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话年画,端午拉杂谈;冬日斗蟋蟀,伏天说浮瓜;旗人的吃喝,各地的风俗……作者以乡土怀旧的笔触,回忆北京和东西南北各地的古老淳朴的民情习俗,别具一格的市井小景和时令趣闻,令人回味。
周简段,著名文史作家、专栏作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数十年,交游广阔,熟读前贤文章,博物强记,广泛涉猎北京的文史掌故、艺苑趣闻、名人轶事和文物珍宝,对风土民情了如指掌。新春话年画,端午拉杂谈;冬日斗蟋蟀,伏天说浮瓜;旗人的吃喝,各地的风俗……作者以乡土怀旧的笔触,回忆北京和东西南北各地的古老淳朴的民情习俗,别具一格的市井小景和时令趣闻,令人回味……随便一张嘴,便是故事;信手拈来,全成文章!本书把当年的风土民俗,如实记录下来,颇似老人夏夜纳凉时的漫谈,平实自如。——胡絜青涉笔成趣,理路天成,于琐碎中见精神,于细微处见全面,让人读后,如食橄榄,回味无穷!——季羡林周简段早年常住北京,之后来往于北京和香港之间,交游广阔,亲身经历过不少重要的事,如今追忆往事,细说从前,备感亲切。读者每阅其中一篇,仿佛与与周氏把臂京畿,令人低回不已!——香港《大公报》
“书春”逸闻
每到腊鼓频催的时候,素有文化古都之称的北京,家家户户和买卖商铺都兴高采烈地准备过年了。这时候,在街头就会看到许多点缀过年的景色。
一过腊月初八,马路两旁的便道上便张贴出红纸条,上面写着“书春”、“借纸学书”、“结翰墨缘”、“点缀年华”等字。这是当年一些潦倒文人借着除旧迎新,做一些临时性的笔墨生意,在街头预先贴出的广告。到了腊月二十三前后,书写春联的小摊一个个地林立街头。春联大都是一般内容,像“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等。
从我记事起,这种“书春”的生意是一年比一年清淡了。但是,也有一些例外。当时有些文人到临街各大商铺挨门逐户求写春联,其实这是“文丐”行乞于市。但文丐走进每一家商铺,都深受欢迎,春联写完后除了付笔资外,有的还备有烟茶招待。这种现象曾引起我的好奇心,便走到一家相熟的店铺去打听,闲谈中才知道这里有一段奥秘。
潦倒文人岁末走向街头商铺乞书春联,是天津的习俗,当地人把这种习俗呼曰“触黑”。清废帝溥仪被逐出宫,定居在天津后,常和清室遗臣铁良、罗振玉及庄士敦等人来往。通过这些遗臣向溥仪求书的政客很多,他们把溥仪的字当成*后一代皇帝的“御笔”加以收藏。溥仪听说天津有“触黑”的习俗,颇有感慨。他想,一个皇帝沦为普通百姓,与一般潦倒文人何异?又想到过去听过的一个传说:孔子周游列国时,贫困潦倒,曾以书法行乞于市。于是在岁末之际,他也化装成为一个窘困不堪的文人,带着纸墨笔砚来到街头,向各大店铺乞书春联。商铺大多以白眼相待。
溥仪每写一副对联,索要铜钱三五枚。有的店铺付了笔资后,当着他的面儿便把刚写的春联撕得粉碎。溥仪忍气吞声接连走了几十家商铺,写春联七十余副,每副春联都署有“青巾”二字。
第二天溥仪便派人以每副对联一百圆的高价回收落有“青巾”下款的春联,结果只有四副保存完整的被买回。这消息传出后,人们才知道“青巾”原来是“清帝”的改写,所有让溥仪写过对联的铺商都追悔莫及。
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到北京。有的潦倒文人故意试学溥仪,各商铺唯恐再有第二个“青巾”出现,失去一个发财的机会,从此对书春的文丐再也不敢怠慢了。
新春话年画
说到新春,不禁联想起中国的年画来。
