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
对大众媒体的效果已进行了几代人的积极研究。期间关于效果过程
的理论不可避免地有了重要的发展。我们本章所论述的各种过程,都超
出了德福勒在其“心理动力”模式(第3.1节)中所设想的那些过程之范
围,尽管德福勒当时已经借用媒体效果的“文化规范”理论而在一定程
度上扩展了这一过程。根据该理论,媒体不仅直接影响个人,而且还影
响文化、知识的贮存、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念。媒体提供了一系列的形
象、观念和评价以让受众成员们从中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向。
例如,在个人的性行为方面,大众传播媒体不断地而且往往是无意
地提供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被赞许或不被赞许的看法。这种看法便有
可能被一些人容纳到他们自己关于什么是正常的或正确的观念中去。作
为影响社会态度的又一个例子,大众媒体在种族关系的问题上似乎提供
了相对趋同的“情形界定”、 “问题”陈述或多数人意见之印象,从而
促进个人形成对特定问题或事件的反应。
在心理动力模式与文化规范理论之间差别中所反映出来的看法上的转
变,与前一章所论述的模式以及本章将论述的模式之间的差别非常相似。
我们迄今为止所论及的效果过程已经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效果主要是发
送者所预期的效果;它们是短期的(即立即和暂时的);它们一定与个人的
态度、信息或行为的改变有关;它们相对来说又是不经过任何中介的。
我们在本章中主要讨论的却是那些无计划、长期、间接以及集体层
面的效果过程。我们关心的并非在于分散的“讯息”或信息文本,而是
在于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整套或整个系统的讯息上。我们将主要涉及社
会中信息性共识(informational consensus)和意识形态的问题;还会关注
能够整合社会的纽带,或其反面,即导致社会冲突和分化的力量。
4.1 文化指标与涵化过程
对媒体长期和间接效果的研究中,*具成果和影响的研究传统之一
是“文化指标”(cultural indicators)和“涵化分析”(cultivation
analysis)。该传统源自早年间那些认为电视具有塑造受众观念、想法,以
及间接影响其行为的巨大能力的理论。当时电视被视为高明的故事员,
其影响大大超过工业化大众社会中宗教、家庭和社区等传统的社会化机
构。摩根(Morgan)和西格诺瑞利(Signorielli)(1990年,第15页)认为,
“涵化分析是‘文化指标’研究范式中的第三部分。而‘文化指标’研
究包括了(1)媒体内容制作背后重复的过程;(2)媒体内容中的形象;
(3)接触电视讯息与受众观念、行为之间的关系”。
上述研究的中心假设是电视的虚假和新闻节目以系统和高度选择的
方式展现了刻板化和扭曲化的社会世界之本质,而对这种电视的收看会
导致受众逐渐接纳那些观念。涵化是一个渐进和累积的过程。所以与
“直接刺激一反应一效果”的过程不同。涵化又是一个讯息与受众之间
互动的过程。其背后有两个假设(格伯纳等,1979年):其一是(商业)电
视提供了一个“有机合成的一体化世界,其中充满了用同样一套市场准
则而制作的内在相关的娱乐与新闻故事”;其二是“电视观众与其他媒
体受众不同,不加选择地收看大量电视…收看电视是一种几乎与教会
活动一样的仪式,惟一不同的是看电视比教会活动频率更高”。
媒体效果理论的这个版本认为,电视为许多人提供了一个一致并且
几乎囊括一切的符号环境,从而构成了指导各种实际生活情景的行为和
信息之规范。这一符号环境并不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窗口或一种写照,而
是另一个世界本身。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安能伯格(Annenberg)传播学院所
主导的涵化研究包括了两个主要部分:其一旨在检验关于电视“讯息系
统”的一致性(和扭曲性)的假设;其二则试图通过调查数据来验证公众
对社会现实的各种观念(尤其是那些可以被实证指标所确认的观念)。这
里,验证分析的核心是在控制了收看电视的习惯之后,比较各种受众对
现实的看法与现实本身两者之间的差异。涵化理论的预测是收看电视越
多的受众,其对社会世界的看法就越会背离已知的事实,而越会接近
“电视”版的世界。涵化研究的一个关注点历来是将电视上的暴力和犯
罪与社会上的实际犯罪率加以比较。它也用类似方法研究其他一些政治
和社会问题。
霍金斯(Hawkins)和平格里(Pingree,1983年)回顾了一系列有关电
视如何构造现实的研究,从中发现了可以支持收看电视与社会现实观念
之间关系的许多零散证据,然而他们却无法找到证据来确定该关系的方
向。他们说道: “电视可以教导人们如何看待社会现实,但收看电视与
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是双向的。收看电视导致受众按一定的方式
构建各种社会现实,而这种社会现实的构建也可以影响电视收视行
为。”这两位研究者还按照他们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涵化过程的模式(图
4.1.1),以展示已被以往研究证明有影响的那些变量。
作者简介
丹尼斯.麦奎尔(Doni s McQuail),著名传播学者。苛
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传播学终身教授,“欧洲传媒研究小
组,成员, 《欧洲传播学杂志》三位创始人之。麦奎
尔曾经就读于牛津大学并或得历史学学位,后在利兹大
学获得博士学位。丹尼斯·麦奎尔在传播学领域有着辉
煌的研究经历。从1968年至今,麦奎尔出版了十几本著
作,涉及传播研究的诸多领域。主要著作有: 《迈向大
众传播社会学》(1971), 《传播学》(1975), 《大
众传播模式论》(1982), 《大众传播理论》(1983),
《媒介行为》(1992)等。
斯文.温德尔(svcb windahl)原址瑞典韦克舍大
学(Unj versity of Vax jo)传播学讲师,现任传播咨
询顾问。
译者简介
祝建华,美籍华裔,复旦大学学士、硕士,美国印第安
纳大学博士。先后任职复旦大学教师.美国康纳迪格大学
助理教授和副教授。现为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及传播与新
媒体硕士专业(http://ncWlliodia.cityu.cdl.i.hk)主管,
讲授传播学原理、定量研究方法以及互联网技术等课程。
先后兼任中国人民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际中
《中国新商道与商业新未来》内容简介:秦朔作为中国极具影响力的政经评论家、资深媒体人,不仅在商界和财经媒体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
应用STATA做统计分析 本书特色 劳伦斯·汉米尔顿编著的《应用stata做统计分析(更新至stata10.0版)》完整而精练地介绍了stata软件或软件包的各...
