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又称《太公六韬》。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宋代钦定为兵学经典“武经七书”之一。内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6卷60篇,是存世先秦兵书中篇幅*长者。 全书以太公姜望与周文王、武王答问形式写成,故旧题为“周文王师姜望撰”。姜望,又名姜尚、吕望,是西周著名的开国功臣、军事家、政治家。但据考证,该书当成于战国末年,显系后人托名之作。 “六韬”,即谓指导战争的六种韬略。全书前两卷阐述战略问题,后四卷重在阐述战争指导的一些重要原则及战术、技术问题。内容广博,涉及政治、经济、外交、战略理论、军队建设、国防建设与国防动员、参谋业务以及保密等问题。体系完整,堪称我国先秦时期兵学发展的集大成之作。
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
闲暇历观诸子及《六稻》、《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想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三国志·先主传》注引刘备遗诏
一、《(六韬)》托名作者姜太公其人其事
《六韬》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分为《文韬》、《武韬》、《龙
韬》、《虎韬》、《豹韬》、《犬韬》,所以叫做《六韬》。由于该书是以
周文王、武王与姜太公对话的形式写成的,《隋书·经籍志》记载为
“周文王师姜望撰”。经历代学者考证,都认为无论就书中内容还是
文字结构而论,均不是殷周之际的作品,而是后人依托。尽管如此,
此书还是继承了姜太公吕望的一些思想。这里有必要将托名作者姜太
公其人其事作一番交代。
姜太公是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国文艺舞台
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还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
神主。作为历史人物,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
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尊为“韬略鼻祖,百家宗师”。作
为文艺形象,他在诗赋、小说、戏剧中均有一席之地,被誉为大智大
勇的英雄。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
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
但姜太公又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谜一样的人物,其姓名、籍贯、功
业、年龄、死后葬于何处等都存在着广泛的争论。
1.姜太公的族姓及称谓
中国庋藏丰富的历史典籍中,有大量关于姜太公的事迹和论辨。
根据这些史料,当今学术界大致可以认可:姜太公为炎帝族,为四岳
之后,姜姓、吕氏、名望,被尊为师尚父,号太公。
《尚书》称“师尚父”、“吕望”,《逸周书》称“尚父”,《诗经》
称“师尚父”、“太公”,《孙子》称“吕牙”。《左传》、《国语》、《礼
记》、《竹书记年》、《苟子》、《孟子》、《墨子》、《庄子》、《鬼谷子》
也称“吕望”、“吕尚”、“太公”。《尉缭子》、《吕氏春秋》、《淮南
子》、《战国策》又称“太公望”。《史记·齐太公世家》对姜太公的
姓氏有专门记叙:“太公吕望者,本姓姜,从其封姓。故日‘吕
尚’。”三国时的谯周称姜太公“姓姜,名牙”。唐代的司马贞称
“‘牙’是字,‘尚’是其名。后武王号为‘师尚父’,则‘尚父’,
官名”。自太史公以后人们多从《史记》之说。至元代始有“子牙”
一说。出现在元代的《武王伐纣平话》中称姜太公为“姜子牙”。在
平话基础上写成的《封神演义》使姜子牙的大名有口皆碑。明代隆
庆年间归有光有《子牙子评点》,并引用了方初庵的话说:“子牙子
可谓战胜庙堂,折冲樽俎者。”明代万历年间刊行的《三才图会》又
述日:“太公姓姜,名子牙,又日‘吕尚’。”清代的朱墉在《武经七
书汇解》中称:“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共先封于吕,故日
