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自己的辩证传统已经边缘化,中国传统辩证哲学在西方的矛盾辩证法面前几乎处于失语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对中国的传统哲学意味着什么?对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意味着什么?对中国的当代和未来甚或世界的未来又意味着什么?中国传统太极辩证哲学还有没有存在价值?
本书从逻辑上采用史论结合的叙述方法,在讲述历史的基础上,达到构建理论的目的,又通过构建的理论,更好地认识和分析历史。书中试图构建的是一种继承了传统又发展了传统的辩证哲学理论,当它构建完成时,是否会像打开潘多拉魔盒那样,其结果也许不是我们所预料的?当传统太极哲学家经过凤凰涅槃,以“太极辩证法”的形式重生时,它又会和我们展示什么魔力呢?
第二章太极辩证哲学的创立与发展
**节太极辩证哲学的创立
一、《易传》的辩证纲要
孔子是老子之后中国古代又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这是尽人皆知的,但人们一般都注意他的人文学说的一面,对于他的以仁义为核心的哲学价值观,人们耳熟能详,而对于他的哲学本体论与认识论方面的思想,人们却谈得不多。说孔子也是一位辩证哲学大师,恐怕许多人会有所怀疑。
孔子是春秋末期时的鲁国人,大约在公元前551年出生,比老子小约二十岁。据记载他曾经求教于老子,所以他对老子的辩证思想应当有所了解。但是,孔子后来创立他的辩证哲学体系时,采取了完全不同于老子的做法。他是将当时盛行的占卜用经典《易经》作为自己哲学模式的基础,利用这个框架来构建一套辩证哲学理论体系。孔子开创的这个哲学模式,被他的学子们发扬光大,*终以《易传》这一典籍完成了儒家辩证哲学模式的构建。后来的事实证明,通过吸取和诠释《易经》的方法创建自己哲学体系,这个做法极其睿智。反观那些没有经历《易经》洗礼建立自己本体论的思想家和学派,如法家、墨家等学派,之所以成为绝学,没有人去继承,不是证明孔子具有深邃而博大的目光吗?但在这样做的同时,孔子儒家也并没有无视老子的思想,而是将老子“道”的辩证思想与文王“易”的辩证思想及八卦象数模式融合在一起,创造性地发挥和发展了先驱们的辩证思维与思想,创立了新的辩证哲学体系。孔子及其学子的这些思想和理论都体现在《易传》中,《易传》成为儒家*高哲学基础,是中国传统辩证哲学的又一个发展高峰。
“易”变思想自《易经》以来,已经成为中国哲学的母题,它孕育了形形色色的诸子百家学说。其中孔子儒家对《易经》的思维模式接受得*为全面,诠释得也*为全面。《易传》将《易经》蕴藏的辩证思维和思想大大发挥,整理成十篇文章叫《十翼》,详细地讲解了《易经》的哲学思想。《易传》由此成为老子以后中国第二个系统的辩证哲学理论体系。汉代儒学将《易经》和《易传》合在一起统称《周易》。《易经》是对八卦卦象系统的**次读解和运用,《易传》则是对八卦卦象系统的第二次读解和运用,同时也是历史上哲学家对《易经》的全面解读。
对于《易经》思想的研究与诠释,孔子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孔子晚年酷爱《易经》,他说:“加我数年,五十而学易,无大过也。”而“韦编三绝”的故事更是成为千古佳话。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序就是作,司马迁认为《易传》中的这些文章为孔子所作。但是,关于《易传》的作者,历史上一直有人提出质疑。宋代易学家欧阳修在《易童子问》中就否认《易传》全部是孔子所著,但他认为《易传》中《彖》和《象》是孔子所作,后来有学者干脆断定《彖》和《象》也不是孔子所作。这以后,关于《易传》的作者一直争论不休。无独有偶,对于老子的《道德经》,学术界也在争论是不是他的作品,有人认为,这老子不是那老子,甚至认为完成《道德经》的不是一人而是五个人,即便如此,人们并不否认《道德经》就是老子的思想。
