这个强大的母语存在于你心中,并与那浸透了民族血液的心脏和灵魂同在时——那时你是不可能犯错误的。它,这个语言,比颂歌,此旗帜,比宣誓和誓言更强大……有了它就有其他的一切,而没有它就无法保存*真诚的激情。
欧洲有句谚语:“我的家是我的堡垒。”我们可以引申开来说:“我的母语是我的精神堡垒。”不管这个“我”是伊万还是张三,不管这个“母语”是俄语还是汉语。
……
童道明,1937年生于江苏省杨合镇(今张家港市),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他山集》、《戏剧笔记》、《惜别樱桃园》、《俄罗斯回声》,主编《世界经典戏剧全集》(20卷),并有数种译著。
我愿小说气势如虹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不变的观点;下编:易动的文学。我愿小说气势如虹 目录 上编 不变的观点批评的眼光、态度及风格文学研究的分野与...
優柔不断な性格が災いして不倫という「過ち」を繰り返してきた恭−。ある日彼の前に妻から依頼された浮気調査員として現れたのは
社会圆桌 本书特色 在这个圆桌,他们讲座的问题包括婚姻、家庭、恋爱,男人和女人,妇女回家和女权主义,时尚和大众文化、大众传媒,新人类和青年文化,知识分子,中年况...
哈尔滨-东京-莫斯科:一个苏联外交官女儿的回忆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一位苏联外交官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斯拉乌茨基的生活和经历,描述了上个世纪30-40年代在...
这是一本关于性爱的书。性爱受到了自身力量的推动,但自发地做一件事在有的时候是不许可的,这就使事情变得非常复杂。我要说的是
曲阜--孔孟桑梓之邦 本书特色 曲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孔子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无人能与之相比的,他的思想几千年来被注入到人们的灵魂深...
解读博尔赫斯 本书特色 本书为中国当代著名先锋作家——残雪对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小说进行的全景式,全方位,细致的文学评论的专集。书中以作家对作家的解读方式,以...
诗法举隅-修订版 内容简介 东海同志作《诗法举隅》,既成,问序于永。 东海所举的诗法,既详且尽,其实已经不是一隅了,即使我想写一篇序,也实在感到无可补充,因而也...
名家口述中国文艺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特殊的书,它*初是一批录音资料,而后再转述为文字记载,这些资料都由文艺家亲自讲述,这些文艺家,无论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国民党统...
海上花 内容简介 1905年,中国的**部电影诞生在京城。那时的上海戏院里,还在放映外国人拍的杂耍片断。然而,就在短短的八年之后,上海不仅成立了中国境内的**家...
我以为陆风是个脾气坏一点、口德差一点、自以为是一点、固执一点,骨子里温情脉脉的男人,从十四岁开始的恋爱,原以为这样就是一
文学史学的明清小说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选入了作者40年间陆续写出的明清小说方面的考论文章,内容包括:《水浒传》作者施耐庵问题;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乃元人罗贯...
中国小说的谱系与历史重构 内容简介 本书叙述了中国小说自起源至今天的演变过程,提供了中国小说历史的总体发展脉络。中国小说的谱系与历史重构 目录 导论一、中国小说...
日记起步-我的第一本作文书-彩绘注音版 本书特色 《日记起步(彩绘注音版)》:图文并茂,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简单易学,帮助孩子轻松写作文。日记起步-我的第一本作...
红楼梦的幽径 本书特色 《红楼梦》隐寓了完整有序的真事,致使所有回目都是随文章隐意而设,合成的隐意概括了全书的隐意。书中的诗词也隐含真情实感,辅助了全书的隐真。...
明清吴江沈氏世家百位诗人考略 本书特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书:明清吴江沈氏世家百位诗人考略》主要内容包括:吴江沈氏世家**代诗人,吴江沈氏世家第十一代诗人、吴江...
闲看水浒-字缝里的梁山规则与江湖世界 本书特色 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闲看水浒:字缝里的梁山规则与江湖世界 闲看水浒-字缝里的梁山规则与江湖世界 内容简介 作者...
“红色经典”的文学价值 目录 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可能性——代序写在前面绪论一、“文学价值”的评判标准二、文学史研究的“历史化”态度三、文学史的“入史”资格四、文学...
2009.4-东方丛刊 本书特色 《东方丛刊(2009年第4辑)》:中华美学学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宋代诗学平淡理论研究 内容简介 虽然宋代诗学的这一特征已为学界所注意,然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王顺娣博士沉潜于此,撰成《宋代诗学平淡理论研究》一书。全书材料翔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