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对风水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较系统的介绍和阐释。内容涉及风水的历史传承发展、风水形成的理论依据、风水实践中的相关要领以及典型住宅陵墓风水案例的分析,介绍了风水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首次对堪称风水经典文献的《玉尺经》和《葬书》进行了文白对译和现代解说。
风水文化是东方文明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形态,在传统社会中,其流布之广、浸淫之深,是任何一个面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人所不能忽视的。正确地了解风水、认识风水,不仅能够对中华文化做出准确的解读和判断,而且对于当今从事考古、建筑设计、景观规划的人士,更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本书作者曾师从当代杨公派风水传人、耄耋高龄的李定信先生学习多年,北京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希贤先生为本书专门撰文给予了充分肯定,相信这些对读者定有助益。
**章中国风水的演变和流派
中国风水源渊流长,可以追溯到距今3万年前“山顶洞人”的“阴宅”和“阳宅”。我们的先人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对自然环境的威慑力,产生了敬畏环境、敬畏风水的意识。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选择靠近江河湖泊等“得水”的地方居住、生产。这就是中国古城古村落和古人遗址大多位于水边的原因。
同时为了达到“藏风”的风水效果,把自己的“家窝”安置在向阳的洞穴里或房子里。
在中国风水演变过程中,风水“形势”与“理气”必然融为一体.以“藏风”、“得水”为风水宝地的要件,就像人类基因一样代代相传,一直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影响着人们的健康、财富和子孙兴衰。
**节中国风水的产生缘于先人
对自然环境威慑力的敬畏
在距今200万年前,整个地球进入了罕见的“冰河期”,四处天寒地冻,加上喜马拉雅山隆起,与其邻近的昆仑山也受到波及,不仅水源的获得越来越难,有些地方甚至还成了沙漠地带,草木、动物逐渐减少……整个地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猿人面临着生存危机,他们所需要的食物、水源严重不足,不得不离开昆仑山这块祖地,由昆仑山迁移到中国境内_的猿人又分两路:
“南路”由扬子江(长江流域)顺流而下,抵四川,东阻于三峡,不得至湖北,北阻于秦岭,不得至陕西,乃盘踞扬子江上流,滋生繁盛,是为异日巴蜀二国之前身。
“北路”沿黄河而下,抵甘肃、陕西,自此顺流而下,一泻千里,平原旷野,一望无际,适于人类之生存。(引自《中国文化之发源地》)
迁移到内地的这群猿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也是中华文明的“开山祖师”。
中国各地的考古表明,原始人类聚落遗址大多数位于较高处的洞穴中,这证明我们的先人长期生活在“高”处,择“高”洞居是中国先人顺应自然并利用环境的风水经验。下面以北京周口店考古发掘的四处古人原始遗址为例,加以说明。
1929年,中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在周口店龙骨山山洞中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头盖骨,这就是“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遗址。这一发现把*早的人类化石历史从距今不到10万年推至距今50万年,轰动了国际学术界。但在二战期间,北京猿人头盖骨神秘失踪,至今下落不明。1966年,在同一地点科学家又发现了两片五十多万年前古猿人额骨和1片枕骨,这是人们知道下落的唯一的北京猿人头盖骨。
1930年,裴文中又在“北京猿人”遗址的上层洞穴,即第4号发掘地,又发现一个原始人洞穴,这是周口店地区继“北京猿人”洞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考古专家们紧接着确认了该洞穴是一个集“阴宅”、“阳宅”于一体的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遗址。举世著名的“山顶洞”分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四部分。洞口向北,高约4米,下宽约5米。上室在洞穴的东半部,南北宽约8米,东西长约14米。在洞中地面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说明上室是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在上室地层中发现有婴儿头骨碎片、骨针、装饰品和少量石器。下室在洞穴的西半部稍低处,深约8米,发现有3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人骨周围散布有赤铁矿的粉末及一些随葬品,说明下室是葬地。下窨在下室底处,是一条南北长3米、东西宽约1米的裂带,这里有许多坠落进这个天然的“陷阱”中的完整的动物骨架,可见下窨是山顶洞人防止动物侵袭的天然屏障。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黄万波专家发现了两件珍贵的(在周口店第四号地点出土的)山顶洞人磨制的骨管,初步推断,这两件骨管应该是祭祀品。这两件磨制骨管的发现,进一步提供了比“北京猿人”晚至少15万年的“山顶洞人”的活动范围。
在距“北京猿人”遗址**地点约70米处的山洞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周口店“新洞人”遗址,1973年正式发掘。遗址中不仅发现了4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较厚的灰烬层,以及被火烧过的石块、石器、骨头和一颗朴树籽,还发现了一颗为左上**臼齿的人牙,据此将这一时期居住的人类命名为“新洞人”。新洞人生活在距今约10万年前,晚于北京人,早于山顶洞人。
在周口店遗址区西南6公里处,2001年6月田园林场工作人员在此发现许多化石,考古专家为此定名为“田园洞人”遗址。2003年6月,在田园洞穴地层中出土了人类的遗骸,这些人类化石在形态上属解剖学上现代的智人。2007年4月,中外科学家完成了对北京周口店遗址田园洞人类化石的研究,测定结果这是距今4.2~3.85万年前早期现代人化石,也是迄今在欧亚大陆东部所测出的*早的现代型人类遗骸。
这些考古事实向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中国北京自古及今都是人们生存、发展的“风水宝地”,从50万年前开始,在北京周口店这个地方就居住过“北京猿人”、“新洞人”、“山顶洞人”、“田园洞人”,直到今天,北京仍然是繁荣的国际大都市。
中国人后来积累的风水断语反映出中国原始人遗址所具有的优势:
《雪心赋》:“穴高而易发……平中得一‘突’(高地),为奇。”
《管氏地理指蒙》:“欲高而不欲危。”
《管氏地理指蒙》:“土愈高,其气愈厚!”
