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年轻时很崇拜明末的大学问家、著名的民族志士顾炎武,于是将自己的名字也改为“太炎”,以示崇仰追随之意。中年以后,他的心中又有一个偶像,那是明初开国功臣、明太祖朱元璋的军师、浙东青田人刘基刘伯温。他被袁世凯幽禁时考虑身后事多,极不愿死后葬于杭州,一心要“与刘公冢墓相连”,托人寻访到刘基的墓地,并与他的后人商妥,要将自己埋在离他很近的地方,“以申生死慕义之志”,他不但只是仰慕他,而且觉得自己的“事业志行”,与他颇为相似。刘基向有明代的“国师”之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章太炎对自己的期许和评价。章太炎无疑有过他的“国师”梦,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扮演过一位“国师”的角色。中国传统人文知识分子都曾希冀在“治国平天下”的事业中一显身手,其中杰出者,更是怀有“为君王师”的抱负。章太炎不曾透露过他有这种抱负,他完全是被国家和民族危亡的情势推上后来的地位的,但他后期的志向和自我期许,必然也融化了这种潜在的意识。他力求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献计献策,乃至作出完整的设计和构思,他要协助主政者处理和解决纷乱如麻的各种棘手的现实问题,为此而殚思竭虑。他其实只做过“顾问”和“秘书长”一类的职位,这些职位也许还没有一个更显赫的高度,但是以他在当时所做的事情的性质和作用而论,以他的学识、资历和声望而论,他可以算是一位“国师”而当之无愧,环顾民国初期的中国政坛,似乎还没有谁比他更适合这个称号和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给予章太炎以身后极高的礼遇,将他安葬在杭州西湖之滨,并专门建立了章太炎纪念馆,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空间中,永远确立了他的历史地位的存在,这是对历史的高度尊重。事实上,任何时候,我们阅读章太炎的生平,都会为其所具有的历史的丰富内容与精神价值所吸引,正像一位西方作家所说过的,许多伟大的人物酷肖他的时代,甚于酷肖他的父亲,历来被认为具有极大复杂性的章太炎,就非常酷肖他所处的时代,在我们以下转入叙述他的生平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幅幅画卷也随之迤逦展开……
**章苦治经学的岁月
1
现在我就来给你们叙述这位伟人的生平。作为一部历史作品,当然*好有一定的形象性,要尽可能地鲜明生动地展示人物的活动、语言和心理,不过我们注意到,有关章太炎的几部年谱资料,他在20多岁以前的生活情况介绍,都过于简略,甚至在许多年份,完全付之阙如,有限的一点资料,基本上是章太炎自己所提供的,其中主要陈述了自己的家世,以及排满复汉思想如何在自己的阅读和前辈的教诲中萌生,或许是文字过于崇尚朴质简古,不愿多做铺陈,致使我们无从接触当时生活更多感性细节。鲁迅先生是章太炎的学生,比他要小10多岁,他们有大体相似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而且地域也很接近,也许我们只能借助鲁迅先生对早年生活的回忆,诸如读书的书屋和儿童的兴趣天地,来做一些悬想,但是我想这还是留给读者诸君来做吧,至于本书,只能凭借有限的资料尽力敷叙,绝不敢忤逆真实性的天条。
另外还要说明的一点,是称呼。章太炎*初的名字是学乘,字梅叔,“梅”与“枚”同音,所以又写做枚叔,后来他改名炳麟,取义于“炳炳麟麟”,有向往光明之意。投入反清革命后又改名为章绛,字太炎,表明追随清初反清思想家顾炎武(起初名“绛”)的决心。通行的是署章太炎或章炳麟。为叙述的方便,我们这里就一径称章太炎。
一部传记就是主人公一生的故事,从他一落地,他的人生故事就开始了,所以我们看到,许多传记的开始都会是这样的:某年、某月、某时、某分,某地、某某家,“呱呱”一声,出生了一个宁馨儿,这就是某某某,后来的一位伟人或奇人,全家都为之感到激动欢欣云云。我们不知道章太炎出生时,家里有何种气氛,以及有何异常的反应,在他之前,家里已经有了好几位仁兄,对他的到来,如果不是有何特别灵异祥瑞的表现,大约总不会引起较为持久的波动的。所以我们宁可避免这种不约而同的写法,把一开始的场景,移至1883年章太炎16岁时。
16岁的章太炎,在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事呢?
