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由两个部分组成。**部分是作者翻译整理的苏联历史上一些重要事件的资料,也可以说是作者对几十年间苏联政治沧桑史的忆述,包括斯大林之死、1949年列宁格勒案件、苏共二十大出台的前前后后、古巴导弹危机、赫鲁晓夫遭遇宫廷政变、苏联八一九事件始末等;第二部分则是作者的自述,作者回顾了与俄罗斯朋友的交往、访俄感想,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恩师,同时追忆了自己以及同时代人在那个时期所的种种坎坷经历与难忘的往事。
斯大林之死
人生在世,谁能不死?但平民百姓之死与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之死,毕竟不可同日而语。而已故的历届苏联领导人中,又以斯大林之死*耐人寻味。
毫无疑问,斯大林生前手中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的一句话可以决定人们的生死荣辱,甚至他的某个眼神也会使身边的“战友”不寒而栗。在迟暮之年,斯大林的多疑已发展到了离奇的地步,临终前不久,更出现了躁狂性恐惧症。用餐时,某一道菜只要没有人当着他的面品尝,他是决不去动的。那些多年来侍奉左右、忠心耿耿的人,他一个也信不过。身边那两个人们熟知的*恭顺的人物波斯克列贝舍夫和弗拉西克后来也均被解职并送进监狱。
斯大林不相信医生。他多年不让专家看病,仅在前往海滨休假时偶尔准许派一名他了解的牙医去。在一手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克里姆林宫医生案件”之后,斯大林觉得每个医生都是暗藏的敌人和恐怖分子。因此,谁也不了解斯大林真正的健康状况。但他那日益加重的心理变态则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在与几名信任者共进晚餐、大家开怀畅饮时,斯大林会突然站起身来,离开饭厅前往外室,他站在门外久久地偷听,看当他不在场时大家都讲些什么。当然,人人都知道斯大林的这套把戏,但都佯装不知。谁要是若有所思或愁眉不展,斯大林便以怀疑的目光仔细盯着他。他要求每个人都高高兴兴,和他一起唱歌,甚至跳舞。
这也涉及从克里姆林宫到孔策沃近郊别墅的行车路线。路不算长,车队会忽然在莫斯科的大街小巷里兜起圈子。斯大林有一份莫斯科街道图,他在行车中指示往哪儿拐,怎么走法。他甚至不告诉司机是什么路线,且行车路线每次都有变化。
从许多迹象看来,斯大林没有想到过死,他根本没有让党和国家领导层对此作好准备。斯大林的表现叫人似乎觉得“他的王国永无尽头”。诚然,斯大林有时也作出他已感到不堪重负、希望免除职务的姿态。他在十九大后的**次中央全会上就谈到他一人兼任政府总理和党的总书记甚感吃力:年岁不饶人,精力不济,连报告都作不下来,还算什么总理。斯大林一边说着一边用探询的目光看着大家的面孔。在座者没有一个人实际上认为斯大林可以退休。大家都本能地感到,连斯大林自己都并不想将他这番关于退休的话付诸实施。这时马林科夫发言,他只讲了一句话:斯大林应当留任总理和总书记,这点无需证明。斯大林也就没有再坚持自己的要求。
斯大林长期以来明显地器重莫洛托夫,同他见面的次数比其他人都多,往往在作出*重大的决定之前都只找莫洛托夫商量。政治局委员中大概只有奠洛托夫可以反驳斯大林,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到开十九大时斯大林对莫洛托夫突然变得冷淡了,而在代表大会后的全会上更是毫无根据地对莫洛托夫和米高扬表示了政治上的不信任,指责莫洛托夫“向美帝国主义投降”,还建议不让他进入中央主席团常务局,而且后来果真这样做了。赫鲁晓夫曾说过,他深信如果斯大林再多活上一段时间,莫洛托夫和米高扬的结局会很悲惨。
