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们同在
《家藏四库丛书》序
毛佩琦
国学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因
此,国学不仅包括数千年来积累流传下来的经典,比如“四书五经”、《(老
子)》、《(庄子)》、《(孙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也包含研究中国
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娱乐方式的各种学问。广而言之,
国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文献,也包括实物;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
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我国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音乐、绘
画、医药、戏曲等等。
国学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学问。上面说的从“四书五经”到唐
诗、宋词就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近代以来,国学的研究范围还
在不断地扩大,比如,敦煌学、甲骨学,是随着有关文物的出土而兴起
的;比如红学,是随着文学理论和学术风气的发展变化而兴起和发展的。
随着时间推移和学术进步,必将有更多的学问被纳入国学研究的范围。
数千年来,中国人作学问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比如思想理
论、史学理论、文学理论,以及训诂学、考据学、音韵学等等。但这些理
论和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在史学研究领域,由于地下文物的出
土,王国维等人提出了所谓以地下文物与传世文献相补充互证的二重证据
法。近代以来,西风劲吹。国人主动借鉴西方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学
问,王国维借鉴尼采的哲学等研究中国的文学戏剧,胡适以杜威的实验主
义研究中国的“国故”。国学从来没有拒绝外国学问的介入,佛教传入中国
后,经过改造,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学、因明学;自明朝末年西学传入中
国后,中国的天文学、数学等就已经融入了西学的因素。马克思主义传入
中国后,不少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它们当然也是国学
的一部分。因此,国学又是开放的、随时代而进步的。那么,当今我们
研究、振兴国学,不允许也不应该倒退,不允许也不应该僵化。
然而,国学又是与西学明显区分的。国学是西学的对应物,是与西学
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在近代,西学挟船坚炮利强势进入中国之后,中国
人还视自我,对于中国固有之学问出现了中学、国故学、国粹、国学这样
的名称。面对帝国主义的强大,中国人自愧不如,一方面拼命学习引进西
学,另一方面就是拼命地贬低、抛弃国学。虽然也有一些人,如张之洞为
保护中华文化之根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胡适,提出“整理
国故”,以“再造文明”、“建立民族自信心”,但其声音终被时代所淹没。国
学一再被严重曲解和轻视,以致造成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大断裂。也许,这
一历史过程是必然的。但回顾过去,中国在走向独立富强的过程中,国学
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太惨重了。
新中国成立,饱受屈辱的中国人从此站立了起来,民族自信心大大加
强,但没有能够及时认识到国学在新时代的重要性,甚至仅存的一点点国
学遗产也进一步成为被抛弃的对象。在全面批判全盘西化的同时,却走向
全面西化。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走向富强的国人终于猛醒,保护和振兴
国学逐渐成为全民的共识。一个强大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然
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伟大的民族文化。中国人,从学术界到普通百姓,都在
重新发现国学的现代价值。同时.在击向全球化的进程中.东西方各国也
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中国学问,中国的一切都在被重新评价。中国不仅为
了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而且,中国也面临着以
优秀的中华文化向全人类贡献智慧的责任和机会。
那么,这套国学丛书编纂就是可喜的,编纂者的初衷和努力就是可
敬的。希望这套丛书能发挥点滴作用,如同涓涓细流与千百万有在蠹的
努力一道汇成大潮,去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为序。
2007隼ll月22日于北七家村
近二百幅版画配图,意境古远
与典籍内容相得益彰,一种赏心
悦目的视觉享受。
专家难点释文,使原文通俗易懂。
生僻字和异体字分别注音,使诵
读畅快淋漓。
伏生者,济南人也。
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
欲求能治《二尚书二》者,
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
治,欲召之。是时伏生
年九十余,老不能行,
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朝
错往受之。秦时焚书,
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
起,流亡,汉定,伏生
求其书,亡数十篇,独
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
齐鲁之间。
书二》之论事也,昭昭然若日月之代明。离离然
若星辰之错行。上有尧舜之道,下有三王之义。
子夏
一孔子一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二》,上纪唐虞
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
司马迁
二家一戴德、戴圣一之书,所以称《礼记者,
以其为七十子后学者所记,故谓之《礼记》。
记,百三十一篇,大戴八十二篇,小戴四十九
篇。今大戴存三十九篇,小戴四十九篇俱在,合
之得八十八篇。
聿太炎
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意识形态影响*大的书是
儒家的书。从所起作用的大小来估计,《二礼记二》
仅次于《论语》,比肩于《孟子》而远远超过
《荀子》。西汉以后,《礼记》由一部儒学短篇
杂编上升为泱泱大国的一部重要经典,这史实本
身,就值得注意。
王文锦
丛书推荐人
.序言作者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博
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
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
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吴晗研究
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明史、社会生活史、文
化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明成祖史论》、《明清
行政管理制度二》、《二中国明代政治史二》,主编有
《岁月河山图说中国历史》、《中国社会通
史.明代卷》等。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
讲明史、七解《中庸》,影响一儒家经典一、史一各类史
书一、子一百家著述一、集一名家诗文一四类。其后,四
库~之名既具有中华经典集成的寓意,同时也具有古代图
书分类的含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华经典所蕴含的智慧,越来越为
世人瞩目。中央电视台一百家讲坛的热播足以证明这一
点。丛书策划者为了消除今人阅读古代文言经典的艰涩,
力求使用时人容易读懂的版画图不和读解心得的方式,让
读者充分汲取古人成功的养分,使圣贤的智慧真正进入寻
常百姓家。所以丛书得名一家藏四库。
第二辑主编
赵国华,安徽
界首人,1955年
生,1982年毕业
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从事出版工作至今。
现任黄山书社总编辑、编审,《明史
研究=》常
转化干戈为玉帛 本书特色 曾仕强教授*新著作易经系列丛书。与您畅谈易经智慧在责令社会的思维,以及如何应用易经智慧经营您的人生与事业。转化干戈为玉帛 内容简介 系...