这是他要到县城去参加童子试的前夕,那一天他突然发作了癫痫。
癫痫又叫羊角风,在人群中并不少见,我们在一份材料中读到,美国人约有1%到2%患有癫痫。在有些家庭中患病的百分比,要比这个数字更高。通常这种病发作时,病人会突然摔倒在地,昏厥过去,不省人事,身体僵直或抽搐,往往持续几分钟左右。也有一种是更轻微的发作,只有几秒钟,而且只是童年时期才有,成人后即不再有。章太炎这次发作的癫痫,可能比较严重,着实让大家为之感到紧张了一阵。余杭县仓前镇面对运河的章家老宅,顿时笼罩在一种忧虑沉重的气氛里。
父亲章濬(音俊)也从外面被人叫来了,他颇通医道,知道这种病不甚关紧,只待他恢复过来,再给他开一方治晕厥的草药,吃下就可以了。但是,他眉头紧锁,心事重重,夫人朱氏看出来了,便道:“孩子都这样了,我看就不要去应试了吧,万一在考场再发作……”
章濬说:“我也是在这样想,但这件事关系太大,他还要不要这个前程,我还真不好一下拿定主意,让我好好想一想。”
到县城应童子试就是考秀才,考上秀才而后考举人,考进士,即是一条做官的道路,即所谓仕途,这是那个时代,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一条锦绣前程。县试不完全等于今日的高考,但就其对一个年轻人来说,其重要性绝不亚于高考,不应县试,就相当于不再参加高考,从此无缘于做官的台阶,这个决定确实非同小可。当然,这一次县试不参加,下一次也还可以去,但对于患有这种毛病的孩子来说,只要去参加这样一场又一场的考试,晕厥发作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因而家中的这个*小的男孩,或许必须放弃走这条路。
章家在余杭也是一个读书的世家。章太炎的曾祖父章钧,曾经是余杭县学的“增广生”。这个“增广生”,虽然有些类似是“计划外”的,而实际上也有定额,都是经过考试录取的,后来他荣任县学训导,执教于本省海盐县。太炎的母亲来自海盐县,想来与其曾祖父曾经在海盐工作过不无关系。曾祖父不仅自己好学,而且也热心兴学、助学,他曾拿出一大笔钱,在余杭县东门北首白塔寺前,创办了一所“苕南书院”,又兴办过义塾,对族中子弟进行义务教育。
章太炎的祖父章鉴获得过国子监生的资格,这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北大学生资格了,但是按当时的制度,这只是一种身份,却并不一定要去负笈就读。章鉴好学博览,收集了许多珍贵稀见的典籍图书,“蓄宋、元、明旧椠(音欠)本(刻本)至五千卷”,这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加上有清一代的各种出版物,真可以说拥有一座小型书城。
到章太炎的父亲章溶,也不可能不是一个读书种子,他读书的成绩应该说有胜乃祖乃父,考试的成绩颇佳,一举取得了廪生的资格,这差不多可以说是拿工资读书,类似于今天的博士或博士后了。当然,章太炎的这些先辈,都没有什么太显赫的功名,但是,他们都不能不认同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向往和追求过功名,即使是他的父亲章濬受过挫折,因为受到心怀嫉恨的小人造谣中伤,曾一气之下退出考场,个中曲折究竟如何,我们已不得而知,而从他仍然创造条件让儿子们去参加科考来看,他坚持要把这条路视为年轻人获得远大前程的首选。
章太炎兄妹加在一起有五人,长兄去世很早,第二个哥哥章籛(音件)要比章太炎大十六岁,直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考上了举人,三哥章箴(音真)也要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考中举人,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在章太炎放弃县试之后考上的,这足以说明,这个家庭并没有拒绝当时科举考试,章太炎放弃考试,完全是因为他的身体原因。当然促使父亲章濬*后做出这个决定,也还会有其它一些因素,我们也不妨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上做一些考虑。