斯大林显然对日丹诺夫颇为赏识,但对他酗酒无度也很反感。不过日丹诺夫死得相当神秘。斯大林未必把赫鲁晓夫看在眼里:在他看来赫鲁晓夫是个“庄稼汉式领导人”,直率、勤勉,却未必是挑大梁的料。斯大林在晚年已对贝利亚颇有戒心。
他对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早已冷淡,而且简直是讨厌他们。斯大林从未将米高扬、什维尔尼克、布尔加宁、别尔乌辛等“二线”领袖当成领军人物。还剩下一个机灵、勤勉、阿谀奉承的活动家马林科夫。在除掉波斯克列贝舍夫之后,马林科夫实际上操办了斯大林所有的个人事务,他将呈送领袖的公文——“归类”和“过滤”。然而斯大林在晚餐会上曾不止一次地责备马林科夫的“没有骨气”和不可饶恕的“软弱”。斯大林不会把这个女里女气、缺少魄力的人当成自己的继承人。
斯大林感到了死期将至,却在自己的身后留下一片真空。1952年底和1953年初,斯大林曾几次晕倒,在办公室里摔倒了两次;他的血压已接近危险值。赫鲁晓夫回忆道,斯大林往往会一时糊涂或记忆模糊。如有一次刚要对布尔加宁说点什么,却怎么也想不起他的名字来了。
二战后斯大林对自己的身体倍加注意。斯大林也把希望寄托在高加索人的长寿上:他家乡的男子往往可以活到90岁至100多岁。他不止一次地在小范围内说过,高加索总是使他充满新的活力。每年春天他都要到高加索的黑海之滨长时间地休养。1950—1952年,斯大林每年都要去私人疗养院呆上三四个月。然而他从高加索归来不久,就在贝利亚和莫洛托夫面前抱怨头晕、恶心、不舒服。他身边的人曾看见他在办公室中摔倒在地。国际外交界中有人详细打听到这些情况。1948年1月,斯德哥尔摩和伦敦都出现了关于苏联首脑可能已经去世的传闻的报道。但这时斯大林在大剧院公开露面了,谣言遂不攻自破。
1953年2月28日是个星期六。斯大林邀请赫鲁晓夫、马林科夫、贝利亚和布尔加宁到克里姆林宫。大家一起看了电影,然后斯大林提议到位于孔策沃的近郊别墅吃晚饭。这顿饭照例吃到次日早晨四五点钟。斯大林已略有醉意,但心情极佳,没有任何会出意外的迹象。客人告辞了,斯大林出来送客,高声地说笑,用手指戳戳赫鲁晓夫的肚子,照乌克兰人的方式叫他“米基塔”。他心情好的时候总是这样叫的。
第二天(3月1日),赫鲁晓夫认为斯大林还会召他们去的,便一直等电话,饭也不敢吃。电话却始终未来。难道斯大林决定给他们放一天假吗?这不可能,有点反常。赫鲁晓夫感到莫名其妙,便脱衣上床了。
斯大林通常是上午11~12点起床。有时他10点就睡不着了。这天10点屋内没有动静,11点没有动静,12点、1点、2点、3点、4点过去了,始终没有动静。警卫人员坐不住了,觉得情况不妙。可怎么办呢?到他屋里去吗?但他曾下过死命令:如无动静,不得进入他的房间,否则严惩不贷。时间不断地过去,警卫人员却始终不知该怎么办。到晚上10点钟,邮件送到。警卫人员仍然不知该怎么办。一名警卫以送邮件为名大着胆子走了进去,这才老远看见斯大林躺在小餐厅的地板上,举着右手,他似乎尚未失去知觉,但已不会讲话。看来斯大林是听到了脚步声便勉强举起手来求助,警卫员问他:“斯大林同志,您怎么啦?”“要不要叫医生?”回答则是含混不清的“兹……兹……”声。地板上散落着一块怀表和一张《真理报》,表上指针指着六点半,可见这是六点半的事。一问一答之间两三分钟过去了,病人忽然轻轻地打起鼾来,好像是睡着了。几名警卫将斯大林抬到大饭厅的沙发上,便开始四处打电话。打通了马林科夫的电话。大约半小时后马林科夫打电话给警卫人员说:“我没找到贝利亚。”又过了半个小时,见利亚打电话来说:“斯大林同志的病情不要对任何人讲。”
于是,一个小时过去了,没有人急于来救助生命垂危的斯大林。只有警卫人员坐在床前等待着。