《管子·枢言》:“有气则生,无气则死。”
《黄帝宅经》:“地沃,苗茂盛;宅吉,人兴隆。”
中国原始人遗址除具有高而不危的自然条件外,还具备一些精神的或超自然的威力,从而能把游徙不定的原始人群吸引到此进行情感交流和寻求精予申慰藉。例如:
考古学家发现中国的山顶洞人都是将死者头朝西方安葬,并在死者身上撒上红色粉末,这就可以看出,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除具有动物性需求外,已有了人类所独有的特殊的精神信仰,这就是山顶洞人尤其关心死者的安葬问题,并且希望死者“再生”。这种原始的信仰,促使游徙不定的古人必须寻求一个固定的聚会地点,以追祭死者,进而使他们建立了永久性的人工化的聚集地——村落。
中国人在“慎终追远”、“崇拜祖先”的信仰影响下,将上述风水经验“推己及祖”,正如《礼记》所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于是,当其祖先去世后,找坟地安葬时,必然相土察地,认为唯有祖先长眠于“吉地”,才会福佑后世子孙。
根据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的观点,在旧石器时代,首先获得永久性所在地的是死去的人。
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中写道:
一个墓穴,或以石冢为标记的坟丘,或是一处集体安葬的古冢。这些东西便成为地面上显而易见的人工目标,活着的人会时常回到这些安葬地点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或是抚慰他们的灵魂。虽然当时的采集和狩猎的生产方式不易形成固定地点上的永久性居住,但至少死去的人可以享受到这种特权。
这就是说,远在活人定居以前,死人就已经先有“聚落”了。这种死人“聚落”对活人的安抚功能,大约和农业发明以及实际生活需要一样,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永久性聚落的形成。
既然人类聚落的发生次序是先有“阴宅”,后有“阳宅”,那么,为什么在考古中却不见物证?
这个问题当然很复杂。可以说由考古而发现的“历史”并不就等于历史实在的全部,换言之,没有发现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不存在;主要的并且也是非常有说服力的情况是阳宅即村落形成以前,诸多分散性的游徙部落的生活方式也许与古代的蒙古族牧民有些相似:虽然人们终年逐水草而游牧,可是灵魂却定位在“敖包”上。蒙古语“敖包”就是汉语的“堆子”的意思,用石块堆成,形圆而**,上插一木杆,杆上绕着方布,布上写着铭文。过去,蒙古人出门远行,必到“敖包”上拾一块小石头装在身上,以求一路平安。平时路经“敖包”,必向其磕头若干,然后才绕过而行。骑马者至此,也得下马敬拜,并且每年都要在“敖包”举行几次祭祀活动,由此,把分散的族人聚集到一起。蒙古族早先实行曝葬,因而“敖包”下边没有尸骨,而原始部落人则可能实行土葬,所以在死者安息地或者坟墓旁边就是活着的人聚集地。
由于原始人的生产力还不发达,国家尚未产生,作为对活人起聚集功能的氏族首领的坟墓,其功能和后来帝王们调动大量人力、物力所营建的陵墓相比,当然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不管是先有阴宅也好,还是先有阳宅也好,总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这两者一直处于共存状态,大凡有坟墓的地方,就有聚落;而聚落附近也一定有坟墓。所以,“相宅”与“相墓”之间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从原始人类遗址的“家窝”来看,中国祖先在顺应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在积极摸索生存和发展的优良条件。在距今8000—6000年前,即神农氏时代,那时人口繁衍得已经很多了,仅仅靠打猎已经不能维持生存,氏族中经常有人因营养不良而生病甚至饿死。为了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神农氏发明制作了耒耜等农业工具,针对气候的情况和不同类型的土地,指导人们对植物进行人工培植,收集植物的果实种子作为食物,这样就避免了因猎物不足而饿死了。
《易经·系辞》说:
伏羲氏没,神农氏作,斩木为耜,揉木为耒,……以教天下。
神农氏对“水”特别重视,亲自品尝过水泉的滋味,《淮南子》记载了此事:
尝百草之滋味,饮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代考古学家在中国已发掘的距今约5000~6000年前仰韶文化的遗址群,其中以陕西省为*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个发掘地——河南省渑池仰韶村。仰韶文化遗址已发掘出的农作物有栗和黍,家畜主要是猪和狗,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如石斧、石铲、磨盘等,除此之外还有骨制的渔钩、渔叉、箭头等。在距今6000年前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里挖出了大量稻谷,这些出土的文明遗址一再说明,自从人们学会了农业耕作,生存就开始有了一定的保障了。
