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多角度的唐卡深度解读
唐卡是西藏一种独特的宗教艺术,它就如同一颗璀璨的水晶,不仅蕴含着千年藏传佛教的深奥哲理,更折射出藏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从悠久的民族历史到神秘的天文历算,从丰富的地理常识到富丽的民俗文化……堪称是一部西藏文化的手绘版“百科全书”。
这套“藏密文库”系列图书,融唐卡鉴赏和佛教知识为一体,引导读者进入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天地。出版以来,得到了读者、专家的鼓励和认可,也将吸引更多的优秀藏学家、佛学者、鉴赏家,来共同参与,共同构筑这个宝贵的文库。
西方极乐世界
净土是佛教中特有的美妙世界,那里环境优美,生活富足,没有丝毫痛苦,
这类似于天堂。但实际上,条件优越的净土并不是修行者解脱的终点站,而
仅仅是提供一个更好的修行环境,使之更容易修善成佛。所有佛国净土中,
以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为特别,因为人人均可以往生其中。佛经中记载,
极乐世界中宝殿楼阁林立,树木、花草繁茂,珍奇异兽随处可见,妙乐萦绕,
天降花雨,诸佛、菩萨显现其中,众生福寿安康,祥和幸福。
全方位、多角度的唐卡深度解读
唐卡是西藏一种独特的宗教艺术.
它就如同一颗璀璨的水晶.
不仅蕴含着千年藏传佛教的深奥哲理.
更折射出藏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
从悠久的民族历史到神秘的天文历算.
从丰富的地理常识到富丽的民俗文化.
堪称是一部西藏文化的手绘版“百科全书”。
这套“藏密文库”系列图书.
融唐卡鉴赏和佛教知识为一体,
引导读者进入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天地。
出版以来,得到了读者.专家的鼓励和认可.
也将吸引更多的优秀藏学家.佛学者.鉴赏家.
来共同参与.共同构筑这个宝贵的文库。
br />终极解脱的中间站——净土
追求快乐,是每个人乃至每个生命的终极愿望。人类,虽然从远古走来的时候,
就时时刻刻在找寻着快乐,但由于对快乐的解读出现偏差,致使方法上的错误,而
始终徘徊在快乐的门外。
正是对快乐有不同的认识,所以诞生了众多的宗教和哲学。无论是早期的对
各种自然神灵崇拜等民间宗教,还是后来的以神为主宰的一神教和多神教,都是人
们向往快乐的见证。人们希望通过对神灵的祭祀、祈祷,来摆脱痛苦,得到快乐的
恩赐。
在这众多的宗教中,源自古印度的佛教为人类指出了一条通往快乐的独特道
路。佛教认为,痛苦都是自己的负面情绪以及相应行为所造成。由于执着于自我,
心中便产生分别之心,为了自己的利益、地位、名誉造下种种恶业。这些妄念与恶
业导致人不断的感到痛苦。所以,佛陀诠释的快乐,是源自自己的努力,而不是靠
外在事物的恩赐。当人们睁开被“无明”蒙蔽的双眼,去除贪欲、嗔恨、愚痴、嫉
妒、伤害等负面情结及相应行为的时候,快乐的曙光就会展现。
由于这无明负面心结是与生俱来的痛苦之因,佛教认为离苦得乐的道路是漫长
而曲折的,并且要经历各种磨练和考验。意志力坚强、信念坚定的人,会按照既定
的光明之路,一路走过。但对于那些意志力薄弱、信念犹疑的人来说,漫长而多难
的快乐追求之路,反而会让他们的愿望和斗志消失殆尽。因此,佛陀在经典中开示
了被认为是*稳妥、*殊胜的法门——净土。
净土,是诸佛、菩萨等依自己的愿力、悲心、神通、智慧及功德所化现出来的
一方神奇的地方。净土中环境优美,生活富足,是一个没有痛苦、充满幸福的佛国。
与基督教所说的天堂不同,佛教的净土不是众生修行的终点站。投生于净土中的众
生所获得的不是*终的解脱,而是一个更好的修行环境。在净土中,众生衣食无忧,
并且有诸佛、菩萨亲自现身说法,不断受到佛、菩萨的教化和陶冶,了悟佛法真谛,
*终获得解脱。所以说,佛教中的净土是众生修行中的一个中间站。
唐朝大翻译家玄奘法师的高徒窥基大师,曾在他的一本净土宗著作《(阿弥陀
经通赞疏)》中这样说道:“对于内心怯弱、信念不坚、行为懒惰的人来说,净土法
门,无疑是他们的*好选择。”因为,净土的种种便利学修条件和环境,能使这些
不能义无反顾踏上成佛之路的人们,得到一个中转驿站的休憩。在这里,他们可以
不受尘世的种种苦难,有着不可思议的快乐享受,致使那颗不堪负重的内心,得到
一个暂时的缓解,然后在净土中诸佛菩萨的教导和陪护下,重新踏入自利利他的成
佛之路。
在佛教诸多的净土中,有一个净土*为特别,这就是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
界。佛经中记载,阿弥陀佛原本为妙喜国的世饶王,后出家为僧,法号叫做法藏比