到夜里三点钟,贝利亚和马林科夫才来。他们问斯大林情况如何,这时病人躺在床上,发出轻微的鼾声。贝利亚冲着警卫一顿臭骂:“你干吗大惊小怪的?主人原来睡得挺好嘛。马林科夫,咱们回!”贝利亚不听警卫的解释,他说:“不要大惊小怪,不要打扰我们,也不要惊动斯大林同志。”说完就扬长而去。
于是,战友们宣布穿着尿湿的裤子(小便已失禁)躺了4个小时的74岁老人“睡得很好”,便离开了,他们仍然没有对斯大林进行任何救助。
又过了一段时问,警卫人员总觉着不大对劲,他们又给马林科夫去电话。于是早上七点多钟,赫鲁晓夫来到别墅。他问斯大林情况如何,并说医生马上就到。医生是在八点半至九点之间到的,此时距病人摔倒已有13个小时。
这里有个重要的细节值得注意。3月1日凌晨斯大林送走客人后对当日值班警卫说了一通完全出人意料的话:“你们统统去睡觉吧,我什么也不需要,我也要睡了。今天我不用你们。”(这位警卫名叫赫鲁斯塔廖夫,他在3月1日上午10点交班后即离开别墅。)赫鲁斯塔廖夫当即把这个指示传达下去,大家感到又惊又喜,“主人”从未发过这类指示,通常是问你:“想睡觉?”并用眼睛从头到脚盯着你。哪还敢睡?今天真正破天荒头一遭,于是一个个放心大胆地倒头便睡。
人们永远无法知道当天夜里紧闭的斯大林内室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斯大林失去理智命令大家睡觉,恰好那天夜间他突然中风;要么赫鲁斯塔廖夫在什么人的授意下将部下都打发去睡觉,好让他或者人所不知的别的什么人与领袖单独在一起。
赫鲁斯塔廖夫本人或者别的什么人是否潜入了无人看守的房间?是否给酒后熟睡的“主人”打了一针?这一针是否引发了中风?是否“主人”醒来后感到一阵头晕恶心,试图自救,却只能走到桌子跟前?这一切都是推测。若果真如此,则四战友(贝利亚、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布尔加宁)那惊人的大胆就不难理解了:他们得知此事后,并未急忙赶来救助,似乎对所发生的事情早已成竹在胸,而且确信斯大林已不会对他们构成威胁。
有论者认为,无论是两种隋况中的哪一种,四战友都是有意识地对生命垂危的斯大林见死不救。所以,无论如何,都是他们将他害死的。事隔多年之后,莫洛托夫曾引用贝利亚对他说过的一句骇人听闻的话:“我把他干掉了。”
医生都怕得要命,他们要给病人作检查,可是手在索索发抖,牙医在卸假牙时假牙也掉到了地上。警卫将病人的衬衫撕开,医生进行了全面检查,得出的结论是:脑溢血。右手不能动,左腿也已瘫痪,失语。接下来便忙着给病人的后脑勺和脖子上贴医蛭,拍心电图,作肺部透视,打针,千方百计地进行抢救。
战友们将布尔加宁留在病人身边,其他人驱车前往克里姆林宫。据日志记载,3月2日上午10时30分,贝利亚、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来到斯大林办公室。随后,失宠的莫洛托夫、米高扬、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和其他中央主席团委员也来了。看来,他们已开始在他的办公室里瓜分他的权力。此后贝利亚、马林科夫和胆子大了起来的伏罗希洛夫、米高扬又驱车前往别墅。
根据日志,当晚九点半全体委员又在斯大林办公室里开会,继续瓜分权力。早上他们又去别墅。天天如此。
然而奄奄一息的活尸首对他们来说还有用处。一位在场的医生后来写道:
马林科夫暗示我们,他希望医疗措施可以使病人生命延长相当一段时间。我们都明白这里说的是为组建新政权和准备社会舆论所必需的时间……斯大林偶尔呻吟两声,只有那么短短的一瞬仿佛他用理性的目光扫视了一下周围的人。伏罗希洛夫便说:“斯大林同志,我们在这儿,都是你的忠实朋友和战友。你感觉如何,亲爱的?”但那目光已无任何表示。
莫洛托夫说:
我被叫到别墅……他的眼睛已经闭上,当他睁开眼睛想说点什么的时候,贝利亚就跑到他面前吻他的手,葬礼后贝利亚哈哈大笑道:“科学泰斗,哈哈哈。”赫鲁晓夫说:
斯大林一发病,贝利亚就骂骂咧咧,直挖苦他。可只要病人脸上出现恢复知觉的迹象,贝利亚便跑过去,跪在旁边,吻起他的手来。斯大林的女儿斯韦特兰娜是正在上法语课时被叫到别墅的。她回忆道:
临死之前的痛苦挣扎十分可怕。大家眼看着这种挣扎使得他透不过气来。在某一刻,看来是在*后一刻,他忽然睁开眼睛,扫视了一下站在周围的人,这目光令人不寒而栗,不知是神经失常的目光,还是愤怒的、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和俯身向他的陌生医生的恐惧的目光。这目光在刹那之间扫视了一下所有的人。这时,他又令人感到费解和可怕地忽然举起(可以活动的)左手,不知是朝上指着什么地方,还是在向所有在场的人发出威胁。手势令人不解,却是带威胁性的。而且不知道他那是针对谁、针对什么……她还写道:
只有一个人的举止简直有些不成体统,这就是贝利亚。他极度兴为斯大林守灵(自左至右:赫鲁晓夫,贝利亚,马林科夫,布尔加宁,伏罗希洛夫,卡冈若维奇)奋,那张本来就招人讨厌的脸不时因使他膨胀的私欲而变得不堪入目。他的私欲是贪图虚荣、残暴、狡猾、对权力的渴求……在此重要的时刻他竭力做到既不要狡猾过度,又不要狡猾不足!他走到床前,久久凝视着病人的脸,父亲偶尔睁开眼睛但看来并无知觉或者是意识模糊。于是贝利亚便紧紧盯住意识模糊的眼睛,他希望在这里也是“*忠实、*忠诚的”……这是个绝对狡猾廷臣的现代典型。他身上体现了东方式的奸诈、谄媚和伪善,连父亲这样不会轻易受骗的人也被他所蒙蔽。
眼下,贝利亚的本性已暴露无遗,他已很难克制自己。不光是斯韦特兰娜,许多人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大家都很怕他,都知道值此斯大林弥留之际,全苏联再没有人握有比这个十分可怕的人更大的权力和力量。
3月5日晚上9时50分,斯大林停止呼吸。贝利亚**个跑到走廊上,人们听到了掩饰不住喜悦心情的高声呼喊:“赫鲁斯塔廖夫,来车!”(又是这个神秘的赫鲁斯塔廖夫!)
贝利亚匆匆去了克里姆林宫,其他领导人也随后赶到。在这里举行了斯大林去世后的**次中央主席团全体会议。时任《真理报》主编的谢皮洛夫应邀列席会议。据他的回忆,斯大林坐了30年的首席圈椅空着,没有人坐,马林科夫和贝利亚相对坐在首席圈椅的两边。贝利亚显得兴高采烈。没有正式的主席,但马林科夫的新角色是数日来在斯大林病榻旁讲好了的,于是大家都对着他说话。他也对会上的发言加以总结。会上议决由苏斯洛夫和波斯佩洛夫立即起草告全国人民书,并成立以赫鲁晓夫为首的治丧委员会。
后来举行的几次会议决定由马林科夫出任部长会议主席,贝利亚、莫洛托夫、布尔加宁任副主席,卡冈诺维奇任**副主席,决定中央主席团从25人减为10人。贝利亚分管由国家安全部和内务部合并而成的内务部,莫洛托夫任外交部长,布尔加宁任国防部长。
全国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哀悼活动。
孔策沃别墅的全体警卫和服务人员连同家人均被赶出莫斯科。有几位去找了贝利亚,要求别把他们发配至外地。贝利亚指着地面对他们说:“你们不想到外地去,就支去那儿吧。”
……
述弢,1938年出生。1958年大学毕业。多年从事翻译工作。曾担任《列宁全集》第二版部分卷次、《戈尔巴乔夫回忆录》、《赫鲁晓夫回忆录》等书的译校工作。其他译作有:《赫鲁晓夫政治生涯》(罗·梅德维杰夫著)、《赫鲁晓夫下台内幕》(谢尔盖·赫鲁晓夫著)、《戈尔巴乔夫之谜》(安德烈·格拉乔夫著)、《断头台》(钦·艾特玛托夫著)等。
明代宦官与三案 本书特色 本书以明代宫庭为主题,紧紧抓住三条线索:一是皇位争夺,二是阁臣内讧,三是阉臣擅权。三者紧紧缠绕在一起,盘根错节,错综复杂。 本书内容丰...
