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娅·尼托(sOnia Nieto).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教育学院杰出
的语言‘和文化教授。她的研究领
域广 泛,包括多元文化教育、双
语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教育、
儿童文学等
虽然管理者、决策者、商人和政治家对教师素质、教师聘任、
教师适应能力等问题众说纷纭,对此,教师们自己却保持缄
默。那么谁能更好地讲述教师的生活状态呢?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条
很好的途径,通过它我们聆听教师选择教育工作的动机,以及他们
关于这一职业本身的想法。
《我们为什么做教师》收录了21位在美国公立小学、初中和高
中任教的教师的一些感言,这些学校所在的地区不尽相同(大部分
在市区,少数在郊区)。他们中有的刚执教鞭,有的已经执教十来
年,还有些是执教了30多年的资深老教师。这些教师所教授的学
生有着不同的民族、种族、语言和社会阶层等背景,而这些教师本
身的民族、种族、性别、社会阶层、性取向等背景也各不相同。其
中有几位是我认识并一起工作多年的,其余的则素未谋面。这些未
曾谋面的教师之中,有些是朋友和同事推荐给我的,他们都有许多
趣事可讲;有些是我在报纸上看的;还有些则是我在开会的时候碰
巧遇上的。我并不是在找“明星”,我的主要标准是所选的教师都
必须对教育事业富有激情,不论是公众承认的(例如有一位目前是
一个州的年度*佳教师),还是未承认的(有一位是大学刚毕业才
人行的新教师)。我这些年跟许多学校的数千位教师合作过,我认
为这样的教师所有的学校都有。他们关心学生、热爱工作,就算有
再次选择的机会,他们也仍愿意从事教育工作。其中有些教师也对
如今的公共教育状况感到沮丧、愤怒,但他们仍然热衷教育事业,
这也反映了全国许多教师的感受。
我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唯一的要求就是要他们围绕本书
的主题,并且内容要相对详实。我没有提供任何特定的格式或者要
求他们包含哪些内容。这些教师在很多方面都迥然不同。实际上,
如果我把他们都聚到一个屋子里,我知道他们的谈话会很有趣并值
得重视,但显然他们是会各抒己见的。他们并不是“饼干模具教
师”,或者用朱迪丝·贝克(书中的一位教师)的话来说,是“模
板教师”,因此,毫无悬念地,他们的文章也迥然不同,各人对自
己为何从事教育事业的解释五花八门,既有说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也有说是因为教育事业富有诗意。有人提到和某些学生(为了保护
他们的隐私,这些学生用的都是化名,除非是特别标注过的)发生
的一些故事;有人回忆引导他们成为教师的*初的经历;有人描述
昨天甚至30年前的奇闻逸事,他们对此一直津津乐道,并将其作
为激励自己的动力;有人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失望——有政治原因,
也有个人原因——但即便如此,当教师依然是他们的使命。
本书由六个部分组成:首先是一个介绍性的章节,讲述我为什
么会选择这一题目。中间的四个部分是本书的主要部分——教师们
的文章,以及对每位教师的一个简短介绍。我把这些教师的文章分
为四个主题:“漫漫长路”、“让世界更有意义”、“帮助学生认识世
界”、“成为更完整的人”。这些教师的文章都是围绕其中某个主题
展开的,但这些主题又是互相交叉、互为补充的。毫无疑问,我可
以有很多种方法组织编写这本书,我也不认为这样就是*好的。但
一次又一次地阅读这些教师的文章之后,这四个主题就再也挥之不
去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天生就是教书的材料”,或者顺顺当
当地就去教书了;教书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帮助学生确立
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是他们教书的一个主要原因;教书使得他们
成为更完整的人。我在每个部分的开头都对各个主题有一个简单的
解释。
在第二部分,我选的是那些偶然决定去教书,或者是那些走了
很多弯路才去教书的教师的文章。尽管书中有许多教师在他们的儿
童时代或者说是早年就已经确定志向要教书,但这不是所有教师的
情况。这部分有五位教师的故事,它们深入地描绘了这些教师决定
去教书的来龙去脉。
第三部分的文章讲的是教书如何让那些教师的生活更有意义。