丘。法藏比丘胸怀大志,发誓要帮助众生脱离茫茫苦海。于是他游历诸佛国净土,
选其“胜”而舍其“劣”,建立了一个集各净土之胜的净土,使得一切众生都乐意
往生,虔诚向佛而得解脱,这个净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与其他的净土不同,极乐
世界净土是人人都可以往生的。只要相信极乐净土的殊胜,诚恳念佛,发愿往生,
死后就可以离开这五浊恶世,出生在美妙绝伦的西方极乐世界。佛教中,极乐世界
净土是净土法门中*易修行的,也是与我们普通众生距离*近的净土。
本书选取了100幅精美的唐卡、大藏经绘画,并配以简单生动的解说,为您细
致描绘讲解佛教中的诸净土,尤其是阿弥陀佛净土西方极乐世界,以及往生极乐世
界的殊胜法门。通过精美的唐卡,您不仅能够身临其境地游历一番佛国净土,还能
够领悟到净土法门中的佛法奥义。就让我们静下心来,随着一幅幅绚丽的唐卡走进
那美妙绝伦的佛教净土。口
如何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称扬诸佛功德经 》说:“如果有人听到阿弥陀佛
的名号以后,一心信乐,持名诵念,就会产生无量的欢喜…他会获得无量的福德,永
远脱离三恶道的苦厄。命终以后,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他临命终时,一心信乐和念念
不舍阿弥陀佛的圣号,阿弥陀佛会带领众僧住在他的前面,妖魔鬼怪终究不能破坏他的
正念。为什么呢?因为阿弥陀佛发了广大的慈悲,誓度所有无量的众生,同时也护持十
方世界的一切众生。…众生只要往生极乐世界,都可以满足各种善愿。…所以你们
要至诚念佛,就好像想念自己的父母一样。…”
《(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说:“他方佛刹,所有的众生,如果听到了无量
寿如来的名号,乃至能发起一念的清净信心,欢喜爱乐,并且将所有的善根福德,回向
往生极乐佛国,就能随愿往生,永不退转,甚至证得佛陀圆满的智慧。”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了追求无上佛慧的心,坚
持禁戒,饶益众生,并且将所有善根回向给法界有情,使他们获得安乐,并且忆念西方
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那人命终之后,就能往生极乐净土,不但色相像佛那么庄严,而
且时常值遇圣贤,听闻妙法,在追求无上智慧的过程中,永不退转。”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也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了下面这十种心:(一)不
偷盗、(二)不杀生、(三)不淫欲、(四)不妄语、(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
不两舌、(八)不贪爱、(九)不憎恨、(十)不愚痴,并且昼夜思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种种功德和庄严,至心皈依、顶礼和供养。他临命终时,便丝毫没有惊怖,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极乐净土。”
要往生极乐净土,光有发心是不够的。我们将在本章介绍修持发愿于死后往生阿
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的具体方法。主要有日修法、睡修法及迁识法三个法门,这三个
法门并非无关连,而是一套三支的法门。日修与睡修属显乘的弥陀法门,而迁识法则源
自密法。学修者可以三种全修,亦可以挑其一或其二而终生修持。只要能好好地修其中
任何一种,配合正确的信心、依止心、出离心、菩提心及五力等,便可以在临终时轻易
地往生。如果能把三种都修上,则可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佛教常说修法应专心,为什
么又可以三法皆修呢,这其实是并无先后矛盾的,因为这三支法门只不过是同一位本
尊、同一个法的三种修持而已。由于前二属显乘,而后者亦非严格意义上的密法,不需
灌顶便可以修学。
任何完整的法门仪轨,,均分为前行、正行及结行三部分。由于此三支法门为同一
个法门,其前行是一样的。我们就先介绍三支法门之共通前行部分,然后再逐一介绍三
法的分别修持方法,而将重点介绍日修法门。
无量寿佛
布本设色唐卡1 8世纪西藏
这幅唐卡中央所绘为无量寿佛。无量寿佛金色身.头戴天冠,身着菩萨装.双手结禅定印
托宝瓶.结跏趺坐在狮子座上。法座后背景为极乐世界宫殿。周围环绕一百余尊无量寿佛.象
