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拥有独自的文化。日本文化也呈现其特殊性。但是不能因为过于肯定该文化的特殊性,而将其利用于拥护政策、经营的特殊化,更不能将其用于维护一部分集团的利益或是特定政府机关的权限。本书正是从上述观点出发,努力尝试一边追溯历史,一边描绘出已经
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日本民族那样留意并搜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日本人自中世纪以来直至近代的变化过程的长卷
就是日本在走向全球化、国际化之前的
在岛国相对封闭的条件下文明发展的*后一幅图画
代表了那个相对封闭、相对独立时代文明的*高程度
nbsp; 序
对中国与其东方邻国日本,我们往往喜欢用“一衣带水,唇齿
相依”来形容,指的是中日两国之间的地缘距离和相互之间依存的
关系。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则源远流长,秦汉时期就有徐福带五百
童男童女海上求仙到日本的传说。隋唐时期,是日本与我国交往
的**个高峰期,日本曾向我国派遣了二十多批遣隋使和遣唐使,
我国也曾派遣过大量的迎送使节。两国友人、僧侣、学者之间交往
不绝,特别是唐高僧鉴真和尚的东渡,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刻画下了
浓墨重彩。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的许多典章制度、风物民俗等
都有取法华夏文化的痕迹,所谓“和魂汉才”,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全面师法西洋的政治经济制度,在文化取
向上则要“脱亚入欧”,一时被称为蕞尔小岛的日本,物阜民丰,国
势强盛,在东方国家中**个完成了近代化的转型而忝为列强。
而其时的中国,则是积贫积弱,国势衰微,于是一大批有识之士东
渡日本,欲从“同文同种”的邻国汲取强国的良方。但从晚清至近
现代,以前的“学生”欺负了“先生”,日本的扩张主义和军国主义政
策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八年的全民抗战和艰难困苦之
后,中国人对日本的一切自然都持排拒之态。而在“二战”后的废
墟上,日本又在经济上重新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文化
上则受欧美文化影响至巨。但值得关注的是,走进全球化的东方
日本却没有真正失却自身的民族文化之魂。
要了解一个民族,就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但在中日文化
的交流了解上,却呈现出一种非对称性:日本对中西优秀文化采
取的是“鲸吞”式文化输入方式,再加以本土的改良、消化,为我所
用。而近现代以来,我国的文化思想界对东西方文化采取的是两种不
同的态度:对西方文化信奉的是“文化仰视”(“全盘西化”论为其代
表),而对东洋文化则是另一种“文化俯视”,以为日本的一切皆来自中
土,故在知识界残留一种文化自大和自恋的弊病,正如近人戴季陶所
言,日本已把中国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千百次,而我们自己对日本文化则
不甚了了。这实际乃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说的余韵流响。反映在
文化出版界,对西方文化著述的译介可谓叠床架屋,品种众多,而对日
本研究著述的引进译介,却是门庭冷落。其实,我们若是真正走近日
本,就可知晓日本文化在吸收中西文化的基础上,具备自身的文化特
质。事实上,九世纪末遣唐使终止之后,中日两国之间中断了官方往
来,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相应减弱,而独具日本特色的文化即所
谓国风文化日渐发展;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更是不遗余力地“向西看”。
因此,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虽然在外形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两者之间
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说中日两国的文化形似而神不似也不为过。所
以,我们要想深入地认识了解日本文化,就得从认识两者之间的差异性
开始。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文化的输入和了解绝不能再“厚此薄彼”。
固然,今天仍然有少数日本右翼分子试图用卑劣的手段掩盖那段令大
和民族蒙耻的血腥史实,但我们还是应该以宏阔的历史气度、开放的文
化心态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了解日本文化。因为要固守民族的文
化之根,我们不能单面守护自己的文化母体,而是要积极了解异域文
化,吸收和借鉴异质文化的精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 O(]1年12月7日,南京大学成立了“中日文化研究中心”。“中
心”下设的“日本学术译丛编辑部”致力于译介日本代表性的学术研究
成果,在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当代学术棱镜译丛》中专门设置了“广松哲