‘吕尚’,文王日:‘吾先公望子久矣’,故又号日‘太公望’。”
清代的崔述专门对姜太公的姓氏加以考辨:“盖望,其名也;尚
父,其字也;吕,其氏也;姜,其姓也;师,其官也;公,其爵也;
太公,齐人之追号也。是时,诸侯尚未有谥,而太公为齐始封君,故
号之日‘太公’。…师尚父者,连官与字而称之者也;…太公望
者,连号与名而称之者也;…吕尚者,连氏与字称之,而省文者
也。…‘牙’之名, ‘尚父’之官,皆不见于经传,盖由不知
‘望’之即名,‘尚父’之即字,而妄为之说者也。”今人韩玉德、李
永先、郑杰文诸先生亦有论述或从太史公,或从崔东壁(崔述字东
壁),各有卓论。
崔氏之说考辨甚详,居众说之首,但其对太公名“牙”的否定
似有偏颇,崔氏说“谯周遂谓太公名牙”,其实太公名“牙”的说法
*早并不出于谯周,而是《孙子》,其文称:“周之兴也,吕牙在
殷。”而且银雀山出土的汉简本,亦称“吕牙”。崔氏在考辨齐太公
时广征博引,而没有提及《孙子》“吕牙在殷”之说,大手笔亦可能
有疏忽之处。“吕牙”之说绝不可简单地称之为《史记》之后的“妄
为之说”,而是古以有之。“牙”之名不见经传的原因,可能与“牙”
字不像“尚”、“望”那样含有褒扬之义有关,因此说“牙”或许是
姜太公未仕周之前就有的名字,是其*初的名字。
2.姜太公的里籍
姜太公作为一位传奇式的历史人物,其里籍在何处,一直带几分
神秘色彩,史籍中也有着不同记载,其说主要有四种。
**种是河内汲县(今卫辉市)说。《孙子》称“吕牙在殷”,
《尉缭子》称其“屠牛朝歌”,“卖食孟津”。《吕氏春秋》亦称其为
“河内人也”。西晋太康十年(289)汲县县令卢无忌所立《齐太公吕
望表》称:“齐太公吕望者,此县人也。”《水经注·清水》载:“(汲
县)故汲郡治,晋太康中立。城西北有石夹水,飞湍浚急,人亦谓之
磻溪,言太公尝钓于此也。城东门北侧有太公庙,庙前有碑。碑云:
‘太公望者,河内汲人也。’县民故会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日:‘太公
本生于汲,旧居犹存。君与高、国同宗太公,载在《经》、《传》,今
临此国,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义。’于是国老王喜,廷掾郑笃,功
曹囗 勤等,咸日:‘宜之。’遂立坛祀,为之位主。城北三十里,有太
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庙,庙侧高林秀木,翘楚竞茂,相传云:太公之
旧居也。晋太康中,范阳卢无忌为汲令,立碑于其上。”
第二是冀州说。此说源于东汉人撰写的《列仙传》卷一:“吕
尚,冀州人。生而内智,预知存亡,避纣乱,隐居辽东三十年,西
适,隐于南山,钓于卞溪…”此说实际与**种说法相同。河内郡
汲县旧时属冀州。
第三种是东海说。此说源于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齐太公世
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
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
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日
吕尚。”与此相关的论述有:
《孟子·离娄上》及《孟子·尽心上》均日:“太公辟纣,居东
海之滨。”
《战国策·秦策》:“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
臣,棘津之雠不庸,文王用之而王。”
《苟子·君道》云:“(文王)举太公于州人而用之…行年七十
有二。”
《吕氏春秋·首时》:“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
主,闻文王贤,故钓于渭以观之。”
《后汉书·郡国志》记载琅邪国有西海县。刘昭引《博物记》:
“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今浦尚存。”
以上征引史料可以大体表明战国以迄西汉及魏晋人对姜太公里籍
的意见。他们均认为姜太公的里籍在齐国,而且近海。按照以上说
法,其里籍大体在今山东省东部黄海之滨的日照、安丘、莒县、诸
城、胶南等县市范围。齐国不行郡县制,汉人对齐人的里籍往往不能
确指。
第四种是陕西宝鸡说。《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兹泉水
源出岐州岐山县西南凡谷。《吕氏春秋》云:‘太公钓于兹泉,遇文
王。’郦(道)元云:‘磻溪中有泉,谓之兹泉…即太公钓处,今
