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散文

叔本华散文

作者:(德)叔本华 著,绿原 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8-05-01

评分:5分

ISBN:9787020065677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叔本华散文 目录

自我思考
论写作与风格
论博学与学者
论阅读与书籍
关于美的形而上学与美学
论判断、批评、赞许与荣誉
论天才
论自杀
心理学备考
论教育
论妇女
论噪音
比方,譬喻和寓言
关于文学写作的美学
关于音乐的形而上学
关于音乐的内在本质
关于艺术的内在本质
关于可笑性原理
论历史
附录:诗若干首

叔本华散文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以降,中国广泛吸纳异域文化,许多外国散文名家日渐为国人熟识和喜爱,外国散文的写作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散文乃至现代文学的生成与发展。本书是为集中展示外国散文名家的创作风采,邀请国内著名学者、翻译家精心遴选名家佳作所编写而成,辅以与作家、作品有关的珍贵图片若干,它的出版无疑会为读者全面欣赏和收藏中外散文经典提供便利。
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悲观主义与非理性冲动的主要阐释者,后世生命哲学与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反对者,自称为康德的唯一继承人。以优美的文体描述但丁式的苦难世界观,以“艺术”为唯一摆脱意志束缚的“短暂的救星”。因受同代人冷遇而愤世嫉俗,但坚信自己所代表的真理会得到*后胜利。直到去世前几年,其哲学方为世界所重视。
本书收录了其19篇散文,包括《自我思考》《论判断、批评、赞许与荣誉》《比方,譬喻和寓言》《关于可笑性原理》等。