农民的鼎革 本书特色 本书以农民与改革的关系为基本主题,是作者近几年来一些讨论性文字的结集.这些文字都曾经发发表在不同场合,包括思想评论性文章、接受媒体采访的访...
作品目录译者序 1991年版引言 作者序 第一编 封建主义与美国的经历 第一章 自由主义社会的概念 第二编 一个新世界的革命 第二章
中国人的本色 本书特色 《中国人的本色:中国人,你要带着"本色"走多远?》编辑推荐:一个美国外交官,看出了中国人的“本色”:自私、冷漠、死要面子,自大且又自卑…...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对于多年来笔者研究中国社会分层的观点做了概括,**章到第四章都是对于中国社会分层变化的综述,其中第二章概述了改革以来社会...
☆☆☆☆☆西班牙历史上最伟大女王的炼成☆☆☆☆☆克斯汀•唐尼成功地恢复了伊莎贝拉在历史中应有的地位。伊莎贝拉是史上最令人着迷也最有争议的女性之一,这是一部令人手...
唐纳德•洛佩兹:美国密歇根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教授,校聘佛教与藏学研究亚瑟•E.林克杰出教授。著述勤硕,主要有Elaborations on Emptiness:...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新知文库来自中国的礼物:大熊猫与人类相遇的一百年 本书特色 相貌憨厚、动作温吞、带着浓浓黑眼圈的大猫熊,*是地球上*惹人怜爱的动物之一。...
青楼小史 本书特色 色情场所引发的争议与妓院的历史一样悠久,而 评判并不是本书的意图。日本青楼、中国柳巷、古罗 马国立妓院,或是纽约红灯区、巴黎“红灯笼”、威 ...
版本杂谈 内容简介 在这本小书中,笔者尝试以版本学的基本概念为经,以图书实证为纬,编织近现代中国出版的宏观图景。虽然书中列举出大量实例,其目的并不在于孤立地对某...
血气与政治-经典与解释18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论述了“血气与政治”这一论题以及对一些古典作品的研究和评论,主要内容包括:柏拉图《王制》中的血气与哲学、亚里士多德...
《SAT百日百句百题:句子解析与练习》内容简介:书中包括了100天的练习内容。每一天的内容中,首先给出一段选自SAT真题的英文句子,
张岱年卷-师道师说-中国文化书院九秩导师文集 本书特色 《师道师说·张岱年卷》是由大师的亲属和学生从他们的著作中精选出*具代表性的文章或散文随笔,体现了导师们的...
文化主体性与历史的主人-费孝通学术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2010年11月2日,是费孝通先生的百年诞辰。在费孝通百年寿诞之际,如何缅怀费老的学术与人生?如何理解中国...
探索:图书馆里的思想:the thinking of library 本书特色 自图书馆出现之日起,图书馆就在时间、空间上架起了保存和传播思想文化的桥梁。人类的...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本书特色 为什么现代社会中的财富和权力的分配,是以今天这种面貌呈现,而非其他形式?为何越过大洋进行杀戮、征服和灭绝的,不是美洲...
张家口晋语语法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研究对象为张家口晋语语法,主要是张家口晋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研究任务是对张家口晋语的特殊语法现象做出描写和分析,从语用、认知、...
大交通-从一带一路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书特色 本书以全球化纵深发展和中国和平崛起为背景,分析拓展“大交通”的内涵和外延,认为&ldqu...
曾国藩与金陵书局-第一卷 本书特色 冶城山崎岖的小路旁杂草簇簇。人们站在路旁,有的挎着菜篮子,有的扛着锄头,看着马车上的书柜等物品和坐着的读书人,猜测着、议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