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品红楼

名家品红楼

作者:过常宝,刘德广 主编,蔡元培 等著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年:2008-02-01

评分:4.8分

ISBN:9787802224759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名家品红楼 内容简介

《红楼梦》是一个宝藏,她营养丰富。然而《红楼梦》不应该只是红学家们的《红楼梦》,普通民众同样也需要她。只要还没有熄灭对生命个体存在状态的观照,只要还存留着对人类情感的虔敬和执著,都需要从“红楼”世界中汲取养分;或许只有她,才能够如此淋漓地抱慰我们生命中的惊惶时刻。本书所选,基本上都是曾引起一定反响的红学研究成果,代表着各个时期红学研究的*高成就。为了让她显得真实,显得亲切,在编选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下两条原则:
**,权威性与通俗性、趣味性的结合。本书各篇的作者,大多数都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红学”名家,也有著名的作家、哲学家甚至经济学家,都是在某一研究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他们本着对《红楼梦》的挚爱,基于对社会人生的深刻体察和领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对《红楼梦》的阐释。他们的见解虽然不能说一定就是真理,但无一例外都以求“真”为旨归,他们的态度是严肃的,其结论是具有权威意义的。同时,我们也尽量选取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作品。《红楼梦》不应该只是红学研究者的盛筵,她也应该走向民间,走入寻常百姓的心中。因此,本书所选都是些语言明白晓畅、深入浅出,读起来饶有趣味,易为群众接受的作品。艰涩冗长的考据文章不在编选范围内。
第二,不只传授知识,更在传“情”达“意”。在第四章“红楼文化漫谈”中,我们选录了几篇关于《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介绍了一些有趣的文化知识,如饮馔、说槟榔、“红楼”人物的取名等等,《红楼梦》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文化,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部文化大百科全书;但是,我们更认为,人生的要义不在于拥有知识的多寡,而在于对生命领悟的程度,在于“情”,在于“意”。知识是没有温度的,只有情感才能打动人心,只有思想才能打通灵魂。因此,本书的前三章,我们按照“思想”、“情感”、“人物”分别选录了一些传“情”达“意”的文章,分析《红楼梦》的思想主题,对情感世界的揭示,以及众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这当中有一些著名作家的手笔,如何其芳、张天翼等,他们以其独特的作家身份,展现了对于“红楼”世界敏锐而富有穿透力的把握,同时,他们的语言也往往是诗情画意、深入浅出的,易为普通群众接受和喜爱。
读《红楼梦》是快乐的,她充满了灵机和诗情;读懂《红楼梦》却是痛苦的,她对生命存在状态的揭示,透露着刺骨的寒冷和残忍。然而,惟有灵机才能触动灵机,惟有诗情才能陶冶诗情,惟有在寒风凛冽中才能更加真切地体验和珍惜温暖。

名家品红楼 本书特色

《红楼梦》是一个宝藏,她营养丰富只要还没有熄灭对生命个体存在状态的观照只要还存留着对人类情感的虔诚和执著,都需要从『红楼』世界中汲取养分;或许只有她,才能够如此淋漓地抱慰我们生命中的惊惶时刻。
《石头记》之为政治小说决非牵强附会,已可概见。触类旁通,以意逆志,一切怡红快绿之文,春恨秋悲之迹,皆作二百年前之 因话录、『旧闻记』读可也。
——蔡元培
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文学有普遍性,但有界限,也有较为永久的,但因读者的社会体验而生变化。
《红楼梦》中的小悲剧,是社会上常有的事,作者又是比较的敢于实写的,而那结果也并不坏。
——鲁迅

