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谈审美心理

童庆炳谈审美心理

作者:童庆炳 著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8-03-01

评分:5分

ISBN:9787810917872

所属分类:哲学宗教

书刊介绍

童庆炳谈审美心理 目录

小引
从“断片的人”到完整的人——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
主体心理意象的诗化——谈审美联想
心理定向与美的幻觉——谈审美投射
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谈审美移情
换另一种眼光看世界——谈审美心理距离
胸次淡泊与美的发现——“虚静”说浅释
心灵与自然的沟通——谈“异质同构”
欲望的替代性满足——谈审美升华
返回人类精神的故园——谈心理原型
审美中的苦难与甘美——谈审悲快感
陋劣之中有至好——谈审丑快感
论审美知觉的基本特征
自我情感与人类情感的相互征服——论文学艺术中审美情感的深层特征
论艺术想象的意向性和认识性
李贽的“童心说”及其现代意义
从古典的“移情”说到现代的“异质同构”说

童庆炳谈审美心理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童庆炳先生专门谈审美心理机制的一组文章汇集而成,包括1990年作者给《文史知识》杂志写的文艺学专栏和与之相关的共16篇论文,作者采取把西方心理美学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相关论述结合比较的视角,力图为审美心理研究开辟一种新的思维。
美学的研究通常有哲学美学、社会学美学和心理学美学三种范式。在审美的过程中,如果人的心理机制不能完全敞开,或者说审美心理有障碍的话,审美就不能实现。本书稿就是着重对审美心理的展开这一重要过程进行了讨论。

童庆炳谈审美心理 节选

从“断片的人”到完整的人——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
当代世界的学术思潮中,出现了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那就是各种学科从不同的视角关切并研究着人自身。人,又一次成为众多学科的共同主题。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突飞猛进,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那些受到不正常政治、灾荒等影响的国家和地区除外)。也许,今天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过得比昔日的一般地主的生活都要好。且不说别的,昔日地主的家里哪有今日农民家里常见的洗衣机、电视机、录音机、电冰箱这“新四大件”呢?显然,这一切都是现代工业文明给人带来的好处。然而人也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这就是人的断片化。那么,什么是人的断片化呢?这要从德国思想家、作家席勒以及他的思想的扬弃者卡尔·马克思说起。
席勒生活的18世纪的德国,与当时英法等经过工业革命的国家相比,仍然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封建国家,但席勒就在这工业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时刻,曾超前地预见到人类将用很高的代价来迎接工业文明。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工业文明的弊病。他说:“现在,国家与教会,法律与习俗都分裂开来,享受与劳动脱节、手段与目的脱节、努力与报酬脱节。永远束缚在整体中一个孤零零的断片上,人也就把自己变成了断片了。耳朵里所听到的永远是由他推动的机器轮盘的那种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人就无法发展他生存的和谐,他不是把人性印刻到他的自然(本性)中去,而是把自己仅仅变成他的职业和科学知识的一种标志。”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带来的某些灾难,证实了席勒的论点。现代工业的一大特征就是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在一个工业流水线中,每一个人只负责其中的一个工序,永远重复着同一个动作,人被死死地捆绑在机器的一个局部上,或者说,人也变成了机器的一种手段。此种情形我们只要回想一下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就能领悟到了。从一定意义上说,工业文明实际上是很不文明的。因为在这里,人不再是人,原本是完整的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变成了一个个断片,现代人本性的内在纽带,就这样断裂。用席勒的话说:“人们的活动局限在某一个领域,这样人们就等于把自己交给了一个支配者,他往往把人们其余的素质都压制下去。不是这一边旺盛的想象力毁坏了知性辛勤得来的果实,就是那一边抽象精神熄灭了那种温暖过我们心灵并点燃过想象力的火焰。”
……

童庆炳谈审美心理 作者简介

童庆炳,1936年生,福建连城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文艺理论和美学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1992)、《文学概论》上下卷(1994)、《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2001)、《现代诗学十讲》(2005)等。其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1992)获国家教学成果奖,多部专著获教育部人文社科著作奖。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