学系列”,所译著作在中国哲学界已经引起了强烈反响。不过这次的译
丛“看东方:日本社会与文化”与之有较大的不同。如果说“广松哲学
系列”目的在于译介前沿性学术成果的话,那么此译丛在选书时看重的
则是知名度、影响力和可读性。也就是说,这是一套针对一般读者而非
专业读者的译丛。所译介的七种图书,都是由日本著名学者撰著的论
述日本文化的专业著作。内容涉及日本的意识构造、风土人情、国民性
格、文化特征等。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是一本为
大家熟知的分析日本国民性的经典著作,她的异域文化背景和独到的
研究视角是对日本国民和文化性格的一次本质探析。而日本本土学者
撰写的类似的著作,则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域——这种交叉
的学术视野可以多棱镜地折射日本社会与文化。当然,其中的褒美和
谥恶,则要靠读者的明鉴了。
感谢“中心”同仁和南京大学日语系年轻俊彦们的支持。为了全方
位地介绍日本文化,我们后续还会有日本现当代文化译著的出版,敬请
读者期待。
张一兵
2007年11月于南京大学
前 言
“何谓日本?”这也许是我们身为日本人必须永远探究的
主题。特别是现在,20世纪90年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
题。国际形势发生了彻底变化,日本国内已进入了历史上首
次出现的“富裕社会”和老龄化急速进展的阶段。
迄今,“日本论”、“日本人论”一直被人们广泛论及。如果
简述其战后所论及的谱系,可分为两类:一方面由*先的“日
本落后国论”,逐渐向“日本特殊论”倾斜,直到*近开始出现
对日本式经营、日本型官民合作体制进行颂扬的赞美论;另一
方面了解日本的外国人就新日本特殊论也提出了争论。
无须赘言,上述变迁与日本的经济发展并行。而且这与
明治①到昭和②初期乃至太平洋战争败北这一阶段的“日本
论”变化也很类似。到明治中期为止,主要强调“日本落后于
欧美列强”,该论调多为否定以往的日本特色,即所谓的“脱亚
入欧”论。
但是,自从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取得胜利之后,强调日本文
化独特性的日本主义开始抬头,对“古老、美好的日本”产生了
强烈的憧憬。自进入昭和时期以来,这进一步产生了“日本是
好国、强国”式、过于自信的想法,不久便发展为对欧美近代文
明的批判。在此,所谓“好国”乃是正义之国,意思就是应该把
本国的伦理道德推广到世界这样一个国家,而所谓的“强国”,
意思就是军事力量雄厚的国家。把这两种因素综合起来,就
达到了一种可以用武力把日本的伦理道德推广到世界的“日
本神国论”。战前的日本之所以会毫无顾忌地把无视对方意
志的侵略行为称为“王道乐土的建设”、“大东亚共荣圈新秩
序”,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种对本国的评价,即“日本论”。
自明治到昭和初期,“日本论”在日本发生变化的背景是
日本在当时取得了军事方面的成功。**次世界大战后,大
多数日本人相信本国取得了军事上的成功。虽然不能说当时
的日本人从内心期盼日本将成为一个“军事大国”,但是以“建
立日本不受他国侮辱的国家”为出发点的明治近代化确实是
产生把基于军事力量的国际比较作为衡量各国成功的唯一
尺度。
当今,从人们普遍从以经济为尺度这一点来看,甚至会觉
得这不可思议。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人中,也有不
少人竞对远远富裕的美国、英国宣传日本文化的优越性,并劝
说他们学习日本社会体制的优点。这样做的人并不限于大川
周明(经济学者)、荒木贞夫(陆军大将)等右翼国粹主义者,如
今就连头像印在五千日元纸币上的新渡户稻造(国际联盟副
事务长)那样的“国际化人士”也大力强调这种必要性。很多
有海外生活经历、擅长外语的人会持赞美本国的论调,这是多
发生在落后国家的事情。仅仅因为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
**次世界大战接连不断的幸运获胜,而突然使这个国家的
人开始自诩:“日本是一个集欧美近代文明和本国传统文化精
神之长的社会”。
其实,容易陶醉在这种局部视野的评价及短期动向,也是
日本特色之一。因为这个国家具有系统地审视文化的社会风
尚和容易受氛围影响的集体主义的特性。
当初,正是这种所谓的“日本强国论”、把日本视为正义化
身的“日本神国论”使日本在国际上愈发孤立,不久便挑起了
太平洋战争。想到此,不能不断言:当今“日本论”的风潮也
孕育着某种危险。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拥有独自的文化。从这点上
来看,日本文化呈现特殊性是理所当然的。问题是不能因为
过于肯定该文化的特殊性,而将其利用于拥护政策、经营的特
殊化,更不能将其用于维护一部分集团的利益或是特定政府
机关的权限。这是因为国际社会的一般规则是由各个拥有特
殊文化的国家和民族一方面忍耐着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某种
程度的不良特点,而另一方面边妥协、边协调而形成的。
这种场合更为重要的是要分辨出对日本来说能够改变的
特殊性和容易改变的特殊性。如果是容易改变的,即便排除
一部分抵抗力量,也必须为了国际协调而加以改变。所幸的
是日本人拥有着能够改变许多方面的文化(这才是日本文化
特殊性之一)。
而如果是难以改变的,就应该向世界其他各国说明其由
来与理由,争取获得他们的理解和认可。这样做即便使日本
和日本人的利益、声望受到了伤害,也总比引发毁灭性的冲突
要好。
