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
编通过对胡塞尔、英伽登、
梅洛-庞蒂、杜夫海纳及以
普莱为代表的日内瓦学派的
现象学理论著述的深入剖
析,阐述了20世纪重要的哲
学美学流派现象学的理论实
质以及在文艺理论方面的主
要建树。下编则通过对狄尔
泰的“方法论解释学”、伽达
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利科
尔的文本理论、赫希的“客
观解释学”等一系列解释学
文论的研究,对解释学哲学
和文艺思想做了体系性的全
面探讨。
片断:
哲学自身的危机使哲学忘掉了“思”之天命,自然主义、
历史主义、心理主义日渐风行,这使得哲学有丧失其科学性的
危险。胡塞尔在《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中说“我们的生活目
标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暂时性的,另一种是永久性的。一
种目标是为了使我们自己及同代人生活完美,另一种目标则为
了造福于子孙万代。科学是代表一种绝对的、无时间性的价值
的称号”。被胡塞尔当作“严格的科学”的现象学,就是这样
一种追求“永久性哲学理想”的事业。在胡塞尔看来,整个哲
学史在“心与物”两极中摇摆不定:在古代希腊这个欧洲文明
的摇蓝,已有“自然哲学”与“理念哲学”的对立;在中世纪
有唯名论与唯实论的对立;在近代,有经验主义与先验主义的
对立。哲人们大都陷入心、物二元论,即从一种抽象的、孤立
的观点看心与物的区别,只有现象学,才把欧洲哲学上的先验
主义贯彻到底,“心”才完全摆脱了“物”而独立出来,成为
一门严格的科学。
胡塞尔在哲学上反对“心”“物”二元论,而努力寻求
绝对的确定性。19世纪末,当尼采竭力摈弃绝对确定性,
而追求一种不确定性时,胡塞尔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将对绝
对确定性的追求看作是自己生命的意义所在。1906年,他
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我正由于欠缺明晰而萦绕不散的怀疑
而备觉痛苦……我必须赢得明晰性,否则我就不能生活下去
了……”①1905年元旦那天,他写信给老师布伦坦诺说:“……
我为自己选择课题,走自己的路,这么做并非是为了殉道,而
是出于不可违抗的必要性……想想看我必须忍受多大痛苦!我
不喜欢与那些从不为事业而生存的邀名逐利者为伍……。”可
以说,尼采和胡塞尔这两位对20世纪西方思想影响甚大的哲
学家,一位从事破坏,另一位从事建设,由此象征了本世纪西
方思想界无法调和的冲突。尼采刚一去世,胡塞尔的现象学就
宣告诞生了。从此,胡塞尔开始了在意识域和确定性之间建立
合理联系的哲学构想,并终其一生孜孜以求。
哲学的真正任务是寻求绝对真理。胡塞尔说:“作为真正
科学的哲学,其目的就在于寻求超越于一切相对性的绝对、终
极的有效真理。”但是他认为,在他以前的哲学家中没有人能
够提供这种真理,相反,却在这个问题上制造了许多混乱,从
而使整个科学,以至于整个欧洲文明深深地陷入了危机之中。
因而,现象学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批判种种有关真理的谬论,
为人类提供永恒的绝对真理,以拯救科学的危机和欧洲文明的
危机。
后记:
后记
从事现象学和解释学的研究已经十余年了,至今才写出这
么一本不算厚的著作。这除了教务繁忙等原因外,与自己的学
术志趣变化有关。
80年代中期,我开始潜心进入现象学和解释学研究领域,
先翻译了一部书(《文艺现象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年),然后写了两篇专论现象学和解释学的长篇论文(《现象
学》、《解释学》,载《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述评》,清华大学出版
社,1990年),同时,还写了论狄尔泰、伽达默尔、英伽登、
杜夫海纳、姚斯的系列专题论文(分别载《西方文艺理论名著
教程》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西方著名美学家评
传》下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当时曾计划写成一部
书。但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进入后现代文化问题和当代文
化理论的研究,也就一度中断了本书的写作。现在这部时写时
辍的著作终于得以完稿,并收入“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丛
书”,总算了结了一件心事。
这些年,我的学术旨趣发生了一些变化。我想这仅仅是我
知识结构、心理结构和心性视野的内在调整,或我对自我思想的
清场罢了。需要说明的是,我关注“时代问题”,但不关注“时尚
趣味”,而是关注在当下被遮蔽被遗忘的学术思想和新学术话语
