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是中国语言学现代化、语法学现代化的开端和研究中国语法学史的逻辑起点。《文通》贯通古今中外,是综合多种分析策略的复杂而深刻的近代型语法范式和语法研究范式,包含了相当广泛的现代语言学观念、要素以及其他我们尚未认识的语法思想和实践。《文通》既是它过去历史的产物,又是其未来发展的源泉,对于中国语言学的研究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文通》拥有众多的研究者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专门的学问“《文通》学”,反映了中国语言学尤其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史。目前《文通》研究的不足是:缺乏系统性、史料挖掘和释读不全面、研究方法单一。这导致了语言学史失去客观基础,还使《文通》的一些远见卓识长期被埋没,只能由西方语言学理论验证其科学性和合法性。
本文以归纳法穷尽性分析《文通》全文并辅以中、西方传统语言学的素材及相关史料,以系统论的视域和历史还原的客观主义立场,力图再现长时段的历史语境中《文通》文本的概念框架及其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中西方语法学史两个维度上的发展和演变沿流。我们不仅关注《文通》对语法事实的描写,更重视对隐匿于其文本背后的语言理论的勾划。
文章以《文通》的语法观和语料观切人,先句法而后词类,*后构拟出《文通》的传信范畴。
**章《(文通)的语法观和语料观》主要考察作者的语法观和语料观,这是知人论世、了解作者语法哲学的重要资源。
第二章《句读视野中的语法分析系统》考察句读论。《文通》以结构、语气、功能、标志给句归类,建立了句类和传信范畴的联系。有的句子是在深层意义讨论的,类似于乔姆斯基的处理,还有一种相当于逻辑学中的二难推理的两商句。《文通》的“读”的内涵与某些法语语法体系中的从句相当,边界与中国传统语言学中的“读”相当。
第三章《词次视野中的语法分析系统》考察词次论。起、语、表是句子的主干;止、转和象静司词是谓语中心语的连带成分,起“足意”的作用;动字司词是介词的宾语;加词是句子的附加成分,体现了句子成分的主干意义和附加意义的区别。主次和宾次是*主要的次,句子主要动词前的名代诸字,作状语的除外,正常语序下是主次,主要动词之后则是宾次。前次位于同次之前,与同次同指一事物,两者意义并列。偏次和正次一般是修饰语和中心语的关系。“词”侧重于功能,“次”侧重于位置。两者的重叠集中体现在主次与起词、宾次与止词上,只有在这两对范畴上,词与次才有可比性。
第四章《实字视野中的语法分析系统》考察实字说。《文通》以意义为主要标准划分词类;其次,实字会考虑其功能和位置,虚字会考虑所联系对象的性质及位置。实字与句法的关系是固定的,非对应关系以“假借”表示。字类假借包括今之文字假借、词的多功能性、词的活用、虚化、兼类等。字类虚实是一个虚实的渐变序列。《文通》含有今之构词法之滥觞,包括四声别类。《文通》的实字有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五种。
第五章《虚字视野中的语法分析系统》考察虚字说。字分九类是《文通》把汉语语法研究引上了分析型道路的重要手段和标志。实字说主要借鉴了西方传统语法,虚字说则主要得益于中国传统语法。《文通》以后的各种语法书对词的分类在形式上与《文通》大同小异,但各书由于范式不同而带来的概念差异也不可忽视。《文通》的虚字有介字、连字、助字、叹字四种。
第六章《(文通)所反映的古代汉语传信系统》认为中国本土的传信研究是世界上*早的语言传信功能研究,《文通》继承了这一成果,使之系统化和明晰化,建立了一个相当完备的古代汉语的传信系统,并扩充了传信的类别和实例。同时,还把传信和时、语气相结合,表现出若干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和现代性。《文通》的传信概念与今之西方传信范畴并不全同。总之,我们认为,语法学史的研究有两个目标,一是发明、二是发展。发明在于鉴往、发展在于知来,两者是温故知新的关系。我们以读懂《文通》为目标,以《文通》的概念框架及其在语言学史上的沿流为研究对象,做的是发明的工作,似可为汉语研究提供新的事实和根据、视角和方法、思路和方向。
本书是关于研究“马氏文通”的专著,文中以归纳法穷尽性分析《文通》全文并辅以中、西方传统语言学的素材及相关史料,以系统论的视域和历史还原的客观主义立场,力图再现长时段的历史语境中《文通》文本的概念框架及其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中西方语法学史两个维度上的发展和演变沿流。我们不仅关注《文通》对语法事实的描写,更重视对隐匿于其文本背后的语言理论的勾划。
第1章《文通》的语法观和语料观
语法观是作者对语法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是作者观察和描写的基点和支点。语料是体现语法观和通往语言事实研究的素材。语法观支配着语法学家对语言事实的观察角度和方法的选择,语料则体现了语法学家的语法观和对语言事实的处理方式。作者的生平是知人论世、了解作者语法哲学的重要资源,我们作了一个综述放在附录里。
1.1《文通》的语法观
学界一般侧重于讨论《文通》的普遍语法观、动词中心观等语法观,而《文通》的语法哲学思想是非常丰富深厚的。例如,“言者,心之声也。”表达了语言工具论思想。“物生而动”、“形者,附事物而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从哲学角度说明名字、动字、静字、数字由先到后的发生顺序。“凡兹诸字,皆所以记心中之声,发于口而为言者也;而所以记心中之感,矢诸口而为声者,则惟叹字。”则表明了非叹字与叹字的语言发生学问题。非叹字与叹字分别起源于“感之猛者”和“感之轻者”,表达了感叹说的语言起源论立场。表示工具的“以”一般位于动词之前,原因是“所赖用而后其行乃发”,表现了以自然事件顺序解释语序的认知观。“使”字的施动,如果是人,“使”是动词;如果是“事势”,“使”是连词。“人”和“事势”的区别是施事性不同。“夫”为叹词,在句末兼表传疑,体现了感叹和传疑相通。“反决”这一术语则体现了否定与反问相通。“心欲其然而恐其不然者,则加弗辞以状之;冀其不然而虞其或然者,则不加弗辞。”反映了心理动词肯定与否定表达的不对称。“故句意正者,状字弗之;而句意反者,弗辞反不加焉。此所谓反比例也。”反映了反问句肯定与否定表达的不对称。
……
佐藤大,设计工作室nendo创始人。从事建筑、室内装修、生产、平面艺术等多维度的设计,被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评选为“最受世界尊敬的100位日本人...
