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时期乡族小说论

中国新时期乡族小说论

作者:李莉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8-05-01

评分:5分

ISBN:9787500468325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中国新时期乡族小说论 目录


前言
绪论概念的断裂与意义的生长
**章乡族小说与“现代”语境
**节乡族小说对“现代”与“传统”的阐释
一中国农村进入“现代”语境的发生学考察
二“现代性”的含义及其对乡族小说的影响
三乡族小说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第二节新时期乡族小说的嬗变轨迹与多元形态
一新时期乡族小说的递嬗演进
二新时期乡族小说的发展轨迹
三新时期乡族小说的多元形态
第二章新时期乡族小说的形象谱系
**节形象谱系之一:乡村宰制者
一生存型“能人”
二商业型“能人”
三政治型“能人”
第二节形象谱系之二:乡村女“能人”
一叛逆型女“能人”
二道德型女“能人”
三事业型女“能人”
第三节形象谱系之三:乡村贫困群体
一“人穷志不穷”型群体
二“人穷志也穷”型群体
三“志穷人不穷”型群体
第四节形象谱系之四:游走的“边缘人”
一“边缘人”的兴起与农民形象的改写
二忍让型“边缘人”
三“自我”认同型“边缘人”
第三章新时期乡族小说的审美哗变
**节新时期乡族小说审美哗变(之一)
一创作路向的转轨与“真实性”的重新阐释
二现实主义写作与现代技巧的并置
三写作姿态的转变与新形象的塑造
四叙事视角的多元与跨文体写作
第二节新时期乡族小说审美哗变(之二):悲喜二重奏
一肉身之痛与灵魂之美
二生存之苦与精神之乐
第三节新时期乡族小说审美哗变(之三):话语资源的开发与共享
一贾平凹小说中古语的现代神韵
二“马桥”方言的文化底蕴
第四节审美哗变之隐忧与反思
一乡族长篇小说的衰落与写作的凝滞
二文学精神的缺失与经典形象的缺席
三苦难作为精神救赎
四道德作为审美支柱
第四章新时期乡族小说与乡土民间文化
**节新时期乡族小说与乡土民间文化
一“乡土民间文化”的概念
二乡土民间文化的两种表现形态
三乡土民间文化的存在形态及创造层级
四新时期乡族小说与乡土民间文化
第二节乡土民间的民俗礼仪:有意味的形式
一乡土民间民俗礼仪的情感意味
二乡土民间民俗礼仪的社会反思意味
三乡土民间民俗礼仪的道德隐喻意味
第三节乡土民间的传统艺术:末路中兴
一乡土民间的说唱艺术
二乡土民间的“杂类”艺术
第四节乡土民间的神秘文化:民间信仰的终结
一人对“神人”的信仰
二人对自然的信仰
三人对神鬼的信仰
结语:一个等待批判的概念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新时期乡族小说论 内容简介

本书由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总领全文,主要探讨了“乡土”小说的缘起、发展,阐述了新概念——“乡族小说”提出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并对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进行了界定,对新概念的意义进行理论论证。正文共四章。**章主要研究了现代语境中乡族小说的演进轨迹及其多元形态。第二章主要研究新时期乡族小说的人物谱系。第三章主要研究新时期乡族小说的审美哗变。第四章主要研究新时期乡族小说与乡土民间文化的关系。结语收束全文。将新时期乡族小说置设于当代文学格局中,对其巨大成就和某些不足进行了检阅和评判。

中国新时期乡族小说论 节选

第二章 新时期乡族小说的形象谱系
现代化道路使我国的整体经济状况得到迅速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充分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沿海沿江地区的农村经过十多年的改革,现代化建设卓有成效,它们率先摆脱贫穷进入小康。但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特别是“老、少、边”(指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远地区)地区的农村现代化建设起色不大,其中的绝大多数仍然处于贫困状态。1990年后,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形成一条东、西分明的断裂带。由于经济政策的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农民本身能力的差异,中国农村贫富阶层分化日益明显,农民也逐渐分化成四类:**类是乡村“能人”,这类人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有个性有能力,敢于挑战陈规,其言行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第二类是贫困群体。这里的贫困不只是物质的贫困,还包括物质精神双重贫困和道德贫困。物质贫困者由于客观或主观原因,无法或无力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成为贫困阶层。双重贫困者由于物质贫困、知识贫乏和个体惰性造成自强意识消弭。道德贫困者常常是物质上的富有者,物质上的强势使他们改写了乡村的经济伦理和社会伦理。第三类是打工农民(“边缘人”),他们不愿死守土地,进入城市或其他地方谋生,有的历尽人间辛酸,有的则干得非常出色。农民的自由流动是现代农村的新现象,他们改写了多年来城乡关系疏离的状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乡社会结构。除这三类人物外,乡村也还有其他类型的人物存在,如刘醒龙的《凤凰琴》中那位艰难地挣扎于教育战线的余校长,身上蕴藏的大气和为山区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令人钦佩;韩少功的《山歌天上来》中的毛三寅为民歌艺术而痴迷,《秦腔》里的夏天智为振兴秦腔费尽心血,他们可以说是乡村中的艺术型人才;而《爸爸爸》里的丙崽、《小鲍庄》里的捞渣则是文化象征型人物。这些人物对乡村教育、文化、艺术的传播和影响产生了相当大的作用,可以说代表了某种乡村精神。但是,就现实生存来说,前述三类人物在当下农村更具代表性,新时期乡族小说通过对他们的描写展示现代化在农村的进程以及农民自身的反应。根据乡族小说对人物形象用墨的多寡以及形象典型程度的大小,我将他们检索归类后作为一大谱系分别予以论述。
……

中国新时期乡族小说论 作者简介

李莉,女,湖南双峰人,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湖北民族学院文学院,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多年来,本人在全国重要期刊、核心期刊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四十篇,参编教材四部,先后主持、参与了省级、校级科研课题十余项,连续两届被聘为学校学术骨干,多次获得地、厅级科研奖项。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