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管理名著赏析

西方管理名著赏析

作者:彭新武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08-03-01

评分:5分

ISBN:9787040231397

所属分类:教辅教材

书刊介绍

西方管理名著赏析 目录

**章 《理想国》
一、《理想国》:困惑与希冀
二、正义原则与理想国家
三、理想国与“哲学王”
四、理念论:理想国的理论基石
五、理想国与“乌托邦”
第二章 《政治学》
一、亚里士多德及其《政治学》
二、城邦政治的目标与管理者的品德
三、中庸管理思想
四、依法管理思想
五、管理权的来源、归属及分配原则
第三章 《君主论》
一、《君主论》:一部震撼世界的奇书
二、以君主专制为中心的治国之道
三、以人性恶为基础的统治术
四、目标至上的权力观
五、管理者的品质
六、信息的传播与控制
第四章 《政府论》
一、约翰·洛克:政府理论**人
二、政府的契约性质
三、有限政府
四、法治政府
五、政府权力分立理论
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政府行为的悖论
七、政府解体
第五章 《论法的精神》
一、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之父
二、自然法:《论法的精神》的理论根基
三、从专制到法治
四、政体理论
五、三权分立
第六章 《社会契约论》
一、《社会契约论》:资产阶级革命的福音书
二、自由平等的自然状态
三、契约的缔结
四、公意:社会契约缔结的基础
五、主权在民:社会契约的内涵
六、法律:社会契约的制度化体现
第七章 《国富论》
一、亚当·斯密:现代管理学的理论先驱
二、分工理论
三、“经济人”假设
四、自由放任和“看不见的手”
五、如何理解“斯密难题”
第八章 《科学管理原理》
一、泰勒:科学管理之父
二、管理:从经验到科学
三、“精神革命”
四、泰勒主义与“人的因素”
五、“经济人”假设
六、泰勒制的当代际遇
第九章 《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一、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先驱
二、管理的职能
三、管理的基本原则
四、管理能力与管理教育
五、法约尔理论的贡献与缺失
第十章 《经济与社会》
一、韦伯:组织理论之父
二、合理性:官僚制的理论基础
三、理性官僚制的基本内涵
四、官僚制:批判与维护
五、官僚制的现代改造
第十一章 《经理人员的职能》
一、巴纳德: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二、协作系统的性质
三、组织平衡理论
四、权威的接受理论
五、经理人的职能
六、巴纳德对现代管理学的意义
第十二章 《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一、梅奥:行为科学的奠基人
二、梅奥与霍桑实验
三、“社会人”假设
四、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五、“士气”激励
六、人际关系学说的相关争论
第十三章 《管理行为》
一、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奠基人
二、“有限理性”与“满意解”
三、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四、组织设计思想
五、西蒙之后的决策理论
第十四章 《动机与人格》
一、马斯洛:个体行为激励的推动者
二、自我实现的人
三、需要层次论
四、需要层次论的意义
第十五章 《管理的实践》
一、德鲁克:现代管理学的“教父”
二、管理的本质
三、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
四、组织结构问题
五、人本管理思想
六、管理者:任务与责任
第十六章 《企业的人事方面》
一、麦格雷戈:人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二、传统人性假设:X理论
三、Y理论:一种新的人性观点
四、人性理论的延伸
第十七章 《竞争战略》
一、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大师
二、“五力”竞争模型
三、基本竞争战略
四、竞争对手分析框架
五、产业演变理论
六、优势战略的理论演进
第十八章 《转危为安》
一、戴明:现代质量管理之父
二、十四项管理要点
三、戴明循环法
四、全面质量管理运动
第十九章 《第五项修炼》
一、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之父
二、“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内涵
三、系统思考:“五项修炼”的核心
四、创建学习型组织
五、组织学习及其方法
第二十章 《企业再造》
一、企业再造:管理的新革命
二、“企业再造”的理论内涵
三、企业再造与人本管理
四、对企业再造的反思

西方管理名著赏析 本书特色

当今纷至沓来的西方管理理论和思潮,以及浩如烟海的管
理学“名著”,自然会对人们的有效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为
此,本书“精选”出20部代表西方管理各个发展阶段的经典著
作加以解说。力图使读者对西方管理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脉
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把握。
不同于“导读”或“摘编”之类的书籍,本书是一部严肃
的学术著作,并采用“正文”和“辅文”相结合的形式。 “正
文”注重学术探讨。 “辅文”包括思想家的生平、趣闻,或一
些关键词汇的解释,或精彩言论汇集、相关例证等,以增强可
读性。
本书适合作为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也适合
相关从业人员阅读。