据历史记载,年画*早起源于门神画。汉《风俗通义》载:“……画虎于门,皆追效前事,冀以卫凶也。”可见门神画在汉以前已经有了。晋《荆楚岁时记》又载:“贴画猫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与此相关的还有神荼、郁垒缚鬼的传说。人们迷信“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便用彩色画神荼、郁垒的形象,挂于门,以消灾纳福。这就是*早出现的门神画。到了唐代,门神普遍为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的形象。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梦中常常听到鬼的呼叫,夜不能寐。他把此事告诉群臣时,秦叔宝出班请命,愿与尉迟敬德立宫门把守,以防鬼魅。太宗准奏,当夜无事,于是画二人像于宫门,邪祟从此绝迹。后代沿袭此法,二人的画像就成了门神,并成为年画的一个传统题材。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早的年画,是南宋版画《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此图一般称为《四美图》,画的是王昭君、班姬、绿珠、赵飞燕四大美人。宋代出现的《岁朝图》可以划为年画之列,但它只是文人们所特有的年画形式,可称之为“书斋年画”。到了明清时,随着版画艺术的发展,年画艺术也越发繁荣起来。由于年画的出现,使绘画艺术开始从庙堂、书斋走向普通百姓之家,这是中国文明的一大进步。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随着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繁荣,年画作坊也逐渐发展和扩大起来。其中*著名的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河北武强、山东潍县等,且各有其地方特色。
杨柳青年画精工细作,鲜艳雅致,题词讲究,可称北方之首。桃花坞年画严谨精致,讲究透视,注意明暗,可谓南派之魁。潍县年画也有很强的民间特色,造型夸张,色彩强烈,富于装饰性。
随着年画的普及,年画的题材也日益丰富,在原有门神画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财神、灶神、麻姑献寿、天女散花、麒麟送子、钟馗卫福等。
北京人买年货
中国人几千年来总把过年当做件大事。过年之前要做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日“年货”。
《京都风俗志》云:“十五日以后,市中卖年货者,星罗棋布。”北京年货种类之多是全国各地都比不了的。赵冈先生在其《考红琐记》中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在描写过年情景时,有满人风俗,令人感到奇怪。其实这是很自然的。北京在清代二三百年中,都是汉人、满人,北方人、南方人杂处的。在上层社会,即官僚阶层中,各种风俗交流更普遍。满人、北方人特意学苏杭人的饮食起居习惯,汉人刻意学满人的礼数、官派,这就从各个方面混合成特殊的“北京味儿”。复杂的年货,也是这种社会生活的反映。
北京的年货如按大类分,可分饮食、衣着、日用、迷信、玩耍、点缀六类。饮食中大路货如猪肉、羊肉、鸡鸭是*普通的;鹿肉、野鸡、冻鱼等则都是来自山海关之外的关东货:而水磨年糕、糖年糕、冷笋、玉兰片之类,则又是江南的东西。衣着各时代不同,那时除去“旗装”而外,也讲究南式。年货中日用品不少,来自南方的有纸张、竹器、瓷器等。祭祀用品是旧时年货的大宗,如线香、锡箔、木版印的门神和灶王爷、供佛的纸花和蜜供等,其中折“元宝”、“锭子”的锡箔则全来自南方。玩耍的东西就更多了,儿童的、大人的玩意儿,都不分南北满汉。《春明采风志》云:“琉璃、铁丝、油彩、转沙、碰丝、走马、风筝、鞬毛、口琴、纸牌、拈圆棋、升官图、江米人、太平鼓、响葫芦、琉璃喇叭,率皆童玩之物也,买办一切,渭之忙年。”文中所举虽说已经不少,但还遗漏了一些很重要的玩耍的东西。如一般人家都要买些爆竹——百响、麻雷子、二踢脚(即双响)、起花、太平花等,这又是介乎玩耍和迷信之问的东西;至于骰子、纸牌等,则是成人的玩具;点缀岁时的清供如水仙头、佛手,则都是来自南方了。