这即是社会上“洋务运动”的勃然兴起,动摇了封建时代读书人追求功名事业成就的单一路向,虽然还看不出章濬有让章太炎弃科考而就洋务之类的意愿,但是读书人不就科考也还可以选择其它途径以立身扬名,已成现实。章家虽经“洪杨之乱”,大伤元气,他们逃难回到家乡时,家里只剩了一顷左右的地(“家无余财,独田一顷在耳”)但经过近二十年的生养积聚,已然又成为那一带屈指可数的资财殷实的地主家庭。这个*年幼的多病的男孩,如果确实不宜于去科考试场上“闯关”,以获取“做官”的前程,那么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衣食无虞,并进而谋求别种发展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章濬是一家之主,这个决定的形成,也还一定与族中的其他关系密切的人交换过意见,大家咸认为这个决定并无什么违悖事理之处。
少年章太炎被告知这个决定,他的反应当然是非常高兴。从现今的眼光来看,按八股来考试取士,也还是一种游戏规则,但毫无疑问是一种极为僵硬、枯燥乏味的游戏规则。做八股文必须从“四书五经”选题发挥,在入手议论时,要刻意编织出四段八股对偶的文字,除非是生性反常的孩子,恐怕不会有谁会喜欢这种强迫性的学习和考试。更何况考试一场又一场,光“童子试”就会有五场之多。“童子试”,顾名思义是稚气未脱的童子们参加的考试,而实际上,座中祖父辈的白发苍苍的考生不乏人在,目睹这种场景会带给人一种相当凄然的人生感触。以毕生精力在科举考场上拼搏的这些人,他们的青春和生命价值就是这样被销蚀殆尽,这种科考的意义,怕只能以“将人变成鬼”来形容。或者正如康有为所说的:“徒令其不识不知,无才无用,盲聋老死,是比白起之坑长平赵卒四十万,尚十倍之。”秦将白起活埋掉赵国兵卒四十万,是何等惨绝人寰,这种科举杀人,比之还要过十倍也不止!然而,对于少年好胜的考生来说,冀图以考试的优异成绩证明自己的高智商并获得赞誉和荣显,应是一种未可低估的驱动力,但是这种考试的胜出者,既不个个都是卓越的人才,而名落孙山的失意者,也并不都是低能儿。
人的一生常常是为一个决定所完全改变的,不管怎么说,如果不是这个决定,章太炎继续沿着攻习举业的道路走下去,他也许会和他的各位兄长一样,终于获得举人、进士和进士以上的功名,运气好的话,成为风雨飘摇的满清朝廷的一个末代官僚,但是,近代中国将失去一个革命的呐喊者和文化的巨匠。
多少年以后,章太炎自己在回忆这一段往事时,固然记述了自己是被动地被“决定”者,同时,也强调了他极为个人化的兴趣指向:“年十四、五,循俗为场屋之文,非所好也,喜为高论,为《史》、《汉》易及,揣摩入八比,终不似。”“场屋之文”、“八比”即是科举考试之文,他明言是不喜欢的,但他还是要随大流去做。有意思的是,少年章太炎并不像比他晚十来岁的鲁迅那样,喜好一些被人们称之为“小传统”的东西,如《山海经》和民问传说之类,即使是偏离科举文体,也还是不脱大传统的语境,这大概还是和章太炎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家庭环境有关。父亲发现他有这种倾向后,曾经谆谆告诫他:“尔文思倜傥,学古非难也,以入制义(按:亦科考八股之文的一种说法),则非童子所应为。”八股要求从“四书”获得议论的题材和思想,否则便会有离经叛道之嫌,少年章太炎喜欢《史记》和《汉书》,竞想将从这两部著作中获取的灵感和命题装入八股的载体之中,这是不被允许的。章溶的信念似乎是,你要不练八股就不练,可不能破坏规矩,胡来乱练。
至此,我们应该将章太炎早期所受的教育状况做一补叙。他的阴历生日是戊辰年的十一月三十日,从阳历说是1869年1月12日。1873年他五岁那年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几年之后,即在1876年章太炎八岁时,他的外祖父朱有虔先生离开海盐县家乡,来到余杭仓前章家为他做专任教师,所授的课程主要是读经。这一教就是四年,“时虽童稚,而授音必审,粗为讲解”。课程教得极为认真,而章太炎也就由此“稍知经训”。接下来是外祖父回海盐老家去了,改由其父章濬亲自执教,所教的则主要是律诗和科举文字,到我们前面所说他应去应“童子试”的时候,这种教育他整整接受了长达十年之久。从我们现有接触到的材料看,这种教育中,几乎完全看不出有任何新的时代信息和社会内容。
