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的历史图象,是极难把握的。
首先,它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自从人猿揖别以来,人类社会就始终处在发展这一动态上。这一动态的难以把握,在予它的多样性。在众多种族、民族、国家和地区中,人类社会发展有着依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而彼此有别的众多发展频道:有的快速发展,很早就达到过某一时代的巅峰,而后迅速滑落向无边暗夜;有的曾经存在,踪迹鲜明,却由于某种自然灾害或战争面“蒸发”;有的屡屡历经挫折、迂回甚至倒退,却百折不回,千年一脉,不断再造辉煌;有的始终在历史长河中沉浮;还有的后来居上,等等。这种动态的多样性,造成了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性现象,也给文化交流制作了基本背景。
其次,它是立体的、而非平面的。人类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创造的文明与文化,都同人类社会本身一样,是一种立体网络式的结构。正因为如此,诸文明与文化之间的交流,自然也是立体网络式的。如果对它们仅仅作平面式的认知与理解,人们笔下的文化交流,一定是苍白的,远远不能表现其错综复杂的无比璀璨。按照常规,我们可以将文化划分为物质的(器物的)、制度的、精神的三个大的范畴,同时要知道它还有众多的、层出不穷的专门范畴。当文明之问发生碰撞,文化之间发生接触,这不同的三大范畴与众多专门范畴的内涵之间,必然发生的交流,显然也呈立体网络状。如果再向纵深思索,我们就不难看到,不同文明、文化碰撞的时候,即使是*简单、*直接也*容易交换的物质(器物)文化,其中也物化着丰富的制度文明乃至精神文明的内容。而与此同时,制度与精神层面的文化问碰撞,其交流的内涵中,亦包含着对物质(器物)文化赖以产生的不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认知与理解。
第三,它是双向与多向的,而非单向的。在讨论文化交流时,人们一般都注意到它的双向互动。这一认知,比较起那种单向认知的片面性、偏执性、主观性来,自然是大进了一步。在这一基础上,人们还进一步探讨了这种双向互动的不平衡性,即:在某特定的时期,不同文明与文化相遇的时候,其中某一种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与文化,可能对另一文化墨高屋建瓴式的倾斜式“文化出超”。不过,当我们仔细审视上述这种双向运动时,就会发现,除了上古时期人类社会处在低级的原始的发展状态因而可能发生比较纯粹的双向运动以外,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古典时代以降的文化交流在双向互动中,早已包含了大量的第三、第四乃巨更多种文化内涵,因而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其实也是一种多向性互动。这也从另一侧面,证明文化交流的立体网络模式。
第四,中华民族对外文化交流时,其璀璨辉煌的物质文化出超现象常常令人眼花缭乱。当人们集中注视中外文化交流的这一现象时,其实有许多值得重视的事物往往被掩盖了。发掘并探究这些容易被掩盖的比较陌生的领域,尤具重要的价值。例如,在制度、精神层面,中华民族似乎并非出超大户,相反,却有“文化入超”大户之嫌。例如,在古代,佛教、伊斯兰教文明流人中华,甚至基督教文明亦曾在中国境内一度“寺满百城”,而中国的儒家学说流播的范围却仅限于朝鲜半岛、日本、越南以及近代以来新加坡与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区;又如,即使在物质文化层面,比较起丝绸、瓷器与四大发明这些高级复杂劳动的产品来,在那些比较简单劳动的物质文化领域,中华民族恐怕也处于“文化入超”之列吧。
内容如此丰富多彩,难以把握的文化交流史,自然不是一两代人能够完成的。这是一场接力赛,垒人类各族人民共同承担的接力赛。就中外文化交流史而言,中国学人的责任是义不容辞的,除了自己要挺身承担,更要不断与国外同行切磋、合作。文化交流史的学研、撰写本身,也是一部文化交流史呢!这场任重道远的接力赛,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一良师主编、各位师辈学长共同合作的那部专书,就是我们接力赛的前面一棒;我们接过这一棒,努力疾跑,尽自己这一棒的一份心和力。这一棒的得失,自本书问世之日起,就已经要请下一棒去评说了。我深信不疑的是,这一永远的接力赛,一棒定比一棒更出色、更完美,更接近人类历史上文化交流那丰富、复杂、千姿百态的真实。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史上,同外部世界的交往,可以追溯到遥远的上古时代。考古资料证明,早在文明的朝霞时期,今日中国的边疆居民,便同境外诸族有了相当广泛的文化接触。这些文化接触,无论是陆上的,还是海上的,都离不开交通这一媒介,离不开丝绸之路。
在人类历史上,丝的骄傲,属于中国。
中国读本:经典版 本书特色 《中国读本》作者苏叔阳先生以其独立的创作视角、自在的创作激情,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的自然风貌、悠久历史、民族繁衍、文化形成、哲学起源、伦...