一进腊月,各闹市皆拥挤不堪,都是买年货的人。但各种东西也都涨了不少,商人趁机做一笔好生意,故有“腊月水土贵三分”之谚。
北京人年关搪债
早年抄录过一小段《债精老祖传》序。原作很长,只抄下“序”段,其正文则模模糊糊,有记有忘矣。《债精老祖传》序言日:
盖闻:无年不达,有债须搪。人握拳捋袖而来,我仍不给;抱头鼠窜而去,你算活该。债主之声,谁人不怕?敲门之响,半夜心惊。乃者,我债精老祖,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事,不惜以身作则,教后代以妙法,且喜及时行之,使债主以头疼。今当岁暮,正搪债之佳期,恭录数行,作后人之榜样。如有怕债者,请往窟窿山。
昔北京每届年关,正穷人遇难之时,债主临门,气势汹汹。我昔日同院一家邻居,为给太夫人“做寿”,欠棺材铺款若干。每届年关,债主来家索债,恶语相加,威胁备至。此邻居胆战心惊,百般赔礼。吾每目睹,良感同情。其后于某刊物上读到《债精老祖传》一文,滑稽诙谐,大感兴趣,除将其序言抄录之外,并将该杂志示给邻人看,不吝替“债精老祖”“传经”。
“债精老祖”传授搪债,确有妙方:其一,挺身而出日:“我没钱!”说:打官司失感情,纵然押起来失去自由,对你也没好处,何况一押,我更没有办法还你了,不如容几天。万一不信,你可到我家看,爱拿什么拿什么。不过你拿去了,我就没的用了,既承情于前,你就好人做到底得了。照此说法,债主心也是肉长的。
其二,硬顶。是好小子不躲债,得搪债。三十晚上,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能坐在家里一文不出,把债主打发走,才算本领。讨债分文讨、武讨,搪债分软搪、硬搪。但人皆有感情,所以都是文讨、软搪为多。可说:生我者父母,救我者你债主,你既然待我好,我就应当报答你。债主说:你还钱就算报答了。他说:对呀!可我就是还不起,没有你不圣明的,你比我明白得多。
其三,手持菜刀一把,去找债主,别等他上门。大声说:你借给我钱,感激不尽,我天天愿还清,老筹不出钱来,大恩大德,无以为报,今特登门自刎,愿来生变犬马,结草衔环。说完,等人家拉的时候再抹脖子,越拉得凶越要抹。见台阶就下,二大妈出来一劝,赶快回家。这笔债,明年见了。
搪债功夫如此,可谓绞尽脑汁矣。
门神·挂钱儿·窗户花儿
门神、挂钱儿、窗户花儿,这三样儿是老北京人欢度春节必不可少的年货。对于穷人来说,宁可不吃除夕的饺子,也不能不贴门神。
贴门神,是旧时驱恶避邪的迷信活动。门神由桃符演变而来,两汉后已逐渐成了人们避凶纳福的偶像。据汉刘安《淮南子》载:相传东海度朔山有一桃树,树下有鬼门,总管万鬼出人,门边有神荼、郁垒二神把守。恶鬼若为非作歹,二神即用苇索捆之喂虎。后人遂将二神像画在桃木板或纸上,置于门扇,因谓门神。
门神历来有各种版本,北京多沿用唐代传下来的“白脸儿”秦叔宝和“黑脸儿”尉迟敬德二位武将的木刻版画,大都来自天津的杨柳青。北京老式家庭皆讲究供奉福、禄、寿、喜、财诸神像,春节期间香火不断,供品满案。唯有二位门神冷冷清清地站在大门上,从来不受香火,更不曾享受果品、面点之类的供品,确实成了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公仆”。
旧时门神的尺寸分三种:一日“大门之神”,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供府第和买卖人家贴于东门或整问大门上;二日“街门之神”,高二尺,宽一尺,供一般家庭贴于小街门上三日“屋门之神”,幅小而精致,所绘除手执槊钺的黑白二神外,另有“麒麟送子”图——两个梳着太子冠并涂脂抹粉的胖娃娃,各乘麒麟驾祥云而来,象征大吉大利。
