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西方18世纪以前*具代表性法学名著11部进行精要解读,分别是;柏拉图与《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与《政治学》;西塞罗与《国家篇 法律篇》;霍布斯与《利维坦》等。旨在将西方法学、政治学经典原著通俗化又确F浞显木裨狻?
原汁原味地了解西方法学政治学经典著作。
一、柏拉图生平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年-前399年)的学生,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前322年)的老师。人们经常谈论“柏拉图式的爱情”,殊不知柏拉图从来没有谈过爱情。与泰勒斯、阿奎那、笛卡尔、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牛顿、帕斯卡、伏尔泰、卢梭、休谟、斯密、傅立叶、康德、叔本华、尼采、维特根斯坦等思想家一样,柏拉图终身未婚。而且,他不像卢梭等思想家那样,虽然没有结婚,但和女人保持情人式关系。他是彻头彻尾的单身汉。
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克勒(Aristocles),因肩膀宽阔,被人称为“Plato”。在希腊语中,“柏拉图”的原意是身体宽阔。慢慢地“柏拉图”取代了他的真名,并流传于世。
公元前427年5月,柏拉图降生于雅典附近的伊齐那岛。他的父亲阿里斯同(Ariston)和他的母亲柏瑞克娣(Perictione)都出身于名门望族。父亲的家族谱系可以追溯到雅典*后一个君主克德鲁斯(Codrus),母亲是雅典著名的改革家梭伦(Solon,公元前638年-前560年)的后裔。父亲在柏拉图童年时期就已经去世了,她的母亲又嫁给了他的叔叔皮里兰佩斯(Pyrilampes),一个与雅典民主派领袖伯里克利(Peri—cles)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并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安提丰(Antiphon)。
除了安提丰这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外,柏拉图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妹妹。两个哥哥分别是格老孔(Glaucon)和阿得曼托斯(Adeimantus),他们经常在柏拉图的对话作品中出现。柏拉图的妹妹名叫波特尼(Potone),有人说她是柏拉图的姐姐,有人说她是柏拉图的妹妹。反正不管她在柏拉图之前出生,还是在之后出生,她的儿子斯彪西波(Speusippus)在柏拉图死后成为柏拉图学园的继承人。
柏拉图出生之时,雅典的黄金时代伯里克利时代(公元前461年-公元前429年)已经结束,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04年)已经进行到第五个年头。因此,他是伴随着战争长大的。尽管生于混乱的年代,但柏拉图年轻的时候仍然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在青年时期热衷于文艺创作,尤其喜欢诗歌。后来他虽然放弃了文学,但从其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到其文学功底。柏拉图在18岁到20岁期间,服过两年兵役。20岁的时候,柏拉图遇到了苏格拉底,这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极大影响。在他看来,以前的人生真是荒废了,现在才知道什么是真正有意义的生活。于是,他烧掉诗集,断然决定师随苏格拉底从事哲学事业。
从20岁到苏格拉底被处死,柏拉图一直追随苏格拉底。从苏格拉底那儿,柏拉图学到了“对于伦理问题的首要关怀,以及他要为世界寻找出目的论的解释而不是机械论的解释的那种企图。”柏拉图的思想深受苏格拉底的影响。他以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而感到自豪:“我要感谢天地,因为我生就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头不能讲话的动物;其次我生为一个男人,而不是一个女人;我生就是一个希腊人,而不是一个外国人;*后我自豪的是出生在苏格拉底有生之年的雅典人。”