本书正是从上述观点出发,努力尝试一边追溯历史,一边
描绘出已经注视到日本源头与现实情况的真正日本。
第四章 产生“令外官"和本土文化的
信息相通环境
日本人共同体
被统治的天才——日本人
把现在的日本看作是繁荣的社会、安定的国家,其中一个很大的重
要因素就是日本人好统管,也就是被统治的能力很强吧。低犯罪率就
不用说了,从严守政府规则到贯彻行政指导,在日本,统治状况的良好
程度简直让人瞠目结舌。日本之所以能够同时实现目前的经济繁荣和
社会安定,有不少都是同这种强大的统治渗透力有关。
实际上,在近年的日本,尤其是在战后的日本,发生了很多与经济
学原理以及海外各国先例完全不同的“奇迹”。
虽然经济高度增长了,但是收入的差别却明显减小了。如果企业
的规模扩大了,从业人员的忠诚心会越来越强。在日本,工资的差距很
小。即使靠终身雇佣制来加以维护,企业内部的升职竞争也长久不衰。
虽然因学历导致的收入和出人头地的差异比任何国家都小,但是考试
竞争却非常激烈。即使收入水平提高了,也不会失去勤奋、努力。尽管
都市化的建设发达了,但是犯罪率却很低。而且,虽然经济的软件正在
进行,但是前卫经济并没有扩大。即使*近的银行、证券公司出现了丑
闻事件,也是官民勾结的集团主义所引起的问题,而不应该算作前卫经
济。现在日本的问题不是坏人背着政府的横行,而是在政府保持缄默
和过分保护下发生的对法规和社会一般理念的践踏。
很多日本人都把这些事情看作是极其自然、甚至是理所当然的事。
但是,从世界范围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极为罕见的“奇迹”般的现
象了。
其中,*后的两项——尽管都市化建设发达了但是犯罪率却很低,
以及经济的软件化发展了但前卫经济却并没有扩大,再加上在日本没
有发生过“反税斗争”,这就表明日本人的统管力很强,由此引起了世界
范围的关注,使海外各国感到了威胁。
日本人具有这么强的统管力,与在第二章所述的日本风土,特别是
“半孤岛性”有着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日本的国土,被“宽阔的海洋”
同其他各国隔开了,形成这种国土的主要地区极其统一。因此,日本自
古以来就一直是“一个国家”。日本国土内部非常均匀统一。同时,
“日本和外国”、“日本人和外国人”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即使在物质、
金钱、信息等穿越国境迅速且大规模移动的今天,日本人心中的“日本
和外国”、“日本人和外国人”之间的差距,是难以逾越的。
这种深刻的感情,是各民族混同、国境经常变动的大陆和邻近的各
个国家,即除日本以外的所有国家——都无法轻易理解的吧。
不逃亡海外的日本战犯
二战结束后不久,有一位在缅甸的日本人俘虏收容所里工作的英
国文学青年。他曾在牛津大学学习过东方学,很想了解日本的精神等
等,于是就与收容的原日本军人进行了频繁的接触。其中,引起这位青
年*大兴趣的是东京大学毕业的会计大尉A。因为他精通英语并且专
门研究过佛教思想。
但是,几个月以后他了解到:这个A在去缅甸之前从事内地工作,
曾经当过美军俘虏收容所的监督官,因为有“虐待俘虏”的嫌疑而被指
定为c级战犯。虐待的详情被指控为他给副食里放入了牛蒡,这一行
为就是“强迫人吃树根”。这实在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罪行,但是在当时
是不管这些的。
说到“战犯”,有可能是一个被判处死刑的罪名。据说在此前就很
尊敬A的这位英国文学青年,对于应不应该把这个实情告诉A而感到
十分苦恼。因为他想,如果告诉了A,他肯定会逃跑的。
但是,得知这一消息的A毅然地回答“即使被指定为战犯,我也想
早一天回到祖国,站在裁判的法庭上”。
这位英国的青年感叹道:“这就是不畏惧死亡的日本武士道!”从此
更加尊敬A了。后来这位青年当了一名记者,被告知这不是只有A才
这样做的特别事例,“日本战犯没有一人尝试要逃亡国外”,对此感到十
分惊奇,并感叹道:“日本人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民族!”这位英国人多
年来从事研究日本人所得出的结论就只是这个。
事实上,纳粹德国的“战犯”有相当一批数量的人逃亡到了国外。
至今仍有很多人逃避犹太人机构等的追究而一直住在南美、中东等地
区。不仅是纳粹,而且连法国的纳粹协同者、伊朗的君主派,以及以前
被称为白系俄罗斯的反共俄罗斯人,一旦因为政变,生命和财产受到危
险的话,就都会逃亡国外(或者在国外避难)。*近,甚至一些并非居于
重要地位的人们也大量地从越南、柬埔寨等国家逃亡国外。
但是在日本,无论是明治维新的时候还是太平洋战争战败的时候,
可以说没有一个人逃亡海外的。其实,这是因为日本人本身就没有“逃
亡海外”之类的想法。以欧洲的思维方式接触日本人A的英国青年到
*后也不明白这一点。即使他现在已经到了70岁了也还是一直搞不
明白。
“日本的战犯不逃亡国外。”这就意味着对于日本人来说,除日本以
外根本没有选择其他居住地的余地。
离开了日本,就不会是“日本人”了
日本这个国家的特色之一在于日本国家的主权、日本民族、日语以
及日本文化,几乎是恰好一致的。
在日本主权所管辖的日本国土中居住的约98%的人口都是日本
籍的。其中97%左右的人口都是自德川时代起就居住在日本的那些
人的子孙。如果把这个称为日本民族的话,那么几乎所有的日本国民
都是日本民族。而且,在日本居住的人们,以超出上面的高比率经常使
用日语,具有日本的习惯,信奉着日本的审美观和伦理观。
不管我们度量时间的方式如何,这的确是一个变动的时刻。在20世纪后四分之一期间,一场以信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改变了我们思考、生产、消费、贸易、管理、沟通、生活、死...
