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因证治

脉因证治

作者:朱丹溪

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2008-04-01

评分:5分

ISBN:9787537731485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脉因证治 节选

br /> 余自归里后,杜门不与世事接,先太宜人病痰饮,延叶眉
寿治,历四年弗痊。而眉寿谓为痼疾难效,因遍览方书,颇会
其旨,拣方以治,不一年而瘳,后遂旁搜博采,穷幽极渺,而
于长沙河间东垣子和丹溪诸书尤三致意焉。窃尝谓医之有长
沙,时中之圣也。而四家并峙,犹清任和之各成其圣,偏焉而
至者也,学不从此参究。犹航断港绝潢以望至于海也。其能之
乎?但四家自河间东垣而外,子和文多缺略,未为全书。丹溪
著作类出门人记载,惟闻脉因证治一书简而赅(原为该),约而
尽。学者循是而窥长沙,如得其与楫,沿而不止,固自不可
量也,而流传绝少,历三十年未获一觏,心常怏怏,岁乙未,
客有持来示余,欲广诸同好,亟请付梓,不禁欣感交集,以为
一线灵光,忽然涌现,真为桑榆之幸。因不辞而为之序以弁其
首。
乾隆乙未仲夏吴趋缪遵义书于芝田山房

劳极
劳者,神不宁也。
肝劳实热,关格牢涩,闭塞不通,毛悴色天,肝劳虚寒,
口苦关节疼痛,筋挛缩烦闷。心劳实热,口舌生疮,大便闭
塞,心满痛小腹热,心劳虚寒,惊悸恍惚多忘,梦寐惊魇,神
志不定。脾劳实热,四肢不和,五脏乖戾,胀满肩息,气急不
安,脾劳虚寒。气胀满咽,食不下通,噫宿食臭。肺劳实热,
气喘鼻胀,面目苦肿,肺劳虚寒,心腹冷气,气逆游气,胸胁
气满,从胁达背痛,呕逆虚乏。肾劳实热,小腹胀满,小便赤
黄,末有余沥数少,茎中痛,阴囊生疮,肾劳虚寒,恐虑失
志,伤精嘘吸,短气,遗泄白浊,小便赤黄,阴下湿痒,腰脊
如折,颜色枯悴。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
思则脾劳。预事而优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
极者,穷极无所养也。
筋实,痛疼,不嗜饮食,饮食则,则胁下痛阴引背及肩
不可转动。气实,喘息冲胸,常欲自恚,心腹满痛,内外有
热,烦呕不安,甚则呕血,气短乏不欲食,口燥咽干。气虚,
皮毛焦,津液不通,力乏腹胀,甚则喘息气短息塞,昼差夜
甚。精实,目视不明,齿焦发落。形衰,通身虚热,甚则胸中
病痛,烦闷泄精。精虚,虺赢惊悸,梦泄遗沥,小便白浊,甚
则茎弱核彻,小腹里急。骨实热耳鸣,面色焦枯,隐曲膀胱不
通,牙脑苦痛,手足酸疼,大小便闭。骨虚,面肿垢黑,脊痛
不能久立。气衰,发落齿槁,腰背相引痛,甚则喜唾不了。
烦热
内热曰烦,外热日热。
身不觉热,头目昏痛,口干咽燥不渴,清清不寐,皆虚烦
也,平人自汗,小便频并,遗泄白浊,皆忧烦过度,大病虚后
烦闷,谓之心虚烦闷。
古今录验五蒸汤治五蒸病。
甘草一两炙,参、知母、黄芩各二两,苓、熟地、葛根各三
两,竹叶二把,石膏五两碎,粳米二合。
上(原为右)9□,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为三服,亦
可以先煎小麦水乃煎药,忌海藻菘菜芜夷大酢。
实热,黄芩、黄檗、连气也、大黄血也。
虚热,乌梅、秦艽、.柴胡气也、青蒿、蛤蚧、鳖甲、小
麦、丹皮血也。
肺鼻干,乌梅、天冬、麦冬、柴菀。皮舌白唾血,桑白皮、
石膏,肤昏昧嗜睡,牡丹皮,气遍身虚热喘促鼻干,参、黄芩,
栀子。大肠鼻右孔干痛,大黄、芒硝。脉唾白浪语脉络溢脉缓急不
调,生地黄、当归。
心舌干,生地、黄连。血发焦,。地黄、归、桂心、童便。
小肠下唇焦,赤茯苓、木通、生地。
脾唇焦,芍药、木瓜、苦参。肉食无味而呕烦躁甚不安,白
芍药,胃舌下痛,石膏、粳米、大黄、芒硝、葛根。
肝眼黑,川芎、归、前胡。筋甲焦,川芎、归。胆眼白失
色,柴胡、栝婪。三焦乍热乍寒,石膏、竹叶。
肾两耳焦,生地、石膏、知母、寒水石。脑头眩闷热,地
黄、防风、羌活。髓髓沸骨中骨热,天冬、当归、地黄,骨齿黑
腰痛足逆,鳖甲、地骨皮、牡丹皮、归、生地黄。肉肢细肤肿府
藏俱热,石膏、黄檗。胞小便赤黄,泽泻、茯苓、滑石、生地、
沉香。膀胱左耳焦,苓、滑石、泽泻。
外有胸中烦热,肝中寒烦闷,肝中风酒疸,中暑中风湿,
心痹脾痹,肝虚寒精实。五心烦热,小肠热,心虚热。足下
热,酒疸女劳疸。日晡热如疸。
劳瘵
【脉】虚。
【因】痰与血病。
【证】其病俗名传尸,虽多种不同,其病与前人相似,大
略令人寒热盗汗,梦与鬼交,遗泄白浊,发干而耸,或腹中有
块,或脑后两边有小核数个,或聚或散,沉沉默默,咳嗽痰
涎,或咯脓血,如肺痿肺痈状,或腹下利,赢瘦困乏,不自胜
持,虽不同证,其根多有虫啮心肺一也。
【治】青蒿一斗半、童便三斗,文武火熬至七分,去蒿,
再熬至一升,入猪胆汁七个、辰砂、槟榔末,再熬数沸,以甘
草末收之。
治虚劳痰,四物汤,竹沥,姜汁,便,或加参、术。
三拗汤治传尸劳瘵,寒热交攻,久嗽咯血赢瘦,先服此
方,后服莲心散,万无一失。
麻黄,生甘草,杏仁不去皮尖炙。
姜枣煎服,痰清则止。
莲心散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