谓之凡谷。”’硒溪的所在地,据《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五凤翔府
宝鸡县载:“县东南有磻溪谷,岩谷深邃,硒溪石及石室在焉,太公
垂钓处也。北流入岐山县南。”磻溪以西40公里的宝鸡市南约3.5公
里处有姜水城,今名姜城堡。城南有姜水,又名清姜河,发源于玉皇
山,北流到宝鸡市人渭水,相传神农氏妃有足i}氏曾居于此。这里是姜
太公的祖宗世代居住的地方。《礼记·檀弓》:“太公封于营丘,比及
五世,皆反葬于周。”又为姜太公是陕西宝鸡说提供一佐证。现代著
名史学家吕思勉、孙作云等都认为姜太公绝不是什么东方人、东海滨
人,更非东夷人,那是后来受封东方而附会的,而是西部之人,亦即
今宝鸡磻溪人。
第五种是河南新蔡或安徽临泉说。《新蔡县志》、《新蔡县人物
志》记载:约公元前21世纪,炎帝裔孙伯夷佐禹治水有功封为吕侯,
以今新蔡县地建立吕国。吕历夏、商、西周世有国土,春秋初为宋国
所并。今古吕镇东北尚有大吕亭、小吕亭、吕都城等遗址,都是伯夷
封国于新蔡的标志。伯夷的裔孙尚,以国为姓,称吕尚,字子牙,因
世居姜寨(今属安徽临泉),又称姜子牙。周文王时,拜为军师,协
助周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后封于营丘(今山东淄博),是春秋姜氏
齐国的始祖。从古今文献考证,认为伯夷封国在新蔡的很多。《后汉
书·郡国志》载:汝南郡新蔡有大吕亭,刘昭《补注》:“新蔡,故
吕侯国。”《元和郡县志》卷九载:“新蔡县,西北至一百五十里,本
汉旧县,古吕国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吕氏出自姜姓。
炎帝裔孙为诸侯,号共工氏,有地在弘农之间,从孙伯夷,佐尧掌
礼,使遍掌四岳,为诸侯伯,号太岳。又佐禹治水有功,赐氏日吕,
封为吕侯。吕者膂也,谓能为股肱心膂也。其地蔡州新蔡是也。历夏
商,世有国土,至周穆王,吕侯人为司寇,宣王世改‘吕’为
‘甫’,春秋时为强国所并,其地后为蔡平侯所居。吕侯枝庶子孙,
当商、周之际‘,或为庶人。吕尚字子牙,号太公望,封于齐。”这段
百余字的短文,不仅明确提出新蔡是吕侯伯夷的封国,也道出吕尚是
上 贤
文王问太公日:“王人者 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
何止?”
太公曰:“王人者,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
乱,止奢侈。故王人者有六贼②、七害。”
文王日:“愿闻其道。”
太公日:“夫六贼者,一日臣有大作宫室池榭,游观倡乐
者,伤王之德;二日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③,犯历法禁④,
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三日臣有结朋党,蔽贤智,鄣主明者,
伤王之权;四日士有抗志高节⑤,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
主者,伤王之威;五日臣有轻爵位⑥,贱有司⑦,羞为上犯难
者⑧,伤功臣之劳;六日强宗侵夺⑨,陵侮⑩贫弱者,伤庶人
之业。
“七害者,一日无智略权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
战,侥幸于外 ,王者慎勿使为将;二日有名无实,出入异言,
掩善扬恶,进退为巧,王者慎勿与谋;三日朴其身躬 ,恶其衣
服,语无为以求名,言无欲以求利。此伪人也,王者慎勿近;四
日奇其冠带,伟其衣服,博闻辩辞,虚论高议,以为容美 ,穷
居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王者慎勿宠;五日谗佞苟得,以
求官爵,果敢轻死,以贪禄秩 ,不图大事,得利而动,以高谈
虚论说于人主,王者慎勿使;六日为雕文刻镂-,技巧华饰,而
伤农事,王者必禁之;七日伪方异伎,巫蛊左道,不祥之言,幻
惑良民 ,王者必止之。
“故民不尽力,非吾民也;士不诚信,非吾士也;臣不忠
谏 ,非吾臣也;吏不平洁爱人,非吾吏也;相不能富国强兵,
调和阴阳⑩,以安万乘之主⑩,正群臣,定名实,明赏罚,乐万
民,非吾相也。夫王者之道如龙首 ,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
听,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
也。故可怒而不怒,奸臣乃作;可杀而不杀,大贼卸乃发。兵势
不行,敌国乃强。”
文王日:“善哉!”
