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浪漫期作品选集”共五本,收录了我三十岁至四十岁之间的五种风格,补上了我在中国大陆出版作品的一个空白。
人生过半,以前写的好的、坏的,都成了,即或令是而昨非,‘今是’也是踏着‘昨非’而来。就让我的读者看看我早期的作品有多浪漫、多虚幻、多逗乐吧!
于是,把这集子,呈给各位读者,以博方家一粲。
夜之族的呓语
喜欢在夜里写作,因为夜似乎是可以不断透支的,没有突如其来的电话,没有嗒嗒不停的电脑,没有母亲炒菜的锅铲相击之声,也没有邮差急于一次又一次地按门铃,于是你可以轻轻松松沏壶茶,抚纸磨墨,或沉思笔耕。且不论它茶渐凉、夜渐深、衣渐薄,只管向夜神支取时间,使自己完完全全地成为心灵的主宰者。
于是你会发现,日间毫无所感的东西,此刻都变得有情;白天写不顺的文句,此时都豁然畅通,甚或写到天将明,身体已经因为透支而有些昏昏沉沉,觉得桌子都不断地浮动,却能陶陶然于半醉半醒之间,少了挂碍,没了顾虑,而能文思泉涌,畅所欲言。
熬夜的毛病,是高一就养成的。那时候刚开始学国画,平常功课忙,没空动笔,而星期天要上画班,只好用周末的深夜赶工,只觉得邻人的电视在唱晚安曲后消失,街上车声渐稀,小吃摊的铝皮锅也不再一开一关地忙着捞面,卖肉粽的脚踏车“吱吱”过去了。深巷中偶尔传来几声木屐的音响,便像是旧时打更般的清晰。窗外开始溜进一缕缕的夜风,心就更是宁静,笔也愈是沉稳了。每次把笔从指间抽出,常得轻敲桌边,才能把那僵硬的手指伸直。此时从我住的小楼东望,天已经蒙蒙有了些雾白,俯视桌上的作品,疲倦中有一种孤危独立的感觉,少年时的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滋味。熬夜久了,渐渐养成习惯,有时早睡,反倒辗转反侧而难眠,那时正巧读熊征宇的《晓窗集》,书的扉页上印着阮籍的诗:
夜中不能寐,起坐独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何所见,忧思伤我心。
便也爱上了这份失眠时的豁达,拂被披农而起.临窗看看夜色,写写小诗,或做些无谓的事。夜里既能自由地透支时间,时间也就溜得特别快,有时候东摸摸西翻翻,转眼就是四更。不过我也满喜欢这种无所为之为,玄想些不着边的事情,涂抹些不知名的东西,写些有无之间的感怀,作为“更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衫少年,不也是一种洒脱吗?
这种失眠到了高三那年,竞变得更严重了,为参加大学联考,有时非借安眠药不能获得休息。起初只要半片,逐渐增加用量,后来居然得服好几片,而且虽然头一歪,就是一阵天旋地转轰轰然,却还是无法沉人梦乡,只觉得晨光耀眼,窗外的树叶绿得出奇,自己则像是浮入了空气之中,荡啊荡地飘了起来。
进大学之后,失眠症居然好了许多。主要是因为联考的压力没了,我又以溜课见长,前一夜失眠,大不了第二天晚些去学校,上午的课多半是石膏像素描,阿波罗和维纳斯跑不掉,所以愈发放得开,既然不在乎,反倒易于安枕。
于是这黑白颠倒的毛病就真正是根深蒂固了。一直到今天,只要是熟朋友,没有人不知道非中午十二点钟以后,绝不可以打电话给我。连艺术系排课,也必定选在点以后,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不对劲,因为已经十足是个夜猫子,下午一点仍是我精神*不佳的凌晨呢!
大精神抖擞的一群,其实都是天生的孤独者。我们不是爱夜,而是不爱人,或只是爱几个“长歌吟松风”的一小簇人,我们怕拥挤,怕闹市,所以喜欢清冷的街道和单调的跫音。所以,夜之族啊!我们也便只能互相欣赏,引为知音同好,却不适于联袂了!否则灯火喧哗,这夜的滋味不是反成白昼了吗?当然我们还是知道彼此存在的,如同此刻我从窗间远眺,那一盏盏亮着的灯,都可能是夜之族的代表。那灯,愈亮丽,你必然就愈俗;那灯愈孤,小小地只照亮你一张脸、一角桌、一颗心,你就必然像我一样,也是一个高贵而孤独,且能自赏的夜之族。
奇想
回台湾时,在纽约肯尼迪机场,见到一幕令我难忘的画面。
一个大约四五岁的男孩,看到他母亲走人登机门时,声嘶力竭地哭喊,在大人们的压制下,顿足捶胸地哀号,直到孩子被硬拖出机场大厦,我仍然可以听见他不断重复:“妈妈走了!她为什么要走?”
这使我想起不久之前见到的另一个画面。年轻早逝的母亲安详地躺在病床上,当亲友泣不成声地领着失恃的孩子离去时,那孩子居然没有哭,只是不解地仰头问:“妈妈还在那里躺着,我们为什么要走?”