西方管理名著赏析 节选

前言
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主要产生于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可以
说,现代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历史。当
然,就西方社会而言,人们对管理问题的探讨,早已滥觞于西方文明的摇
篮——古希腊。从那时起一直到现代管理学产生以前,人们对管理问题
的探索,主要集中在政治和社会事务的管理领域。在这一时期,具有代表
性的著作,无疑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而在文
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为典型。到了资产阶级启蒙运动
时期,三位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更是为现代西方民主政治起到奠基的作
用:洛克的《政府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18世纪到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
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涉及,现代意
义上的管理学开始萌芽。这个时期的代表著作主要有亚当·斯密的《国
富论》。作为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创始人之一,亚当·斯密的
劳动分工理论、自由竞争观念、经济人假设等学说,构成了现代西方管理
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来源。
而管理学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却是20世纪资本主义工业、
企业发展的产物。这可以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创立为标志。时至今日,
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演变,管理学日益成为“显学”。其发展速度之快,
很少有哪门学科可与之匹敌。它可大体划分为以下四个主要的发展阶
段。
**阶段:科学管理或者说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30年
代)。
20世纪初到30年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发展,大机器工
业代替了手工业,大工厂代替了小作坊。在这种情况下,仍用以前那种依
赖于管理者的经验、个人天赋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管理理论来管理工
厂、企业,显然已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于是,提高效益、提高劳
动生产率等问题成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十分重视的事情。其问,在美国、法国、德
国分别活跃着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师,即“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一般管理理
论之父”法约尔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这三位先驱者的理论被以后
的许多管理学者研究和传播,并*终系统化,从而形成了古典管理理论。
第二阶段:行为科学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
20世纪30年代,梅奥等人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从而为
管理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科学管理以金钱为诱因,以效率逻辑为行
为准则,强调合理的劳动分工和对组织的有效控制;而人际关系理论则主张管理必
须重视人的心理上的满足,以感情逻辑为行为准则,强调对人际行为的激励与协
调,从而进一步扩展了管理学的研究。在人际关系理论的促动下,越来越多的社会
学家、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在运用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和方法
研究管理问题中,形成了行为主义的研究方式(或称为人类关系、领导学或行为科
学方法)。①这一时期的主要成果除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外,还有马斯洛的需要层
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一Y理论”等。然而,正如古
典管理学家过分强调技术与结构一样,人际关系学家过分强调了人的社会心理方
面。他们一般都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看待人际关系问题,而没有考虑到经济、政治和
其他环境的力量。当然,也有例外。例如,巴纳德为了从根本上说明管理过程,提
出了一种协作理论。这一理论通过把组织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协调
的活动或效力的系统,并将其视为整个协作系统的一部分,把管理视为不同的团体
作用并协调其间的具有相互关系的文化系统,从而拓展了行为科学的研究。巴纳
德也由此成为社会系统学派的奠基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管理学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赫伯特·西蒙等人在巴纳
德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论、运筹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内
容,发展出了一种新的管理学流派——决策理论学派。在这一时期,一个值得注意
的现象是,泰勒等人所创立的科学管理原则依然在飞速发展,其主要表现就是数理
学派或者说管理科学学派的兴起。与此同时,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等人在
法约尔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在当今依然占据主流地位的管理过程学派(又
叫管理职能学派、经营管理学派)。另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是经验主义学派的兴
起。经验主义学派认为管理是“经验的研究”,采取案例分析或“比较方法”作为传
授和描述管理学总体的方法,等等。按照孔茨于1961年进行的归纳,这一时期流
行的管理学理论主要有六大流派:管理过程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社
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和数理学派(管理科学派)。这种局面被孔茨称做“管
理学丛林”。从实质上看,它们大多都是传统管理理论的延伸和发展:管理过程学
派的理论来源是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社会系统学派一般被看成是行为科学管
理理论的一个分支;数理学派不过是对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的完善,增强了管理理
论的定量化成分;经验学派虽也创立了一些新的管理原理,但主要是在验证以往的
管理原理,只要经验学派在从其研究中探求普遍性的结论,那么他们就是在做同管
理过程学派一样的工作;至于决策理论学派,则在一定程度上包含或修正了古典管
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某些要点,因而具有综合和完善的特征。①
这一时期,还有个新的现象不容忽视,这就是由美国统计学家戴明等人所倡导