[注释]
①王人者:王于人者,亦即人君、国君。王,音wang。②贼:败坏,伤
害。《孟子·梁惠王下》:“贼人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此处“六贼、七
害”都是指能严重破坏自己的人和事。③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任气,
负气,任性,意气用事。游侠,指古代爱好交游,勇于急人之难的侠士。这些
人虽然轻生重义,但往往也无视法律,以武犯禁。④犯历法禁:触犯违反法
令。犯历,触犯、侵犯。⑤抗志高节:高傲心志,标榜节操。⑥爵位:又称封
爵、世爵,是古代君主颁赐给皇族、贵族、功臣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
权力的高低,有爵位者可以受封土地或得到俸禄。爵位分若干等级,往往可以
世袭。⑦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⑧犯难:不顾
危险、冒险。难,音nan。⑨强宗:有权有势的豪门大族。侵夺:侵犯掠夺。
⑩陵侮:欺侮,欺凌。陵,通“凌”。⑩侥幸于外:外,战场。侥幸于外即企
望在军事行动上侥幸取胜。⑩朴其身躬:朴,质朴,简陋而不加修饰。身躬,
身体。⑩奇其冠带,伟其衣服,博闻辩辞,虚论高议,以为容美:冠带,穿着
打扮。容美,装饰外表,以求美观。⑩谗佞苟得,以求官爵,果敢轻死,以贪
禄秩:苟得,苟且求得,即不当得而得。禄秩,官吏的俸禄。⑩雕文刻镂:在
建筑物或日常生活用品上雕刻花纹图案。⑩伪方异伎,巫蛊左道,不祥之言,
幻惑良民:伪方异伎,用以骗人没有实效的方术。方,指方士。伎,同
“技”,指医卜星相与养生炼丹之类的技术。巫蛊,为古代信仰民俗,即用以
加害仇敌的巫术。起源于远古,包括诅咒、射偶人(偶人厌胜)和毒蛊等。
诅咒在原始社会已很盛行,古人认为以言语诅咒能使仇敌个人或敌国受到祸
害。蛊(gu),一种人工培养的毒虫,用来害人,人不能知。左道,歪门邪
道。不祥之言,惑乱人心的妖言。⑩谏:直言相劝,用于下对上。《周礼·地
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⑩调和阴阳:阴阳指天地、日月、风雨、冷暖
等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古人相信天人感应,认为天道与人事相应。人世是否政
治清明,反映在天道上就是阴阳是否和谐。而宰相辅佐天子,其职责就是调和
阴阳,顺应四季,使万物平安,使诸侯效忠朝廷,使邻邦和睦相处,使百姓安
居乐业,使大臣们各司其职。⑩万乘之主:拥有兵车一万辆的君主,意指大国
君主,这里用以指像文王这样的王者。乘,音sheng,车一辆为一乘。 夫王
者之道如龙首:龙首,于龙头。全句意为作君主的,要像龙头一样,高居于九
天之上,隐约于云雾之中,使人可仰而不可即,可望而不可测。⑨大贼:祸国
殃民的巨奸大恶。
[译文]
文王向太公问道:“作为君主,应当尊崇什么样的人,贬抑什
么样的人?应当任用哪一种人,摒弃哪一种人?应该严禁什么行
为,遏止什么举动?”