同样,即使《易传》不是孔子亲自所著,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易传》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是孔子所总结和认定的,通过诠释和解读《易经》来建立一个新的哲学本体论模式的开创性工作也是孔子奠定的。今天,这一观点得到新的史料的支持,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经过二十年的整理和研究,其中《要》篇记载的内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孔子研究《易经》的情况,证明《易传》的一些基本思想确实是孔子研究《易经》的一些思想和理论总结。《易传》在许多地方还基本上保留了孔子的原话,这些原话的观点和帛书《易传》中孔子的易学思想高度统一。这一发现了却了一桩公案。现在可以初步断定,《易传》的基本思路和思想就是孔子所认定和奠定的。
《易传》共有七种十篇文章,这十篇文章也称《十翼》,翼,本义为鸟的翅膀,引申为辅翼,辅助的意思,就是说十翼是对《易经》的十篇解释性文辞。对于辩证哲学来说,其中《系辞传》十分重要。《系辞传》分上下篇,系是属的意思。系辞就是属于《易经》经文的文辞。它实际是对《易经》整个内容和意义的通论。它对《易经》的各个方面如基本含义、原理、功用、起源等都作了详细全面的阐述。《系辞传》的要点是对《易经》思想作了全面的哲学阐述,揭示了《易经》宏大而精微的思想内涵。《易传》通过这十篇文章解释和说明了《易经》的卦象结构及其意义,**次系统全面阐述了《易经》蕴涵的哲学思想,把《易经》的神秘面纱和占卜外壳揭开,使人们看到它深邃的辩证思维和思想内涵。
《易传》提出一个著名的辩证纲要:“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两段话二十五个字,与老子辩证纲要巧合,字数相同。这个辩证纲要,揭示了易卦的变化规律,是了解《易传》辩证思想及理论的线索。从辩证纲要中可以看出,《易传》与老子辩证哲学“道生一”,一直到“三生万物”的演化程序不同而是沿着“易、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发展轨道向前,呈现了另一种演化形态。值得注意的是,“道”的概念在《易传》中,不包含宇宙本体的意义,回归了它的原意,《易传》只是接受了“道”的概念内涵的一部分,把“道”作为认识规律使用。而*重要的是《易传》从《易经》那里汲取“易”的辩证模式作为本体论的基础,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太极”这一本体概念。从辩证纲要中还可以看出,《易传》全面吸收了老子的阴阳思想,将阴阳提升到一个更普遍更基本也更高的哲学地位,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并使它成为中国传统辩证哲学对立范畴的核心概念。在《易传》中,阴阳观念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和运用。阴阳成了《易传》体系的构成原则和基本内涵。这是《易传》对老子“万物负阴抱阳”阴阳思想彻底的继承和发扬,在这里阴阳不仅具有本体的意义,还成为认识论的方法,它被全面地运用在以“太极”为本体的辩证哲学体系的各个方面,因此,孔子儒家的辩证哲学又可以称为“太极”阴阳辩证哲学。
二、“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要了解孔子儒家的辩证思想,和老子一样要循着他们的辩证纲要进行。《易传》辩证哲学纲要的完整表述是“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定大业”。前两个字是故是虚词,略掉,后两句八卦定吉凶,吉凶定大业是对八卦意义的判断,可作为参考。提炼出来就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加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本体性质规定,成为二十五字的辩证哲学纲要。纲要**句是“易有太极”。这里的易有两个意义。一个易就是《易经》的易,指《易经》本身;另一个易就是变“易”的易,指的是“易”的概念,就是变化,变易。“易有太极”这句话的直接意思是说在《易经》里有太极,第二个意思是说,“易”有太极。由于《易经》本是占卜书,所以**个意思太极是指《易经》卦筮未分时的情况,也是指太极是六十四卦乃至无数卦象的总根源。
