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这位儒家礼法的*大叛逆者,以其强大,让惯由男性书写的历史为之小汗顔。
她是惊涛骇浪,她是千古谜团。男人们看武则天,毁誉并生,难有定评。
冷酷的母亲与爱民的天子,雷霆万钧的手段与虚心纳谏的胸怀,狂热与冷静,残忍与柔情、智慧与固执,一人千面,对于旁人实乃绝无可能,在武则天身上却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华夏二百四帝,唯有武则天。她有充分理由排在“帝王排行榜”*前列。从尼姑到女皇的政治博弈,惊心动魄!谋夺后位,成功废后,登基称帝,平定叛乱,遭遇政变……
1.武则天到底叫什么名字?
我们了解一个人物,要从*基本的情况了解起,比方何年出生、生于何地,等等。武则天虽是名人,但旧社会里妇女地位很低,她早年又不是什么显赫的人物,因此史料记载不详细,其说不一。就连她究竟叫什么名儿,都大成问题。
或许有人问,武则天不就叫武则天么?
错!武则天活着的时候,从来就没叫过这个名字,别人也不曾这样叫她。她死后,在很长的一段历史中,也没有人这么叫她。
武则天根本就不叫武则天。
有人说,因她是母亲杨氏生的第二个孩子,姐姐叫了“大囡(nān)”,她就叫个“二囡”,把乳名做了名字,没有正式的名儿。直到入宫之后,太宗赐名“武媚”,这才有了一个堂堂正正的名。
这个说法依据为何?不详。
就叫“武二囡”?很搞笑啊!这种说法大有解构主义的色彩,所以我觉得似乎是小说家言。
武家是世代官宦人家,到了父亲武士彟(yuē)这里,虽然*初时惨了点儿,挑担子去各村卖过豆腐,但他后来经营木材生意“因致大富”,是个唐朝的成功人士。《册府元龟》载:武士彟“才器详敏,少有大节,及长,深沉多大略。每读书,见扶主立忠之事,未尝不三复研寻,尝以慷慨扬名为志”。可见这是个知书识字、抱负不小的儒商,不可能仅用“二囡”这个名儿就把女儿给打发了。
武则天被赐名“武媚”之后,民间又叫她“武媚娘”,这算一个名儿。
太宗死后,武则天入感业寺做尼姑,曾有个法名叫“明空”,这也算一个名儿吧。
后来她当政,新创了十二个汉字(一说十九个),其中有一个,就是她为自己创立的新名“曌”。此字音“照”,取“日月悬空,普照大地”之义,其造字灵感无疑是来自她的那个法名。当今也有人说,武则天原名为“照”,后改为“曌”,但无证据,猜测而已。
武则天自我命名为“武曌”,这是她*应该流传于后世的名字。
但是,因为她闹过“武周革命”,后世很多人比较厌恶她,所造的新字没人沿用,她为自己取的名儿大家也不认可。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就简单地叫她“武后”,这和“王太后”、“李太后”其实并无区别,不过“后”而姓“武”,又能让人们谈论不休的,在她以后是绝无可能有了,所以不会产生歧义。
那么“则天”一名从何而来?原来,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大周革命”玩完了,儿子中宗复位,给她上了一个“则天大圣皇帝”的尊号。后来武则天死,有遗制嘱咐说,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这个谥号,就是“则天”的由来。“则天”是个啥意思?《论语》里说:“惟天为大,惟尧则之。”意思是:以天道为法则。
——这确实够大气!