的真实根源。因此,关注当代理论仅仅是在“问题意识”层面上
的。事实上,努力超越时代和学科领域的制约,不断扬弃旧的知
识结构,寻访历史的思想残片并进行个我问题和历史灵魂的对
话,或许是我个人学术调整的真实意图之所在。我似乎总不愿
服从于现代科层制度将人命定在一个职业框子中,而是想把自
己定位为一位关注当代思想理论问题的意义追问者。
我所理解的真正的思想者,是那些对自我反省和批判,对
自己问题的前提加以质疑,并对历史迷思加以悬搁的反思者,
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批评家。因此,学者与时代、学术与
自我的关系就是无可避免的。只有不成为历史的注释者或时代
的传声筒的人,才能正当地成为“思想者”。因而,每位学者
都无法逃离自我定位问题。
在我看来,自我定位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自我知识反省。我们这一代既不同于前几代人,比如
“五四”一代,学贯中西,蔚成大家;也不像我们后面一代,
时间资源和文化资源都很丰富,可以潜心读好书。我们是处于
时代灾难的夹缝中赶上了末班车的一代,被时代的苦难磨掉很
多东西,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时间。但同时,时代又给予我们许
多可贵的生命财富、许多苦难的馈赠,即对自我知识的审视,
对自我“文化身份”的反省。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有明显的
批判意识(大理论意向)、精英意向(但不是精英“主义”),
对任何问题不以一种世俗化的、语言游戏的、甚至是权力运作
的态度去看,相反,更多的是强调不断地向内挖掘而获得自我
的生成,在增加文化资本或更新知识结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
思想地基,为自己的思想正名。因而,在学术中就少了些游戏
成分,少了些调侃意味,同时也少了些前几辈学者的异化中的
苦涩感,有一种相对的淡然自在的生命态度,追求一种雅致而
有个性的学术品格,对“平面化”的无价值一般持拒斥态度。
二是自我立场反省。我们这一代处于两个夹缝中:在治西
学时痛感母语在流失,自己的心性状态逐渐为西方精神所渗透。
尤其是在后殖民时期跨国资本、经济资本与文化象征资本的“凝
视”和“控制下”,第三世界文化处于弱势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当
代学人,其身份认同和立场定位更显示出理论与实践、心态与言
述的深刻矛盾。如何在引进新的话语机制,激活母语文化的僵
化状态的同时,又使东方文化精神不失落于这种“引进”之中,实
在是有赖于一批真正的学人清明的理性分析和厚重的价值判断
的。在此,自我立场和自我身份界定,成为我们必得正确书写的
文化符码。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不学西方、拒斥甚至放逐西方话
语,置西方文化于自我视野之外,又将使我们面对深刻的“阐释
焦虑”,而对这个“现代性”乃至“后现代性”的社会丧失阐释的权
力与可能性,并对文学文本、艺术文本、社会文本乃至整个文化
文本都丧失主体的阐释话语。如果一味地站在中国本位的立场
来看问题,又易使人觉得视野不够开放,相对于“五四”精神而言
似乎是在走回头路。所以,在西方与中国、个体与社会、本土化
与全球化之间,如何找到自己的真实身份和价值立场,而不掉进
不中不西、不白不黄(香蕉人)的空档,不使自己处于不尴不尬的
境地,的确是一个必得面对的难题。
我们关注时代,因为时代曾造成文化的中断并塑造过我
们,同时,我们也对时代作出自己的判断,因为这种伤痛的历
史记忆将使我们对今天和明天的学术研究产生一种反弹性指
认,并对某些历史迷思和误读加以重新厘定。这样一来,又可
能出现一种知识杂糅状态,即要么注重学术,要么注重时代,
而很难在二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点。不过,我将尽量去作出自
己的独特选择。
对于我的学术选择,我以为主要基于自己的心性价值判
断。我想,一个人能做什么,不在于他做的是什么学问,而在
于他怎么去做;不在于他划了怎样一个范围,而在于他为什么
去划这样一个范围。学问就是他内心涌出来的或者是他内心深
切感受到必须要解决的个体存在性(本体论)问题,并扩大到
社会存在性问题和人类存在性问题才成其为问题。否则,纯粹
个人的问题将难以成为真正的学术问题。
我想说的是,20世纪西方文化理论和文艺理论的研究是
相当重要的,这不仅是弄清西方文化语境的问题,也是我们吸
收西方现代性经验和教训的契机。也许,在充满虚妄和误读的
价值平面化时代,我们再也不能无视人类所面临或将面临的根
本问题,尤其是世界与生命的意义追问(现象学)和意义解释
(解释学)的重要问题。
*后,向山东教育出版社朱晓晨编审和本书责编臧伟先生
致以谢意。
王岳川
1994年秋初稿
1997年秋再改