校雠学-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本书特色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校雠学》分为三卷,上卷为叙论,中卷为校雠学史,下卷为校雠学方法。文虽简略,已将校雠学发展之轨迹及各种校雠...
朴学与长江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朴学溯源、清代朴学兴盛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从理学到朴学的内在道路、清初朴学及其学术宗旨、吴派朴学、皖派朴学、扬州学派等。...
他者的眼光-人类学理论导论(修订版) 本书特色 《他者的眼光-人类学理论导论(修订版)》并不想提供一部完整的人类学思想史。笔者着眼于当前的 论争来书写这部著作,...
《始于极限》内容简介:“上野女士,您为何可以对男人不感到绝望?”上野千鹤子×铃木凉美,最知名的女性主义先驱×最叛逆的人气作
金性尧全集·第六卷 本书特色 《金性尧全集(第6卷):一盏录 三国谈心录 闭关录(精)》:出版博物馆文库金性尧全集·第六卷 节选 《金性尧全集(第6卷):一盏录...
栏目剧在南方的实践 本书特色 黄天文编著的《栏目剧在南方的实践》以南方电 视台品牌栏目《真实故事》 为个案分析对象,系统论述栏目剧的美学形 态、发展流变,...
奥古斯丁 (公元354年11月13日 - 公元430年8月28日),又名希波的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天主教译为"圣奥斯定",出生于古...
《纽约时报》反伊战运动报道框架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以新时期反恐背景下的争议之战——2003年伊拉克战争为例,通过研究《纽约时报》反伊战运动报道的框架建构特点,检...
当代学术入门:古典学 内容简介 “古典学”这一横亘在今人和古希腊罗马人之间的高墙,在这里敞开了一扇大门。引路的是现在座落于阿卡迪亚荒僻山间的一座阿波罗神庙遗址。...
被劫持的私生活-性、婚姻与爱情的历史 本书特色 男人的欲望,女人的诡计,鬼神对我们性生活的看法,道德:别人对你性生活的看法,三位一体的婚姻、爱情和性,很多人想出...
《玉台新咏》编纂研究 本书特色 《玉台新咏》是六朝后期编纂成书的一部著名诗歌总集,它以收录汉魏六朝艳情诗和宫体诗为主。历来学者认为徐陵该书的编纂者,但近来有学者...
集句诗文献研究 本书特色 张明华、李晓黎编著的《集句诗文献研究》既立足于*基本的文献考察,又对其文献价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是一部系统、深入的集句诗研究著作。包括...
媒介与文化书系-城市与城市文化(影印版) 本书特色 《城市与城市文化》(英文影印版)可作为大学本科文化研究、社会学以及更为宽泛的社会科学课程的教材,它回顾了城市...
忧郁与哀悼-生产-第8辑 本书特色 《生产(第8辑):忧郁与哀悼》是目前国内介绍欧美新学一个*前沿的阵地。虽然它的译文常常值得商榷,虽然它的版权一直模糊不清,但...
《我爱你的100个瞬间》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饱含深深爱意的小册子。本书是一份爱的美好信物、一件别出心裁的礼物。其精美的设计、丰
平民偶像崇拜-电视选秀节目的传播社会学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次以电视选秀卷入*深的主体——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结合问卷调查和文本分析,对这一流行文化的生产过程和...
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套装全2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包含《中央电视台发展史(1958-1997)》和《中央电视台发展史(1998...
校雠通义通解 内容简介 简介《文史通义》是清朝乾、嘉时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著作。章学诚字实齐,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是著名的史学家,曾经为和州永清县和亳州编写县志...
高德步,先后毕业于兰州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外经济史和政治经济学。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