不论是出于精神之旅、政治使命、创造性,还是把它当作一个职
业,这六位教师都描述了教书如何赋予他们一种认识自己人生角色
的方法。在第四部分中,六位教师把教书描绘成帮助学生在这个世
界上找到自己的声音和位置的方法。这都不是小责任,特别是在那
些被毁坏或废弃的市区学校——这种学校对它们围墙之内的学生几
乎不抱什么希望——而这些教师大部分都在这种学校工作。
第五部分收录了四位教师的文章:两位是初为人师的,而另外
两位已经教书多年。他们的文章生动地描述了教书如何使他们成为
“更完整的人”。他们所指的完整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很清楚,即教
书对他们来说就是好好为公众服务,或者帮助年轻人积极改变
生活。
*后一章试图通过这些教师的文章来阐述一些概念。我提出的
建议是教师应当具备五项素质——它们会有些必要的重合——这是
选择教师职业的人都知道的,我只是运用各个层面的政策和实践经
验来做个归纳总结。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在字里行间发现
自己,也肯定还有一些人选择教书的原因是我没有分析到的。但是
我希望会有许多教师阅读这本书时能产生共鸣,能够看到他们自己
选择教书的动机,以及对教书的热爱之情。我希望关注教师、关注
公立学校的人也能在本书中找到些有用的东西。
目前,公共教育得到的支持越来越少,我希望《我们为什么做
教师》能够对这种状况有所帮助,使得对公共教育的责备和对教师
诚信的怀疑,转变为对教师作用的支持和了解。我喜欢与教师一起
工作,这是我兢兢业业30年的事业。但更重要的是,我关注公共
教育的未来和我们国家儿童的未来。我相信教师的工作是这二者的
基本保证,就是怀着这样的信念,这些教师和我共同推出了这
本书。
10教书,我的精神之旅
安布瑞莱斯.利玛 是在少年时期从佛得角群岛移民来到美国
的。她曾经是波士顿公里学校里的学生,她很清楚,对于她
的那些讲佛得角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学生来说,要想适应美国的
学校和社会有多困难。因此,她觉得自己特别有责任帮助他们“安
全航行”,穿越学校内外那些可能存在危险的暗流。在一个章节中,
安布瑞莱斯写到了自己前些年写的一本关于双语教学的书,她描述
了自己当年作为一位年轻移民在美国公立学校里的经历。
我感觉到了差异。但我已经15岁了,在这个年纪每个人
都会觉得这个世界的不同,特别是这个人还在经历着文化震
撼、语言震撼和一个人可能想得到的任何一种震撼…在新学
校里我的某一部分死去了。我变得沉默寡言——或者可能是我
周围的人都聋了;我被忽视——或者可能是别人都瞎了。
安布瑞莱斯不再沉默或是被忽视。就在同一章节中,她写道:
“我相信这是我的道德规范和责任在鞭策着我。从前我是一名双语
学生而现在我是一名双语老师,如果我还保持沉默就太不应该了。”
安布瑞莱斯现在在哈佛的研究生院攻读教育学博士。在她的文中,
她将教书比作一次精神之旅,她既会被其中的教学之美激发活力,
也会被教学的力量弄得不得一刻安宁。
有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生来就是应该当教师的。我备课很轻松,
能快速准备好各个单元要讲授的内容,创造力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毛
孔中渗出来!当我迈着轻快的脚步在教室里巡视,为每个学生的功
课贴上一枚金星的时候,我都会忘记静脉曲张给我带来的难受的感
觉。其他时候,嗯…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愿意把它当作是
冬天里的蓝调布鲁斯音乐。我们这些从热带地区来的人(我*初是
来自佛得角群岛)有办法找到足够的阳光来点亮我们的心情。在这
种时候,公文包里那本额外的书就是*后一根稻草,而写下另一份
允许学生不在课堂而待在大厅里的承诺书就会压垮骆驼的背。
这种对教书的矛盾的情感并不仅仅是由学生引起的。事实上,
即使是在不顺利的情况下我也还是喜欢教书。但是我认为使我过早
地筋疲力尽(我当老师只有10年的时间)的是教学行为周围所环
绕的政治环境。教学行为本身会带来很多额外的责任,多次使得教
师与权力机关发生直接冲突。因为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有时
候我觉得自己不合格,有很多次我都想过自己是否具备当老师的个
性。为什么我不能再多笑笑?为什么我不能像别的老师那样更多地
成为学生的“伙伴”?我怎样才能脱去“厉害教师”的伪装外表?
我为什么在会议中无法保持安静,不按照行政管理者的要求去做?
甚至是我为什么在教书?
