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巴蜀文化
李德书
一、华胥与华山、华夏、中国及中华的来历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说过,传说里往往有史学的素地。口述史本是历史学的源头。传说就是口述史*初的形态,这在中外都是一样的。西方史学史是从《荷马史诗》开始的。在中国,也有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炎黄二帝等诸多传说,这些传说在很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华夏族早期生存、发展的历史进程。口述史不仅被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所确认,而且他所作的《史记》在正史中也是吸收传说的表率。
当今世界上,为什么外国人都把中国人称为华人,把中文称为华文,把汉语称为华语呢?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把自己称为中华民族、中华儿女、华夏子孙呢7.这就涉及到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名的一位母系社会的氏族首领——华胥。《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嗥庖羲氏母日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路史》注:“所都国有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名,乃阆中渝水之地。”今四川阆中彭城坝.即是伏羲生地。生后,其母华胥带伏羲迁于成纪(今甘肃天水),后来又迁陈仓(今陕西宝鸡)、华山南北、渭水与汉水流域。今陕西蓝田县尚存羲母陵(华胥陵),华山、华县、华阴市、华阳川等地名皆因华胥而得名。今四川梓潼七曲山元代建筑盘陀殿内盘石题刻“漏澈华胥”,充分说明华胥是*早的华人母祖。
按古人解释,华者,花也;夏者,广大也。近代学者章太炎先生认为,华夏族即是活动于华山夏水一带的羌氐族。华山,即今陕西华山,夏水即今汉水(在汉代以前称夏水)。先秦古籍中多有“诸华”、“诸夏”的称谓,也有合称“华夏”。“中国”二字*早出于西周青铜器铭文,当时是指天子居中央之国或中原之国,而把周边的诸侯称为方国或四夷。《孟子·滕文公》载:“禹疏九河……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此时的中国已指东周列国的广大范围。新疆尼雅出土的汉代五色平纹蜀锦已有上下两行汉隶“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字样,此时的中国已泛指大一统的大中国。后来,中国和华夏又合称中华。“中华民族”、“复兴中华”的说法始自近代“戊戌变法”,定型于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党人推翻封建帝制,走向共和,建立了中华民国。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伏羲与中国创世神话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是我们中国人世代相传的古史。盘古创世故事在古籍中始见于三国时期,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它来印度,非中国所有。1942年湖南长沙东郊出土的战国中、晚期之间的《楚帛书甲篇》记载了一个很标准的创世神话。根据释文,大意是:“在天地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混沌状态之时,先有伏羲、女娲二神,结为夫妇,生了四子。这四子后来成为代表四时的四神,四神开辟大地,这是他们懂得阴阳参化法则的缘故。由禹与契来管理大地,制定历法,使星辰升落有序,山陵畅通,并使山陵与江海之间阴阳通气。当时未有日月,由四神轮流代表四时。四神的老大叫青干,老二叫朱四单,老三叫白大樵,老四叫口墨干。”《楚帛书甲篇》是目前已知关于伏羲的*早的文献记载,其珍贵不言而喻。汉代人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已有“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记载。江苏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多次出现伏羲、女娲或手持日月,或两尾相交的景象,表现了汉代对传说中始祖的崇拜。南朝梁代任囗在《述异记》中记载“桂林有盘古祠,令人视祀”,“南海有盘古墓”。广西壮族民间流传着“盘古兄妹”繁衍人类的神话:远古时,水淹天下,只有躲在葫芦里漂浮的兄妹俩幸存,后生出像磨刀石形状的肉团,砍碎撒向四野变成了人类。四川盐亭有盘古垭、盘古桐,也有伏羲兄妹造人的传说。川北一带塑像群中,伏羲、女娲皆为人首,两者以蛇身相交。四川合江出土的汉代石棺上有“伏羲、女娲两尾相交”石刻图像,这无疑是向人们倾述祖先起源的传说。明代曹学俭《蜀中名胜记》引《学斋占毕》云:“资州地掘得汉砖,有‘伏羲仓精,初造工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等语。”