叔本华散文 节选

自我思考
1(§257)
*丰富的图书馆如不加以整理,其用途赶不上一个藏书有限、但却有条不紊的图书馆;同样,大量的知识如未经自己的思考加工,其价值赶不上为量甚小、但却经过反复思考的知识。因为,只有把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多方面综合,把每种真理同另一种真理相比较,人才能完全占有自己的知识,并掌握它的威力。人只能熟思他所知道的东西;所以,人应当学到一点什么;但是,人也只知道他所熟思过的东西。
诚然,人们可以随意从事阅读和学习;但却不能随意从事思考。这就是说,后者必须由任何一种对事物本身的兴趣加以煽动和维护,犹如火之于风一样;这种兴趣或可是纯客观的,或只是主观的。主观的兴趣见于我们的个人事务中,而客观兴趣则限于天生善于思考的头脑,思考对于他们有如呼吸一样自然,但这样的头脑是很罕见的。所以,大多数学者身上少有这样的兴趣。
2(§258)
自我思考对于心灵所起的作用,与阅读所起的作用,其差别之大令人难以置信;人们凭借头脑或从事思考或从事阅读,所以那种差别还将不断加大头脑之间的原始差别。这就是说,阅读把思想强加于心灵,那是些对心灵目前所有的志向与情绪陌生而异质的思想,恰如印章在火漆上印出了图印。心灵就这样承受着全部外来的压力,时而思考这个,时而思考那个,虽然它对此既无冲动亦无兴致。——与之相反,如果是自我思考,心灵便遵循自己固有的冲动,这种冲动目前或是由外部环境,或是由任何一件回忆引起的。这就是说,直观的环境并不像阅读那样,把一个确定的思想强加于心灵,而只给它以材料和动机,去思考适宜于其本性与当前情绪的东西。——所以,多读会使心灵失去一切弹性,正如不断加压会使一根弹簧失去弹性一样:因此,为了使自己不具有任何思想,*可靠的办法就是,一有空闲就手里拿起一本书。这种习惯正是博学会使大多数人比他们原本更迟钝,更愚蠢,使他们的著述毫无成就可言的所以然:他们始终像蒲伯所说的:
永远阅读别人,
从不被人阅读。
——蒲伯:《愚人叙事诗》第三卷第194节
学者是在书本中阅读的人;思想家,天才,世界启蒙者和人类的促进者,则是直接在世界之书中阅读的人。
3(§259)
归根到底,只有自己的基本思想才有真实和生命:因为只有它,我们才真正完全理解。读来的别人的思想乃是别人的餐事的残羹剩汁,一个陌生人脱下来的衣服。
读来的别人的思想之与从我们心中产生的自己的思想相比,有如史前植物的化石痕迹之与春日盛开的植物相比。
4(§260)
阅读不过是自己思想的代用品。人们阅读时,是让自己的思想被别人用襻带牵着走。此外,书多适足以表示歧路多,表示如果跟着它们走,会有多大的迷途的危险。但是,为天才所引导的人,即自我思考、自动思考、正确思考的人,他却有找到正确道路的指南针。——只有当自己思想的源泉停滞时,才应当去读书;这种情况即使对于*优越的头脑也在所难免。但是,赶走自己的独创思想,以便拿起一本书来读,则是渎亵圣灵的罪过。不妨把这种人比作逃离广阔自然而去参观植物标本,或者在铜版上观赏美妙景色的人。
我们经过很大的努力,逐渐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推断,才发现一点真理,一点见解,我们有时也可能不费吹灰之力地在一本书中现成地碰见它;但是,如果我们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它的,那它就会贵重一百倍。因为,只有这样,这点真理,这点见解,才能作为不可缺少的部分,作为活生生的肢体,进入我们思想的整个体系,才能与这个体系保持完整而稳固的联系,才能连同这些联系的全部因果一起被理解,才能具备我们整个思维方式的色彩、色调、特色,才能恰在需要它的时刻到来,从而才能稳固下来,再也不会消失了。因此,歌德的诗句你从你父辈继承的一切,
要去挣得它,才能占有它。
(《浮士德》**部)
在这里才得到*完善的运用和阐明。这就是说,自我思考者只是到后来才为自己的见解而去认识权威著作,那时这些著作也不过用来确证他的见解,加强他自己而已;书本哲学家却从权威著作出发,他用搜集来的别人的见解为自己构成一个整体,这就像用非血肉材料拼成的一个机器人,而自我思考者的见解则相反,它像一个由人生出来的活生生的人。它所以像活人一样产生,是外在世界使思维着的心灵受孕,它随后才分娩了这个宁馨儿。
仅仅从书本学来的真理粘在我们身上,就像一只假肢,一颗义齿,一个蜡鼻,或者充其量像是用别人的肉制成的一个鼻形;而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的真理则像是天然的肢体,只有它才真正属于我们。这就是思想家和单纯学者的区别,所以,自我思考者的精神收获看来就像一幅优美的图画,它因明暗准确,色调含蓄,色彩完美和谐而栩栩如生。相反,单纯学者的精神收获则有如一块大调色板,充满五颜六色,必要时也可能有条不紊,但是缺乏和谐、联系和意义。
5(§261)