根据史籍记载,中华民族文明进入农业形态,先人就居住在“半穴”和“干栏屋”。从距今约6800~6300年陕西的“半坡村人”遗址和山东出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就可以看出那时的“半穴居”住房模样(图1),人工造穴,穴的深度不足一米,比以前的穴居深度浅了,在穴的地面上方,用树枝编围成半米高的草棚,再用草茎泥和白灰填塞草棚缝隙,并开一扇门,以便进出,在草棚下挖一个浅坑即穴,坑底铺设草泥土或胶泥,便于防潮,利于睡眠。这种住宅的舒适度,远远超过先前深入岩洞或泥土的“穴居”生活。“半坡村人”遗址是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群之一,因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而得名。半坡村的原始人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半坡村遗址(图2)总面积有一万多平方米,由居住区、制陶作坊区和公共墓地三部分组成。仅居住区就发现房屋46座,从发掘资料看,当时的建筑技术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居住区有壕沟围绕,以防野兽侵害。半地下式的房屋呈方形或圆形。居住区中央有长方形大屋,可能是氏族集体活动的场所。多种农具、渔猎工具的出土,反映出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其中*著名的陶盆是用人的脸和鱼的身体结合而成的人面鱼纹盆。半坡村成人死后埋人公共墓地,随葬品常有陶器及骨珠等。遗址有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两个男子和四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半坡村遗址显示出北方地理环境和居住特色,而中国南方地理环境和居住特点如何?根据考古学家研究,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南方长江流域一带,就出现了大量“干栏屋”,在距今6000年前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里就有“干栏屋”的住宅,把多根大树干埋入地下作支架,支架上盖草,“干栏屋”选在背山面水、风光明媚的地方。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高温、多雨又潮湿,这种“干栏屋”的住宅很适用。对此,《太平御览》称:
今南方“巢居”,北方人“穴处”,古之遗俗也!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部落的发源地位于河流岸边的台地或者右岸凸地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其奥妙在于这里的风水好。考古学家们在中国境内已经发现了许多人类聚落遗址位于河岸台阶凸地上,像中国台湾嘉义县大埔遗址,就位于曾文溪上游的河岸台阶凸地;台中县庄后村遗址,则位于大甲溪岸台阶地上;台湾彰化县牛埔遗址,位于猫罗溪台阶地上,包括石碑里遗址、进芬村遗址等,这些遗址宝地都发源于河岸台地。又如:仰韶文化遗址群*明显的风水特征是,遗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台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并且出现了中国*早的围合形式的建筑。如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约有100多座房屋,分为5组围成一圈,四周有壕沟环绕,反映出当时已经有较严谨的围合建筑。再如,6000年前西安半坡村人发现了渭水支流——浐河河床的台阶凸地利于生存和发展,于是在这里建立了家园。半坡村的遗址背对关中平原上的白鹿原,面向浐河,这里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便利,极适合生存,所以,6000年前的半坡村人来到浐河的台阶凸地建立起农业部落。
浐河的河岸台地是怎样成为风水宝地的?在正常情况下,水大多是在深凹的河道流动,河床两旁因没有河水流动,又受到长期的风吹日晒,就逐渐形成干涸的沙滩,上面生长着疏密不均的植物群,地质学称此为“沙漫滩”。我们就直称其为“河岸台阶凸地”。虽然河岸台阶凸地,平时没有河水流经,但每逢雨季来临或洪水泛滥时,整个河道,包括河床,就会被大水淹没,因遭洪水淹没的原来“河床”即时变为“河槽”,两旁又形成了地势较高的“台阶凸地”,甚至再往上,还有地势更高的上层台阶凸地,依次为二阶、三阶……(图3)
毛上文,字屯,经济学士学位,作家、中国风水优秀策划师,中国姓名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注册执业法律顾问,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师。
中国擒拿术 内容简介 本书从擒拿的历史发展形成和传播人手,介绍擒拿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基础动作、基本功法等等,全面地叙述擒拿的基本理论知识、人体各部的拿法、制胜之...