至于“武则天”三字成为她老人家的名字,据天涯社区历史版主萧让说:“是近代才开始流行的,我很怀疑她是否会喜欢这样的称呼。”(萧让《武则天——女皇之路》)女皇当然不可能喜欢这名字。武则天,这与“朱洪武”、“孙大圣”似可比拟,好像有点儿调侃味道,却想不到,如今成了她法定的名字。
草民我以为:武则天在当今的历史书上不能叫自己的真实名字,其原因是皇民时代的“反篡逆观念”仍在发生潜作用。你仔细品吧,就是这问题。历史的荒诞,常见于这种细节之中。
那么,在武则天出生之后,到受赐“媚”名之前,有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呢?因资料缺乏,已很难考证了。
名字问题,大致也就如此了。关于她的出生地,史上也有异议。比较公认的一种,是说她出生在长安。而另一种说法,则说是出生在利州(今四川广元)。这都是根据她出生时父亲在哪里任职而推断的。
武士彟在长安当了五年的工部尚书,各种资料表明,武则天就生于这个时候,不可能再晚。之后武士彟赴扬州,不久又转调利州,都是任的军职。如果武则天是生于老爸在利州的任上,那就要比史料上记载的年龄起码少两岁以上了,因此出生在利州不大可能。武则天*初应该是光荣的首都居民。
关于她的出生年份,也有武德六年、七年和八年(623年、624年、625年)三种说法。我们不管那些了,取其大概就行。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武则天的籍贯为并州文水县(今山西文水县),老家就在县城北四公里外的南徐村,迄今村中仍存有武则天庙。
文水,这可是个出女英雄的地方。刘胡兰烈士的老家就在县城东十七公里处。
武则天对自己家族的这个发祥地相当认可,“革命”以后,曾改并州为“北都”,意为“龙兴之地”。她还仿效汉高祖,几度回老家去见父老,为故里百姓世代免赋税,唱了一回衣锦还乡的《大风歌》。
好了,武则天的基本情况就探讨到这里。下面我们来看,什么样的老爸,才能养育出这样一个惊世骇俗的女皇帝?
2.父亲投奔“义军”做了后勤部长
武则天的老爸究竟怎么样?我们先看看这个武氏家族。
魏晋以来,社会上渐渐形成了两大阶级——世代做官的和永远做不上官的,这就是所谓“世族”和“寒门”。武家是夹在中间的一个尴尬阶层——小公务员。
从武士彟往上数,五代祖宗都是幕僚、副职之类,离王、谢这样的豪门差得远,属于“小姓”,但也不是“寒”到了底的小老百姓。
武则天的爷爷武华,官职还挺体面,是隋朝的东都(洛阳)丞,可是几个儿子却一个当官的也没有,长子武士稜务农,二子武士逸在隋府军中当小兵,老三武士彟做的是木材生意。那时候的木材,有如今天的钢筋水泥,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建筑材料。
武士彟不过就是文水县的一位小商人,书也未见读得太多,但是他赶上了好时候。隋文帝晚年以后创业意志衰退,大兴土木,贪图享乐。武士彟看准机会,结交了不少负责搞工程的基层官员,一来二去就把生意做大了。史书上说他“家富于材,颇好交结”,应当是实。
他富起来以后,娶了一位退职军官的女儿相里氏为妻。从这个姓氏来看,可能是胡人之后。老岳父在武士彟的人生路上,还真起了点儿作用,把他推荐到鹰扬府做了“队正”。这是隋代府兵制里*小的一级军官,大概统领五十人,相当于连排长。
看来这位小商人,已经闻出了隋朝山雨欲来的气息,准备以军功谋前程了。
不过,他要是仅仅这么干,似乎上进的可能性也不大——没有记载表明他在打仗方面有奇才。他的发迹,后来唐朝人都知道,是因为攀上了李渊,为“从龙首义”人员之一,也就是成了开国元勋。
李渊的来头很大,出身关陇世家,世袭“唐公”。他还是隋朝的皇亲,是隋炀帝的表弟,从小在宫中长大。这样一个地位显赫的人,武士彟是怎么巴结上去的呢?
这其中,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在机遇,必然在自己,小人物的崛起往往都是如此吧。
说来话长,早在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炀帝的堂弟杨达和宰相杨素、宇文恺奉诏营建东都。这个项目可是大有油水,武士彟闻风而动,备了厚礼托了关系,终于见到了杨达。
武士彟这人面相憨厚,但谈吐却不俗。杨达一见之下,大为赞赏,不仅让武士彟做成了一笔大买卖,还把他引见给了一群高官朋友。这些人里面,就有殿前少监、卫尉少卿李渊。
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奉命到山西抓造反分子,在行军途中,到武士彟家住了一晚。武士彟有此奇遇,当然尽心伺候,两人就此结成了朋友。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任太原留守,就安排武士彟当了行军司铠,专管太原府的武器装备。
武士彟这一脚,就登上了李渊的“首义”之船,开始了他的后勤部长生涯。
这个时候的隋朝,已是火山爆发的前夕——乱象丛生了。隋炀帝征高丽失败,咽不下一口气,还要再征,在全国“广募骁勇,扫地为兵”。老百姓不愿意去送命,只好造反;军阀们也趁机起兵割据,这里那里地占地盘,爆发之势根本就捂不住了。