客观上说,这一段时间虽然洋务运动已经颇成气候,但是封建传统文化的势力和影响依然十分顽强深固,大多数读书人埋头举业或研读经书而不知其它(这种情况需到甲午战争后,方有较大的改变),余杭章家可以说是这种背景的一个缩影。仓前镇离浙江首府杭州不过几十里路,当时看来还是相当闭塞,章太炎后来谈到自己早年的生活时,很少提到有关洋务的事情。事实上,这个时候,所谓洋务已不局限于与外国办理外交事务,而是模仿和学习西方的技术,兴办实业,甚至也开始译书、办学堂、议论变法了。和外国人已经愈来愈多深入内地与中国人杂处同步,西学也愈来愈多介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一些人已经从中西强弱的对比和满清政府腐败无能的现实中,产生了对满清统治合法性的怀疑,然而,章太炎只是在多处谈到,这个时期,他还是从自己的阅读经验,以及与老师的交谈中,萌生了反清排满的民族主义思想。例如,他谈到自己有一次和外祖父的谈话:“余十二、二岁时,外祖朱左卿授余读经,偶读蒋氏《东华录》曾静案,外祖谓‘夷夏之防,同于君臣之义’。余问:‘前人有谈此语否?’外祖日:‘王船山、顾亭林已言之,尤以王氏之言为甚,谓历代亡国,无足轻重,惟南宋之亡,则衣冠文物,亦与之俱亡。’余日:‘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外祖日:‘今不必作此论耳。’余之革命思想伏根于此。依外祖之言观之,可见种族革
命思想原在汉人心中,惟隐而不显耳。”_可见,即使是这种族革命思想,也是源于“夷夏之防”的古老传统和语言,是他自小阅读大量史籍所获得的。
少年章太炎不再去科场赶考,但并不意味他摆脱了封建传统教育的樊笼,还有另一条路在前面等待着他,那就是“研精学术,忝为人师”,而学术,在当时主要就是指经学。所谓“经”,就是那些古代传下来的堪作为人们道德伦理规范,用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字。具体地说,从孔子起到宋代,由六经增加到九经、十二经,直至十三经,计含《诗》、《书》、《仪礼》、《周礼》、《礼记》、《左传》、《公羊传》、《毂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而所谓经学,则是钻研,了解并进而诠释这些经典的学问。可想而知,这些学问也是相当枯索乏味的。章太炎在放弃了八股文的练习之后,曾有过一段小小的“解放”,即所谓“泛览典文,左右采获”,特别是“任意浏览《史》、《汉》”,但是为时不久,他就经长兄章篾指点认识到,“不明训诂,不能治《史》、《汉》”,必须从文字学、音韵学人手,逐字逐句地解读,才有可能准确无误地把握和宣讲古代圣贤们的原文真意。
十多年后,章太炎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
年十七,浏览周、秦、汉氏之书,于深山乔木间,冥志覃(音谈)思(深思),然后学有途径,一以荀子、太史公、刘子政为权度。持此三子以观古今中外之册籍,有旁皇周浃(意为遍及)者曰知之矣。涉是日近之矣。吐言相戾,陈义不相应,则以为未知楚夏,不在六艺之科。会天下多故,四裔之侵,慨然念生民之凋瘵(音寨,病也),而思以古之道术振之。盖自三子以后,得四人焉。日盖次公、诸葛孔明、羊叔子、黄太冲。之四人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然大要知君民之分际,与亲仁善邻之所以长久,而不肯以残夷割剥、陵轹(音利,欺凌也)元元(庶民也)者,则数逾千祀(此处意为年),风期一也。
……
本书所记,主要是宁美龄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部分活动、工作和情景。有宋美龄主持全国妇女指导委员会和战时儿童保育会时的工作、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释义》内容简介:本书附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等现行民事法律、法规的条文对比,细致梳理了所有民事法律
蒋孝玉口述自传 本书特色 1蒋介石侄孙女,亲述蒋家旧事,披露不为人知的秘辛。全球首度出版。蒋孝玉,蒋介石侄孙女,与蒋纬国、蒋方良等蒋家核心成员过从甚密,生平见闻...