征佛光无量.遍满虚空。唐卡其他部分绘出青山、流水.飞鸟等景色.给整幅画增添不少生趣。
往生净土的必需条件
往生极乐净土是需要经过修持才能实现的。佛法上的修持,归纳
来说可分为小乘及大乘两种。小乘的修持动机是因见六道之苦,尤其
是三恶道之痛苦,而对轮回生出了厌离心,欲求解脱。以这种出离心
为动机,配合上戒、定、慧三学,修至有了无我空性的体悟,而断取
对“我”的执着,便成就了解脱自在的境界了。这便是小乘发心者的
修持动机、目标及方法。至于大乘者,则基于上述之出离心,进而推
广延伸至不忍见其他众生在受六道轮回之苦,而生出欲令他们都脱苦
得乐的愿。但如何才能有*大的慈悲、智能及能力来救度众生呢?行
者进而发心要成就*上佛境,来以*大的能力来救助众生,这便是大
乘行者的发心——为利众生而欲成佛果之菩提心。大乘的修持方法,
包括了小乘部分的所有法门,但是却以不同的动机修持;在此之上,
还要修菩萨六度四摄等,经历大乘五道的修行果境,积聚功德与智能
智粮。这些众多的大乘修持法门,又可归纳为显与密两类。依显乘的
道路,须经三大阿僧祗劫,亦即很长很长的时间,广积福慧资粮,*
终成佛;密乘的道路,则有即身成佛之法。
不论是大乘显部教法的修行,或是大乘密部的修持,都需要有
适当的修行条件或助缘。如果掉入三恶道中,是几乎没有可能修持
的,甚至连“法”的名字也听不到。就算生在人间,也不一定得遇
正法及名师;在人间世界,又有很多恶知识,他们对修持之不良影
响极大。譬如说,一个人刚刚对佛法有了一点接触,恶友却教他去
六道轮回
布本设色唐卡清代西藏
这幅唐卡中六道轮回图被阎魔死主抱在怀中。图中.上方为阿修罗道,天道,人道三善道.
下方为饿鬼道,地狱道和畜生道三恶道、整幅唐卡以金色和蓝色为主,加深了画面反差的美感。
佛教认为.众生因为自身的无明不断造下恶业而在六道中受苦,只有潜心修持.以戒、定慧
三学对治三毒.才能真正脱离苦海。
钓鱼杀生,或说世上并无因果定律,或说杀生祭祀便可得天神赐福
等等,很容易便影响他的思想及行为。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如果身边的朋友全部心地善良,我们多半也会如此;如果亲友及所
住社会全都喜杀、不信因果等等,除非过去生中的善业习气十分强
烈,否则多半也会变得与他们一样。又即便遇上了正法,由于处于
末法年代五浊恶世,往往只能作少许善因,但所作之恶因却多不胜
数,以致下一辈子又是再次地掉入三恶道,百劫不得复出。
佛教认为,人现在虽得到了这个“暇满人身”(即八暇十圆满的善
身)得以修行,但寿命是不定的,而且十分短,顶多也不过是百岁左
右。在无尽的轮回内,这一百年只如闪电一刹即过,除了睡觉、吃饭
等时间,尚余多少时间修行呢?在一生中,即使有理想条件而又有心
修行,也没有太多时间,转眼间便会失去这个身体了。但是,一旦人
失去了这宝贵的人身,下一辈子便不一定有同等理想有利的条件来修
持了,只要一天还在六道之中,便不可能保证自己常常有有利的条件
以作修持。
佛教常说应当求生于净土,是为着那里有修持成佛的有利条件,
包括明师益友、无苦与无烦恼等条件,而并非为了要享受净土的福乐。
在生于净土以后,并不是*终结果,而是要继续修持,在那里渐次经
历大乘五道之阶段,直至成佛。
求生净土的人,应以上述的动机作为动机,也即是说为了利益众
生而愿成佛,而为了要有利条件来修持而求生净土。众生随个人之因
缘和喜好,可以发愿往生于任何一个应化身净土,例如文殊大士的净
土等,并不一定限于要求生于极乐之中。在积聚往生业因及资粮时,众
生因应不同之愿生地点,修持之法门有所不同。但一旦成功往生之后,
便可以由一个净土到另一个净土。它们之间并无疆界,到时只要起念
便能达到。众生在某个净土中修至大乘五道中的见道时,便会不经特
别修行而成就各种神通能力。至修到大乘五道中之修道时,便有往访
任何应化身佛土之能力,可以到诸佛之刹土向他们一一学法。在此时,
由于行者已有自主的能力,所以可以自主地选择返回人间世界或六道
中的任何一个地方投生,以利益有情众生。这种行者,外表与凡夫一
样无异,但其实有如污泥中的一朵莲花。
这种境界的投生,并不同于凡夫的轮回转生。凡夫是无法自主的,
只因烦恼及业力而无奈地、无选择地在六道中投生。如果有选择的话,
谁希望到地狱中受无尽折磨的苦痛呢?但不幸的是,凡夫没有丝毫的
自主权。凡夫的投生并非出于自己选择,所投生之因是烦恼及业力,所
中国哲学史-(四) 本书特色 哲学史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宝库,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类认识的发展进程,看到各个哲学派别的斗争和转化,学到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汲取精神营...