在柏拉图追随苏格拉底的期间,雅典连续发生一系列重大事件:先是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战败;接着“三十僭主”推翻民主政体.但八个月后又被民众推翻;雅典恢复了民主政体,但是却以渎神罪的罪名于公元前399年处死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绘的现实四种政体的更替,正是以雅典政体的频繁变更为背景的。频繁的政体变更使柏拉图对现实政治深为厌恶,希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城邦。另外,苏格拉底被处死给柏拉图很大的震动,彻底改变了他对民主政治的看法,使他对民主政治的弊端深有体悟。
苏格拉底死后,28岁的柏拉图怀着对雅典民主制度的极为失望,离开雅典,外出游历。他先后到过麦加拉、埃及、居勒尼和西西里。西西里的叙拉古是柏拉图此次游历的*后一站。叙拉古僭主狄奥尼修(Dionysius)一世听说柏拉图在此游历后,盛情邀其人宫。但两人见面后,柏拉图却直言不讳,大谈僭主制的种种弊端,这使狄奥尼修一世大为光火,要将柏拉图处死,幸亏其内弟迪恩(Dion)劝阻,柏拉图才免一死。但狄奥尼修一世耿耿于怀,非要置柏拉图于死地而后快。此时恰巧斯巴达一外交官访问归国,于是,狄奥尼修一世把柏拉图交给他,嘱咐他在途中将柏拉图杀掉。但此人不肯直接下手,就把柏拉图交给爱奎那人处置。当时爱奎那人正与雅典处于战争状态,雅典人一到爱奎那便要被处死或被卖为奴隶。柏拉图凭借自己的辩才免于一死,但被卖为奴隶。幸亏其好友安尼舍里斯帮他交了赎金,他才辗转回到雅典。柏拉图此次游历,历时12年,公元前387年才返回雅典,此时他已经到了不惑之年。
回到雅典后,在友人的资助下,柏拉图在雅典西北郊创建了阿卡德米(Academy)学园。这是欧洲历史上**所综合性学校,兼有研究、教育、提供政治咨询、培养贵族子弟的功能。这个学园前后持续900余年,直到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查封。
学园时期是柏拉图一生中*重要的创作时期,他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除了公元前367年和公元前361年两次短暂去西西里外,柏拉图一直在这里生活,从事著述和领导整个学园的工作。学园不但讲授安邦治国之道,还讲授自然科学,吸引了希腊各地一大批才华横溢的青年来学习,亚里士多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令人遗憾的是,学园活动的情况很少被记载,柏拉图的著作中也很少提到。
公元前367年和公元前361年,柏拉图分别进行了第二次西西里之行和第三次西西里之行。**次西西里之行的救命之恩加上志向相同,柏拉图与迪恩成为莫逆之交。柏拉图第二次西西里之行正是受迪恩的邀请,去把新继任的青年君主狄奥尼修二世培养成哲学王,以实现他们的夙愿。但狄奥尼修二世不堪学习的艰辛,逐渐对哲学学习丧失兴趣。此时同时,宫廷斗争尖锐,迪恩被控谋反,遭到放逐,去了雅典的学园,训练军队,从事推翻狄奥尼修二世的政治军事活动。这个僭主怀疑柏拉图与迪恩的活动有关,欲加害之。适至当地发生战争,柏拉图以躲避战争为由,返回雅典。但是,柏拉图与狄奥尼修二世的关系没有断绝,他们保持着书信往来。柏拉图在信中试图调和狄奥尼修二世与迪恩的矛盾,但没有什么结果。为了调解他们的矛盾,公元前361年,柏拉图冒着生命危险开始了第三次西西里之行,但也没有取得什么成果,无功而返。从此,柏拉图再也没有离开过雅典。迪恩在公元前357年带领军队打败狄奥尼修二世,并将其驱除,自己成了僭主,但在公元前354年,被人给谋害了。
回到学园后,柏拉图专心致志于著述和教学。他重要的代表作《政治家篇》和《法律篇》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在参加一个婚礼时安静地走了,享年80岁。死后,他被安葬在学园内。
二、《理想国》导读
柏拉图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对话。关于柏拉图对话的真伪,从古到今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王晓朝先生认为,可以肯定是柏拉图真作的对话有26篇。柏拉图的书信13封,其中第七、第八封信是比较可靠的。范明生先生借鉴西方研究成果,将柏拉图的对话分为三期:
一、早期对话:《申辩篇》、《克里托篇》、《拉凯斯篇》、《吕西斯篇》、《卡尔米德篇》、《欧绪弗洛篇》、《小希庇亚篇》、《普罗泰戈拉篇》、《高尔吉亚篇》、《伊安篇》。这些对话主要反映了苏格拉底的思想,还没有摆脱苏格拉底的樊篱。