从字义上讲,太极的太,意思是大,*大;太极的极,是尽头,极点。太极指*后的根源,*终的东西,是所有事物的*根本的*原始状态和起点。按照辩证纲要的提示,八卦一直到六十四卦都是太极所生,那么,它就是卦象系统的开端和起点。卦象的*基本的构成就是阴爻与阳爻,阴阳爻的共同点就是爻本身,爻的意思就是相交,指的是爻本身的变化。这就是说卦象的总根源是爻的变化。因此,可以从卦象的终极状态,逻辑地推导出太极不是别的,就是爻的变化。卦的*终的状态,是爻变化本身,而爻的意思就是变化,所以,它是变化的同义反复,说明变化也就是太极本身。“易有太极”的**个意思,就是说太极就是变化。第二个意思更直接,是说“易”的变化就有了太极,而前面知道“易”本身就是变化的意思,这句话是同义反复,实际是说变化就是太极。从这个意思推导,太极作为终极的状态也不过是变化而已。
“易有太极”的两个意思,都是说*终极的东西只是变化而已。太极的含义,它不过是说八卦乃至六十四卦的本原是变化,它们象征的万事万物的本原也就是变化。本原就是变化,变化就是太极。太极不仅是卦象的本原同时也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太极本身就蕴涵着一切卦象和万物的终极道理。这样,太极就具有了本体论的哲学意义。太极指的是万物*终的那个状态,具有对宇宙本原的表达和认识。易有太极就是说世界万物都是从太极状态发端,是万物尚未发生前的变化状态。
《易传》虽然提出太极概念,可是并没有进一步解释太极的含义,后世的哲学家们不断地对太极进行研究并作出各种解释,逐渐使太极概念清晰明确。可是现在,在《易传》中只能从它对卦象的解释中逻辑地推导出太极的内涵。由此看来,太极的*重要特征,就是变化,对于宇宙,人们能够知道和把握的就是变化本身。除了太极运动,宇宙中没有别的运动。就象征事物运动的卦象来说,从八卦到六十四卦都是太极所生成,从辩证纲要看,太极是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的序列变化,这说明太极的变化十分有规律,卦象按照太极序列运动变化,这也预示世界万物同样是按照太极序列来运动变化的。
前面知道,老子的“道”是唯心主义的观念,而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范畴。可是对于太极的物质和精神属性,却难以界定,《易传》并没有说明太极是何物,从卦的演化逻辑推导出来太极也只是变化,没有说是物质变化还是精神变化,更没有说谁前谁后。这对于那些习惯用物质与精神来区别哲学属性与派别的理论家是个难题,但给易学家们留下了足够的思维余地,使他们可以驰骋想象。关于太极,《易传》直接告诉我们的东西不多,在本体论上《易传》留下了一个大问号,太极蕴涵的深邃的哲学意义,是后世哲学家们不断的发掘才清晰完善起来。但《易传》**次提出太极概念,是一个伟大的贡献,通过它,《易传》确立了太极哲学的理论体系,确立了太极序列为辩证纲要的思维模式,奠定了中国传统阴阳辩证哲学的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础。至于太极更重要的意义在后面会继续讨论。
现在按照纲要的指引,看看“易有太极”后“是生两仪”是怎么回事。前面已经知道,太极的变化,就是爻的变化,爻的变化就是它自身产生两个对立的爻,也就是阴爻和阳爻。“是生两仪”中的两仪就是阴阳这两个爻。两仪的产生有极大的意义,因为两仪代表了阴阳爻,同时也就代表了宇宙万物中具有阴阳属性的两大对立方面和力量。按照辩证纲要在太极序列后面的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两仪的阴阳关系反映了太极的变化规律。太极的阴阳分化也就体现了“一分为二”的辩证过程。因此,太极也就是阴阳,更是变化本身。
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是宇宙构成的*根本的要素和规则,《易传》将这一思想进一步经典而深刻地表达出来:“立天之道阴与阳。”阴阳之道就是宇宙万物的运行和发展的规律和天道。这说明《易传》将阴阳关系作为宇宙本体变化规律来认识。“易”字虽然含有阴阳的意思,但在《易经》的文辞中,并未出现阴阳概念,《易传》用阴阳来揭示和解释《易经》,无疑是一个思想和逻辑飞跃。构成《易经》符号系统的两个基本爻画,在《易经》的卦爻辞中,未明确地说明它们是阴阳爻。实际查看,《易经》中只出现过一个阴字,未出现过一个阳字,更没有阴阳二字的联用。《易经》中的这个阴字,出现在《中孚卦》九二爻的爻辞中。该爻的爻辞是:“明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阴”,在这里的意义十分普通,与“荫”是一个意思,指树荫、背阴之处。阴在这里根本没有后来《易传》阴阳概念中阴字所具有的那样哲理意义。
