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后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认同-英美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镜像后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认同-英美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作者:姜智芹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2008-04-01

评分:5分

ISBN:9787101060072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镜像后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认同-英美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目录

导言
**章质疑构建与维护整合:英国的中国观
**节质疑与构建:进步视野中的中国
第二节维护与整合:停滞意识中的中国
第二章英国的中国观之于美国中国观的形成
**节殖民地与建国初期美国的中国观
第二节美国早期来华商人与传教士眼中的中国
第三节美国二元对立的中国观思维模式溯源
第三章乌托邦文学中的中国与中国人
**节《曼德维尔游记》中的传奇中国
第二节异国情调作品中的奇幻与怀旧中国
第三节香格里拉:地平线上的理想家园
第四章散文作品中的中国与中国人
**节自我批判与自我超越的典范中国
第二节哲人王与文人英雄的中国
第三节东方主义视野中恐怖与停滞的中国
第五章美国边疆故事中的华人形象
**节马克·吐温的华工苦行记
第二节布勒特·哈特的异教徒中国佬
第三节比尔斯“魔鬼辞典”上的中国词条
第六章“中国城”小说中的华人移民
**节自然主义视野中的暴力与诡计
第二节揭发黑幕小说中的华人再现
第三节基督徒作家笔下的天朝人
第四节“中国城”狂想曲
第七章犯罪小说中的傅满洲
**节傅满洲小说系列
第二节东方化的假想敌
第三节傅满洲的幽灵
第八章侦探小说中的陈查理
**节陈查理小说系列
第二节陈查理的东方智慧
第三节模范少数族裔
第四节祛魅的定型化形象
第九章异国恋情小说中的中国男人与女人
**节爱情禁忌:中国男性与白种女性
第二节拯救神话:白种男性与华人女性
第十章社会写实作品中的中国与中国人
**节毛姆“中国屏风”上的文人、官员与平民
第二节赛珍珠“中国大地”上的中国农民
后记

镜像后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认同-英美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内容简介

本书在对英美的中国观进行总体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具体探讨了“乌托邦文学”、“散文作品”、“美国边疆故事”、“中国城小说”、“犯罪小说”、“侦探小说”、“异国恋情小说”、“社会写实作品”中的中国人或华人移民形象。指出隐藏在中国形象背后的,是英美社会集体对中国的欲望和想象。

镜像后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认同-英美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节选

**章质疑构建与维护整合:英国的中国观
**节质疑与构建:进步视野中的中国
与法、德等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英国同中国的接触相对晚一些。早期西方同中国的交流,大多是通过前来中国的耶稣会士,他们的书信和报告是西方人认识中国的主要渠道,但英国是一个新教国家,和天主教分庭抗礼。虽然17世纪初英国新教徒尝试着进入中国,但传教活动并不顺利,一直到1840年,来华的英国传教士仅二十余人,接受洗礼的华人不到百人。英国在17、18世纪对中国的认识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是商人、水手、游历者的见闻或传闻,二是从其他欧洲国家翻译或介绍过来的关于中国的材料。
与其他欧洲国家一样,17—18世纪的英国也被中国深深地吸引住了。英国是个经验主义哲学发达的国家,经验主义哲学认为一切观念意识都来自于实践经验。早在17世纪初,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就强调重视观察试验,主张通过对事物的有效观察来增进自然知识,首先要占有足够的经验事实,然后经过分类和鉴别,得出结论,在试验观察的基础上,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被誉为经验主义哲学基石的洛克在他的《人类理解论》中进一步指出,经验是“所有知识之源,一切盖莫出乎于此”。这种经验主义传统使英国人更为信赖和关注事实材料,中国当时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对英国人的思想和意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

镜像后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认同-英美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作者简介

姜智芹,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欧美文学、中西比较文学等方面的研究。在《外国文学研究》、《国外文学》、《文史哲》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四十篇,出版专著《文学想象与文化利用——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傅满洲与陈查理——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当东方与西方相遇——比较文学专题研究》,合著《山东文学的域外镜像》,译著《卡莱尔文学史演讲集》、《自然的快乐》等。主持山东省社科规划、软科学、博士基金等项目。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