三、伏羲生于阆中
《华阳国志》载:“阆中有渝水。”史学家蒙文通先生在《古族甄微二》中说:“渝水巴山秀在阆中,巴歌渝舞之所自出,此古巴国也。于后巴子或治江州(重庆),或治垫江(合川),或治平都,或治阆中。……以阆中上流之渝名江州下流之渝,亦也阆中之巴名江州之巴。”阆中实为古代巴国中心(现已发掘出4000多年前的古城遗址)。《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有巴国,太嗥生咸鸟,咸鸟生乘囗,乘囗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所以阆中巴人,为伏羲之后代。《补史记·三皇本纪》载:“太嗥庖羲氏母日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伏羲为“蛇身人首,有圣德”。古代巴字象蛇,巴人以蛇为图腾,故巴人皆为龙族。《路吏》注:“所都国有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名,乃阆中渝水之地。”《蜀中名胜记》引《遁甲开山图》日:“仇夷山四面绝立,太吴之治也,即今仇池。伏羲之生地与成纪、彭池皆西土,知雷泽之说妄也。”彭池即阆中、嘉陵江南之“南池”,位于彭城(池)坝,故称彭池,这应当是伏羲生地。徐中舒教授在《巴蜀文化论》中说:“伏羲龙身,指居于水滨低地之濮族,伏羲即艮孳的对音。”《华阳国志·巴志》载:“其属有濮、责、苴、共(龚)、奴(卢)、骧、夷、囗之蛮。”濮族当在巴地,而不在甘肃成纪。阆中人范目募土著囗族(巴族之一部),助刘邦出定三秦,后封慈凫侯。闻一多《伏羲考》说,慈凫倒过来即凫慈(伏羲)。阆中古有慈凫乡,故范目才被封为慈凫侯。今阆中城南的彭城(池)镇七里坝,即为古之慈凫乡,范目就住在彭池南岸,此处即为“华胥之渚”,亦即华胥生伏羲之处。《巴渝舞初探》亦说:“阆中为伏羲降生之地。”范目宅旁长青山上的长青古寺,有伏羲殿,内塑伏羲像,为巴人纪念其先祖而建,故古代命名凫慈(伏羲)乡。《阆中县志》载:“太嗥伏羲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孕十有二载,而降生于仇夷。”
根据《路史》等史记载,阆中系人文始祖伏羲母亲华胥的故里。华胥在这里孕育了伏羲、女娲兄妹。相传伏羲随母迁到天水后,曾三次回到阆中,教人结网捕鱼,豢养牲畜,改巢造屋,尝草治病。今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的网纹船形罐和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网纹陶盘即是佐证。晋人葛洪《抱朴子》说:“伏羲坐于方台(今阆中方台山)上,观八方之风,及作八卦。”近代有学者研究认为,阆中作为“琅环福地”,是天帝藏书的地方,而**部天书就是伏羲创制的先天八卦。所以,阆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寻根之地,也是华夏本源文化传承光大之圣地。阆中山水风光旖旎,风水文化独特,这里又有“阆苑仙葩”之誉。
四、伏羲的创造发明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伟大哲人,自古被称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易·系辞》云:“古者包牺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种哲理源于实践。《绎史}引《古史考》:“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两张鹿皮)为礼。”《抱朴子·对俗篇》言:“太昊(伏羲)师蜘蛛而结网。”张澍辑《世本·作篇》言伏羲“句芒作罗”(鸟网)。《楚辞·大招》云:“伏羲作瑟,造《驾辩》之曲。”可见伏羲是我国**个伟大的哲学家、生态学家、创造发明家、王天下的政治家,兼音乐教化者。其哲学思想多源于他阆中故里的地理环境。阆中小盆地开阔,如太极浑然一圈;嘉陵江从西北而南流如太极之阳鱼;自南而东流向东北,如太极之阴鱼;站在盆中之太极中心点蟠龙山上,眺四周层层围绕之低峦,环列如八卦;伏羲为龙族,头枕蟠龙山北,足登嘉陵江岸之锦屏山,形成南北中轴线。这种“含三为一”的动静交汇,即化生万物,变化无穷。因伏羲思维敏捷多变,故自姓风,后行天下定姓氏。太极八卦实为一种地形、地貌生态学,具天、地、生、人系统的有机循环观念,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研究“气”、“势”、“理”、“形”等问题,是中国人的环境观。这种哲理孕育了西汉阆中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创造了“太初历”,形成了新莽时的阆中任文公父子文学家和蜀汉周群祖孙三代天文学家;唐之李淳风、袁天罡,亦于阆中研究天文,认为阆中蟠龙山为北极紫微,七里坝乃北斗七星,彭池乃七星之斗,死亦葬于斗柄,今尚留天宫院。吕纯阳至阆中,说恋此“风水宝地”,于锦屏山修炼。
钟馗文化 本书特色 沈泓编著的《钟馗文化》全面介绍了钟馗文化源流,钟馗民俗文化和神话传说,讲述了钟馗与唐明皇的故事,对钟馗传说进行考证分析,追溯了钟馗的来历、钟...