的质量管理理论而引起的人们对顾客需求的重视。于是持续改进质量成为许多公
司的目标,“制造质量”和零缺陷概念取代了过时的质量观念——“检验质量”和容
忍一定的缺陷率。受此理论的影响以及日本企业的成功实践的推动,许多公司开
始走上全面质量管理(TQM)之路,从而深深影响到了现代社会的管理实践进程。
第三阶段:战略管理和“文化制胜”时代(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
初)。
在20世纪70年代,两次大的石油危机的冲击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和通
货膨胀,还有企业间曰益加剧的竞争,使得管理的焦点从对人的重视和组织的内部
经营移向如何正确选择战略以*有效地参与竞争。为了帮助企业为自己为数众
多、各不相同的战略经营单位制定战略,许多公司提出了战略计划矩阵的概念(如
波士顿矩阵)。其他一些技巧如行业结构分析、产品生命周期和学习曲线也风行一
时。此阶段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有安索夫的《公司战略》(1965)、劳伦斯的《组织与
环境》(1969)、卢桑斯的《管理导论:一种权变的学说》(1976)、迈克尔·波特的《竞
争战略》(1980)。尤其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一书,可谓把战略管理的理
论推向了高峰,书中许多思想至今仍然被视为战略管理理论的经典。
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的成功实践促使西方许多组织开始实施“日本
式”管理技巧。这一时期,管理中人性的一面重新得到了重视,Y理论被z理论所
替代,即日本式的员工参与决策以及组织对员工福利的关心。更为重要的是,人们
发现,日本和西方企业在管理中所遵循的思维方式颇为不同。许多西方企业的管
理者倾向于从狭隘的职能角度看待问题,并应用过于简单化的管理方案来迎合短
①1980年,孔茨重访了管理学丛林,发现在不到20年内,这些管理方法已从6种扩展到了11种。管
理过程学派(运筹学派或经营管理、管理职能学派)分化成了经理角色学派和权变或情境方法两个学派。经
验学派依然存在。但其案例研究法已经受到了作用和情境方法的影响。人类行为学派分化成了人际关系学
派和团队行为学派。社会系统方法经发生大的裂变,繁衍成了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系统
学派等三种。决策理论和数理学派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增加了管理科学作为数理学派的分支。
期的预算与盈利目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企业的管理者看待组织和员
工的角度更加全面和综合,具有循环性和长期性的时间观念,更强调追求市场份
额,而不是对股东和管理者的短期回报,等等。于是,如何培育企业文化成为企业
经营实践中的一个重大议题。
第四阶段:知识管理和企业再造时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迅速席卷世界。随着竞争的日益
加剧以及变化节奏的加快,如何保持对市场的迅速反应能力和获得全球化运作的
好处,便成为许多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为了适应这种新环境的不稳定性,“寻找正
确战略”的概念已经被“战略灵活性”的思想所替代——既能够设定一个明确而宽
泛的战略方向,又能够随着顾客需要的变化和新的竞争威胁与机会的出现而不断
地适应和学习;雇员更多地被看做是重要的知识生产者,而不是可以轻易被替换的
受薪者,等等。这一时期,管理理论研究主要针对学习型组织而展开。美国彼得·
圣吉博士的《第五项修炼》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受此风潮的影响,许多组织已经发展出了一种更加全面和综合地看待自己的
视角,即不再把自己看做是一系列被清晰界定的职能,而是看成面向顾客的流程的
集合。美国迈克尔·哈默博士和詹姆斯·钱皮等人所倡导的企业流程再造理论
(BPR)告诫我们,不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单个部门如何工作,而应当把注意力集中
在这些部门如何协同向顾客传递价值,集中在信息和产品是如何流经整个组织的。
与此同时,对于人的自我发展和改善人际关系也受到人们的新的关注,出现了像
“情商”、“人力资本”这样的一些新概念,等等。
当今纷至沓来的各种管理理论和思潮以及浩如烟海的各种管理学“名著”,自
然会对人们的有效学习造成相当的困难。我们编写本书的目的,就是从阅读原著
入手,力图*大可能地使读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基本脉
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把握。为此,我们“精选”出20部*具代表性的著作,加以
评论。通过对这些管理学名著的赏析,读者可领略西方管理思想的基本精髓。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不同于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导读”或“摘编”等书籍,更不
是“戏说”,而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同时,为了增强可读性,我们采用了“正文”
和“辅文”相结合的形式。“正文”注重学术探讨,即在全面占有材料、充分借鉴和
吸收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挖掘其思想内涵,并做出公允评价;“辅文”内容为正文中
没有涉及但又与正文密切相关的内容,如思想家的生平、趣闻,一些关键词汇的解
释,精彩性的言论汇集,相关例证等。此外,考虑到作为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使
用,本书每一章都配有复习思考题和荐读文献等。当然,本书的阅读对象,不仅限
于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也适合于大专以上的各种层次的研究者和从事各种
具体管理工作的实业人员。
本书由彭新武*初列出写作提纲,并邀请一些学界同仁协作完成,*后由彭新
武定稿。本书写作分工如下:
1.《理想国》(王蜣,中国地质大学)
2.《政治学》(罗柏林,西北师范大学)
3.《君主论》(刘东建,中国传媒大学)
4.《政府论》(王怀强,西北师范大学)
5.《论法的精神》(李畅,中国人民大学)
6.《社会契约论》(刘东建;杨阳,中国传媒大学)
7.《国富论》(李晓东,北京师范大学)
8.《科学管理原理》(彭新武,中国人民大学)
9.《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彭新武)
10.《经济与社会》(彭新武)
11.《经理人员的职能》(彭新武)
12.《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赵泽林,华中师范大学)
13.《管理行为》(王勇峰,沈阳工程学院;赵泽林)
14.《动机与人格》(赵泽林)
15.《管理的实践》(彭新武)
16.《企业的人事方面》(赵泽林)
17.《竞争战略》(彭新武;李剑,中国人民大学)
18.《转危为安》(李宏伟,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彭新武)
19.《第五项修炼》(彭新武;胡永嘉,中国人民大学)
20.《企业再造》(彭新武;李宏伟)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和阅读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文献,在此向他们表
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对高等教育出版社有关领导及编辑,西北师范大学的丁志刚
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李剑、坚喜斌、范玉鑫、白洁、刘国庆、李永强、张晓慧
等谨致谢忱。
由于编者学术水平有限,其中缺憾与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及学术前辈
与同仁不吝赐教,不胜感激!
彭新武
2007年11月8日
于中国人民大学

