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们同在
——《家藏四库丛书》序
毛佩琦
国学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因
此,国学不仅包括数千年来积累流传下来的经典,比如“四书五经”、《(老
子)》、《(庄子)》、《(孙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也包含研究中国
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娱乐方式的各种学问。广而言之,
国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文献,也包括实物;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
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我国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音乐、绘
画、医药、戏曲等等。
国学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学问。上面说的从“四书五经”到唐
诗、宋词就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近代以来,国学的研究范围还
在不断地扩大,比如,敦煌学、甲骨学,是随着有关文物的出土而兴起
的;比如红学,是随着文学理论和学术风气的发展变化而兴起和发展的。
随着时间推移和学术进步,必将有更多的学问被纳入国学研究的范围。
数千年来,中国人作学问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比如思想
理论、史学理论、文学理论,以及训诂学、考据学、音韵学等等。但这
些理论和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在史学研究领域,由于地下文
物的出土,王国维等人提出了所谓以地下文物与传世文献相补充互证的
二重证据法。近代以来,西风劲吹。国人主动借鉴西方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中国学问,王国维借鉴尼采的哲学等研究中国的文学戏剧,胡适以
杜威的实验主义研究中国的“国故”。国学从来没有拒绝外国学问的介
入,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改造,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学、因明学;自
明朝末年西学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天文学、数学等就已经融入了西学的
因素。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后,不少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历史
文化,它们当然也是国学的一部分。因此,国学又是开放的、随时代而
进步的。那么,当今我们研究、振兴国学,不允许也不应该倒退,不允
许也不应该僵化。
然而,国学又是与西学明显区分的。国学是西学的对应物,是与西
学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在近代,西学挟船坚炮利强势进入中国之后,
中国人还视自我,对于中国固有之学问出现了中学、国故学、国粹、国
学这样的名称。面对帝国主义的强大,中国人自愧不如,一方面拼命学
习引进西学,另一方面就是拼命地贬低、抛弃国学。虽然也有一些人,
如张之洞为保护中华文化之根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胡
适,提出“整理国故”,以“再造文明”、“建立民族自信心”,但其声音
终被时代所淹没。国学一再被严重曲解和轻视,以致造成了中国历史文
化的大断裂。也许,这一历史过程是必然的。但回顾过去,中国在走向
独立富强的过程中,国学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太惨重了。
新中国成立,饱受屈辱的中国人从此站立了起来,民族自信心大大
加强,但没有能够及时认识到国学在新时代的重要性,甚至仅存的一点
点国学遗产也进一步成为被抛弃的对象。在全面批判全盘西化的同时,
却走向全面西化。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走向富强的国人终于猛醒,保
护和振兴国学逐渐成为全民的共识。一个强大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国家,必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伟大的民族文化。中国人,从学术界到普
通百姓,都在重新发现国学的现代价值。同时,在走向全球化的进程中,
东西方各国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中国学问,中国的一切都在被重新评
价。中国不仅为了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而且,
中国也面临着以优秀的中华文化向全人类类贡献智慧的责任和机会。
那么,这套国学丛书编纂就是可喜的,编纂者的初衷和努力就是可
敬的。希望这套丛书能发挥点滴作用,如同涓涓细流与千百万有志者的
努力一道汇成大潮,去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为序。
2007年11月22日于北七家村
图文配合,三百余幅精
美古版画,与文章一脉
贯通。
选字注音,将生僻字读
音一一标注,保障读者
顺畅阅读。
题解注释,阐释文章主
要观点,打破内容的神
秘厚重。
我常怪中国的思想中,杂家*有势力。如春
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极端力行的墨,虚寂无
为的老,都是各树一帜,思想上的分野是很清楚
的。等到战国收场的时候,却有《吕氏春秋》出
现,混合各派,成为一个一杂家一。
●●罗家伦个《文化随笔》
此书经二千年无残缺,无窜乱,且有高诱之佳注,
实古书中之*完好而易读者。
●●梁任公《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吕氏春秋》虽是宾客合纂的书,然其中颇有特
别注重的中心思想。组织虽不严密,条理虽不很
分明,然而我们细读此书,不能不承认他代表一
个有意综合的思想系统。
●●胡适《读吕氏春秋》
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
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
论、十二纪,二十万言,以为备天下万物古今之
事,号日《吕氏春秋》。布成阳市门,悬千金其
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
从书推荐人
●●序言作者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博
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
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
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吴晗研究
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明史、社会生活史、文
化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明成祖史论》、《明清
行政管理制度》、《中国明代政治史》,主编有
《岁月河山图说中国历史》、《中国社会通
史.明代卷》等。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
讲明史、七解《中庸》,影响广泛。
何谓家藏四库
《四库全书》编定于清乾隆四十三年,共收中华典籍
3461种。如此浩瀚典籍仅分经儒家经典、史各类史
书、子百家著述、集名家诗文四类。其后,四
库之名既具有中华经典集成的寓意,同时也具有古代图
书分类的含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华经典所蕴含的智慧,越来越为
世人瞩目。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热播足以证明这一
点。丛书策划者为了消除今人阅读古代文言经典的艰涩,
力求使用时人容易读懂的版画图示和读解心得的方式,让
渎者充分汲取古人成功的养分,使圣贤的智慧真正进入寻
常百姓家。所以丛书得名家藏四库。
主编简介
沈锡瞵,
福建诏安县人。
1964年8月毕业
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为古典文献
专业首届毕业生,在中华书局从
事编辑出版工作四十年。曾任国
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
室
B立地成佛 内容简介 寓言故事是佛学中的精华,这些故事看似琐碎,实则蕴含丰富的哲理,是人类思想取之不尽的营养库。本书从佛经成千上万个故事中选择了100则*...