前者只是母亲坐飞机离去,后者则是永别,为什么反而是前者的孩子感到无比伤痛呢?
某日,我对一个也是四五岁大的孩子,述说这两种情况,并征询那孩子的感想。
孩子毫不考虑地回答:“当然是妈妈走了,我会伤心,因为是她自己走掉了,不管我了!可是妈妈死了,还好一些,因为不是她自己走掉的,她没有丢下我走开,只是死了!”
当您听到这几句话时,能不悸动吗?但是细细想,那孩子的话何尝有错?
亲人的死去,有时反不如他自己离弃我们的伤痛来得大。因为死的人,是不能不死,而不是他要抛弃我们。正如那个丧母的孩子所说:“妈妈还在那里躺着,我们为什么要走?”对于死者而言,他没有离去,真正离开的,反而是活着的人!
……
刘墉,画家、作家。一个很认真生活,总希望超越自己的人。曾任美国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纽约圣若望大学驻校艺术家、圣文森学院副教授。出版中英文著作七十余种,在世界各地举行个展近三十次。
创作的原则是“为自己说话,也为时代说话”;处世的原则是“不负我心,不负我生”。
二OO五年刘墉先生授权中国盲文出版社制作出版他在祖国大陆地区的第一套有声书,并将全部版税捐助给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希望工程。刘墉已在四川、贵州、陕西等地捐建三十八所希望小学。
朱自清代表作系列--我是扬州人 本书特色 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文学创作成就主要集中在散文和诗歌方面。朱自清是以诗人的身份步入文坛的,但却以...
浮生旧梦说连环 本书特色 《浮生旧梦说连环》是当代学者、专栏作家、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教授蔡小容的一部关于连环画的随笔集。全书收录了从连环画视角切入的系列专栏文章,...
完美女孩.从学习开始-读者文摘精华 本书特色 孩子是上天赐予父母的礼物,女孩更是父母眼中的小天使,她们美丽、善良、可爱、细腻、温柔、端庄…犹如来到...
七绝名诗一百首赏析丛书:悲愤愁怨 内容简介 本丛书从题材角度分为五个部分:“咏史怀古”、“边塞军旅”、“咏物抒怀”、“山水寄情”、“悲愤愁怨”。这五个部分基本涵...
古文观止-精华本 本书特色 收入中国古典散文*具代表性的精华篇章,在*经典的古典散文选本《古文观止》中选取其中*适合当代人、*脍炙人口的篇章,精心翻译、赏析,有...
怎样赏诗 本书特色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道理说不错,只是夸大些,真去作,只是这一点资本还不够。比喻为要到诗国去旅游了,当然*好先找个...
胡风致舒芜书信全编 本书特色 《胡风致舒芜书信全编(1943-1947)》收集了胡风1944年到1950年这几年中写给舒芜的全部书信,合计111封,通信内容大多...
《中信国学大典:传习录》内容简介: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
《百度统计:网站数据分析实战》内容简介:本书通过浅显易懂的叙述方式和大量的图示,详细介绍了网站分析的关键技术要点,包括:网
真名士-梁实秋作品 本书特色 本书全面收录梁实秋谈闲情雅趣之作。闲适,是梁氏散文的标志性特色。无论是写自然,写日常,写旅迹,写人生,都透露出从容自如、幽默宽和的...
《贺祥麟书信散文集》内容简介:本书收集贺祥麟教授生前自1947—2011年未出版的散文、日记及信件等。其内容涵盖面甚广,如有关国内
许崧杭州人。公元1969年11月19日出生。小学很优秀,中学很普通,大学没念过。自立以后干过零散杂工无数,在咖啡馆做服务生,在音像店卖磁带,在电视剧组里做杂役,...
《帝国的惆怅》内容简介:《帝国的惆怅》是易中天对帝国制度的反思。中西历史的进程,是一个“交相胜”的过程。有时候我们比人家好
朱铁志集 本书特色 刘成信编著的《朱铁志集》是中国杂文书系之一,《朱铁志集》从浩如烟海的名家名作中,精心收录了多篇中国现代名家的精美散文。让读者在品读名家的生花...
卢贡家族的家运-(全译本) 本书特色 ★ 二十世纪中国唯YI经典译本 ★ 法国文豪左拉20卷长篇小说系列之首卷 ★ 认识左拉,由此卷始…… 卢贡家族的家运-(全...
金克木(1912-2000),字止默,笔名辛竹,举世罕见的奇才。先生中学一年级就失学,但靠自学精通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
食无求饱是为禅 本书特色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吃住等日常生活确已关乎一个人的德行修养,选文或以机智幽默的文字表达了某种生活态度,或以达观通脱的言辞传...
《云管理时代:解码中国管理模式⑥》内容简介:作为中国管理界首个针对中国企业管理实践成就的荣誉奖项,“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致
书海拾贝 本书特色 《书海拾贝》是一本关于书的札记。作者将自己多年海书的经历和对旧书场的观察研究总结整理,指出旧书刊的知识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展示珍贵图书...
大饭碗:一部中国农村发展进程的浮世绘 本书特色 《大饭碗》是农村发展进程的纪实,也是画卷。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视角,审视社会生活,将所闻所见,素材取舍,形成了波澜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