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知识分子对两德统一作何反应?他们如何看待德国的民族身份及其国际新地位?本书是一部重要著作,它不仅考察了德国人变化中的民族观,讨论了它们同纳粹时代的关系,也清点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政治思想的广泛发展——同时批判地反思了德国作家、思想家长期以来的一些思维盲点。
米勒解释了为什么许多知识分子部对统一持防范态度,为什么统一尤其将左派逼入了一场至今有待克服的大危机。他分析了君特·格拉斯、尤尔根·哈贝马斯和其他一些所谓“怀疑的一代人”的回应,这些知识分子同两次大战之间知识分子的自由主义传统相决裂,他们将自己重新树立为改变战后政治文化的一代“民主精英”,并试图在1989年之后再次发挥类似作用。他讨论了“宪法爱国主义”这个德国观念,也讨论了“1968年一代”的反民族主义,并且首次全面地分析了德国“新右派”。本书写法明快而优雅,它评价了关于民族国家之前途的激烈论战,描述了德国的公共记忆,并且更宏观地反思了知识分子在后极权社会里能够扮演什么角色这个问题。
本书是一部重要著作,它不仅考察了德国人变化中的民族观,讨论了它们同纳粹时代的关系,也清点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政治思想的广泛发展——同时批判地反思了德国作家、思想家长期以来的一些思维盲点。 本书写法明快而优雅,它评价了关于民族国家之前途的激烈论战,描述了德国的公共记忆,并且更宏观地反思了知识分子在后极权社会里能够扮演什么角色这个问题。
《另一个国度》是一部重要著作,它不仅考察了德国人变化中的民族观,讨论了它们同纳粹时代的关系,也清点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政治思想的广泛发展,同时批判地反思了德国作家、思想家长期以来的一些盲点。
米勒解释了为什么许多知识分子都对统一持防范态度,为什么统一尤其将左派逼入了一场至今有待克服的大危机。他分析了君特?格拉斯、尤尔根?哈贝马斯和其他一些所谓“怀疑的一代人”的回应,这些知识分子同两次大战之间知识分子的自由主义传统相决裂,他们将自己重新树立为改变战后政治文化的一代“民主精英”,并试图在1989年之后再次发挥类似作用。他讨论了“宪法爱国主义”这个德国观念,也讨论了“1968年一代”的反民族主义,并且首次全面地分析了德国“新右派”。
第一章1945年以来西德的民族、国家和知识分子:历史的公共用途
界定一个德意志民族的身份,过去就有种种困难,由此可以想见,在1945年以后,德国人不太能够认同两个分别以英美式民主或苏联共产主义为理想而建立起来的国家,并且承认他们的合法性。西德没有被纳入与民主德国同样的轨道,反映了大多数民意(对此还可以争论),即便如此,与其说人们是欢迎民主,还不如说是对它逆来顺受。上述两个体系同“1914年精神”、“1914年理念”天然地冲突,而它们恰恰褒扬深刻的德意志“文化”而贬低狭隘的西方“市民化”(civilization),并且指导了德国民族方案长达30多年。提出这些民族主义理念以对抗与法国大革命相连的西方民主理想,并且为其合法性辩护的主角正是知识分子,尤其是历史学家。
两个分裂国家的建立仿佛是明确回答了如何在中欧容纳德意志民族国家这个所谓的“德国问题”,因为两个国家很快就牢固地融入了各自盟友的营垒。与此同时,两国分裂却又重新开启了更老更原始的在1871年之前存在的德国问题——德国是否有朝一13能够统一。但分裂也把德国问题同一系列其他问题联系在一起。两种意识形态系统隐含着截然不同的社会经济方案,由于它们的冲突,民族问题同社会问题纠缠在一起,又进一步反映在一个更广泛的欧洲问题上。雅尔塔体系有一个核心问题:两个德国的问题和两个欧洲的问题是一对并行的问题,因此看似也应一并获得解决,但是远远不能确定的是,德国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是否会为德国问题和欧洲问题给出必然相同的回答。当两个德国于1949年成立之时,自由、和平和统一似乎都是最高使命,但它们相互却不兼容。一个民族能以两个国家的形式存在吗?新建立的两个国家会不会塑造起新的相互独立的民族意识?知识分子会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那样,倾尽全力去推进民族主义方案呢,还是会最终接受看似“非德国”的两种政治系统,转而支持各自盟友的再教育方案?他们将怎样对付德国的“后法西斯处境”?德国人尽管遭受了纳粹主义的幻灭,却仍对自由主义和民主心存疑忌,他们又怎么面对这个情况?换言之,对于德国政治文化中实际存在的“民主缺失”,什么才是一个恰当的回应?后来被称为一次彻底的文明断裂(Zivilisationsbruch)的大屠杀。是会遭到遗忘呢,还是会以历史记忆的方式融人战后新的民族认同之中?甚至说,此类记忆能否成为某种合法性的来源?于是乎,德国问题除了是德国人内部和欧洲格局上的问题之外,还隐含了一个“犹太人问题”。
扬-维尔纳·米勒,德国籍。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博士。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另著有《危险的心灵:战后欧洲思潮中的卡尔·施米特》(A Dangerous mind:Carl schmitt in post-war european thought ,2003)和《宪政爱国主义》(Constitutional patriotism,2007),编有《战后欧洲的记忆和权力:过去的现在性研究》(Memory and power in post-war europe; studies in the presence of the past,2002)和《1945年以来的德国意识形态:联邦德国文化和政治思想研究》。 (German ideologies since 1945:studies in the political thought and culture of the boon republic,2003)。
