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遇合(自序)
200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我出了本书——《隐痛与暗
疾:现代文人的另一种解读》。书出版后,我收到一位来自北京
的热心读者的来信,信中写道:
“读罢《隐痛与暗疾》,掩卷良久,喜!想不到今日
年轻学者有如此功力,竟然以如此犀锋,刺向现代文人
之空门。读来有如春风吹过,令死灰之心又生发出一丝
希望。呵!……君之勇气、锐气旷世难得,令人叹服。
敬!不知从何处能多看到些您的作品,请示博址、书 二
名、文篇……”
这样的夸奖当然让我耳热心跳,也令我愧不敢当。感谢这位
远方的热心读者,您字里行间显露出的那份鼓励令我感动,您字
里行间蕴涵着的那份期待让我奋进!您的信对我是*好的奖励、*强的激励和*大的鞭策。
作为作者,我始终认为,要想写出好作品,一要走路,二要
读书。在我看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仅可以广见闻,长知
识,更可以锻炼意志,锤炼灵魂。
孟子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在我看来, “走路”和“读书”
正是“养吾浩然之气”的两条必由之路。不过,由于一己的习
惯,我更愿意通过“读书”的方式来养气。我想,只要用心去品
味,每次阅读,都能获得有益的启示和可贵的感悟。手头有一本
钱理群先生写的《我的精神自传》,我正读到如下这段文字:
“我读鲁迅的书从出发点上就不是把它当作古董,
或者作纯学术的考究,而是带着人生种种困惑、苦恼、
渴求,到他那里去寻求心灵的启示,学习如何做人,在
学习中慢慢知道其人其事,积累的多了,因为种种机
缘,就倾诉而为书。我研究他,不是在学院中把他当作
研究对象,而是把他当作引导者,首先学会怎样做人,
然后有体会,写成书。”
钱先生的这番话给我如下的启示:读任何严肃的书,都应该
“带着人生种种困惑、苦恼、渴求”,然后,在这些书中“去寻求
心灵的启示,学习如何做人”。至于捉笔成文,那是因为“在学
二习中慢慢知道其人其事,积累的多了,因为种种机缘,就倾诉而
为书”。事实上,这本《给阅读留一份纪念》,就是笔者阅读后的
“倾诉”。
坚持锻炼,可以拥有形体的美:坚持阅读,可以拥有灵魂的
美。书,不能成为摆设,也不应沦为工具。我认为,书,应该成
为喂养我们灵魂的粮食。读书,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增加我
们生命的厚度,提升我们做人的品质。
书之于我们,不仅是精神上的契合,更是一种生命的遇合。
钱锺书是怎样住进“部长楼”的?
近日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才知道钱锺书夫妇自1974年
5月后一直栖身于“学部七号楼西尽头的办公室”:“我到学部向
文学所的小战士求得一间办公室,又请老侯为我保驾,回家取了
东西,把那间办公室布置停当。一九七四年的五月二十二日,我
们告别了师大的老年、中年、幼年的许多朋友,迁入学部七号楼
西尽头的办公室。”①
像钱锺书这样的人中之龙,竟然不得不以办公室为家,足见
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是多么牺惶多么窘迫。好在粉碎“四人
帮”后不久,钱锺书就搬进了位于三里河的新寓所。
“一九七七年的一月间,忽有人找我到学部办公处
去。有个办事人员交给我一串钥匙,叫我去看房子,还
备有汽车,让我女儿陪我同去,并对我说:‘如有人问,
你就说因为你住办公室。’我和女儿同去看了房子。房
子就是我现在住的三里河南沙沟寓所。”②
钱锺书的新寓所共有四间房,和办公室相比,自然一个是天
一个是地了。当时,诗人何其芳是钱锺书的领导,他在参观了钱
锺书夫妇的新居之后,不禁发出一句由衷的感慨:“真想也有这
样一套房子。”连何其芳都可望不可即的房子,其规格、档次之
高就不言而喻了!
画家黄永玉也住在三里河南沙沟。“‘四人帮’覆亡之后,钱
先生和季康夫人从办公室搬到西郊三里河的住所,我有幸也搬到
那里,正所谓‘夫子宫墙’之内。……房子是好的,名字难听:
‘资本主义复辟楼’。后简称为‘复辟楼’,这是因为那时大家的
居住条件不好,而一圈高高的红围墙圈着可望而不可即的十八幢
漂亮的楼房,恰好冲着往来于西郊必经之路上,大家见了有气。
, 那时时兴这样一种情绪:‘够不着,骂得着。’后来缓和点了,改
称‘部长楼’,也颇令人难堪。”① .