贴挂钱儿具有驱逐穷神的意思。传说周朝时姜子牙封其妻为“穷神”,怕她坑害穷人,令她“见破即回”。后人为避穷神,将纸剪破贴在门上,遂成贴挂钱儿之俗。
北京所贴的挂钱儿,有糙制与细制之别。糙制者,系用普通红灯花纸雕成,长一尺,宽五寸,中雕“吉祥有余”、“四季平安”等吉祥语,四周连缀轱辘线儿,下方缀以穗子,贴于门檐、房檐下,或贴之于佛龛或财神洞前面。细制者则用红毛边纸雕成,刻工尤精,价亦昂,非殷实家庭莫敢问津。
另有一种满族家庭特用的白挂钱儿,是用“南连史纸”精雕而成。四周的轱辘线儿围着一个满文“灵”字,专供满族旗人贴在西墙所悬的“祖宗板子”上。此外,为已故父母“守制”的人家所贴挂钱儿为蓝色,而庙宇梵宫则贴黄挂钱儿。
与门神、挂钱儿交相辉映的是红彤彤的窗花儿。早年之北京,玻璃尚未普及,门窗皆用木条插榫儿,糊以洁白的高丽纸。临近春节必换新窗纸并贴窗花儿,以点缀年景。其图案有简有繁,简者不外乎小猫、小狗、小公鸡,繁者则“莲生贵子”、“合和二仙”、“果老骑驴”、“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之类。白纸红花,色差鲜明,映带屋宇,喜气洋洋矣。
平民之家做年菜
北京的家庭主妇,大都心灵手巧,且能安之若素,一日三餐,崇尚节俭,一向讲究物美价廉。即使是春节期间的年菜,亦不求奢靡,总以好吃又不贵为原则。
主妇们自幼磨练出来的一双巧手,每逢春节便越发有了用武之地。花钱有限,而做出的菜肴却是雕饰各样儿,样样儿漂亮,样样儿清香,样样儿可大快朵颐。
以甜凉菜论,当以“辣菜”、“芥末墩”、“玫瑰枣”、“糖醋酥鱼”为绝妙之品。
辣菜是用芥菜头切片,大萝卜切丝,煮熟后连汤倒进小坛儿里,密封不透气,经三四日即成。食用时佐以香油米醋,其味辛辣钻鼻沁肺,汤味儿尤美,大有健脾开胃去油腻之功效,老少咸宜,无不喜食。
芥末墩本系满族小菜儿,以其味美而汉族竞相效仿。将叶儿多、帮儿嫩的白菜心切成一寸厚小段儿,以沸水焯半熟为度,撒以烘烤后的芥末面儿及白糖、高醋。俟凉透后食之,香甜而酸辣,清凉而爽口,佐酒下饭皆宜。
玫瑰枣以含糖量极高之密云小枣为主料,洗净后去蒂,拌以糖桂花煮之。其色紫红而油亮,味甘甜并有浓郁的玫瑰香味。
糖醋酥鱼非野生的小鲫鱼莫属,其味之鲜全在一个“野”字上。去其内脏,洗净置于沙罐中,调以葱、姜、蒜、酱油、米醋和白糖,微火焖三个多小时,则鳞刺皆酥,入口即化,甜酸适口,味道鲜美,实乃鱼中之佳品也。
主妇们泡制的“白肉”,荤而不腻,与众不同。其名又称“白片肉”或“白煮肉”,本是满族人祭祀及平时常吃的风味菜肴,汉族人亦多喜食之。主料选猪臀尖,切成大块入锅以清水煮熟,泡于汤中,待凉捞出,切成薄片,佐以蒜泥、酱油、韭菜花、辣椒油食之,其香嫩适口而远胜于炖肉。满族兴盛时,除夕必煮白肉两三锅,除祭祀所用少许外,其余皆赠予亲友及邻居品尝,分文不取而只重联络感情,盖古之遗风也。
“豆儿酱”与“炒咸什”,是颇为繁琐的两道年菜,其名称与内容已渐渐被人遗忘,而知其做法者,已寥寥无几矣。
豆儿酱之用料,有猪爪尖、熏豆腐干、青豆、黄豆、蚕豆、花生仁、甜杏仁、核桃仁、胡萝卜丁、腌水芥丁以及葱白、姜片、花椒、大料、酱油、料酒凡十六种,以铁锅或铜锅先后煮之合为一体,熟而不糜为度。然后倒盆内,凉后凝结得十分筋道(北京土语,谓食物有韧性)。以铁铲切取入盘中,色彩斑斓诱人食欲,味道之美难以言传。如今市场所售之“肉皮冻”与豆儿酱相比,当弃之垃圾桶也。
炒咸什者,即将酱瓜儿、酱萝卜、酱疙瘩等十样咸菜细切成丝,以凉水拔去咸味儿,加香油、芝麻、白糖、香菜用火文炒之可也。味道极其清香爽口,为满族传与汉族之绝妙年菜。
随便一张嘴,便是故事;信手拈来,全成文章。本书把当年的风土民俗如实记录,颇似老人夏夜纳凉时的漫谈,平实自如。
——胡絜青
涉笔成趣,理路天成,于琐碎中见精神,于细微处见全面,让人读后,如食橄榄,回味无穷!
——季羡林
周简段早年常住北京,后来来往与北京和香港之间,交游广阔,亲身经历过不少重要的往事,如今追忆往事之际,备感亲切翔实。读者每阅其中一篇,仿佛与周氏把臂京畿,细说从前,令人低回不已!