人虫儿 本书特色 《人虫儿》这本书反映的是当代京城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采用地道的京城儿语言加以描述和人物性格刻划。但愿您能从中受到一些人生启示,同时也从书中咂摸...
语言研究 内容简介 《语言研究》是一本专为语言学初学者编写的入门教材。全书共分二十一章。作者以科学、客观的态度把人类关于语言的研究做了一番详细、全面的介绍,几乎...
◎巴黎手感旅行,設計師的生活型態及創作空間體驗想要到巴黎目前最具人氣及原創力的設計師家中參觀想了解創意人到底過著什麼樣的生活、用什麼樣的方式在工作想要近距離欣賞...
岡部和雄,1935年生於秋田縣,駒澤大學畢業,駒澤大學名譽教授。主要著作有《佛教の步んだ道》第1卷(東京書籍,1986)、〈四十二章經の成立と展開〉(《駒澤大學...
《谈文学》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中国著名教育家、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抗战后期所写的针对文学创作的心得体会。书中文字深入浅出、
住在北京-北京居住文化 内容简介 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有恒产者有恒心”。所谓“恒产”,与今天所讲的“不动产”一样,都把房产包括在内。自从人类的足迹第·次踏上...
鼓楼文化丛书:第一辑(全4册) 本书特色 《鼓楼文化丛书》以综述的形式全方位地介绍了区境内名胜景点的古今风貌,历代名人在区域内生活、工作发生的趣闻逸事,辖区内的...
首部全景再現中國最後一批大師群體命運劇烈變遷的史詩巨著~一部二十世紀學術大師們的情感命運之書~「南渡北歸」系列共分為《南渡》、《北歸》、《傷別離》三卷,此作品為...
《活法》内容简介:本书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一部关于人生活法的散文集。其中收录了众多佳作,《恰同学少年》不仅饱含朋友间的温
2018-咬文嚼字合订本 本书特色 这是《咬文嚼字》杂志2018年度合订本(平装)。《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合订本经过长期积淀,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在...
《读懂长征》内容简介:本书以珍贵史料为基础,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红军长征作了全景式的解读。所选史料包括:历史照片、原始文件、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内容简介 随着2009年春节期间钱文忠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三字经》,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开年的重点图书《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一书,将于...
人类文明的演进(上下) 本书特色 本书包括:原始社会;古代埃及;古代西亚与印度;古代希腊与罗马;东亚的封建国家;中古世界游牧民族的扩张;中古后期的伊斯兰教国家等...
沧月:这本是个寂寞的名字。这本是个寂寞的名字,让人想起月夜伏波,那映在海面上的、空零零寂寥冷落。隐藏在这样的名字之后,却是个说话很直、笑起来很甜,既慧黯又墉懒的...
菊花与刀-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公认的最佳读本 本书特色 《菊花与刀》是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被日本学术文化界誉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曾被翻译成英、法,中、日、西...
打工故事(故事会)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随着私有经济成分的出现,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存与发展,打工这一社会谋生...
从富翁、非富翁到新富翁:财富地图 内容简介 本书分历史地图、学习地图、文化地图、阅读地图,内容包括:财富、富裕与富翁、财富东来之后、财富的文化经济学等。从富翁、...
楹联知识手册 本书特色 季世昌、朱净之主编的《楹联知识手册》是一部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的楹联知识手册,介绍楹联的本质、发展、分类和修辞,帮助读者进行楹联鉴赏与创作...
乡村与城市 本书特色 雷蒙·威廉斯编著的《乡村与城市》共二十五章。**章具有前言的性质,概括了历史上人们围绕“乡村”和“城市”所形成的各种观念,指出英国经验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