太公回答说:“作为君主,应该尊崇德才兼备之人,贬抑无德
无才之辈,任用忠诚信实之人,摒弃奸诈虚伪之徒。严禁暴乱行
为,遏止奢侈的举动。所以君主应当警惕能严重败坏自己、损害自
己的所谓六贼、七害。”
文王说:“我愿意听听这些道理。”
太公说:“所谓六贼就是:**,大臣中有人替君主大兴土木,
修建官室台池亭榭,以供游乐观赏的,就会败坏君主的德行;第
二,平民百姓中有人不肯从事农桑,任意使气,喜欢抱打不平、锄
强扶弱、救人急难,而不惜违犯法令,不服从官吏管教的,就会败
坏君主的教化;第三,大臣中有结党营私,排挤贤智,蒙蔽君主视
听的,就会损害君主的权势;第四,士人中有心志高傲,标榜节
操,制造声势,在外又结交诸侯,不尊重君主的,就会损害君主的
《孙武(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内容简介: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边缘与贫困-贫困群体研究反思 本书特色 朱晓阳,社会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法律人类学、人类学发展和社...
中国崛起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 本书特色 《中国崛起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由李形主编,林宏宇等人译。中国的崛起,是一个长期的进程;中国的崛起,将是一个长期的话题。崛起...
党卫军第3“骷髅”装甲师同“LASSH”、“帝国”师合称为党卫军的三个王牌装甲师。就战绩而言,“骷髅”师比“LASSH”和“帝国”师
当代政治神学文选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提供20世纪60年代“政治神学”提案的点滴文献,藉以考量神学与现代政治思想的关系,重新全面检高神学对政治问题的反应能力。当代...
陈云与当代中国-第一辑 内容简介 为持续深入地开展陈云生平与思想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成立了“陈云与当代中国”课题组,并举办每年一次面向全国征文的学术研讨...
邓小平手迹选(共4册) 本书特色 为了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特出版了这部《邓小平手迹选》,半个多世纪以来,邓小平同志起草了大量文件、电报、文稿,亲自批阅了...
作者彼得•C.迈尔斯(Peter C. Myers),威斯康星-欧克莱尔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Eau Claire)政治科学教授...
为了世界更美好-江泽民出访纪实 内容简介 “为了显示中朝友谊和团结的力量”平壤是一座美丽的城市,素有“**江山”的美誉。静静的大同江和普同江缓缓流经市区。江堤旁...
中共名人在广东 内容简介 《中共名人在广东》收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80位中共名人在广东工作、战斗、生活的故事共87篇,约60多万字。全书分三个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1833.12-1842.10) 内容简介 本卷收入的是恩斯1833年12月至1842年10月期间写的著作,其中除中学时期的几篇文学习...
战国策 本书特色 ★《战国策》全部浏览一遍,可益神智,且助文采也。——梁启超★秦汉的政论散文、汉代的辞赋,都受到((战国策))辞采华丽、铺排夸张的风格的影响;司...
核击日本-二战经典战役全记录 内容简介 五十九年前,广岛、长崎的两声巨响至今余波未平,人间炼狱的惨象告诉我们:和平安宁的弥足珍贵。目前,数十个国家拥有制造原子弹...
幕末,是指日本历史上德川幕府统治的末期。随着欧美列强的武力威胁,日本德川幕府被迫结束了长达两百余年的锁国政策。在日本的国
官僚主义的弊害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讨论法国由来已久的中央集权制和庞大的官僚行政机构的历史形成原因、思想根源以及改革尝试。全书共分六部分。**部分“追踪隐疾”,叙...
资本论第三卷 内容简介 我终于把马克思的主要著作的第三卷,理论部分的终结,交给读者了。当1885年第二卷出版的时候,我曾以为,第三卷的困难大概只是技术性的,当然...
《社会学》内容简介:本书是安东尼·吉登斯撰写的有关重建社会学理论体系的重要专著,意在提供一个反映社会学当前发展的导论。全书
《二战时期密码决战中的数学故事》以翔实史料和简洁语言,叙述了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数学的发展和数学家的命运,以及数学家为赢得这
滇缅抗战档案:全三册 本书特色 1942年至1945年,中国军队共投入40万人的兵力,组成中国远征军,两次奔赴缅甸战场,与盟国军队合作,进行了长达3年的对日作战...
国家的权威 本书特色 莱斯利·格林编著的《国家的权威》以国家的权威为主题,主要解释并评价国家向其公民主张的权威,被誉为20世纪英语世界*有影响力的法哲学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