——香港《大公报》
周简段,著名文史作家、专栏作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数十年,交游广阔,熟读前贤文章,博物强记,广泛涉猎北京的文史掌故、艺苑趣闻、名人轶事和文物珍宝,对风土民情了如指掌。1976年定居香港后,来往于香港和北京之间。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周续端、周彬、司马庵等笔名,在香港《华侨日报》《大公报》、台湾《世界论坛报》等多家报纸开设“京华感旧录”“九州逸趣”“神州拾趣”等专栏,琐谈社会轶闻和文史掌故,深受读者欢迎;之后谈及内容遍及全国各地,专栏易名为“神州轶闻录”。
1986年,其专栏结集“京华感旧录”,分艺文、风土、掌故等多种,由香港南粤出版社出版;之后,大陆又先后以“神州轶闻录”出版他德望文史专栏文字多种,都深受读者喜爱。本次出版,仍以“神州轶闻录”为名,精选周简段原出版过的内容和散轶文章,陆续出版,全面反映周简段先生所谈到的那个时代的戏曲、诗文、楹联、民俗、书画、人物、饮食和社会秘闻等。
精彩摘录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
現代小說大家吉本芭娜娜盛讚!-「她是最能展現日本泡沫經濟時代浮華與虛無的作家。」國際攝影師蜷川實花感嘆!-「時代終於追上她,如今再看更有真實感。」──她是「岡崎...
改变近代文明的六种植物(精装) 本书特色《改变近代文明的六种植物》以马铃薯、玉米、可可豆、辣椒、橡胶树、烟草六种植物的传播轨迹为纵轴,以饮食文化、政治和产业为横...
咬文嚼字(2005合订本) 内容简介 汉语是世界上*优美的语言之一。我国自古以来重视语文学习,讲究炼字、遣词。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热爱母语,要下功夫去学习语文...
中国古代官场习俗-乌纱 龙袍 大堂 内容简介 中国民俗文化系列,搜寻古籍方志野史,汇集各族民俗材料,进行科学调查研究,揭示中华大地上“活化石”和“活古代”的诸文...
如烟画痕:老香烟牌子:Ⅶ:童趣 本书特色 《老香烟牌子:童趣》**辑六种《京剧》、《仕女》、《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水浒》甫一出版,即获得读者广泛好...
茗记 本书特色 百味尝尽方识茶,千回对语始知君;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品茶,如品人生,百味其中。茗记 内容简介 人生百态,本色如茶——人生如茶。作者用...
盖伊·朱利耶曾任教于英国里兹都会大学,主要研究建筑、景观和设计。现为英国布莱顿大学教授,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现代设计研究项目首席研究员,《视觉文化周刊》、《...
作品目录第六一折 夜战三方,虚危之杖第六二折 偷梁换柱,血涌流斛第六三折 玄嚣八阵,伊梦黄粱第六四折 虎爪催心,春盈喜幛第六
改革开放的汉语词汇的发展 内容简介 简介本书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汉语词汇变动和发展的态势、特点、走向以及规范问题,通过对处于民族语与外来语、普通话与方言、...
洞见-不闹革命的文化批评 本书特色“洞见”是凤凰网文化频道下属一个栏目,主推文化评论和访谈。 《洞见——不闹革命的文化批评》正是该栏目的精彩文化评论访谈合集。所...
快!等你开饭-深夜十堂 本书特色 作者李敖,精通文史,学贯中西,骂暴政、揭时弊,呼吁政治民主,鼓吹言论自由。其文谈古论今,惊世骇俗,以思想的敏锐、见解的...
彝族撒尼人民间文学作品采集实录 本书特色 《彝族撒尼人民间文学作品采集实录(1963-1964)》是由李德君所编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彝族撒尼人民间...
孤独者的呐喊-中国鲁迅研究名家精选集 本书特色 “中国鲁迅研究名家精选集”,作者包括孙玉石、钱理群、王富仁、杨义等10位鲁迅研究的著名学者,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新时...
国学典藏书系---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仪礼 声律启蒙 本书特色 《三字经》全文长达1720字,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
谏学-叁 本书特色 王旦的《谏学》不是对言语的浅层探究,它更关注言语之下的人性分析和社会本质的挖掘。它通过言语的表象,归纳出“言语”艺术的必然性和技巧性;透过社...
北大讲座(第五辑) 内容简介 本辑收讲座稿19篇,内容为:"自生能力与中国经济发展"(林毅夫);"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与斯大林的'对立'"(智效和);"关...
国史讲话 本书特色 顾先生是“五四”时代锻炼出来的大师,他不是一个困坐书斋的书生,而是有经邦济世之志的学者,他要学以致用。……我想在中国学术史上,顾先生是一位中...
梁启超国学论著二种:清代学术概论 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本书特色 本书系“百年国学经典选刊”丛书之一种,收录梁启超国学论著二种:《清代学术概论》《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李鸿章传 本书特色 他(李鸿章)的势气的阔大,规模的弘博,却竞有点像李世民与忽必烈,虽未及建国立业,其气势与规模已足以骇人了。——作家、学者 郑振铎在影响伟大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