二、中期对话:《欧绪德谟篇》、《美涅克塞努篇》、《克拉底鲁篇》、《美诺篇》、《斐多篇》、《会饮篇》、《国家篇》、《斐德罗篇》。这个时期,柏拉图已经摆脱了苏格拉底的影响,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三、后期对话:《巴门尼德篇》、《泰阿泰德篇》、《智者篇》、《政治家篇》、《斐莱布篇》、《蒂迈欧篇》、《克里底亚篇》、《法篇》。与中期对话相比,后期柏拉图的思想发生了较大变化,是对中期思想的修正和发展。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中期作品,也是他*重要的代表作。《理想国》的中心内容是正义,整本书都是围绕正义展开。本书的内容可归结为三个问题:什么是正义?人们为什么要实行正义?什么样的政治*正义?**个问题是个逻辑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个伦理问题,第三个问题是个政治问题。从**个问题经第二个问题演进到第三个问题,乃是逻辑的必然。
《理想国》虽然被视为一部理想主义著作,但它却深深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中。上述三个问题,都是针对现实而提出来的。**,什么是正义?当时的希腊人把正义理解为外在于人的东西。柏拉图试图表明,正义不是外在于人的东西,而是人内在固有的东西。第二,为什么要实行正义?当时许多人认为不正义比正义对自己更有利,愿意过一种不正义的生活,而不愿过一种正义的生活。柏拉图试图表明,正义比不正义对人更有利,为人应当正义。第三,什么样的政治*正义?当时的希腊城邦有三个问题为柏拉图深恶痛绝:人们都只顾追求自己的私利,导致城邦陷入纷争之中;国家本应是各个集团之问利益冲突的调节器,反而成了某些集团谋取私利和压制敌人的工具;城邦中充斥着无知,大众民主牺牲了专业化。所以,现实城邦都是不正义的。柏拉图要建立的正义城邦,也就是他的理想国,正是消除了上述弊端的城邦。
《理想国》共有10卷,采用对话体的形式:苏格拉底与几个智者以及其他一些人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没有现身,他假借苏格拉底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卷和第二卷前半部分,是关于正义是什么的争论。以克法洛斯对死后可能遭受的报应的议论开始,引出对什么是正义以及正义不正义何者更有利的追问。智者们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正义观念,分别了代表了当时社会上的三种主要正义观。这三种正义观分别是:正义就是给予每个人恰如其分的回报;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正义是弱者为谋求自身利益的*大化而签订的契约。柏拉图否定了这三种正义观。在他看来,它们都是把正义理解为外在于人们的东西,实际上正义却是人们内在的东西。
从第二卷后半部分到第四卷,柏拉图阐述了自己的正义观。在否定了智者们的正义观后,柏拉图便开始阐述自己的正义观。但是,他没有直接说什么是正义,而是区分了正义的两种形式: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他采取由大及小的方法,先论述城邦正义,再比照城邦正义论述个人正义。城邦正义只能在完整的城邦中才能显现,所以,首先必须构建完整的城邦。
城邦构建经历了三个阶段:生产者阶段、辅助者阶段、统治者阶段。这三个阶段并不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而是一种逻辑上的把握。相对应于这三个阶段,有三个等级和三种生活,不同的等级对应不同的生活:生产者对应经济生活;辅助者对应军事生活;统治者对应哲学生活。
城邦完整构建后,便可以在城邦中发现四种品质: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智慧和勇敢分别是统治者和辅助者的品质,节制不但是生产者的品质,而且还是统治者和辅助者的品质。当拥有智慧的统治者进行统治,辅助者对其进行辅助,生产者安于被统治并专心从事生产时,国家就实现了正义。因此,城邦正义是一种专业化的分工。
相对应于城邦的三个部分,人的灵魂中也有三个组成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而且,在灵魂中也存在与城邦中同样的四种品质:智慧、勇敢、节制、正义。智慧和勇敢分别是理性和激情的特点,节制是三个部分的共同特点。当理性在灵魂中处于统治地位,激情辅助理性,欲望服从理性的统治时,个人也就实现了正义。
第五卷到第七卷,是论证正义如何实现。现实城邦中的纷争,皆因人们的私有观念而起。所以,为了实现正义,柏拉图采取了两种重要措施:教育和实行公有制。教育和实行公有制都是针对护卫者的,与生产者无关。教育旨在培养出在道德和能力各方面都合格的护卫者,使统治者和辅助者不但能胜任自己的职责,而且还十分满意自己的职务。实行公有制旨在为消灭护卫者的私有观念提供物质保障。护卫者的教育包括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在第二卷下半部分和第三卷上半部分;统治者的教育在第七卷下半部分。公有制包括妇女、儿童公有和财产公有,在第五卷。