《易经》的两种基本爻画,当时仅能表现数的奇偶和象的虚实以及事理的吉凶等直接意义,而尚未具有阴阳概念的明确内涵。《易传》中赋予卦爻画新的内涵,*突出的表现,就是明确用阴阳来解释《易经》的两种基本爻画,把它们视为阴阳的代表和象征。这样,阴阳爻就具有更为基本和普遍的对立属性。《易传》将《易经》中大量的对立面诸如乾坤、泰否、天地、往复等等统统归结为阴阳,都看成是阴与阳的对立。这样,人们看到,《易经》卦象和哲理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片段、局部、零散的而是有了深刻的内涵,有了系统的逻辑关联。
《易传》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观察《易经》卦象,首先将所有的卦归类,区分为阴卦和阳卦两大类,乾卦和坤卦,由于它们的卦是全阴爻和全阳爻,被《易传》看作二“元”,即乾元和坤元。它们从总体上代表阴和阳。《彖辞传》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这样乾坤成为万物的开始和生成的本原,这些都是“太极生两仪”的直接结果。由于,阴阳概念的引入,《易传》进一步揭示出卦象、象数与义理之间的有机关系,“阳卦奇,阴卦偶”,明确了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卦象数理关系。如此,世间万事万物的阴阳对立及其变化都可以用数理来表示,阴阳的对立关系,可以转换成奇偶的数理关系,数理的奇偶关系还能转换成卦爻的虚实之象。《易传》对《易经》象数理关系这一梳理是一个大飞跃,这一步跨越是伟大的一步,是《易经》开创的象数理三位一体思维模式的深化与完善。
《易传》将阴阳规律全面引入《易经》的思维模式的体系中,不仅在本体论方面还在认识论方面都体现出这一特点。《易传》认为事物的发展就是阴阳对立的变化和消长过程,阴阳不是静止的,两者处于互动之中,阴阳力量不断变化彼此消长,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易传》解释为“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所谓刚柔相推,就是说两个对立面的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阴阳变化就是相推而来,这是运用阴阳观念关于对立面转化特性的进一步阐述。
《易传》在阴阳关系中同样坚持了对立转化的思想,认为当对立双方力量的变化到了极限,双方就向自己反面转化,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所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就是这个意思。到这时,阴变阳,阳变阴,就会产生新的卦和新的阴阳,新的阴阳也就是预示出现了新的事物和情况的出现。
……
刘远东,山东莱芜人。就读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曾为山西哲学学会辩证逻辑分会会员、山西周易学会理事。1989年策划了国内第一部反映周易哲学思想的电视文化专题片《中华周易》,中央电视台拍摄并播出。多年来致力于辨证哲学,尤其是中国传统太极辨证哲学的研究,发表多篇哲学论文。本书为作者最新研究成果。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内容简介 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一般简称“哲学史”)是一部重要的古典哲学著作。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奠基人都很重视此书。马克思很早就仔细读过...