澳大利亚(汉英对照)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铁道出版社组织翻译的意大利白星出版社的《flying high》的一种,用大量精美的图片,向读者展示了澳大利亚各地的历...
苏轼与朱熹 本书特色 《苏轼与朱熹》从另外一个角度、另外一种眼光、另外一种笔调审视、描画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在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研究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思...
丑陋的中国人研究:丑陋的中国人研究 郑南榕研究 你是景福门 本书特色 李敖是当代中国*具人格魅力、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之一。李敖先生的笔墨生涯历60余载,存世著述...
精彩摘录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不用典,不用套语烂调,不重对偶,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不模仿古人——引自第
SCI论文写作和发表:You Can Do It-第二版 本书特色 《sci论文写作和发表:you can do it》先整体介绍了sci论文写作和发表的一般流...
世界文化常识 本书特色 《世界文化常识》紧紧围绕“常识”这一主题,去冷、去偏,只选取了一些重要的、基础性的条目来介绍。在结构上,它分为哲学思想、神话传说、人文艺...
哲学中的语言学 本书特色 有一些概念并不依赖于特殊的经验,然而却存在于一切经验认识之中,它们就仿佛构成了所有经验认识的纯连结形式。从普通认识中找出这些概念,这比...
包世臣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本书特色 晚清著名学者包世臣之文集包世臣研究名家郑大华教授倾力编纂宏篇巨著“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丛书**批。包世臣卷-中国近代思想...
城市记忆 本书特色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城。每个人都像个拾荒者一样,捡来砖砖瓦瓦,亲手构筑属于自己的城。这圈养着记忆的城,在光阴的雾霭里若隐若现,让人着迷。有的城...
《中国房企新战略》内容简介:构建“6+2”模型,为新周期下房企赋能提效。在地产调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中国地产行业步入全新的发展阶
湘学研究2013年第一辑(总第一辑) 本书特色 湖南省湘学研究院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提议、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周强亲自关心、支持下,于2012年6月4日...
家庭书架(五)-巴比伦文明 内容简介 本书以考古发掘的成果为切入点,对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巴比伦文明的存亡兴衰及其发展的方方面面做了通俗而又全面地介绍,把掩埋在漠...
闲话之四:异性仇敌 本书特色 萧乾关注同性爱现象时的态度,明显不同于近日在报刊中炒作同性爱议题且有话语权的许多文化人。那些文化人,缺少人文关怀的大脑…… ——张...
伊吹敦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在早稻田大学大学院研究。曾任东方研究会研究员、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东洋大学讲师、副教授等,现任日本东洋大学教授。中国早期禅宗史研究...
趣说汉字:338个常用汉字的趣味知识与故事 本书特色 讲到中华文明,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汉字。这些神奇的方块字,不仅承载了巍巍中华文明,其自身的产生、演变和发展更...
禅字修心(上下)精装 本书特色 《禅字修心》梳理了将近一百个常用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告诉你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小小汉字中藏着想不到的丰富禅学哲理。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
文化理论:关键概念 本书特色 安德鲁·埃德加、彼得·赛奇维克编著的这本《文化理论--关键概念》收录文化研究关键概念260多个,作者自始至终在努力说明这些关键概念...
说字理解汉字 本书特色 《说字理 解汉字》:按规则识字 学得快 记得牢 用得准说字理解汉字 节选 《说字理 解汉字》根据传统“六书”造字理论,将所收汉字逐字标注...
中华文化的前途和使命 本书特色 《中华文化的前途和使命》汇集了许嘉璐先生十余年来研究中华文化成果的精华,全书分为十六个部分,全面分析和总结了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