作品目录中文版序一中文版序二前言致谢导论第一章 代表与存在第二章 代表与真理第三章 罗马帝国中的代表之争第四章 诺斯替主义:
1943-1945-新四军 本书特色 全景展示黄花塘时期的新四军:军事斗争、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等1943-1945-新四军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军事纪事作品,真...
[英]伊安·汉普歇尔-蒙克,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政治理论教席荣休教授,享誉国际的《政治思想史》(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杂志创刊主...
邓小平文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四年)-中卷 本书特色 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
我与五七干校 本书特色 《我与五七干校》将散见于各报刊、书籍上的有关回忆“五七干校”的文章辑录在一起,供党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我与五七干校 目录 蹉跎岁月1....
英国DK公司自1974年成立以来,始终是图文书的领航者。DK书单上有着数百种像EYEWITNESS(目击者)这样长盛不衰的科普套系,也有《万物运转的秘密》这样的...
现代核生化武器 本书特色 ★ 24开平装,星球地图出版社出版★ 含有多幅珍贵的图片资料,内容丰富,数据翔实,图文并茂★ 思想性与科学性结合,普及世界军事知识,提...
《一口气读完二战史》讲述了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死亡游戏,是人类命运的大较量。迄今为止,历史上还从未有过一次战争像第二次世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梳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概念,对其提出的时代背景、发...
泛蓝、泛绿-台湾政坛(上下册) 内容简介 2003年3月,随着台湾地区领导人换届选举结束,岛内政治生态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以国民党、亲民党...
《图说西方雕塑艺术》内容简介:古埃及雕塑内在神秘,期冀“永恒”;而古希腊雕塑的审美理想是追求“真实之美”;罗马人在肖像和纪
B李昌平-再向总理说实话 本书特色 如果说李昌平的《我向总理说实话》《我向百姓说实话》《大气候》以“奇”获得千万读者,而《再向总理说实话》,则是一位“智者”站在...
《卓尔的故事》内容简介:这是一部讲述卓尔二十二年发展历程的作品,也是对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与转型的样本的研究,作者在对卓尔的发
经学、政治与现代中国 内容简介 从中国古代经世致用之学的形成发展和主要思想主张方面,结合现代中国的政治国情,讲述作者自己的治国之道:中国道路并不必然地包含西方的...
战地先锋:二战德国半履带装甲车全史 本书特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陆军因其装备精良和士兵训练有素而被其他国家公认为世界上*精锐的部队。成就德国陆军威名的重要...
1946-1950-保卫延安-国共生死决战全记录 本书特色 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改朝换代参与者的*后报告; 国共交锋亲历者的往事回忆; ...
马骏细解二战谜中谜 本书特色 汇集名师大家,打造文化盛宴。北京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全力推出《名师讲坛》栏目。明星学者,名牌栏目,精品图书。本书根据作者在北京...
回归公共空间 本书特色 本书是作者在学院研究之余,介入日常生活、思考当下世界所形成的思想副产品。涉及当代思想观察、大学体制改革反思、对“9·11”、“非典”等国...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给全人类的警醒之作,来自备受尊崇的大卫·爱登堡爵士一生的独特见证和思考。94岁的大卫
王海明,法学博士,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长。毕业于北京大学,曾担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评论员、研究员、社论委员会召集人,已出版《第二波》《变革二十年: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