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论争 本书特色 高正礼编著的这本《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论争》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文本与史实相结合、历史与...
南京保卫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 内容简介 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结束后,日军继续西犯,妄图以武力优势彻底摧毁我军战斗意志,迫使我以*屈辱的条件讲和,早...
《一本书读懂绩效管理》内容简介:回顾过去中国企业的成长历程,既有屹立不倒的市场巨头,新兴崛起的“独角兽”企业,也有泯灭于历
土地管理制度比较研究 本书特色 荷兰土地利用规划;新加坡土地和房屋管理制度——私权、民生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平衡……《土地管理制度比较研究》(作者张千帆)探讨了世界...
巧描细绘地展示了战争艺术在残酷战争中的大裂变。 探究在冷兵器时代打赢战争所需的独特装备、作战技能和战术。 再现世界战争历
二战全史 本书特色 60多年前,以德、意、日为代表的法西斯严重践踏了人类的尊严、自由与和平,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战争*激烈时,全球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
学习就是力量-做一个成功的学习者 本书特色 本书共十章,从探秘与寻根、力量之父、新型学习观、导向引领、把握多样性、学什么向谁学、阅读的功夫、以方法为“酶”、大趋...
领导干部新文风 本书特色 党的历史经验证明,文风不正,危害极大。不良文风蔓延开来,不仅损害讲话者、为文者自身形象,也降低党的威信,导致干部脱离群众,群众疏远干部...
美利坚开国生死战-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上.下册) 本书特色 华盛顿生死渡河战生动地讲述了一场军事战役,这场战役不仅形成了后来的美国,也形成了后来的世界。出现在这...
《“卑贱者”最聪明》内容简介:本书是蔡昉的经济学随笔集,为作者在学术研究之余写作的非专业类短文,文风轻松活泼、内容具有故事
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 本书特色 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是关于经验取向的政治理论的长期规划中的第三部著作。这部著作的任务,将是提出所运用的那些概念的结...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全三册) 本书特色 2010年7月,习近平同志提出编写《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的任务,并在编写工作启动后亲自审定编写工作方案,作出长篇重...
解开束缚中国居民消费的绳索-民生中国 本书特色 在《解开束缚中国居民消费的绳索》里,笔者(杨玲玲、史为磊)围绕扩大居民消费这一主题,以经济学经典消费理论...
国家结构形式论(第2版) 本书特色 国家结构形式是在国家机构体系内纵向配置和运用国家权力的政治法律制度,涉及划分国家组成区域、处理全国性政府与区域性政府之间以及...
共和国不会忘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和启示 本书特色 ★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究竟是如何提出的呢?★ 这个毛泽东1940年代文章中描绘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究竟是一个怎...
中国抗日战争战场全景画卷:1937新四军抗战东进新四军影像全纪录 本书特色 黄朝军、沈杨、田崇杰编*的这本《东进新四军(1937新四军抗战影像全纪录)》全方位、...
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 本书特色 《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是美国作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的力作。库恩是著名的国际投资银行家和公司战略家,也是美国公共广播公司...
西西里登陆战 本书特色《西西里登陆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图文读本,记录了西西里岛登陆战全过程。西西里岛登陆战役是英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继北非登陆后联合进行的第二次...
亲历者-五任美国总统赢得冷战的内幕 本书特色 在美国政坛,罗伯特·m.盖茨是唯一一个从*底层情报分析员一步步晋升到中央情报局局长的人。因此,从讲述史无前例的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