“在当今社会,科层制已成为主导性的组织制度,
并在事实上成7现代性的缩影。除非我们理解这种制
度形式,否贝则我们就无法理解今天的社会生活。”
——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
“在西方社会理性文化历史进程中,官僚制体现7
超越以前所有文明的重大技术进步,是一切现代社会
的特征,也是所有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
“对于体制转换中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在追
求政府部/、]*大经济利益酌同时,必须重视建立一个
可被预测、属于全民的、正直的韦伯式的官僚政府。”
——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
要论提示:作为与泰勒、法约尔一起成为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位奠基
人之一,韦伯在管理学中的重要贡献,就是他所创立的官僚组织理论。这一
理论明确而系统地指出理想的组织应以合理合法权力为基础,从而为社会发
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体制。如今,这种“理想的”官僚体制
已普遍成为现代国家管理体制的基础。尤其是在大规模的组织中,这种强调
规则而不是个人、强调能力而不是“偏好”的官僚集权组织,依然被视为实现
效率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官僚制、合理性、合法性、效率、权威、等级、非人格化、专业化
一、韦伯:组织理论之父
泰勒尽管使人们对效率的追求成为那个时代的社会时尚,但是他对
组织问题却显得很迟钝,他只是认为,完善的计划可以保证完善的流程,
这为企业提供了生存所需的结构。可以说,在整个科学管理时代,组织并
没有被视为一个严肃的、值得关注的问题来对待。比如说,作为这一时代
的工业巨人,福特所擅长处理的,只是将他的远见转化为与现实直接相关的那些难
题——生产、成本控制和产品的机械性复杂关系。福特尽管成功地建成了一个没
有管理的企业王国(没有精心构建的组织结构,甚至连非正式的结构也没有),却没
有认真地对待组织的复杂关系。法约尔管理原则和管理要素的提出,借助组织图
的分析方法,以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为目标,努力实现组织制度的规范化和标准
化。这种分析方法竭力把组织成员的分工形式固定在组织图所规范的角色定位
中,从而把组织发展问题与组织角色定位的制度问题相互联系在一起,使人在具体
的组织中成为单一的标准化角色。正是法约尔的这种组织图模式,极大地启发了
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
韦伯可以说是当代*负盛名、*杰出的社会学家之一。他与弗洛伊德、尼采和
爱因斯坦一起,属于给20世纪的思想打下*深刻烙印的少数西方的伟大人物。韦
伯*重要的贡献是创建和阐释了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学。①随着结构功能学派的帕
森斯将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译成英文于1930年出版,韦伯在英文世
界声名鹊起,其著作大量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重版者更多(见“韦伯的生平与著
作”)。可以说,在现代社会科学的学术讨论中,韦伯著作中常用的一些概念和术
语,像“使世界摆脱魔法”、“理性化”、“官僚体制化”、“价值自由”、“责任伦理”等,
几乎无所不在。当今社会学领域许多重要问题的争论,诸如社会科学的逻辑问题、
社会学的“价值中立”问题、晚期资本主义问题等,都直接或间接源于对韦伯思想的
理解。韦伯思想的意义和影响已远远超出了社会学学科的范围,他对人和社会的
深刻理解,他对社会行动中的磨难、悲剧以及偶尔的成功的超脱的关注,使其成为
至今无人能及的社会分析大师。
韦伯的生平与著作
1864年1月21日韦伯生于德国爱尔福特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先后任教于
弗赖堡大学和海德堡大学经济学。他虽然患有严重的神经性疾病,但勤奋治学,长
年坚持学术研究,同时还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德国社会学学会正是在韦伯帮助下建
