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们同在
——《家藏四库丛书》序
毛佩琦
国学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因
此,国学不仅包括数千年来积累流传下来的经典,比如“四书五经”、《(老
子)》、《(庄子)》、《(孙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也包含研究中国
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娱乐方式的各种学问。广而言之,
国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文献,也包括实物;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
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我国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音乐、绘
画、医药、戏曲等等。
国学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学问。上面说的从“四书五经”到唐
诗、宋词就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近代以来,国学的研究范围还
在不断地扩大,比如,敦煌学、甲骨学,是随着有关文物的出土而兴起
的;比如红学,是随着文学理论和学术风气的发展变化而兴起和发展的。
随着时间推移和学术进步,必将有更多的学问被纳入国学研究的范围。
数千年来,中国人作学问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比如思想
理论、史学理论、文学理论,以及训诂学、考据学、音韵学等等。但这
些理论和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在史学研究领域,由于地下文
物的出土,王国维等人提出了所谓以地下文物与传世文献相补充互证的
二重证据法。近代以来,西风劲吹。国人主动借鉴西方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中国学问,王国维借鉴尼采的哲学等研究中国的文学戏剧,胡适以
杜威的实验主义研究中国的“国故”。国学从来没有拒绝外国学问的介
入,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改造,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学、因明学;自
明朝末年西学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天文学、数学等就已经融入了西学的
因素。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后,不少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历史
文化,它们当然也是国学的一部分。因此,国学又是开放的、随时代而
进步的。那么,当今我们研究、振兴国学,不允许也不应该倒退,不允
许也不应该僵化。
然而,国学又是与西学明显区分的。国学是西学的对应物,是与西
学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在近代,西学挟船坚炮利强势进入中国之后,
中国人还视自我,对于中国固有之学问出现了中学、国故学、国粹、国
学这样的名称。面对帝国主义的强大,中国人自愧不如,一方面拼命学
习引进西学,另一方面就是拼命地贬低、抛弃国学。虽然也有一些人,
如张之洞为保护中华文化之根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胡
适,提出“整理国故”,以“再造文明”、“建立民族自信心”,但其声音
终被时代所淹没。国学一再被严重曲解和轻视,以致造成了中国历史文
化的大断裂。也许,这一历史过程是必然的。但回顾过去,中国在走向
独立富强的过程中,国学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太惨重了。
新中国成立,饱受屈辱的中国人从此站立了起来,民族自信心大大
加强,但没有能够及时认识到国学在新时代的重要性,甚至仅存的一点
点国学遗产也进一步成为被抛弃的对象。在全面批判全盘西化的同时,
却走向全面西化。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走向富强的国人终于猛醒,保
护和振兴国学逐渐成为全民的共识。一个强大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国家,必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伟大的民族文化。中国人,从学术界到普
通百姓,都在重新发现国学的现代价值。同时,在走向全球化的进程中,
东西方各国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中国学问,中国的一切都在被重新评
价。中国不仅为了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而且,
中国也面临着以优秀的中华文化向全人类类贡献智慧的责任和机会。
那么,这套国学丛书编纂就是可喜的,编纂者的初衷和努力就是可
敬的。希望这套丛书能发挥点滴作用,如同涓涓细流与千百万有志者的
努力一道汇成大潮,去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为序。
2007年11月22日于北七家村
图文配合,三百余幅精
美古版画,与文章一脉
贯通。
选字注音,将生僻字读
音一一标注,保障读者
顺畅阅读。
题解注释,阐释文章主
要观点,打破内容的神
秘厚重。
我常怪中国的思想中,杂家*有势力。如春
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极端力行的墨,虚寂无
为的老,都是各树一帜,思想上的分野是很清楚
的。等到战国收场的时候,却有《吕氏春秋》出
现,混合各派,成为一个一杂家一。
●●罗家伦个《文化随笔》
此书经二千年无残缺,无窜乱,且有高诱之佳注,
实古书中之*完好而易读者。
●●梁任公《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吕氏春秋》虽是宾客合纂的书,然其中颇有特
别注重的中心思想。组织虽不严密,条理虽不很
分明,然而我们细读此书,不能不承认他代表一
个有意综合的思想系统。
●●胡适《读吕氏春秋》
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
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
论、十二纪,二十万言,以为备天下万物古今之
事,号日《吕氏春秋》。布成阳市门,悬千金其
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
从书推荐人
●●序言作者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博
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
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
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吴晗研究
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明史、社会生活史、文
化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明成祖史论》、《明清
行政管理制度》、《中国明代政治史》,主编有
《岁月河山图说中国历史》、《中国社会通
史.明代卷》等。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
讲明史、七解《中庸》,影响广泛。
何谓家藏四库
《四库全书》编定于清乾隆四十三年,共收中华典籍
3461种。如此浩瀚典籍仅分经儒家经典、史各类史
书、子百家著述、集名家诗文四类。其后,四
库之名既具有中华经典集成的寓意,同时也具有古代图
书分类的含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华经典所蕴含的智慧,越来越为
世人瞩目。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热播足以证明这一
点。丛书策划者为了消除今人阅读古代文言经典的艰涩,
力求使用时人容易读懂的版画图示和读解心得的方式,让
渎者充分汲取古人成功的养分,使圣贤的智慧真正进入寻
常百姓家。所以丛书得名家藏四库。
主编简介
沈锡瞵,
福建诏安县人。
1964年8月毕业
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为古典文献
专业首届毕业生,在中华书局从
事编辑出版工作四十年。曾任国
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
室
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问题 本书特色 普列汉诺夫专著的《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问题》一般公认是世界哲学名著,事实上也是历史学名著,确切些说,是历史唯物主义名...