现象学与解释学对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具有深刻的影响。这一影响表征为:现代文艺研究再也不可能仅仅停留在诸如文艺的社会问题层面、作家创作心理层面、作品结构分析层面上,而必得进入文艺主体的“意向性分析”、解读作品的“意义阐释”、人对世界的体验理解和本体存在的“呈现方式”等深层次的研究中。由王岳川编著的《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共十章节,主要内容为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危机,英伽登:现象学文论,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日内瓦学派:现象学批评等。
总序
王岳川
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流派众多,大体上可分为:形式主
义文论、精神分析文论、现象学文论、解释学文论、存在主义
文论、接受反应文论、后结构主义文论、新马克思主义文论、
女权主义文论、后现代主义文论、后殖民主义文论、新历史主
义文论、文化研究理论等。
相对于20世纪以前的文艺理论,20世纪的西方文论有了
较大的差异,其表现为以下几大趋势:
文学理论已不再局限于狭隘的文学自身的内部研究,而是
具有了广阔的文化视野,并同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哲学
理论、政治学理论、文化学理论关系紧密,吸收其学术文化资
源,使自身达到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同步发展的前沿学术境
地;实现了理论和批评的话语转型,无论是现代性问题,还是
后现代性问题,都深入到文艺思维和批评话语中,问题意识使
得文艺理论在变动不居的时代去多维多向地反观这个时代,因
而出现了流派众多、思潮迭起的局面;以国际性的眼光来看世
界文论的发展,不管是西方文论还是东方文论,都不可能再局
限于某一地区和国家,而是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现代性问题和后
现代问题的一种理论话语,就此而言,文艺理论已然成为当代
思潮中具有国际特性的先锋话语,一个解读文化性格、民族文
学精神和现代性发展的重要理论尺度;由大理论到小理论,即
从“大写哲学家”到“小写哲学家”,从“大写的人”到“小
写的人”,从“大世界”到“小世界”,从“大历史”到“小历
史”等,这种由“大”到“小”的学术路数,在后结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等领域获得
清楚的理论呈现;出现了从理性思维向语言学和文化研究转向
的文化策略,同时使话语的呈现方式和言述方式上升到文艺理
论的重要地位,使得20世纪文艺理论具有了非体系性、消解
性、形式性、非主体性、非理性化和语言转向、文化转向等特
征;强调文艺基本问题的审理,这类基本问题往往与国家、民
族、种族、性别、写作、文本、阅读、批评和文化策略紧密相
关,这构成了20世纪文艺理论的泛化品格和向文化领域渗透
的宽广视域。
就文艺理论而言,20世纪不仅是文艺批评的时代,也是
文艺理论建构的时代。因此,我们有可能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
的语境,来审理所面对的当代西方文论,同时通过对当代西方
文论发生发展的研究,来更新我们自己的文艺理论思维和话语
言说的方式。
在后现代和后殖民语境中,我们在研究各种西学“主义”
时,有必要弄清其思想文化“语境”,即我们面对的是方法论
问题还是本体论问题?这些问题是怎么来的?属于哪个层面的
问题?是新问题还是旧问题甚或旧题新出?是西方的问题还是
人类的共同问题?是国家民族的本土问题还是全球性问题?是
现代性文论问题还是后现代性文论问题?
仅关注当代文化问题还不行,还要找到当代文艺理论的思
想“地基”,寻绎到审理文论问题的哲学本体论立足点,进而
把握剖析当代文艺问题的方法论新角度。实际上,当代西方文
艺理论不仅是当代西方思想学术发展新问题的表征,也是人类
20世纪所面临的文化转型的话语处境。汉语思想与西语思想
的关系,并非是东西方之间的话语紧张关系,而是在现代性和
后现代性问题上的面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共同境遇。
因此,我们必须关注以下问题:这一个世纪以来尤其是世
纪末,受西方影响的中国文论出现了怎样的问题?形式主义文
论、结构主义文论具有何种结构性转型?精神分析文论在文艺
批评中具有怎样的深度和误区?现象学解释学文论具有怎样的
意向性和意义解释维度?存在主义文论和接受反应文论是如何
强调文学主体性的?新马克思主义文论和女权主义文论是怎样
从政治诗学角度展开自己的文化批判的?后现代主义使中国文
化在思维论和价值论层面为怎样的“现代性问题”所撕扯?后
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和文学理论的出现,带来的关于文化霸权、
权力话语、第三世界文化的前景等问题,其学术应答的可能性
何在?新历史主义文论中的“历史”是主观的还是历史事实?