寻常往事:回忆祖父刘文辉 本书特色 军阀混战独霸川康二十年,占据七十余县,拥兵数十万,“西南王”刘文辉一生的传奇经历,亲属独家解密,不寻常的寻常往事。他从军从政...
独臂长空 内容简介 有着“苏联英雄”和“俄罗斯英雄”双重称号的伊·安·列昂诺夫是苏联时期的歼击机飞行员,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曾参加了110次空战,单独击落了6架敌...
毛泽东传 本书特色 已经以六种语言出版的《毛泽东传》,今天又有了它的中文版,它终于来到了*关心它的人们中间。 在《毛泽东传》一书中,一位外国作者为中国人描述了一...
蒋经国传 本书特色 50年采访研究,找寻真实的蒋经国!全球首部由蒋经国随身秘书漆高儒教授撰写的蒋经国大传!2012年*新图文珍藏版!大陆唯一授权,独家史料首次公...
约翰•牛顿(JohnNewton)《奇异恩典》是一首广为传唱的经典圣诗,它的作者约翰•牛顿曾经是一个罪恶深重的奴隶贩子,但是神奇妙的
奇士王世襄 本书特色 ★ 16开软精装,北京出版社出版★ 王世襄先生的主要成就集中在文物鉴赏、文物收藏、美术史研究、音乐史研究等几个方面,他所取得的成就璀璨夺目...
胡愈之 内容简介 胡愈之(1896—1986),194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代主席。《民盟历史人物胡愈之》以丰富的史料、娓娓道...
《杜月笙全传(超值白金版)》讲述了杜月笙是20世纪上半叶上海滩上最富有传奇性的一个人物:生意场上,他机灵诡诈,善敛财,会散财
她是一个最坚定最执著的人,她最有吃苦的精神,在事业上敢于尝试自己独特的风格。她兼有女人的柔肠与侠骨。她对心中的目标全心全
《林肯传》近年来为什么没有人尝试写一部一卷本的林肯传记呢?主要原因或许是因为研究者了解,随着国会图书馆对罗伯特·托德·林
高罗佩事辑 本书特色 严晓星编著的《高罗佩事辑》包含三个部分,即高罗佩传奇、史料辑录、友朋诗词,汇编了目前所见的他人所写涉及高罗佩的**手中文资料,异常珍贵。高...
正说元朝十五帝 内容简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兴会飙举于大漠草原的蒙古贵族,凭借着金戈铁马,以气吞万里如虎之势,成为**个入主中...
作为精神分析心理学鼻祖西格蒙德·格雷格的孙子,乔迪·格雷格以他的肖像画在近当代世界艺术界取得了教父级地位。卢西安与他的祖
他,在英国媒体的民意测验中被评选为“英国最聪明的人”;他,往往有惊人之举,曾经裸奔宣传公司产品,是英国最抢镜头的”嬉皮士
陆游传(插图本) 内容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后做过...
《沈周六记》内容简介:本书分六个专题,通过居、游、观、友、隐、忧六个面向的深入解读,呈现沈周生活、艺术、心灵的丰富细节。透
纵横楚汉----胡荣华的象棋人生 本书特色 胡荣华15岁时首次参加全国赛即夺得冠军,1988年被亚州象棋联合会授予中国象棋国际特级大师称号。称雄棋坛四十余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