上述两项措施能否实行,关键取决于统治者是否是哲学家。无论是哲学成为国王,还是国王变成哲学家,都是可以的。这就是柏拉图的哲学王理论,它也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提出的*重要的主张。哲学王统治的合法性在于他拥有知识,而大众只拥有意见。知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非常可靠;意见是对变幻不定的现象的认识,极不可靠。因此,只有知识才可能称得上智慧。而由智慧进行统治乃是正义城邦的要求,所以哲学王统治乃是实现城邦正义的不二法门。但柏拉图又认为,哲学王统治在现实中极为困难。哲学王统治的内容,从第五卷末尾到第七卷。
第八卷到第九卷,论述的是不正义的两种形式:城邦不正义和个人不正义。理想城邦是模型,与此相对照,可以发现现实城邦的缺陷何在。现实城邦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四种类型:荣誉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这是四种败坏了的制度类型:荣誉政制以勇敢取代智慧在城邦的统治地位;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和僭主政制分别以财富、自由和疯狂取代了智慧的统治。在四种政制种,僭主政制*为衰败。
相对应于四种政制,有四种不同的性格。荣誉政制下人们以激情取代理性,其他三种政制分别以物质欲望、自由欲望和无穷贪婪的欲望取代理性。在四种性格中,僭主式人物*为堕落。同时,僭主式人物也是*不幸的。
第十卷前半部分继续描写理想城邦,后半部分论证正义不正义何者更有利。前半部分讨论的主要是理想城邦拒绝模仿的问题。后半部分借用灵魂不朽理论和千年轮回的传说,论证了正义比不正义更有利。*后,柏拉图提出,为人应当正义。
一般认为,《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代表作,它成于作者壮年,震古烁今,影响深远,不仅是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宣言书,而且是一部哲人政治家的治国纲要。但《理想国》又不仅仅是政治著作,它涉及到政治、道德、哲学、教育、社会、军事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是一部思想的百科全书。它被誉为仅次于《圣经》的经典,长期以来为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对西方的思想理论和社会实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
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
——柏拉图
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
政府的行政机构就像一家信托所,须为委托人的利益而不是受委托人的利益去工作
——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
不适度的悲伤是心灵的疾患,而根据生命的现时状态适度悲伤是有完好品质的灵魂的标志。宗教使人信仰上帝,不是把上帝作为它的对象,而是作为它的目的。
——托马斯·阿奎那
人每违背一次理智,就会受到理智的一次惩罚。
——托马斯·霍布斯
和平不是没有战争,而是一种从精神的力量中产生出来的德性。
——别涅狄克特·斯宾诺莎
政治社会的建立并不是为了别的目的,而仅仅是为了保障每个人今生财产的所有权。
——约翰·洛克
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力。
——查理路易孟德斯鸠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让·雅克·卢梭
正是劳动本身构成了你追求的幸福的主要因素,任何不是靠辛勤努力而获得的享受,很快就会变得枯燥无聊,索然无味。
——大卫·休谟
在政治上,如同在宗教上一样,要想用火与剑迫使人们改变信仰,是同样荒谬的。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美味欺诈-食品造假与打假的历史 本书特色 在过去的200年间,形形色色的食品欺诈案数不胜数。事实上,在许多国家,正因为政府部门执法不严,才使得许多制假者逍遥法外...