其他时候我会觉得自己无能为力。我用这个说法是因为教书就
是和权力相关的,但也是和道德和规范有关的。当这个教育系统赋
予我保护这些孩子自由地学习这样的责任时,似乎我每次都在试图
为他们争取一些东西,我在与权力部门针锋相对。作为一名教师,
我看着学生遭受不公正待遇而袖手旁观,这样在道德上说得过去
吗?也许我提道德这个词听起来有点伪装虔诚的意思,但我只是希
望传达一个观点,因为有些孩子——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未来——
需要照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就应该用我的权威和权力来让他
们受益。
现在你可能会问我,既然教书看起来是这么痛苦的一件事,我
到底为什么还要教书呢。对我来说,教书是欢乐、悲哀、快慰和无
助的结合体,但它也是一项有着明确目标的任务:改变我的学生,
也改变我自己。我教书是因为教书这个行为本身能够触及我精神和
灵魂的很多侧面,使我一直保持内省并不断推动我向着意识的醒
悟——源于保罗·弗莱雷提出的习惯于深层反思所导致的加强
意识。
教书也会让我不自在。我一直保持警惕,一直在鞭策我自己。
我可以撒手不管其他事情,我可以逾期归还抵押贷款,或者因为忘
记付保险费而让我的汽车保险失效,但是教书就完全不同了。因为
它自身已经完全融人了我的生活。当我做得正确的时候,它是一种
精神上的体验,为我的生活带来平静。当我穷极一切的可能性,让
学习对我的学生和我自己都变得美好时,我会知道我做得对。
教书对我而言也是一种革命性的举动,因为——取决于是怎么
教的——它能够决定一个年轻人是否有机会过上好日子,它会有终
身的影响:如果一个孩子有机会能够得到好的教育,他就可能去读
大学,找到好的工作,然后过上好日子。推动儿童教育意味着去鼓
动年轻的一代,他们既可能会变成教育和社会忽视的牺牲品,也有
可能会促进他们各自所居住社区的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我教书是因为教书给我带来希望。我看到很多来自佛得角的年
轻人触犯法律,被监禁然后驱逐回佛得角去。我把他们叫做“消逝
的彩虹”,因为佛得角的雨量极为稀少,每次我们看到彩虹,都认
为是自然的恩赐,是希望的标志。但是这些佛得角的青年,特别是
男孩们,在瞻望未来的时候似乎都只看到荒芜、种族主义和排外思
想环绕在他们的生活周围。教育对于他们不再是有前途的未来,似
乎是他们在遭到社会排斥之前就已经放弃自己了。
Anumberofmonographsofvariousaspectsofcomplexanalysisinseveralvariableshaveappear...
研究生英语听说教程1.引进版:教师参考书 内容简介 《研究生英语听说教程(引进版)》在突出听力策略和微技能培训的同时,通过大量的练习培养学生说、写能力的教材。本...
图解日新月异的科技-图解奇妙的科学 本书特色 科技是推动我们人类发展的主要动力,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知识进行普及,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
刘绍铭,广东惠阳人,一九三四年生于香港。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一九六一年赴美,一九六六年获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受聘威斯康辛大学比较文学系。一九六八年...
商务知识导读-英文版 本书特色 《商务知识导读(英文版)》:新基点全国高等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系列规划教材·商务知识子系列商务知识导读-英文版 内容简介 本校商...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彼岸 本书特色 有些书不可不熟读,不可不熟知,那就是经典。那是被岁月吹打、淘洗、风化后剩下的菁华。让自己心灵纯净,精神充实的一个熏要方式...
瓦尔登湖(中英双语对照) 本书特色本书为中英双语对照版, 给读者以绝佳的阅读体验, 并赠以纯英文版,超值精装!瓦尔登湖(中英双语对照) 内容简介19世纪上半叶,...
侠盗罗宾汉-企鹅课标准经典 本书特色 罗宾汉随十字军东征后从战场返回家乡时,发现自己的庄园和财产已经被诺丁汉郡治安官以莫须有的罪名没收。此时,英国正在被借着狮心...
数学美育教育与数学发现 本书特色 许晓根所著的《数学美育教育与数学发现》充分认识到数学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数学美,注重过程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数...
语文必读丛书:绿野仙踪(全译本) 本书特色 ★一个关于智慧、勇气与友爱的经典故事,一部影响孩子成长的著名童话。 ★世界公认的儿童文学经典,深受世界各国孩子喜爱!...
《只能这样吗 不一定吧》内容简介:《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好无聊啊好无聊》作者吉竹伸介新作! 获3000位店员评选的“MOE绘本书店
中国民办教育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力求运用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统一的方法,系统考察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独特道路,在此基础上,具体考察我国民办教育基本概念、价值取向与发...
中医外科学 本书特色 《中医外科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重点介绍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其内容包括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范...
教学设计原理(第5版修订本) 本书特色 《教学设计原理》是教学设计领域的经典著作。《教学设计原理(第五版修订本)》秉承前四版“学习分类”...
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干国祥语文课堂教学实录 本书特色 《生命中*好的语文课--干国祥语文课堂教学实录》由干国祥所著,以坚实的教育理论为经,以丰富的课堂教学案例为...
赖世雄中级美语-下 本书特色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广播十二年的英语讲座《美国英语教程》*新版本。曾成就了上亿读者的英语学习梦想,是公认的*佳英语教材之一!全程网...
兰亭序-学生书法挂图 本书特色 为了响应国家教育部*近颁布的《书法纲要》精神的要求,保证书法教学质量,书法挂图作为书法教育的辅助用具必不可少,它能更直观地展现经...
原来日文这么简单 本书特色 漫画情景教学,实用生活会话,名师文法解说,基本句型演练。原来日文这么简单 内容简介 日本与台湾仅一海之隔,自古以来往来密切,再加上日...
唐璜 Don Juan 本书特色 有些书不可不熟读,不可不熟知,那就是经典。那是被岁月吹打、淘洗、风化后剩下的菁华。让自己心灵纯净,精神充实的一个熏要方式是阅读...
债法总则 本书特色 债法总则是关于债的一般规则。传统债编模式主要是以合同法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债法体系主要围绕合同法进行结构设计,表现为强烈的合同法主导型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