那么,是谁暗中相助让钱氏夫妇搬进这处高级住所的呢?杨
绛先生在书中给我们透露了一点蛛丝马迹:“我们住办公室期间,
乔木同志曾寄过两次治哮喘的药方。锺书承他关会,但无从道
谢。这回,他忽然造访,我们猜想房子该是他配给的吧?但是他
一句也没说到房子。……乔木同志偶来夜谈,大门口却堵着一只
床。乔木同志后来问我们:房子是否够住。我说: ‘始愿不及
此。’这就是我们谢他的话了。”②
对胡乔木的暗中相助,钱氏夫妇当然心存感激,作为局外人
的我们也会因此对胡乔木生出一份敬意,毕竟,让钱锺书这样国
宝级人物住上好房子乃众望所归之事。胡乔木如此礼贤下士,相
信很多知识分子会从中感受到一丝温暖,不过如果把这事往深想
一点,我们的心里却会渐渐变凉。因为钱锺书不是因为名至实归
凭自己的本事住进“部长楼”的,而是靠做官的同学暗中出力才
如愿以偿搬进新居的。可见,钱锺书搬入新居不是对知识分子落
实政策,而是一个有同情心的官员动用了一点权力帮助一个理应
得到帮助的老同学罢了。胡乔木此举极富人情味,合情但不一定
合理。若按正常渠道,钱氏夫妇能住上这样的房子,何其芳也有
资格住这样的房子。后者职称并不低于前者,且在行政上是前者
的领导,但何其芳却是想住而不得。所以,钱锺书搬入新居这件
事,并不能说明中国知识分子的住房问题有望得到解决。某种程
度来说,钱锺书能住上“部长楼”完全是因为运气好:恰好他有
一个做大官的同学,恰好这个同学和他私交不错,恰好这个同学
还极富同情心,几环中少了一环,钱锺书就难以搬进新居。胡乔
木帮助钱钟书解决住房问题当然无可厚非甚至令人称道,但他的
方法似有不妥之处,因钱锺书不是根据某项政策某份红头文件住
进“部长楼”的,而是因为某人打了招呼住进去,这就说明钱锺
书是凭借私交从“后门”住进部长楼的。那些没本事走后门的
人,当然会心里不平衡,发几句牢骚也就在所难免了。难怪在杨
绛先生的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一位乔木同志的相识对我们说:
‘胡乔木只把他*好的一面给你们看。”’①
野象小姐 本书特色 本书为张楚的*新中短篇小说集,主要收录了《在云落》、《u形公路》、《疼》、《献给安达的吻》、《夜游记》、《因恶之名》。集中展示了鲁敏作为70...
千年唐诗缘:唐诗在日本 内容简介 唐诗到底魅力何在,能使日本人对唐诗如痴如醉,一千多年来传诵唐诗绵绵不绝,古代日本文学作品里唐诗影响随处可见,但是日本古人对吟咏...
走得遥远和阔大-张炜谈文论艺 本书特色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以小说著名,但他同时也写了不少文艺评论。本书是他*结集的文艺评论集。分为四辑:谈散文、谈阅读...
在别人的下午里 本书特色 朝潮编著的《在别人的下午里》这本散文集是在见证一个过程,作者不断将物质化,大众化的虚构“自我”蜕变他者,在冷骏的审视到扬弃直至重建的艰...
沈从文的凤凰城 内容简介 跟沈从文回凤凰我所生长的地方凤凰八旬沈老故乡情深沉的乡恋——一九八八年五月七日上午沈从文先生亿家乡人事在凤凰寻找沈从文凤凰游——湘西凤...
扶轮问路 内容简介 身体无论强弱,快乐都是目标。而健康的精神,则不仅可以享受快乐,更能够应对苦难。扶轮问路扶轮问路前言 弱冠即扶轮,花甲犹问路。锋芒钝而折,迷途...
韩邦庆(1856—1894),字子云,别署太仙、大一山人、花也怜侬。江苏华亭人(一说松江,均今属上海)。幼年随父寓居北京,后南归应科举,久困场屋,遂居沪上。因嗜...
地上成都 本书特色 成都是一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就像一口火锅,来者都是菜,大家在一口热腾腾的国力共享荣华富贵和酸甜苦辣。成都在漫长历史中所沉淀的的东西是积极的,...
诗经-双色插图版 本书特色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
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 本书特色 2014年春天,周华诚回到浙西家乡,陪同父亲一起,用传统农耕手法种植家中的一块水稻田,以一颗从小在此长大的温柔之心,和一双专业...
爵士乐时代的故事 本书特色 系统、完整的翻译和出版,填补了菲茨杰拉德作品在我国出版史上的空白 这套“菲茨杰拉德作品全集”包括五部长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人...
爱.与你同在-芦山地震中的感动 本书特色 2013年4月20日8时零2分,就在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发生尚不足五年之际,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天全县交界处又发...
一辈子总要有一次巅峰:斗诗趣谈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从新的角度帮我们了解诗词背景的书,捕捉并还原当年文人墨客“斗文”的心理。王勃在滕王阁大放异彩、李白崔颢为一幢亭...
这位诗人来自深厚而贫瘠的大地。他和大地上的村庄、村庄周围绵延的麦地血肉相通。他的一生都在用饱含汁液和水分的声音,呼唤这生
朝花夕拾 本书特色 鲁迅的散文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主要作品结集为《朝花夕拾》和《野草》,前者多追忆儿时往事,流露了他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
培根论说文集(外国名家散文丛书) 内容简介 《培根论说文集》是英国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培根的散文名著,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该文集荟萃了培根在政治、经济、文...
马可·波罗游记 本书特色 人类史上西方人感知东方的**部著作,它向整个欧洲打开了神秘的东方之门;皇帝、国王、公爵、骑士、议员和其他一切人民,想要知道世界上各民族...
袖珍图文本《唐宋词三百首》 内容简介 袖珍本三百首系列。《唐诗三百首》有注释,有点评,有插图。注释疏通词义,求其简要,留给读者以体味赏会的余地;点评提要钩玄,帮...
肖开愚是最典型的90年代诗人,如果90年代诗歌能够在诗学意义上成立的话。由于对纤巧诗风的厌恶,也由于对"现时"所采取的乐观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祖籍在今牛集乡姚王集,其十世祖姚之兰始迁居桐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