道德经(阅读无障碍本) 本书特色 古典名著犹如世代相传的火种,它亮了人类的智慧和情感。古典名著阅读无障碍本,是通过我们对古典名著的解读、注音、注释、翻译等,让广...
牟宗三哲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第十二辑 本书特色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为复兴中国哲学研究,主办了双语学术刊物《中国哲学与文化》。本书为第十二...
《圆觉经》是唐代华严宗奉习的一部重要经典。它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由唐代佛陀多罗译出。经中以佛应文殊师利
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论 本书特色 汪盛玉编著的《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论》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成果。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相关经典论述为依据,运用历史和...
墨子还原 内容简介 杨义1946年生,广东省电白县人。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文学...
改变人生的哲学教室 本书特色 日本2010年度畅销书,受关注度直逼1q84史上**本哲学心灵励志书像读小说一样读懂人生专门写给未来10年社会精英的人生励志书改变...
我写作本书有两个目的:一是用它来填补当代哲学文献中长期存在的空白。马克斯·舍勒(1874—1928)德语版的著作全集最近刚刚编辑完
社会行为结构 本书特色 《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是当代社会科学的经典著作,社会学结构功能学派的巅峰之作。社会行为结构 内容简介 《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是当代社会科...
儒教与现代思潮 内容简介 本书注重探讨了中国儒教与现代之民主主义、功利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平和主义之区别。论证深刻、条理清晰,对人们研究儒教文化与现代思潮...
哲学科学常识 本书特色 一本像惊险小说一样刺激、好看的哲学著作哲学一开始是要寻求真理,理解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哲学理论的“道理“从常识(或常情)而来,并对它们加...
伦理学-世纪文库 内容简介 这是朋霍费尔未被囚禁前所经营的毕生代表著作,因战乱而未能完成,现有的版本是朋霍费尔的友人Bethge于1949年编辑出版的,从20世...
张君劢儒学著作集-儒学哲学之复兴 本书特色 本书收集了张君励在20世纪50——70年代发表的关于儒家哲学复兴的文章十篇。行文中对儒家文化传统与源于希腊罗马的西方...
本书所谓“新儒家”,乃相对于先秦原创性儒家而言,是指生发流变于中唐韩愈以迄晚清曾国藩间大约一千年之久的儒学新思潮。作者审
周易 本书特色 《周易》是我国*古老的典籍之一,据称是由伏羲、周文王、孔子等数位儒家圣人加工而成的。《周易》主要由《易经》与《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分为卦、...
“问题”的哲学研究 本书特色 在西方哲学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维特根斯坦在英国剑桥大学哲学系师从大哲学家穆尔。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本书特色 《逻辑新引》作为一部通俗逻辑学著作,是殷海光先生多年从事逻辑教学与研究的结晶。本书以独创性的对话体裁,使逻辑初学者免于枯燥无味...
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第九版 本书特色 文森特·鲁吉罗著的《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第9版)》有三大部分:**部分是“背景”,它将帮你理解像个性、批判的思考、...
朱光潜谈美 本书特色 朱光潜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也是蜚声国际的教育家、翻译家和文艺理论家。在《朱光潜谈美》中,作者以明白晓畅的文字探讨美的范畴、...
《劳特利奇哲学史》第三卷专门讨论中世纪哲学,它考虑阿拉伯、犹太和拉丁哲学的丰富传统,这个传统在9世纪开始兴盛,在使用拉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