《布艺样的家•阳光家园布艺》内容简介:50多种充满情趣的作品,包括舒适的靠垫、惬意的凉鞋、漂亮的提包、神奇的玩具等……活力四
全国导游资格统一考试模拟习题集 本书特色 海量习题,考生临考前模拟演练、强化记忆**!导考通关必用工具书!全国导游资格统一考试模拟习题集 内容简介 本书对202...
太极密码-中国太极拳百题解 内容简介 太极拳能够告诉我们自信,抱元守一,让我们更加充实。太极拳能够让我们明确取舍,随曲就伸,是一种顺应趋势的大智慧。太极拳让我们...
作品目录1. 李慎之:风雨苍黄五十年 2. 杨小凯:自由与中国的政治改革——墨尔本CCW电台访谈录(2001年8月) 3. 王力雄:设想中
大师教你布吉宅 本书特色 本书为世界华人周易协会秘书长董易奇倾力而作。通过本书,你将了解气能、阴阳、五行、八卦等居家风水基本理论;掌握空间风水设计原则,防止旺气...
卫浴 本书特色 您把卫浴当成家里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吗 其实,卫浴不能小觑!它与我们的健康休戚相关,卫浴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标志着你生活质量的高低。卫浴的装修在家庭...
俗语云:一命、二运、三风水。“风水”在我国流传甚久,不但根深蒂固,而且深入人心。风水是从古代沿袭至今的一种文化现象,一种
《懒人巧理家》主要内容:何为“懒人”?如果你还认为专指好吃懒做、面目可憎的遣遇人,那你就真的out了!“懒”,意味着简单,意
《和发条宝贝一起做手工皂》内容简介:精选45款手工皂,按照适合肤质来分类,手工皂魔法师发条宝贝一步一步教零基础爱好者在家也
陈氏太极拳初学入门-细节分解教与学-(二路炮捶) 本书特色 作者曾在我社出版《陈式太极拳(一路八十三式)——细节分解教学法》,已经重印。本书陈式太极拳初学入门(...
作者简介三毛,台湾著名作家,1943年3月26日出生于重庆,浙江省定海县人。本名为陈懋平,1946年改名陈平,笔名“三毛”,1964年
法国 内容简介 一次完整的旅行从计划筹备开始。今时今日要找到旅行目的地的海量资讯不费吹灰之力,但要找到有态度的指南资讯并非易事,这也正是我们编写《时尚旅游》口袋...
野外探险旅行必备手册 内容简介 野外探险旅行是对体能、技能和知识的考验,也是很多蛰居都市的人乐于选择的一种休闲方式。野外探险旅行需注意什么?在野外如何生存?遇到...
入段篇-教你下围棋-中册 内容简介 一是尽可能多掌握基础知识,有些*好能背下来。像基本定式、基本死活、基本官子,像逢压必扳、逢尖必长和立二拆三三拆四等行棋...
城市旅游影响研究-基于居民感知视角 内容简介 《城市旅游影响研究--基于居民感知视角》系统总结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进展及相关研究理论,并对本研究进行理论假设;...
禅太极健身棒 本书特色 禅太极以大悲心为体,载太极之道。禅太极之传播恰似“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海内外学者趋之若鹜。手持禅棒,推摩搓练。柔体和气、健...
中亚 本书特色 从亚历山大大帝到成吉思汗,再到帖木儿大帝,中亚的历史引人入胜。蓝色苍穹下的中世纪城市,热闹非凡的集市,偏远乡间的毡房……白雪皑皑的帕米尔...
游走新疆 本书特色 本书将为那些到过新疆,或者准备到新疆,以及渴望了解新疆的读者提供一个平台,通过对近代探险家在新疆活动的回顾,以对这片占中国国土面积1/6的土...
心意六合拳十大真形单操与技击 内容简介 古传心意六合拳是我国极具影响的上乘名拳,其拳风古朴苍劲至精至纯。以其劲力雄浑,动静相宜;形神统一为其特点。招法简单,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