眼看隋朝气数将尽,皇亲李渊也有他的小算盘。他很想参与中原逐鹿,闹个乱世英雄干干,但又担心风险太大,所以只是悄悄地行事。
这一年,鹰扬府校尉刘武周出手了。他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自称太守,开仓赈贫,公开造反了,一下子就招兵万人。又派遣使者与突厥通好,挟外敌以自重。本来他这点儿乌合之众,在桑乾镇(今山西山阴南)已经被隋军困住了,但突厥派骑兵来救。刘武周反败为胜,趁势拿下了楼烦郡,还一举占了隋炀帝的行宫汾阳宫。
小军官终于把事情闹大了。突厥为了给隋朝添乱,便册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刘武周也自称皇帝,改元天兴,对雁门采取进击之态。
这时的李渊是坐镇太原的大员,有守土之责,于是就以防突厥、平定刘武周叛乱为名,招兵买马,广纳豪杰。
武士彟就是在这个时期,干了几件颇有胆略的事,说明他并不是单靠拍马屁改变自己命运的。
比较蹊跷的是:他虽是得到留守李渊引荐当了军需官的,但不知为何,却是副留守王威一党,而并非李渊死党。李渊后来起兵以及攻取关中,凡大事都没让他参与。武士彟之所以从龙有功,是因为在关键时刻掩护了李渊。
这就是他的眼光了。
李渊图谋不轨,让儿子“二郎”李世民与刘文静招兵,这引起了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的怀疑。这两个人还是忠于隋朝的,嗅觉也很灵敏:唐公莫非有异志?
王威对武士彟很信任,就直截了当问他:“唐公所募兵壮,尽付刘弘基、长孙顺德统管,我等不能干预,为何?”
武士彟知道来者不善,马上为李渊辩护:“所募新兵,素乏训练,今委以专人,乃治军之常法。且唐公为今之勋戚,受委重责,恐无暧昧之情。”
王威半信半疑,又提出:这刘弘基、长孙顺德两个家伙是什么玩意儿,都是征高丽的逃兵,应按律逮问。
武士彟又劝道:“此二人乃唐公之客,而非唐公族人,且曾为皇上侍卫。当此用人之际,启用也不妨。若按治二人,必使唐公不悦,实可堪忧!”
王威一向就畏惧李渊的威仪,听武士彟这么一说,就不敢动了。
另有留守司兵田德平也建议王威查查募兵的情况,也给武士彟劝止了。
事情一摆平,武士彟反手就将王威之言告诉李渊,使李渊有了防备。这是大功一件。
其次是武士彟曾力劝李渊起事,别再犹豫了。他假托听到空中“有称唐公为天子者”,又梦见“从高祖(李渊)乘马登天,俱以手扪日月”(《攀龙台碑》),还专门写了个报告递给李渊。
这些说法,极富魔幻色彩;这个风,煽得也很及时。于是“高祖大欢,益以自负”——你们说我行,我大概真的就行!
武士彟又将自己所撰的一部兵书献给李渊,其意自明。
李渊心里有数,只是说:“幸勿多言,事成之后,当同富贵耳!”
这两件事,一实一虚,都是特殊时期的大功劳,非一般胆识所能及。
因此我一向认为,对小人物来说,拍马也许是必要的,但绝不是万能的。关键时刻,也真得提着脑袋干!历史决不可能给小人物太多取巧的机会。
烽火连天日,正是蛟龙出水时。这一年的五月,李渊心痒难忍,终于起兵反隋,自称“大将军”,先就杀掉了嗅觉灵敏的王威和高君雅。
武士彟有此一功,也就成了大将军麾下的中郎将兼司铠参军,管的还是军帐与兵器。从此一路从龙,直到进了长安。
武士彟忠心耿耿,李渊也投桃报李,不断给这位后勤部长加官,说是“尝礼我,故酬以官。”(《新唐书》)你曾经以礼待我,我就给你官做。两人的关系倒也简单。
武德元年(618年),隋炀帝被困江都,死于宇文化及之手,把大好江山彻底玩完。李渊见这下子万无一失了,就建唐称帝,要过一把皇帝瘾了。坐了龙廷就要论功行赏,武士彟便以二等开国功臣得授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封太原郡公,不久又升工部尚书、加封“应国公”。世袭国公,这可是仅次于郡王的大贵族了。
武士彟的发迹,除了乱世这个机遇外,看准机会、看准人是个首要的因素。其次,也是因为极有胆量。那时天下的建筑材料商想必有很多,但能当上贵族的怕不多。
他的这个素质,我看是明显地遗传给了武则天,父女两人是太相像了,此为后话。
但是武士彟的老伴、汾阳相里氏可没有什么福气,连一品夫人的荣华都没享受到。相里氏给武家生了四个儿子,死了两个。没多久,自己也病亡了。武士彟身在军职,又是个工作狂,妻儿病殁也无暇顾及,唯哀悼而已。李渊得知后大为感动,下敕说:“此人忠节有余。去年儿夭,今日妇亡,相去非远,未尝言及。遗身殉国,举无与比。”(《册府元龟》)干部要是都这样就好了!于是,他亲自为武士彟挑选续弦。
新的老伴不是别人,正是武士彟的大恩人杨达之女。杨达早在随从隋炀帝征高丽的时候,就已死在半道上了。这位杨氏女,大概有恋父情结,从那以后就从佛诵经,为父亲追福,很是另类。
据说,杨氏自幼不习女红,专爱读诗习礼,平时也好煮酒论史什么的。曾经写过一幅箴言,云:“当使恶无闻于九族,善有布于四方。”写好后也不示人,而是藏在了墙壁间,翻修房子的时候才被工匠发现。杨达看了大为感叹,认定了她是“隆家之女”——我们家发达就靠你了!