阅读就是用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但是,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总是力求发展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一个即使并非严密的体系,对于这种思考来说,没有什么比由于不断阅读而流入太多别人的思想更有害了;因为这些思想,每一个都出自另一个心灵,属于另一个体系,带有另一种色彩,它们决不会自动汇合成一个包括思考、知识、判断力和信念的整体,毋宁会在头脑中造成一点点巴比伦式的七嘴八舌,而今更会使充满这些思想的心灵丧失一切明晰的判断力,并且几乎使之趋于瓦解。这种状况可以在许多学者身上看到,并使他们在健全的悟性、正确的判断和实践的机智等方面落后于许多不学无术者,后者总是把他们从外部通过经验、谈话和少量阅读获得的微薄的知识纳入自己的思考并使二者合而为一。连精通学理的思想家也是这样做的,不过是在一个较大的范围。虽然他需要许多知识,因此必须阅读许多,但是他的心灵是强大的,足以掌握这一切,同化它们,将它们并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从而使之从属于他的不断生长的宏伟的判断力之有机的整体;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己的思考有如管风琴的主调低音,永远支配着一切,决不为其他音调所掩盖,而在仅可称之为博学的头脑中,情况恰好相反,其中仿佛掺混着各种风格的音乐碎片,主调却简直听不见了。
6(§262)
在阅读中度过一生,从书本中汲取智慧的人,好像从许多游记中获得关于一个国家的详细知识的人。这些人能够传达许多消息,但是关于这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他们根本没有连贯的、明了的、基本的知识。相反,一生从事思考的人们,却像亲自在这个国家居住过的人,只有他们才真正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熟悉那里的实际状况,确实称得上内行。
7(§263)
一个自我思考者之于普通的书本哲学家,犹如一个目击者之于历史研究家:前者是根据自己对于事物的直接理解说话的。因此,所有自我思考者归根到底会相互一致起来,他们的区别只由于立场不同而已;但是,在这一点不影响什么的情况下,他们都说着同样的话。因为他们只是说出了他们客观理解的东西。我的著作中有许多话,由于它们似非而是,我在将它们公之于众之前曾经踌躇再三,后来我却带着令人愉快的惊异发现,它们在伟人们的古老著作中都已被说过了。反之,书本哲学家却报道这个人说过什么,那个人想过什么,以及另一个人又反对过什么,等等。他比较、斟酌、批评不同的意见,试图探寻事物的真相;在这一点上,他同批评历史学家完全相似。例如,他将着手研究,莱布尼茨是否在某个时期一度曾是斯宾诺莎的信徒,等等。关于这里所说的一切,赫巴特的《道德与自然权利之分析性阐释》及其《论自由的书信》可以为好奇的慕仰者提供明白无误的例证。——人们可能很诧异,这个人竞为此花了这么大的气力;因为看起来,只要他愿意对事情本身略加观察,他便会通过一点自我思考,很快达到目的的。不过,这里还有一点小麻烦;因为这样做,并不取决于我们的意志:人们可以随时坐下来读书,但不能随时坐下来一一思考。这就是说,对于思想,像对于人一样,不能随叫随到;相反,得等它们自己到来。对一个问题的思考,必须自动出现,通过外在机缘和内在的情绪与注意力之幸福而和谐的巧合:那些人等不到的正是这一点。这点真实其至可以拿涉及我们个人利害的思想来说明。如果我们在某种情况下必须做出一个决定,我们大概不能随便什么时刻为它坐下来,斟酌是非得失,然后下定决心:因为我们对它的熟思并不能正在那个时刻稳定下来,而是常常游移到其他事情上面去;这间或要怪我们对那件事情本身有所不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勉强从事,而应等待适当的情绪自动出现:它常常意外地并一再地出现;每个在不同时间出现的不同情绪会对问题投上另一种光。正是这个缓慢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判断的成熟”。因为这项作业必须分开来做,许多过去被忽略的东西才会为我们所想起,而事情看得更清楚些,往往显得更可忍受些,嫌恶也就因此而消失了。——在理论工作中,同样应当等待恰当的时间,连*伟大的头脑也并非随时能够进行自我思考。因此,他不妨利用余暇从事阅读,这种阅读如前所说是自我思考的一种代用品,它只为心灵提供素材,这时是另一个人在为我们思考,虽然常常用一种非我们所有的方式。由于这个缘故,我们不应当读得太多,以免心灵习惯于代用品,荒疏了事情本身,以免习惯于一条踩烂了的小道,以免由于走别人的思想途径而对自己的途径感到陌生。我们*不应当由于阅读而对现实世界闭目不视;因为促成自我思考的机缘和心情,来自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比来自书本要经常得多。因为直观的、现实的事物就其原生性与力量而言,正是自我思考的天然对象,*容易深刻激励思维的心灵。
由此看来,无怪乎自我思考者和书本哲学家容易从其发言方式加以识别;识别前者,应视其诚挚性、直接性及原生性等特征,视其全部思想与措辞的亲身阅历程度;识别后者,只须看到他所有的一切都是二手货,流传下来的观念,收集拢来的破烂,平淡无奇,一个复印之复印而已;他由传统的、陈腐的词句和流行的套话组成的风格,好比一个小国家,它的通货由外国的各种真币构成,因为它自己不会铸造。
8(§264)
像阅读一样,单纯的经验也不能代替思考。纯经验之于思考,恰如吃喝之于消化与吸收。如果前者夸耀,唯有它通过其发现促进了人类的知识,这就像嘴巴夸耀,保持身体健康乃是它独有的功劳。
9(§264续)
一切真正有才能的头脑的作品,正是以坚定性与精确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清晰与明朗,区别于其他作品,因为这样的头脑永远清楚明白地知道它们要表达什么,——不论在散文中,在诗歌中或者在音乐中都是一样。这种坚定性和明朗性是其他作品所缺乏的,它们正在这一点上立即被识别出来。
