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入22篇文章,大致以时间为序,以专题形式,论述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社会各阶层与各时期国家权力的互动、乡村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而以后者更为精彩。 本书文笔表述通俗流畅,为张鸣精选集丛书之一。
我算是学者的话,出道实在太晚,我的同龄人都已经扬名立万的时候,我还不大知道学术是怎么回事。晚,一来是自己懵懂,看书倒是喜欢,但却迟迟不知自己稀罕的这点玩意,原来就是学术;二来是时运不济,自己喜欢的文史学不成,却稀里糊涂去学农机,虽然偶尔在演算习题和画机械图的空隙里看点闲书,顶多也是幻想说不定以后可以当回作家。后来总算明白点事儿,不再做梦当作家,改写学术论文,也经常不安份,写着写着,就变成随笔散文,把自己弄得活像是四不像。
这个集子包括《武夫当权——军阀集团的游戏规则》、《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再说戊戌变法》、《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一1953)》、《近代史上的鸡零狗碎》、《大历史的边角料》六本。
**本书,是我的硕士论文,当时我初涉学术,半懂不懂,觉得军阀史好玩,里面乱七八糟,头绪特多,就一头扎进去做,整整一年半,泡在北图,中午就啃个面包充饥。结果做下来,将要答辩的时候,我所属的教研室有某权威教授,说我越出范围了,即使答辩也通不过。当时,我在人民大学党史系,按他们的说法,党史系的人,就只能做中共党史的题目,做了别的,就是犯规。显然,我很不服气,当时我的同学,有很多人论文两个星期就做出来了,一样通过,我费这么大劲,点灯熬油地干,居然说不行,说我学术上不过关也就罢了,说个越界犯规,算个什么道理?后来,在若干好心人的帮助下,答辩的时候,总算阿弥陀佛,人家放了我一马。
我硕士毕业那年(1988),我的论文在萧延中的推荐下,得到当时主编“蓦然回首”丛书的陈晋先生的赏识,人选丛书。当时,一个刚出道的毛头小子,出本书,不拿出版费,也不用包销,还能得一点稿费,是件很令人兴奋的事。这本书,讲的是近代军阀怎样维系其集团的事,这些人,有回归传统的,有求神拜佛的,也有推行基督教的,更有学日本玩军国主义的,林林总总,眼花缭乱,当时将它们描绘出来,感觉很好玩,因为此前还没有人这样做过。在大家都奢谈文化的当时,算是一个异数。出版之后,学界没有多少反响,但有些做企业的朋友倒觉得有用,在他们看来,现在的企业家,建构集团,弄企业文化,就是这一套。用人忠诚**,效率第二,舅爷、姑爷满天飞,不是三纲五常,就是谈佛论道。
这本书出版之时,我已经回到黑龙江一个地处偏僻的农业大学里教书。当初人民大学的硕士还比较值钱,我不回去也能找到工作,但是,我当时打算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读书,回到老地方,有这么个学历,领导高看一眼,事少,地方静,自己感觉很合适。一心想着,等读一阵书之后,再出来不迟。
这样一闷,就闷了五年。这期间,除了给《读书》杂志寄过几篇随笔之外(都退稿了),几乎什么都没有写过,凡是写的字,除了讲稿之外,就是读书笔记。除了少数几个人之外,整个学界,是不知道有我这样一个人的。等到我有心写第二本书的时候,已经是1993年的春天了。这年,我给上海三联一个丛书的编辑杨晓敏,发去了我的一本书的提纲,当时,其实也没有报什么期望,姑且一试而已。没想到,大概一个月之后,杨晓敏给我回信,说是可以签合同了。这本书,名叫《乡土心路八十年》,是我这么些年琢磨农民意识变迁的一点心得。书的出版,很是费了一点周折,期间,上海三联改组,班子大换血,杨晓敏也离开,很多签了合同的书稿,*后都退掉了。还好,我的稿子没有被退,但编辑换成了陈达凯先生,此公是上海学界的知名人士,*后在他手里问世的时候,已经是1997年了,此时,我已经博士毕业留在人民大学教书。
这本书,实际上是从底层民众的观念和意识变迁的角度,从新阐释了一下近代史。由于我们的近代史,有太多的意识形态说明文的特色,因此,改革开放之后,外面的信息进来,人们发现很多事不对了,很不满意。我出来这么一说,有些人感到挺新鲜。因此,这本书卖得很好,据说头一年就买了一万册,而一些老学者,比如孙达人先生,看到书之后还到处找作者,*后终于把我给找到了。
在《乡土心路八十年》交稿之后的几年里,我又对戊戌变法的历史产生了兴趣,这大概是我毛病,至今也改不了,琢磨一个题目之后,只要琢磨出点东西来,就兴味索然,只好再弄另外一个,我所谓的研究,是跟着自己的兴趣走,一般不讲究什么“需要”。对于戊戌变法这个史学界的老题目,我主要从三个大方面来扯开去:一是当时的帝后政治二元结构;二是满人政治;三是戊戌变法的操作,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本身有什么意义。我不相信过去什么维新派、顽固派的传统说法,甚至帝党、后党的说法,在我看来,也是一团混乱,尤其不相信过去支持自强运动的西太后属于顽固派。在甲午战后,整个国家的上层,谁不知道不变法就要亡国?关键是帝后权力二元,如果变法成功,太后就要退休,面对退休威胁的西太后,自然对反对变法的声音,就比较听得进去。同时,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民族&m
张鸣,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长在中国的“北极”北大荒。做过农工,兽医。初学农业机械,后
古埃及探秘-尼罗河畔的金字塔世界-发现之旅.历史卷 本书特色 古埃及文明是如何被发现,一步一步展现成今天我们所知道的样子?从古至今,来到埃及的旅行者,记录在埃及...