历史在阐释中是被无意误读还是有意误读,被解读为政治意识
形态史、权力话语史,还是文化“稗史”?文艺理论是否能够
创造一个自身相对独立的体系?文艺这种感性化形式,怎样在
世俗关怀和终极意义关怀之间找到一条较好的联通之路?它在
既不可能“代宗教”,也不可能成为“欲望的表征”之时,如
何确立自己的本体?“文化研究”时代的审美文化、大众传媒
问题和盲点何在?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地加以审理。
就文艺理论研究而言,如果说,哲学逻辑话语是整个文艺
理论研究的灵魂而体现出文艺研究的共性的话,那么,一般的
文艺理论模式则是文艺研究方法的当代运用,体现出文学研究
不同侧重点的思想个性,而具体的文艺理论研究则是介于当代
文艺理论模式与古代文艺理论研究之间,可以借用一些新方法
补充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总之,“理论模式”是当代西方文论
研究的主体部分,它一方面受哲学美学逻辑方法的指导和制
约,另一方面又不断从其它学科吸收新的思想资源,并在具体
的文学现象研究中不断完善自身。因此,在对不同的文学理论
模式进行探讨时,弄清这一理论的源起及其历史背景,阐述其
重要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指出其理论方法论特征,并通过其
理论的具体实践运用,看其当代意义和局限之所在,就成为了
我们的方法论原则。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处在不断发展演
变之中。理论方法毕竟只是研究西方和中国现代性或后现代性
文化艺术的手段,而不是研究的目的。西方文艺理论研究,只
是我们探索20世纪文学艺术奥秘的中介形式。没有凝定不变
的文艺理论研究模式,也没有终极真理的文论体系,真正具有
生命力的文艺理论批评方法是随着实践和思维的不断前进而发
展的。因此,研究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有必要把握以下几个关
键性问题:
在文化理论层面上总体把握当代西方文论的意向性。在文
化开放和寻求对话的时代,文艺研究要从当代学术思想话语中
吸收精神资源,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学术眼光。在整个文化艺
术话语转型时期,运用新方法分析作品结构、人物心态、语码
符号、意义增殖等问题,具有“范式转换”的重要意义。话语
转型时期的文艺研究,对门类繁多的“新理论”加以具体分析
和学术批判,在推动文艺研究的不断更新和向前发展的前提
下,充分发挥各种理论的长处,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综合性
研究,可以使文艺研究获得一种宏观的视野。
分析现代文艺理论需注意其哲学语境和诗学特征。研究文
艺理论和批评方法,其目的并非盲目套用西方话语模式或将其
“移植”到中国文学研究中,而是力求拓展传统的思维格局,
给当代文学以新的启示。如果仅仅满足于一些新名词、新术语
的分析,而背离其文学特性这一价值诉求,就会忽略文学的特
性,而只重视它同一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共同性。只有当
研究对象与具体理论模式相统一时,才会获得其它理论模式所
不能取代的意义解释效果,从而在新的视界中揭示出文学对象
所蕴含的特殊规律。
注重各流派文艺理论研究方法之间的互补性和有效性。文
艺理论研究的是文艺的整体,面对这一整体,我们运用不同方
法进行研究时,一方面要从具体理论模式出发对其加以把握,
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文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需要各种方法互相
补充,互相协调,才有可能窥到文艺的价值特征之所在。现代
文艺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充当读者与批评对象之间的中
介,通过全新角度的探索,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能言。
优化的文艺理论研究和文化批评,是将已经清理和消化了的新
理论批评方法变成自己的精神内核,去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出对
文艺现象的灵思和解悟,达到对当代文学作品、现象和思潮的
多元多层意义的解读。
编写这套“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丛书”,收入当今世界十
余种*有影响的文艺理论流派,旨在为全面了解20世纪西方
文论思想提供一批具有独到视域的学术著作。丛书强调从对西
方的译介和摹仿中走出来,以国内文论研究学者的眼光重新审
理20世纪西方文论中*重要的理论现象,分析其优劣,发现
其内在的文论精神,为创立中国当代或新世纪文论做一些基础
性的工作。需要说明的是,丛书原定收入《后现代主义文论》
一书,因这方面的著作近年来已出版了不少,为避免重复,故
此题暂缺。
丛书作者大多为研治有年的中青年专家,基本上能反映中
国文论领域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研究水平。当然,因为时间
较紧,舛误之处在所难免,亦盼海内外方家不吝赐教。
是为序。
1997年12月20日于北京
作者简介:
王岳川,1955年生于四
川。1977年考入四川大学中文
系,毕业获学士学位并到国家
教委工作。1985年考入北京大
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