10(§265)
**流心灵的特征是他的令部判断的直接性。他们所陈述的一切都是他们自我思考的结果,而且处处通过陈述显示其本色。因此,他们在心灵的帝国,与诸侯相似,有一种帝国直辖地位;其余的心灵都是附庸,这一点可以从其毫无个性可言的风格见出。
就此而论,每个真正的自我思考者或者还像一个君主:他不经委任,不承认任何人在自己之上。他的判断犹如一个君主的决断,从他自己的绝对权力产生,直接出自他本人。因为他不接受权威,正如君主不接受命令,除了他自己批准的,他不承认任何事物。——反之,庸碌的头脑囿于各种各样流行的见解、威信和偏见,有如默默服从法律与命令的臣民。
11(§266)
热切而匆忙地通过引证权威来解决争议问题的人们,真高兴把别人的理解和判断力投入论战,来代替他们自己的,他们正缺乏这些。这种人成千上万。因为正如塞尼加所说,“人人宁愿要信仰,而不愿练习判断力。”因此,在他们的争论中,权威乃是共同选用的武器,他们用以相互攻击,谁要是不自觉陷进去了,*好不要拿理由和论断来抵御,因为对于这些武器,他们都是些皮肤角质化的西格弗里,在无能思考与判断的洪水里浸泡过的:他们会举起他们的权威作为一种使人自愧弗如的论据来迎击他,然后呼喊“胜利”。
12(§267)
我们活动在现实的领域里,不论其结局多么美丽、幸运和愉快,总要受制于需要不断加以克服的重力;反之,在思想领域里,我们则是无形体的精神,没有重力也没有困苦。所以,世上没有一种幸运比得上一个优美而丰饶的精神在吉利的时刻在自己身上发现的幸运。
13(§268)
一个思想的出现有如一个情人的出现。我们满以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思想,这个情人永远不会对我们冷淡。然而,离久情疏!*优美的思想,如果不把它写下来,也有被忘却到再也记不起来的危险;而情人,如果不同她结婚,很可能从我们身边溜掉。
14(§269)
有许多思想对于思考它们的人有价值;但是,其中只有少数有力量经过弹回或反射而发生作用,就是说在把它们写下来之后,有力量赢得读者的同感。
15(§270)
但是,只有一个人首先仅为自身思考过的东西,才有真正的价值。这就是说,可以把思想家划分成一类首先为自身思考,另一类只扫别人思考。前者是地道的思想家,是双重意义上的自我思考者:他们是真正的哲学家。因为只有他们才认真对待问题。他们的生存之愉悦与幸福差在于思考。另一些人则是诡辩家:他们只想冒充,并在他们希望借以从别人获得的东西中寻求幸福:他们的真意就在这里。一个人究竟属于两类中的哪一类,从他的整个风格和方式一看便知。利希滕贝格是前一类的典范,赫尔德属于第二类。
16(§271)
如果人们考虑到,生存问题(这个暧昧的、被折磨的、倏忽即折的、梦幻似的生存)是多么重大,多么迫切;——那么重大,那么迫切,以致人们一旦发觉它,它便使所有其他问题和目的黯然失色了;——如果人们眼见到,所有的人(只有极少数例外)并不清楚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甚至似乎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个问题,不是为它而是宁愿为其他一切烦恼着活下去,只关心今天及其个人未来几乎并不很长的一段时间,或者断然拒绝那个问题,或者甘心使之与任何流行的形而上学体系相和解;——如果,我说,人们好好考虑一下这一点;那么,他们将会认为,人只能在非常模糊的意义上被称为一个会思考的生物,此后就不特别诧异于人身上无思无虑或头脑简单的特征,反而懂得就智力范围而论,普通人虽然超越动物(动物并不知道未来与过去,它的全部生存仿佛只是眼前),但也并不如人们惯于设想,他们的智力范围广阔无垠。
与以上所说相符的是,我们发现大多数人在谈话中,他们的思想被切得如此之短,恰像剁碎的青饲料,所以从中纺不出任何一点长纤维来。
如果这个世界住满了真正会思考的人,那就不可能让任何噪音那么无限制地响下去,就像对于那种*可怕而又无目的噪音一样。——但是,如果自然曾经规定人来思想,它就不会给他长耳朵,或者充其量只给他长我所羡慕的装有不透气活塞的蝙蝠耳朵。但是,事实上,每个人都是一个可怜的动物,它的力量生来只是用以维系它的生存,因此它需要永远张开的耳朵,好日日夜夜自动报告追踪者的来临。
……

叔本华散文 作者简介

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悲观主义与非理性冲动的主要阐释者,后世生命哲学与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反对者,自称为康德的唯一继承人。以优美的文体描述但丁式的苦难世界观,以“艺术”为唯一摆脱意志束缚的“短暂的救星”。因受同代人冷遇而愤世嫉俗,但坚信自己所代表的真理会得到最后胜利。直到去世前几年,其哲学方为世界所重视。主要著作有:《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1813),《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1819),《论自然界中的意志》(1836),《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1841),以及包括著名的《处世格言》在内的《附录与补遗》(1851)。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