这是陈黎、张芬龄夫妇的一本诗歌鉴赏评论集,他们在台湾从事外文诗歌翻译四十年的结集,所译诗文涵盖诸语种,从东方到西方、拉丁美洲,所涉及诗人的译作令人惊叹。这些译作...
未来的工作会是什么样的?还有多少工作机会是属于你的?你可能会想象或希望这一场机器人工业革命将像上次那样展开:即使一些工作被淘汰,但会有更多的工作被创造出来以满足...
须一瓜须一瓜的作品兼具记者的冷峻和女性的细腻。她深谙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错位: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是一座山;对年老的父母而言,孩子是向阳坡,而自己是沼泽地...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祖籍河北丰润,1920年9月生于上海,1995年9月逝于美国洛杉矶。 张爱玲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影响,又接受了良好的西式教育,从而形成中西兼备...
阿加莎·克里斯蒂被誉为举世公认的侦探推理小说女王。她的著作英文版销售量逾10亿册,而且还被译成百余种文字,销售量亦逾10亿册
作品目录譯者序 超個人心理學劃時代運動的先驅作者序第一章 放空第二章 心與本體第三章 無有疑惑的了知第四章 執著於空無第
治癌实录-中西医结合.名家手记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为资深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专家,她将自己从事中西 医抗癌工作的亲身经历与智慧融会到书中,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的...
住在乡下的狸花猫阿梨接到一封来信后,千里迢迢进城接管了姨母留给自己的唯一遗产——人类辛勤,辛勤给阿梨取了个新名字叫斯巴达。进城后斯巴达才知道,原来城里的猫都是有...
《愿你的道路漫长》,书名取自希腊诗人卡瓦菲斯的诗《伊萨卡岛》: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岛,但愿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作者在读不完的逝水年华中,书写从一座...
西莫斯·可汗,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社会分层和精英文化。他是圣保罗中学的毕业生,也曾在该中学任教。著有《特权:圣保罗中学的精英教育》...
罗旻,北京人。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职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乐府学、先秦哲...
作者在书中十七个章节中分别介绍了17种常见的树木,包括樱树、油橄榄、柏树、 橡树、白蜡、杨树、冬青、桦树、榆树、柳树、松树和苹果树等等。从民间传说、 自然科学、...
记者、作家、背包客。200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先后供职于新华社、《南方人物周刊》、《时尚先生Esquire》,2013-2014哈佛尼曼学者。从2010年...
新版《断舍离》是“断舍离”创始人山下英子累积销量超400万册畅销书“断舍离”书系集大成之作,修订50%以上内容重新解读帮助读者重拾轻盈人生的生活哲学。理论+实践...
祝勇,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中国人权研究会第四届全国理事会理事、北京作家协会理事。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驻校艺术家,
《IMS:IP多媒体子系统概念与服务(原书第3版)》不仅描述了IMS关键概念、体系结构、主要过程和典型业务,而且针对IMS多媒体电话、IMS语音呼叫连续性、IM...
李松蔚诚意推荐。拯救胡思乱想的你,抽出那根解开死结的线,不让心结留过夜!《伯恩斯新情绪疗法》实景演练版,更具体的认知行为疗法自救方案;揪出错误思维,扭转脑回路,...
We all tell stories. Its one of the most natural ways to share information, as o...
凤红邪,简书签约作者,片刻网签约作者。他以一个“接地气”的灵魂提醒所有努力的人:我们应该做一个自醒的人,用锐利的认知戳穿被动努力的迷茫,让自己疲惫而不安的心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