任教。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
授,1997年列为博士生导师。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
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秘书长。
学术著作有:《艺术本体论》
《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思·
言·道》《文化话语与意义踪
迹》《20世纪西方哲性诗学》
《中国哲性诗学精神》《文艺现
象学》(译著)等。主编著作有: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
(下)、《文艺学美学方法论》
《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随笔》
(百卷)等。
《无品牌不营销》内容简介:本书用先进的品牌营销理念为进军全球市场的中国企业提供完整的品牌战略和营销战略执行,帮助中国品牌跨
布达佩斯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漫长和血腥的城市攻防战之一,从苏军兵临城下到城堡山陷落,共经历了108个日日夜夜。与之相比
暖春之旅-胡锦涛主席访问日本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日两国政府关于加强交流与合作的联合新闻公报》和胡锦涛主席《在早...
国家决断-中国崛起进程中的战略抉择 本书特色 一个国家,尤其是一个大国,什么时候韬光养晦,什么时候发力奋起,那是政治家的判断力,而在其背后支撑他的,则是一个民族...
邓小平与中美外交风云 本书特色中美关系一直是全世界瞩目的焦点。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风云变幻的转折时期,也是中美关系发展波澜起伏的多事之秋,作...
月读-干部经典读本-2011年第4辑(总第16辑) 内容简介 本辑主题为“秉公执法”。 选文包含了历代有识之士对“法”的诸多层面观察与思考,包...
坦克发展史 内容简介 为什么二战时期德国“虎”式坦克可以击毁所有同时代的盟军坦克?法国现代“勒克莱尔”主战坦克可以发射几种型号的弹药?为什么美国现役的“艾布拉姆...
美国输出民主的历史与现实 内容简介 “输出民主”在美国外交中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长期以来,它一直是美国对外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自冷战结束以后,...
近代中国东北移民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在大量收集、占有丰富资料的基础上,打破了过去那种只是对移民过程、移民数量统计和移民的土地开垦等方面的单层面的叙述,从多视角、...
政能亮-III 内容简介 《政能亮3》是凤凰网“政能亮”栏目所发文章的一个阶段性合集。“政能亮”作为一个围绕国务政策和时事热点解读的大型政论品牌,以“好政策,亮...
《通往人的全面发展之路》内容简介:“人的现代化”,虽是西方学者于20世纪中叶率先提出的“旧命题”,但却是今日中国现代化建设必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1921年7月—2021年6月) 小字本 内容简介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主持编撰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
社会契约论 本书特色 《社会契约论》由卢梭所著,讨论了国家与人民、国家与法律、自由与平等、国家与社会等问题。对于当时的各国资产阶级来说,卢梭独特的见解是*有号召...
《作家榜名著:啼笑因缘》内容简介:我是樊家树,家住杭州,在北京求学时, 偶遇女孩沈凤喜,我喜欢她,她家境贫寒但清纯聪慧; 不
最后的战斗——英国兵眼中的朝鲜战争 本书特色 全书以电影特写镜头般的语言叙事风格,真实记述了英国第29独立步兵旅参加朝鲜战争并在临津江战役中几乎全军覆没的经过,...
AfreshandacclaimedaccountoftheSpanishCivilWarbythebestsellingauthorofStalingrada...
《温故(二十七)》内容简介:2013年推出的第四辑《温故》, “影像”专栏刊出了1904—1905年日俄战争(历史上的第零次世界大战)法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 内容简介 本书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头作品,是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者的回忆和研究力作。要了解30年前拨乱反正的起步,了解改革开放的发端,都...
燕继荣,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政治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理论与政治发展.出版有《现代政治分析原理》、《政治学原理》、《当代中...
从敌对国到全面合作的伙伴-战后东盟-日本关系发展的轨迹 本书特色 本书作为《东盟研究丛书》中的一部,试图描述东盟—日本关系从*初的敌对国到在多个领域形成全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