名家品红楼名家品红楼前言

这部《名家品红楼梦》,旨在透过“名家”视角,向广大普通读者展示一个真实而亲切的“红楼”世界。
《红楼梦》问世迄今,二百余年,风靡传诵,几乎代不衰竭。以五四运动为界,红学分为两大派:“五四”以前的称为“旧红学”,“五四”以后的称为“新红学”。旧红学家有案可查者不下二百,他们或是把《红楼梦》看成是“情书”“经书”,或把《红楼梦》看成是“传记”“传人”,莫衷一是,从而形成各种派别,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评点派、索隐派和题咏派。*早对《红楼梦》进行点评的是脂砚斋,他写下大量精妙绝伦的点评,是后人研究《红楼梦》不可或缺的参考。此外,王希廉、张新之、姚燮等也有较大影响。题咏派以诗、词、赋、赞等形式或者抒发韶华易逝、浮生若梦的人生感慨,渗透着佛家“色空”、虚无的思想,或者对书中的“花柳繁华”“温柔富贵”及爱情故事大加渲染,吐露出艳羡之情。索隐派则以窥探作者隐匿在书中的真人真事为旨,其主要方法是做繁琐的考证,从情节和人物中考索出所隐之人和所隐之事,影响较大的观点有“纳兰成德家事说”、“和珅家事说”、“清世祖与董鄂妃故事说”、“排满说”等。蔡元培1917年发表的《石头记索隐》是红学索隐派的典型代表。他明确提出《石头记》是“清康熙朝政治小说”,把《红楼梦》中所描写的情节人物同具体的历史事实相比附,被胡适斥为“猜笨谜”,这种批评并非毫无道理。
旧红学家中,王国维是一个特例。在红学史上,他首先运用西方哲学和文论对《红楼梦》进行系统研究,并且把《红楼梦》确认为是可与歌德《浮士德》相媲美的伟大作品,从而给予《红楼梦》以极高的评价。他不把《红楼梦》看作是某种历史的附庸或某些人物事迹的实录,也不把它看成只是茶余饭后消闲解闷的谈资,而是从一定理论高度把《红楼梦》当作一部独立而完整的文学创作进行整体性研究,这种研究思路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开创性,影响深远。但是他完全套用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显然存在不科学之处。
胡适是新红学的旗帜人物。1921年他发表《红楼梦考证》,彻底抨击了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红学,并根据小说文本本身以及相关的清人笔记、年谱、传记、诗文等材料,提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自传说”否定了《红楼梦》是文学作品,认为《红楼梦》只是老老实实地描写曹家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客观事实,是平淡无奇的自然主义,从而大大贬低了《红楼梦》的艺术价值。20世纪30年代,红学渐渐跳出索隐或考证的圈子,开始着眼于对《红楼梦》时代背景、思想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加以探讨,大大拓宽了《红楼梦》的研究范围。20世纪40年代,对人物性格、心理状态的分析成为新的关注点,代表作有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张天翼《贾宝玉的出家》等。这些作品往往能够通过诗情画意、活泼灵动的语言,对人物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使读者认识到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形象,其所能达到的高度,至今难以超越。20世纪40年代末,周汝昌《红楼梦新证》,是继胡适《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红楼梦辨》之后出现的一部影响较大的红学专著,是一部对《红楼梦》及其作者进行全面考证的力作。自1954年展开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一直到“文革”结束,《红楼梦》的研究一直受意识形态左右,带有明显的阶级斗争的烙印,其成果大不如前。“文革”以后,《红楼梦》研究步入新的历程,红学家们以实证的精神研究《红楼梦》,并出版了大量专著,如冯其庸《论庚辰本》、吴恩裕《曹雪芹佚著浅探》、郭豫适《红楼梦研究小史稿》、刘梦溪《红学三十年选编》等,在资料考证和文学批评上均有一定突破。
《红楼梦》是一个宝藏,她营养丰富。然而《红楼梦》不应该只是红学家们的《红楼梦》,普通民众同样也需要她。只要还没有熄灭对生命个体存在状态的观照,只要还存留着对人类情感的虔敬和执著,都需要从“红楼”世界中汲取养分;或许只有她,才能够如此淋漓地抱慰我们生命中的惊惶时刻。本书所选,基本上都是曾引起一定反响的红学研究成果,代表着各个时期红学研究的*高成就。为了让她显得真实,显得亲切,在编选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下两条原则:
**,权威性与通俗性、趣味性的结合。本书各篇的作者,大多数都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红学”名家,也有著名的作家、哲学家甚至经济学家,都是在某一研究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他们本着对《红楼梦》的挚爱,基于对社会人生的深刻体察和领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对《红楼梦》的阐释。他们的见解虽然不能说一定就是真理,但无一例外都以求“真”为旨归,他们的态度是严肃的,其结论是具有权威意义的。同时,我们也尽量选取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作品。《红楼梦》不应该只是红学研究者的盛筵,她也应该走向民间,走入寻常百姓的心中。因此,本书所选都是些语言明白晓畅、深入浅出,读起来饶有趣味,易为群众接受的作品。艰涩冗长的考据文章不在编选范围内。
第二,不只传授知识,更在传“情”达“意”。在第四章‘‘红楼文化漫谈”中,我们选录了几篇关于《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介绍了一些有趣的文化知识,如饮馔、说槟榔、“红楼”人物的取名等等,《红楼梦》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文化,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部文化大百科全书;但是,我们更认为,人生的要义不在于拥有知识的多寡,而在于对生命领悟的程度,在于“情”,在于“意”。知识是没有温度的,只有情感才能打动人心,只有思想才能打通灵魂。因此,本书的前三章,我们按照“思想”、“情感”、“人物”分别选录了一些传“情”达“意”的文章,分析《红楼梦》的思想主题,对情感世界的揭示,以及众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这当中有一些著名作家的手笔,如何其芳、张天翼等,他们以其独特的作家身份,展现了对于“红楼”世界敏锐而富有穿透力的把握,同时,他们的语言也往往是诗情画意、深入浅出的,易为普通群众接受和喜爱。
读《红楼梦》是快乐的,她充满了灵机和诗情;读懂《红楼梦》却是痛苦的,她对生命存在状态的揭示,透露着刺骨的寒冷和残忍。然而,惟有灵机才能触动灵机,惟有诗情才能陶冶诗情,惟有在寒风凛冽中才能更加真切地体验和珍惜温暖。