旋转与升腾-新经典主义文学的哲学视野对话-(全二册)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邓晓芒是著名哲学家,康德“三大批判”中译版的主要译者;残雪...
古籍举要 本书特色 一、丛书着力于“学术”与“文化”两方面,所收著作或为学术上开新之作,或为文化上奠基之作。二、丛书之收书范围,原则上起于民国建立,迄于中华人民...
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 本书特色 《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附补篇)》(作者蔡尚思)是“世纪文库”系列之一,全书分为传统思想的挖掘方法;传统思想的三个阶段;程朱派思想的...
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 本书特色 南怀瑾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述,每每贯通儒、释、道三家之义理而不拘泥,联系自身实证经验及日常生活实际,使“深者不觉其...
《哲学导论》是一部以全新面貌推出的哲学教科书。全书共分五篇:绪论、哲学的诞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与先验哲学、历史哲
托马斯·阿奎那自然法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作为一种深入人心的价值信念与理性准则,自然法见证着人类在求证“斯芬克斯之谜”的历程中对永恒、不朽、神圣、和谐的向往和对秩...
易卦解构 本书特色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乃华夏文明的宇宙观和价值观的源头,历来令人着迷。探索它的奥义和源头,不惟文献典籍汗牛充栋,坊间的解说也是形形色...
康德(判断力批判) 本书特色 牟宗三,是新儒学的代表,也是亚洲*著名的康德哲学专家之一,一生研究东西方哲学,配合康德哲学消化中国哲学和文化,以康德哲学为桥梁融通...
快乐学哲学-第5版-注释版 本书特色 《英文大学人文经典教材:快乐学哲学(注释版)》自1988年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业内的肯定和读者的欢迎,不断再版。难以理解的哲...
墨子及其后学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创说与活动、生产观和科技理论、节约观和非乐论、政治伦理观、战争观和军事学、军事游说活动、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墨子及其后学...
道德情操论-(全译本) 本书特色 我*近常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他实际上讲过两只看不见的手,一只是讲市场,一只是讲道德,财富如果长期为少数人所占有,而多...
理想国 本书特色 ★回答人生终极一问:如果好人不易当,我们为何还是要做个好人? ★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代表作 ★以斯灵斯校勘本为底本,遵照“字对字”原则,...
籀庼遗著辑存-孙诒让全集 内容简介 瑞安孙诒让先生(一八四八-一九○八),字仲容,号籀庼,与德清俞曲园樾、余杭章太炎炳麟并为清末国学之殿。先生一生著述甚丰,万心...
1988年作者应台湾大学哲学系和历史系的邀请,以“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为题,开设了13次的公开课,从多层次、多面向、多维度和多
《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洪修平教授的代表作,《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禅
中国伦理学史 本书特色 《中国伦理学史》是中国学者蔡元培首次以西方观点综合研究中国伦理学的思想史,并首次以西方写作框架整理传统伦理思想,被视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觉情书-圣严法师谈世间情 本书特色 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离不开情,无论是男女的爱情、家庭的亲情或是朋友的友情,情都与我们密切相关。情可以产生正面的能量,创造美好...
人生智慧箴言 本书特色 人人追求幸福生活,然而幸福难以捉摸。叔本华的《人生智慧箴言》深入探讨了幸福生活的艺术,指出人生面对两大敌人,一是窘困制造的痛苦,二是富足...
视读哲学 本书特色 《视读哲学》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用如此短的篇幅让你对本文哲学史有个整体的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要归因于《视读哲学》的叙述形式,它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