或许是因这期望太高了,要不就是素质太好了,杨氏竟一直找不到合适的配偶,耽误了大好年华。等到李渊把她撮合给武士彟的时候,她已经四十五岁左右了。这个年龄是个什么概念?唐代女子结婚,年纪在十三至十八,到二十岁就算是老姑娘了。可见这武杨婚配,是典型的黄昏恋了。
这位独特的“老太太”,就是武则天的母亲!
伟人真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啊!
李渊就看好这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他对武士彟说,杨达“有女贤明,可以辅德”,绝对没错!他还亲自充当主婚人,下令婚礼费用由官家报销。这场盛大婚礼的时间,约在武德五年(622年)前后。
杨氏虽然蹉跎了多年,生育能力还不错,婚后一年多,就给武家生了**位“千金”,就是后来嫁给了贺兰越石的韩国夫人。武德七年(624年)左右,又在京城长安生下第二位“千金”。
这个“二囡”,就是武则天。
此后,又生了幺女,长大后嫁的是郭孝慎。
一窝雏凤呀!
说到这个老凤杨氏,她才是货真价实的贵族。其家族为“宏农杨氏”,关中的六大姓之一,世代豪门,相当于南方的王、谢家族,连李渊的那个陇西李氏都不能与之相比。杨氏这一门,和隋文帝杨坚是同宗。其父杨达,历任隋朝尚书、纳言(侍中),后来又封了遂宁公。纳言这个官儿,是门下省的首长。北朝历来政出门下省,那就等于是宰相了,居万人之上。不知这杨达还想指望女儿把这个家族“隆”到什么高度?难道他预感到女儿会生个皇帝出来?
武士彟这个文水县的土著,能攀上显赫的宏农杨氏,完全因为他是新朝新贵,功名和身份都还过得去。婚后,两人恩爱自不必说。
武二囡出生不久,武德八年(625年)八月,武士彟奉调扬州,为大都督府长史。
这一调动来得很突然,原因是有人诬告扬州都督、赵郡王李孝恭谋反。这个李孝恭是李渊的堂侄,极能打仗,在建唐过程中累建战功。一年前,就在扬州这个地方,灭了农民起义军领袖辅公祐。李渊就在扬州设立了都督府,让他担任大都督,还委派了名将李靖做他的副手,任都督府长史。按照当时习惯,其治所(办公大楼)不在扬州,而在丹阳(今南京市)。
这年,边境不安,突厥入寇。李靖奉命与秦王李世民一起带兵去征讨,给调走了。扬州都督府就剩了一个李孝恭。李孝恭仅仅能打仗,治理民生很不在行。扬州地方屡经战乱,亟待恢复,他却贪图享乐,大建豪宅,闹得民不聊生。
事情闹过了头,有人就告了他一状。由于李渊本人就是拥兵而谋反的,对这个问题比较敏感,立刻把李孝恭召回京,投入大狱审查。另派了武士彟去接替李靖做扬州长史,也就是扬州的地方军政副职。
扬州地面那时还很不安定,杨氏又刚刚生育,随行不便,于是武士彟就一人去上了任。武士彟到了扬州,显示出他居然还有很高明的地方官才能。
对扰乱治安的那些犯罪分子,他软硬兼施,“抚之以诚恕,经之以权略”。也就是,既以诚恳态度来安抚,也用一些手段来摆平,很快就建成了“平安扬州”。为了便于治理,他还把扬州的治所迁到广陵(今扬州市),从此这地方才专有扬州之名,在此以前是把现南京一带也叫做扬州的。
……
清秋子,祖籍江苏宜兴,早年曾下乡插队八年。
多栖作家,一手创制社会情感小说,一手书写历史长卷,已出版:《明朝出了个张居正》、《魏忠贤:八千女鬼闹明朝》、《我是北京地老鼠》等。曾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奖。
本书所据即为台北联经版,全书未作任何删改,只是将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另外增加了几十幅珍贵的历史照片,照片说明中的人名与
蒋介石心传之蓝鲸行动之谜-美蒋斗争秘史 本书特色 “蓝鲸行动”——这样一个平和的行动名称,背后却隐藏着无限的杀意...