法国哲学精神与欧洲当代社会 本书特色 《法国哲学精神与欧洲当代社会(上下)》以18世纪以来的法兰西哲学精神作为基本线索,试图勾画出这条精神线索对近代以来世界文明...
辜鸿铭讲论语 本书特色 **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混战,找不到出路,辜鸿铭此时提出欧洲各国应向中国传统文化吸取精华,于是写了《中国人的精神》,并开始把《论语》...
人的价值学 本书特色 罗范懿编著的《人的价值学》用三个原理来阐释“人的价值学”。分别是上篇“和分”概念原理,通过古今中外众多案例,论述人类在进化和发展中与动物想...
三易洞玑 本书特色 黄道周,明末易学家,相关著作有《易象正》、《三易洞玑》、《易本象》。《三易洞玑》凡16卷,内容依次为《宓图经纬》上中下、《文图经纬》...
观心自在-星云日记-9 本书特色 大师生活哲学 ⊙ 智慧语录高僧行仪风范 ⊙ 完整典载从平实的步伐中,进入佛学、进入一代宗师圣洁的心境!日记,是生活的痕迹,是成...
水知道-神奇的波动 本书特色 本书是超级畅销书《水知道答案》系列的后续之作,作者江本胜博士在继续水结晶的研究,将音乐引入了研究之中,以此探讨了人体波动的神奇;除...
中国抒情美学论要 本书特色 《中国抒情美学论要》全面发掘、总结和阐述中国抒情美学的传统理论,着重梳理了中国抒情美学的文学传统、理论传统、创作传统,从中国抒情美学...
道德的市场--西方现代思想丛书13 本书特色《道德的市场》讲述在从事本研究的工作过程中,特别需要感谢两个人,即诺贝特·霍尔斯特教授和哈特穆特·克利姆特教授,他们...
宋代道教审美文化研究:两宋道教文学与艺术 本书特色 宋代是道教审美文化的高潮时代,查庆编著的《宋代道教审美文化研究--两宋道教文学与艺术》从道教美学思潮的总体发...
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 内容简介 该书稿共分三部分,主要阐述在全球范围内伴随文化及精神危机而来的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状况成为生态美学发生的直接动因。环境危机...
中生代思想书系-阳明学士人社群:历史、思想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以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取径,研究明代*重要的学术运动——阳明学――之兴衰。除了循时序描述阳明学派的建...
北欧、肥腴月湾、爱琴海延安、尼罗河畔……凡是神话发达的地方都流传着一则类似的神话故事,虽然情节各依地理风貌和民族想象变化
西北宗教论丛(第3辑) 本书特色 在历史的长河中,西北地区是多种宗教的传播区域,祆教、佛教、摩尼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的宗教在这里竞相呈现,成为人类...
纪念苏格拉底-哈曼文选 本书特色 只有情感才给予抽象的概念和假设以手、脚和翅膀。——给想象和符号以精神、生命和说话能力。而更敏捷的推...
收陈寅恪1923-1966年间致数十位亲朋、学者的二百余通书函,通信对象包括傅斯年、陈垣、胡适、罗香林、梅贻琦、杨树达、陈述、闻宥
女作家写的蠢故事-51-[英汉双语]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社科哲学爱好者以*精华的篇幅,读懂*伟大的思想。乔治·艾略特代表性书评和论文,幽默机智笔锋反思女性文...
香巴拉的迷途-十四世达赖喇嘛人和事 内容简介 《香巴拉的迷途:十四世达赖喇嘛人和事》是我国迄今为止**部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现世(十四世)达赖喇嘛从1935...
经典私塾班-听傅老师讲《庄子》 本书特色 《听傅老师讲》:“经典私塾班”系列,国学入门者的必读书。经典私塾班-听傅老师讲《庄子》 内容简介 庄子,姓庄,名周,生...
文学文本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影响下的文学批评解析导论 内容简介 作为面向大学新生的系列丛书的一部分,文学文本的精神分析学并非孤立无援。为了方便阅读和理解,我们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