《朝鲜战争》内容简介:★上世纪90年代“内部发行”图书,20年后首度公开出版,原班译者重新校订, 1990年,解放军出版社内部发行《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内容简介 公元755年,渔阳鼙鼓动起来。权力与欲望,梦想与勇气,一个动荡与转折的大世界里,如火如荼。帝王、权臣、英雄、宦官、后宫……悉数登...
《明清史评论(第一辑)》内容简介:本书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所编,以书代刊,预计今后半年一辑。本辑共收录文章15篇,包括发刊词1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上.下册) 本书特色 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二战**手资料,一部有生命力的画史。有生命力的东西是和时代的进步运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的珍贵,不...
老徽州-徽州-赵焰第三只眼看徽州 本书特色“第三只眼看徽州系列丛书”是作家赵焰以一位文化行走者的姿态,用感性、生动的散文笔法,以生动而富有穿透力的现代语言方式,...
言官与康乾政治-清代 本书特色 1644年,一个拥有强健体魄的民族开始了纵马弯弓的时代,以儒家功利观所追求的"大一统"而言,清代是值得骄傲的.然而,通过言官所表...
云南的这点事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1900年的昆明大火——法国驻滇总领事方苏雅与“昆明教案”;“集园”烟花女——老昆明生存录;末任云贵总督的至宝;滇池上的“泰坦...
山东古街古巷 内容简介 山东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街巷中更能够强烈地反映出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民俗,经过长期以来文化底蕴的积累和传承...
明代八股文史 本书特色 作者曾在搜集、研究了一百多种、近千册明清八股文刻本、几百篇明清学者撰写的八股文集序言、专论后撰写了《明代八股文史探》一书。应当说,那是目...
这是一本在中国边疆史研究领域内由“重新发现”拉铁摩尔到新的“边疆范式”形成的过渡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本书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
发现世界:黄金时代(一个荷兰船长的亚洲冒险) 内容简介 黄金时代,一个为追求财富、权力、梦想而向远洋挑战的大航海时代,整个欧洲的社会制度、文化思想、科学发明,都...
工业化和民主化的带路人 本书特色 19世纪的历史一直存在着两个大的发展趋势,那就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在这两大趋势推动下,出现了三股世界性的历史潮流...
国民党去台高官大结局 本书特色 《国民党去台高官(大结局)》:一部了解去台高官后半生的哀怨凄婉之书何应钦:位极人臣的台岛顺民白崇禧:八桂骁将的狂傲与失策陈诚:主...
《夷陵“讲古”的文化诗学:下堡坪民间故事传承研究》内容简介:本书主要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研究对象,呈现我国丰富多彩
左传:中华经典藏书 内容简介 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
中国通史(上、下册) 本书特色 《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的史学成名作。吕思勉是史学界公认的旧籍读得很多的一位学者,二十四史通读数遍,为学界同人传为美谈。他是易中...
国宝华光 本书特色 《国宝华光》收录47篇文章,聚焦国宝重器、丝路遗珍,旨在通过对深蕴其中的文化多侧面的展现和历史多层次的探秘,展示国宝之美、重器之重以及&ld...
线订《资治通鉴》 本书特色 浓缩上古到宋元数千年间的史实。集合古代政治艺术、处世经验之大成。文白对照,意蕴丰富而深远。传统线描插图,与原文相得益彰。竖排线订,古...
三岛蜷伏 日月重光-抗战胜利受降现场 本书特色 《三岛蜷伏 日月重光》一书主要呈现抗战胜利时各战区日本向中国投降的“现场”状况。主要收集整理当时各报刊杂志的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