武则天演义:良相辅国一代女皇 本书特色 ★《武则天演义》主要是透过武后掌国时期,一代名臣狄仁杰对大唐四大奇案的断案的故事,来反映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也间接铺叙...
孔尚任志-齐鲁诸子名家志 目录 总序编纂说明概述**篇生平活动**章入仕之前**节有志于学第二节石门隐居第三节修谱撰志第四节御前讲经第二章仕宦十六年**节京都国...
抗战爆发后,高宗武接受蒋介石的指派,辞去外交部职务,在香港以日本问题研究所为掩护,负责对日情报工作。但是在这段时间,他一
往事重温-叶君健和苑茵的人生曲 内容简介 本书副题是“叶君健和苑茵的人生曲”。叶君健的遗孀苑茵,退休前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中国文史馆馆员,她85岁时开始撰写回忆...
秦始皇传 本书特色张分田编著的《秦始皇传(精)》利用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多视角、多角度地再现了一个有“个性”的秦始皇;在客观介绍秦始皇的一生,品评他的功过得失时...
《苏东坡传》内容简介:苏东坡虽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他终不改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
《统治阶级(《政治科学原理》)》内容简介:作为意大利保守主义政治学的奠基之作,莫斯卡在《统治阶级》中指出,任何社会中都存在
张弼士研究专辑 内容简介 近年来,在北京、广东、江苏等地,出现了研究张弼士的热潮,并成立专门研究机构,确定研究课题,举办研讨会,撰写了不少学术论文,在这样的背景...
《我和芭蕾》中谭元元把几十年的从艺心得化为文字,讲述了与芭蕾相伴的点点滴滴。芭蕾的苦只有亲身体会才能完全懂得,尽管谭元元
切.格瓦拉-卡斯特罗的回忆 本书特色 *了解格瓦拉的人,非卡斯特罗莫属。卡斯特罗是格瓦拉*亲密的战友,他们并肩作战,一同出生入死。卡斯特罗回忆了他们之间不同寻常...
我的祖父马连良-(附赠碟) 本书特色 重现京剧大师马连良轰轰烈烈的艺术成就,坎坎坷坷的生活历程,附赠碟:马连良经典唱段。自有清三百年以来直至今天,从整个民族文化...
1927-1942-晚年陈独秀 内容简介 当前,陈独秀研究已经成为党史和中国现代史研究的一个热点。学术界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开展了广泛的争鸣。本书是一部关于陈独秀的...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内容简介:自传《我生活的故事》+励志名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与社会名流的百余封信件,完整再现
清流远去-文化名人的背景 本书特色 《清流远去:文化名人的背景》为作者“文化名人背影”系列之一,素描了李瑞清、蔡元培、史量才、王福庵、马君武、王世襄、苏雪林、顾...
花开花落-历史边缘的知识女性 本书特色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女性作家蔚然成风,名家辈出,确是名媛“制作”。这是那个时代的标签。本书写到的凌叔华、陆小曼、林徽因、冰...
《加西亚•马尔克斯传》(GabrielGarcíaMárquez:ALife)是公认的迄今为止最优秀的马尔克斯传记,也是马尔克斯唯一正式授权的官方传
元圣周公全传 本书特色 该书遵循传记体的特征,从周公出生写起,按周公生平事迹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展示了周公波澜壮阔的一生和辉煌无比的业绩。对周公所提出的“敬德保民...
人类群星闪耀时 本书特色 “拿破仑、歌德、托尔斯泰、列宁、陀思妥耶夫斯基” 照亮人类文明天空璀星的传记 高尔基、弗洛伊德、和菜头、高晓松等推荐人类群星闪耀时 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