立的。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韦伯的大量学术作品正是在他病重到逝世的十几年
中以惊人的速度出版的。其主要论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4—
1905)、《俄国资产阶级民主形势》(1906)、《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关系》(1909)、
《论广义社会学的某些范畴》(1911—1913)、《儒教与道教》(1915)、《印度教和佛
教》(1916)、《古代犹太教》(1917)、《论社会和经济学中价值哲学中立性的意义》
(1918)、《作为职业的学术》、《作为职业的政治》(1919)、《宗教社会学论文集》、
城市社会学研究》(1920)。韦伯去世后陆续整理出版的有:《经济与社会》
(1921—1922)、《音乐理性的及社会的基础》(1921)、《政治论文集》(1921)、《科学
论文集》(1992)、《经济通史》(1924)、《社会学和社会政策文集》(1924)、《国家社
会学》(1956)等。
韦伯在管理学中的重要贡献,就是他所创立的官僚组织理论。作为社会学家,
韦伯不同于以具体的工业企业组织为研究对象的法约尔,他不仅研究了简单组织
形式的行政管理,而且能够站在整个社会组织发展的高度,分析社会组织的经济与
政治结构,对诸如宗教伦理的历史变迁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关系、工业化对社会
组织的影响作用都有许多论述。正是在对具有广泛影响且日益复杂的社会组织的
历史与现实因素的深入研究中,韦伯创立了一种新的组织理论——官僚组织理论,
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并与泰勒、法约尔一起成为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位
先驱。
官僚组织理论主要体现在其《世界经济通史》、《儒家与道家》,尤其是《经济与
社会》①等一系列著作中。在这些著作当中,韦伯明确而系统地指出,理想的组织
应以合理合法权力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
标。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韦伯的著作反映了他所认为的以传统为基础的社会的瓦
解,当时的德国正处在以家庭为基础的旧企业体系解体和大企业迅速兴起的十字
路口上,韦伯对旧传统的瓦解做出的反应是使组织合理化,以便为一个新的资本主
义国家提供所需的效率。正如雷恩所指出的:“韦伯是德国的亚当·斯密。亚当·
斯密曾发动一次进击,以摧毁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英国重商主义政策,而韦伯对旧
传统以及在经济中使用政治控制——它们将被以知识和技术能力来进行的管理所
取代——的抨击同样也是为了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②韦伯提出的官僚组织理论
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体制。尤其是在大规模的组织中,
这种强调规则而不是个人,强调能力而不是“偏好”的官僚集权组织被视为实现效
率的主要方式。这种组织理论在当时社会的文化和形势中尽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
视,但是当时代发展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组织变得
日益复杂,组织结构变得更加精细,社会上各种组织结构不断地扩大,人们才开始
发现韦伯的理论的价值。如今,他提出的“理想的”官僚体制经过时间的验证,已普
遍成为现代国家管理体制的建构基础。

西方管理名著赏析 作者简介

彭新武
哲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副教授,硕土生导师, “北京市新世纪社
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第二批)培养人选”。主
要从事管理哲学、战略管理、领导哲学、社会发
展理论、进化论、系统论、复杂性科学、人文社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