生活中的逻辑学 本书特色 《生活中的逻辑学》一书主要是从社会生活中选取成功与失误的许多典型事例,进行逻辑分析,用具体事例说明逻辑推理的无穷妙用,深入浅出地教会我...
写给中学生的伦理学 本书特色 《写给中学生的伦理学》是一部写给中学生阅读的伦理学普及书。作者潜心思考、研究伦理学基本问题几十年,并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为了面向中...
国学常识 本书特色 曹伯韩先生的《国学常识》是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国学入门读物。作者以浅显流畅的文字,对中国的语言文字、哲学、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及其代表性的学...
沉思录 本书特色 《沉思录》是由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主要...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序言和导论中对其理念的规定 本书特色 维尔纳·马克思的这本研究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学术著作篇幅不大,但学术意义被国际黑格尔研究界公认为...
戴震与章学诚是清代学术史与思想史上两大高峰,他们的出现,在作者看来代表了清代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是儒家学术思想由“尊德性
诸子概论 本书特色 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黄金时期。十余派学者带着各不相同的思想活跃在这个时代;他们彼此论战,同时吸取对方理论中的...
魏晋玄学论稿-(增订版) 本书特色 《魏晋玄学论稿(增订版)》是作者汤用彤有关魏晋玄学的主要著述。除去《魏晋玄学论稿》,还收有《魏晋玄学讲课提纲》和《魏晋玄学听...
作者广泛征引现有文献,考察了宋元时代俗文学作品包括话本小说和杂剧戏文与佛教文学,主要是部派佛教文学作品在语言词汇、内容母
《古石斋书坊》大家智慧系列文丛:叔本华的智慧 本书特色 在本书中,他从广泛的人性角度入手,分别对人们自身的所有、地位及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给予了细致入微的阐述。《...
华严经译注 本书特色 高振农译注的《华严经译注》是一部发挥十方成佛思想的佛经。它提出的十方成佛和成佛必须经过种种十法阶次修行等理论,是该经的核心思想,这对后来大...
《韩非子新校注(全2册)》是《韩非子》的校注本,它选择精良的版本加以校勘,以汇集前人注释成果和体现当代学术水准为主。撰者在阐
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 内容简介 无论是从事国家现代化的建设,或者是进改造旧世界的斗争,都必须对世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要正确地认识世...
《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道德形而上学》内容简介:在这一版中,除了纠正印刷错误和对少数几处表述作出改进外
朱光潜-谈美 本书特色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从“谈美”“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
道教典籍选刊---皇帝九鼎神丹经诀校释 本书特色 韩吉绍校译的《黄帝九鼎神丹经诀校释/道教典籍选刊》摈弃了战国以来以服食草木仙药为主,以服食某些天然矿物为辅的长...
牛津西方哲学史:古代哲学+近代哲学的兴起+现代世界中的哲学+中世纪哲学(套装共4册) 本书特色 《牛津西方哲学史》具有严谨的学术性,但是毫不晦涩,西方学术界普遍...
高楠顺次郎(1866-1945),日本佛教学者。原姓泽井,后因入赘高楠孙三郎为婿,得其资助留学英国,1897年学成回国,任东京帝国大学
印度哲学概论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1893-1988)的代表作之一。是书原为作者于1917年至192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印度哲学课程期间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