圣凯,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副院长、哲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传佛教僧众社会生活史”首席专家、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佛...
民间诞生礼俗 本书特色 中央文明办、文化部、民政部、新闻出版,总署等六部委主办的“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重点图书,其中的《民间技艺》荣获国家新闻...
羊城后视镜-4 本书特色 本套丛书对广州这座有着2000年历史的历史名城进行回望和追溯,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昔日羊城的风物世情,既还原了上一辈土生土长的广州人的集体...
《唐俊乔笛子演奏曲集》内容简介:该书为我社“当代民乐名家演奏作品”系列。选取收录了唐俊乔演奏的竹笛代表作品百余首,由音乐小
中华民俗老黄历 本书特色 民俗精品,通用古今。上晓天地运转,通达世态变迁,下知人情世故,领略民俗风情。长盛不衰古今之通书,民俗与神秘文化兼具,取中华传统精粹,泽...
翻译研究基础 内容简介 本书是翻译研究学科的入门读本。全书例证丰富,中西兼顾,探讨了翻译领域的几大主要问题,包括翻译的本质、不同翻译模式(如口译、笔译以及影视翻...
真话无价-季羡林谈处世之道 本书特色季先生曾说:我这一生,同别人差不多,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跨过。坎坎坷坷,弯弯曲曲,一路走了过来。我的文笔是拙劣的,我的...
丑陋的中国人研究 本书特色 这种人大捞台湾人、大陆人,日本人的钞票,使人误以为中国人的民族性,尽于是矣,这种行径,是要谴责的;这种劣作,是要拆穿的。这种作者不敢...
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 目录 序前言——关于研究方法**部分 中世汉语的语法和词汇——概论一、中世汉语的时代划分二、新的变化a)复音节词的增加b)四六基调的确立c)...
埃达 本书特色 《埃达》是中古时期流传下来的*重要的北欧文学经典,也是在古希腊、罗马以外的西方神话源头之一。由于自然环境导致农耕产出低下,北欧先民为了生存和追求...
湖南乡土文学与湘楚文化 内容简介 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的研究,涉及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宗教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当代...
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弟子规-青花典藏-珍藏版 本书特色 《增广贤文》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本书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
中国古代航海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航海》系统地整理和归纳了几千年来中国古代航海历史,具体地论述和剖析了各个历史时期航海活动的背景、政策、人物、事件、航路、船舶、...
中国文化论争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评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核心思想、结构模式、历史成就、缺陷与不足,以及近几百年来的文化论争都进行了精到的...
爱经与秘戏:中国与印度的性文化探秘 本书特色 佛,法力无边,让中国与印度结盛开种特别的缘。这是两个真正的人口大国,性,是这两个国家写给世界的谜语。中国人发明了“...
英语.恶作剧抑或真理-南桥语言文化随笔 本书特色 《英语,恶作剧抑或真理》是文学翻译和网络写手南桥的*新一部语言文化随笔,分为三个部分:**部分“英语是玩出来的...
文化漫谭 本书特色 中石先生在逻辑、教育、书法、戏曲等诸多学科领域具有精深造诣,博得广泛赞誉。先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与他一贯重视“文化”思考有很大关系,他总是高...
古董主义 本书特色 中国人有信而好古的传统,也就偏爱了古代的遗物。古之遗物,谓之古董。中国人好古董的习性由来已久,延续到近代已是蔚然成风。我注意到好古之情中外亦...
本書對立誓、告陰狀等神判儀式做全面性的考察,同時進一步說明這些儀式在漢人社會中的意義。關於冥界的神明和地獄的司法體系,迄今已有不少學者做過研究;不過,他們大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