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文史四讲

吕思勉文史四讲

作者:吕思勉 述,黄永年 记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2008-03-01

评分:4.7分

ISBN:9787101060393

所属分类:历史文化

书刊介绍

吕思勉文史四讲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研究中国文史哲的文集,书中具体收录了:《蒙古汗位之争及大帝国之分裂》、《蒙古在中国之政府(即元朝)之腐败》、《倭寇及丰臣秀吉侵朝鲜》、《研究历史之目的》、《中国文化之起源》、《此时代重要之现象》、《秦汉时代学术之新趋势》等文章。

吕思勉文史四讲 本书特色

者吕先生以为:“《古文观止》这部书是为科举时代学做八股文的人诵读的,做八股文要从没有话的作者可说处硬找话说,因此《古文观止》所选的有相当一部分是说空话发空论的文章。”

吕思勉文史四讲 目录

前言
回忆我的老师吕诚之(思勉)先生(代序)
**讲国文——《古文观止》评讲录
小序
上卷一九四二年秋
1.左传子鱼论战
2.左传阴饴甥对秦伯
3.左传子革对灵王
4.国语祭公谏征犬戎
5.公羊传春王正月
6.檀弓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7.檀弓杜蒉扬觯
8.国策乐毅报燕王书
9.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10.史记五帝本纪赞
11.史记项羽本纪赞
12.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13.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
14.史记伯夷列传
15.史记游侠列传序
16.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17.西汉文贾谊过秦论上
18.西汉文史记晁错论贵粟疏
19.西汉文路温舒尚德缓刑书
20.李密陈情表
21.王羲之兰亭集序
22.陶渊明桃花源记
23.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璺檄
24.韩愈原道
下卷一九四三年春
1.韩愈讳辩
2.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3.柳宗元驳复雠议
4.柳宗元箕子碑
5.柳宗元捕蛇者说
6.柳宗元钴姆潭西小丘记
7.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8.欧阳修朋党论
9.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
10.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11.欧阳修丰乐亭记
12.欧阳修泷冈阡表
13.苏洵辨奸论
14.苏洵心术
15.苏洵张益州画像记
16.苏轼范增论
17.苏轼超然台记
18.苏轼石钟山记
19.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20.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劄子
21.苏轼方山子传
22.苏辙六国论
23.曾巩寄欧阳舍人书
24.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25.王安石同学一首别子固
26.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7.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28.宋濂阅江楼记
29.方孝孺深虑论
30.方孝孺豫让论
31.王鏊亲政篇
32.王守仁瘗旅文
33.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34.归有光吴山图记
35.归有光沧浪亭记
36.西汉文杨恽报孙会宗书
37.李斯谏逐客书
38.史记屈原列传
39.史记货殖列传序
40.史记太史公自序
41.礼记檀弓六节
第二讲本国史
元朝
1.蒙古之兴及其盛
2.蒙古汗位之争及大帝国之分裂
3.蒙古在中国之政府(即元朝)之腐败
4.蒙古人入中国者之腐化
5.元之灭亡
明朝
1.明初事迹
2.土木堡之变
3.倭寇及丰臣秀吉侵朝鲜
4.满洲兴起
5.明清战争
6.明朝灭亡
清朝
1.清军入关
2.平定三藩
3.清前期
4.民族交通
5.鸦片战争
6.清后期
7.民国时期
8.此后之大事
第三讲中国文化史
1.研究历史之目的
2.何谓文化
3.中国文化之起源
4.历史年代
5.三皇五帝事迹
6.古代之社会组织
7.社会阶级
8.古代之生业
9.古代之道路
10.古代之用人
11.先秦诸子学术
12.秦、汉时之新局势
13.此时之政情
14.汉代学术
15.汉代兵制变迁
16.汉代刑法变迁
17.此时代重要之现象
第四讲国学概论
1.何谓国学
2.中国学术之分期
3.先秦诸子之渊源一——古代之宗教哲学
4.先秦诸子之渊源二——王官之学
5.先秦诸子之学
6.秦汉时代学术之新趋势
7.魏晋玄学
8.佛学
9.宋明理学
10.清代考据学
11.中国近代之思想家
自述
自述学习历史之经过

吕思勉文史四讲 节选

上卷
(动物的知识,不能遗传,每个动物必须从头学起,因此相互问的能力,必相差有限。人类则不然,前人世代积累之知识,后人可于短期内学得。人类之所以进化,此点*为重要。]
语:有限制的传递,不能久留。[因语言无形状,只能口耳相传,欲变耳闻为目见,须以无形为有形,即成为文字。故文字,即有形之语言。]
(口能发音,手即能书形,*初文字之作用,即止于此。]
[惟社会上的事情,愈发展,愈复杂。虽原理简单之事,到后来亦必日趋复杂,语言亦不例外。]
[语音有变迁:(一)发音之异;(二)用辞之异;(三)语法之异。我国(一)*不统一;(二)亦有相异;(三)则主统一,而自古至今,亦有不同,如](古)“未之知也”(没有这个知道);(今)(这个没有知道,没有知道这个)。[以篇法言,亦多不同。评文者以为古文与今语言不同,而古人语言与今相同。实不然也。]
[即白话(语体)文,看似语文一致,甚为简单,实亦不然,盖语文必不能完全一致。此自有原理,即耳闻目见不同,目见不若耳闻之速,而目见可重复再三,耳闻则不能。此白话文必不能与说话完全相合也。(语调不同)]
理论上说:(一)以古为标准:(1)非古语必不能用;(2)或无古语可用时,方(A)参用口语,(B)或准口语造“辞”。(二)以今文为标准,尽量使用口语。(三)介乎两者之间。[以上三者,在今社会上同时并行,且实有此必要。高深的文言,不能人人学会,且以表达今日之思想感情,亦有时而穷,如执定文言,将阻文章进化之路,故语体文不能反对。然文化之事,自古至今,大体沿旧——其利弊殊亦难言,总利多害少,如尽去其旧,费力过大,是以旧老亦不能不学。
……

吕思勉文史四讲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历史学家。大半生在学校度过,教学之余,笔耕不辍。一生写过两部通史:《白话本国史》和《吕著中国通史》,五部断代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著中国近代史》,八部专史:《先秦学术概论》《经子解题》《理学纲要》《宋代文学》《中国制度史》《中国民族史》《史学与史籍》和《文字学四种》,以及大量的史学论文、札记、讲稿、教材和历史通俗读物。
吕思勉推崇顾炎武的”闳雅”、钱大昕的“渊博”、戴震的“论证”和章学诚的“辩达”,熟读”二十四史”等传统典籍,析解、分类、排比、考证史料,写下大量札记。 吕著史实扎实而精确,历史的来龙去脉、前因后罘叙述清楚,见解独到而精辟。严耕望评其治学特色为:“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