名家品红楼 目录

壹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石头记》索隐
《红楼梦》评论
论《红楼梦》(节选)
贾宝玉的出家
贰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清之人情小说
读了《红楼梦》
林黛玉的恋爱悲剧
叁那一颗颗在世人心尖儿上行走的英魂
花袭人论
晴雯之死
宝黛吵架
宝玉为什么不喜读书?
探春论
『槛外人』妙玉
史湘云论
薛宝钗论
林黛玉论
贾宝玉的直感生活及其归宿
肆《红楼》文化漫谈
《红楼》饮馔谈
读《红楼》札记
《红楼梦》里的人名
《红楼梦》杂论

名家品红楼 节选

壹悲喜千般的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红楼梦》思想内蕴
《石头记》索隐祭元培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学家,旧红学索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石头记》索隐初版于1917年,是旧红学索隐派中比较后出但影响深远的一部代表作。蔡先生认为《红楼梦》并非只写儿女私情,而是一部“政治小说”。他把《红楼梦》中所描写的情节人物同具体的历史事实相比附,被胡适斥为“猜笨谜”,这种批评并非毫无道理。
《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本事以上加以数层障幂,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表面一层,谈家政而斥风怀,尊妇德而薄文艺。其写宝钗也几为完人,而写黛玉、妙玉则乖痴不近人情,是学究所喜也,故有王雪香评本。进一层,则纯乎言情之作,为文士所喜。故普通评本多着眼于此点。再进一层,则言情之中善用曲笔。如宝玉中觉在秦氏房中,布种种疑阵;宝钗金锁为笼络宝玉之作用,而终未道破。又于书中主要人物设种种影子以畅写之。如晴雯、小红等均为黛玉影子,袭人为宝钗影子是也。此等曲笔,唯太平闲人评本能尽揭之。太平闲人评本之缺点,在误以前人读《西游记》之眼光读此书。乃以《大学》《中庸》“明明德”等为作者本意所在,遂有种种可笑之附会,如以吃饭为诚意之类。而于阐证本事一方面遂不免未达一间矣。阐证本事,以《郎潜纪闻》所述徐柳泉之说为*合,所谓“宝钗影高澹人,妙玉影姜西溟”是也。近人《乘光舍笔记》谓“书中女人皆指汉人,男人皆指满人,以宝玉曾云:男人是土做的,女人是水做的也”。尤与鄙见相合。左之札记,专以阐证本事,于所不知则阙之。

名家品红楼 作者简介

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