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批评

媒介批评

作者:蒋原伦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8-04-01

评分:5分

ISBN:9787303091614

所属分类:人文社科

书刊介绍

媒介批评 节选

语与街道之中的游荡者
一论瓦尔特·本雅明
话语丛林中的冒险
汉娜·阿伦特与苏珊·桑塔格——这两位20世纪*重要的女知识分
子——不约而同地盛赞瓦尔特·本雅明为“欧洲*后的知识分子”。阿伦
特借用了本雅明的“启明”概念,认为黑暗时代中知识分子的存在即是一
种启明,哪怕这只是微弱的光亮。阿伦特写道:“即便是*黑暗的时代中,
我们也有权去期待一种启明,这种启明并不来自理论和概念,而更多地来
自一种不确定的、闪烁而又经常很微弱的光亮。”①而桑塔格则借助本雅明
的“自我诊断”,呼应了阿伦特的观点,称他是折射光芒的行星,尽管那
是忧郁的星球,但却正好符合那种启明所需的光亮(不确定性、闪烁的、
微弱的)。②
看上去这两段并非出自同一人之手的引文之间,充满了内在的逻辑联
系。这样的巧合本身就是本雅明式的。本雅明曾经表示,他希望全部用看
似没有关联的“引文”来完成一篇作品。这个理想虽未真正实现过,但
“引文”在本雅明的写作中确实有着特别的意义。
引文“就像路旁跳出来的强盗一样,手拿武器,掠走了闲逛者的信
念”。①本雅明之所以如此看待“引文”,无非是出于三个原因:其一,他
文章中的引文就好比偷袭而来的强盗,出乎意料且趁人不备。视反对学院
式论文为己任的本雅明,始终在寻找一种学术话语的言说突破口。因而,
对于“引文”的使用,在学院派那里有相对单一的功能:论证功能,以及
夹带着不入流学者的凑字数与掉书袋等学院陈腐气的弊病。然而,在本雅
明这里,除了“引文”的论证功能外,他更注重“引文”所引发的“路旁
跳出来的强盗一样”的“震惊效果”(shock effect)。“震惊”正是本雅明
美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显然,这种带有明显风格化与美学倾向的学术话
语,是学院式论文所不具备的。“引文”犹如强盗般的突如其来,既产生
了论文预期的独特风格,也将本雅明与学院体制划清了界线。当本雅明打
算以《德国悲剧的起源》申请大学教授资格的同时,他就预料到与学院体
制存在着严重隔阂,并有了放弃的念头。
比较两种不同话语风格的“引文”,“震惊效果”的有无取决于一个至
关重要的特性:“引文”是否拥有自主性。这也是本雅明重视“引文”的
第二个原因。在本雅明看来,引文是“强盗”。“强盗”首先意味着其是自
主的,他一般不受制于他人,相反,他常常控制着他人的意志。换言之,
不同于学院派视“引文”为工具,本雅明赋予“引文”以生命——独立自
主,不顺从作者意志,甚至可能违背作者从而“掠走他的信念”。
“震惊效果”和独立自主还必须依赖于第三个原因,“引文”强有力
地——“手拿武器”——插入“正文”,在看似偶然的地方窜出零星的具
有碎片性质的思想结晶。对于本雅明而言,如果“引文”不具有“挑衅
性”与“冒犯性”,那么它也将毫无意义。②阿伦特对本雅明独特的“引
文”艺术给予颇高的评价:在这种“思想的碎片”形式里,“引文”获得
双重任务,一方面它要以“超验的力量”打断现时之流;另一方面,它要
凝神关注其自身正在呈现的东西。③
这样风格的“引文”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本雅明的所谓“收
藏家”身份。在他的回忆性文章与日记《1900年前后的柏林童年》《柏林
纪事》与《莫斯科日记》中,他通过回忆来指向业已消失的物象。回忆,
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收藏,是普鲁斯特式的关于过去时间的诗性记忆的收
藏。种种收藏品反复在本雅明的记忆中浮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童年玩
具。玩具是关于童年的诗性记忆的储蓄罐,它就如同普鲁斯特在《追忆似
水年华》中提到的玛德兰蛋糕一样。在本雅明看来,“在*高的意义上,
一个‘收藏者’的态度,就是继承人的态度。所有权是一种*深刻的关
系,借此人们拥有物品”。①收藏品的特性即在于,它原本并非为我所有,
物的关系是依靠继承而获得的,收藏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