《发心》为九十高龄的梦参老和尚2007年2月至2008年6月于北京、台北、香港和五台山四地所作开示的记录,开示的内容分别为“浅谈发
大家国学-王国维卷 本书特色 《大家国学王国维卷》介绍了:“国学”和“国学热”,现在已经成为媒体习见的热门名词。上海的《学术月刊》与《文汇读书周报》,曾将国学评...
新儒家哲学十八讲 本书特色 方东美教授是中国当代一位伟大的哲人;可惜其著作译介到西方者太少!——九七五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哈耶克中国古典诗人,如方先生者,今后...
河洛理数 内容简介 本书为《故宫珍本丛刊》术数类阴阳五行属中之一种,原书藏故宫,宋陈抟撰、宋邵雍述,明崇宗刻本。刻书以易经和河图洛书为本,配合人生年月日时八字,...
诸子通考--(精)中国文化丛书 本书特色 ☆ 一书在手,尽览中国思想源流与文化精华。☆ 上、下两编分说诸子人物与诸子著述,条理清晰,脉络突出。☆ 蒋伯潜说:“盖...
《佛学基础》(原名《佛学次第统编》)的编撰者杨卓有感于此,做详细解说,为佛学法义之汇总,总结一切佛学之名词、要义,全面阐
在文艺评论上,萨特著有《什么是文学》和三部著名的文学评传《波德莱尔》、《谢奈》和《福楼拜》等,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本书收
《星云大师五讲》内容简介:我们学习《般若心经》是一种自我的修炼。当我们把一卷《般若心经》听完,从闻所成慧,到思所成慧,到
汤用彤魏晋玄学讲义 本书特色 《汤用彤魏晋玄学讲义》搜集了汤用彤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讲课提纲及学生的听课笔记,其中,关于“贵无”之嵇康、阮籍、张湛、道安等重要论...
任继愈谈老子哲学 本书特色 《任继愈谈老子哲学》是任继愈先生论老子哲学思想的五篇长文合集。取自《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发展史》。此...
菜根谭-中国处世第一书-典藏版 本书特色 此版本性价比很高,适合买来收自用、收藏或者送人之用相关必买:冰鉴(典藏全译本)(中国识人**书)中国画报出版社定价22...
《论语与算盘》已经成为一种著名的经营模式,其基本精神就是“义利合一”,即以公益为利,利即是义——承认谋利有其正当价值,但
精神哲学-哲学科学百科全书-黑格尔著作集-III-第10卷 本书特色 《哲学科学百科全书(ⅲ精神哲学)(精)》是黑格尔哲学全书的第三部分,是黑格尔哲学体系大顶峰...
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新编诸子集成 内容简介 清季王先谦的庄子集解,集纳了前人注庄的许多成果,又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解,要言不烦,便于披览,为本世纪以来研究庄...
国学经典:庭训格言(精装) 本书特色 是编以圣人之笔记圣人之言,传述既得精微;又以圣人亲闻于圣人,授受尤为亲切。垂诸万世,固当与典谟训诰共昭法守矣。——《四库全...
民国佛学四大名著:佛学研究十八篇 内容简介 粱启超说:“我喜欢研究佛教”,“愿夙好治佛学史”。他一生共发表了30余篇佛学文章,并经两次结集。1936年,中华书局...
周易古礼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共分5个章节,对周易古礼作了系统的探讨和研究。书中考察了易学史上以礼释易的学术源流,研究了相关的以礼释易著作,对《周易》经传中蕴含的...
中国思想史 本书特色 《中国思想史》是非洲之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世界著名哲学家与社会思想家、音乐家阿尔伯特·史怀哲*的遗著。如同对于印度思想那样,史怀哲写了...
理解马克思-典藏版 本书特色 本书是“分析马克思主义”流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作者在书中对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及其哲学前提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性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