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作者在央视“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从国际、平民、电视、公正和人文等五大视角出发,对康熙帝的成长经历、丰功伟绩、日常生活、遗憾缺失等一一进行阐述,视野开阔,情节跌宕,分析精当,给读者呈现出一位性格鲜明、大智大勇、文韬武略的千年一帝的丰满形象。
阎崇年说:中国两千年皇朝史,堪称大帝者:前有唐太宗,后有康熙帝。
《百家讲坛》开坛元勋阎崇年五种视角全新解读康熙大帝!
本书以作者在《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内容更丰富,更全面。学者使电视深刻,电视让学者有为。
通过阅读本书,您会明白:
1.康熙皇帝为什么能称“大帝”?作者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也就是通过与他同时代的俄国彼得大帝、法国路易十四等的比较,通过与他不同时代的中国2000多年皇朝史上的历代帝王比较,得出结论——不论是立足于中国,还是放眼世界,康熙皇帝都堪称大帝。
2.在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康熙时代的历史?作者始终把康熙时代的历史作为一面镜子,意在为今天提供一种借鉴。始终把康熙帝不仅看作一代帝王的楷模,更将其当作一个成功的人,探讨他如何学习,如何处事,如何做人,甚至如何养生,也是为了给当代人提供一种经验和教训。
本书将将学术的谨严与电视讲座的生动完美结合,以26讲的篇幅全面介绍了康熙皇帝起伏跌宕的人生,特别是61年的执政经历,让您在轻松阅读中全面了解康熙朝的历史。
特别精选200余幅图片,其中包括难得一见的康熙皇帝洋装像、西方传教士手绘的中国地图等,这些图片为您直观呈现康熙时代的盛世景观。
引言
17世纪40年代,在世界上两个伟大的国度里——亚洲的中国和欧洲的英国,几乎是在同时,发生了两件现象相似而又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
清顺治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黎明,中国北京内城被李自成的军队攻破,明朝崇祯皇帝在紫禁城北门外的万岁山(在今景山公园),披发跣足,自缢而死,就是披头散发,赤着脚,吊在树上,自杀身亡。
清顺治五年十二月十八日(1649年1月30日),英格兰伦敦的上千名市民,走向白厅广场,目睹了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国王还发表演说。之后,刽子手挥起斧头,砍下了他的头,查理一世身首异处,悲惨而死。
这两个重要历史事件,虽然时间相近,只差5年;但是两位君王的结局、两个事件的变局,后果不同,相差甚远。崇祯皇帝上吊后,明亡清兴,由清朝取代了明朝,中国历史,清承明制,仍沿着封建体制路线图运行。而查理一世被议会判决处死后,英国历史,几经曲折,却沿着资本主义路线图运行。
历史车轮滚动近200年,出现了一个谁也没有想到的变局:强盛的大英帝国,以坚船利炮打开了大清帝国的国门。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曾经盛极一时的大清帝国,逐渐变成了任西方列强宰割的羔羊。
所以,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难解难读的朝代:一方面,从历史纵向坐标来看,它曾经文纬武,寰宇一统,创造过“康熙盛世”的辉煌;另一方面,从历史横向坐标来看,它同列强差距,愈拉愈大,蒙受了丧权辱国的耻辱。因此,清朝历史不仅得到众多史学家的研究,而且受到几代中国人的关注。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走近清朝的康熙大帝,通过了解康熙大帝不平凡的一生,回到17、18世纪之交的年代,观赏历史的波澜壮阔,考察清朝的兴盛衰亡,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
康熙大帝(1654~1722年),姓爱新觉罗氏,名玄烨,8岁继位,在位61年,享年69岁,是清朝第四任皇帝。康熙大帝开创了“康熙盛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历史的典册上,他与几乎同时代的俄国沙皇彼得大帝、法国君主路易十四齐名,位列国际名君,声名远播世界。
我们现在比较常见的康熙大帝画像,一般是这样的:康熙帝端坐在宝座上,身着龙袍,表情严肃,完全是中国帝王的模样。但在本书的**讲,我首先要展示给大家的康熙皇帝的画像,却是卷头发,蓝眼睛,鹰勾鼻子,身着洋装。在康熙帝之前,近两千年的三百多位皇帝,很少有人被画成洋人模样。那么,康熙帝被画成洋人的模样,说明了什么?说明康熙时代中国已经和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了。所以,要了解康熙帝,就要从他所处的时代讲起。
康熙皇帝之所以成为“大帝”,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时势与英雄的关系,古今中外,争论不休。我认为:是时势与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康熙大帝》历史系列讲座,就从这里开始。
……
康熙帝的个人休养
康熙盛世出现,主要因素有五:一是,国际环境有利,恰好处于西方大国两次崛起高潮之间;二是,周边国家协和,如果周边环境不好,清朝也难以独善其身;三是,国内因素有利,处在两次社会大动荡之间相对平静的时期;四是,满洲族群新兴,满洲民族共同体是一个上升的、有朝气的族群;五是,康熙个人素养。
康熙盛世出现的诸因素中,*主要因素是什么?如果用*简明的文字怎样概括?我在《正说清朝十二帝》中,分析清兴的根本原因时,突出讲一个“合”字;在《明亡清兴六十年》中,分析明亡的根本原因时,突出讲一个“分”字;那么,在《康熙大帝》中,分析康熙盛世的根本原因时,则突出讲一个“一”字。这个“一”字,于康熙帝治国,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国家金瓯一统,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派一流;于康熙帝个人修养,我想起《论语•里仁》里,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里,孔子又说:“予一以贯之。”孔子在《论语》中两次强调“一以贯之”。我说,康熙帝个人素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一”,具体言之,就是五个“一以贯之”。
这里引出一个古老的话题: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创造历史?我认为是英雄与人民共同创造历史。大家设想一下:如果康熙帝是一个荒淫无道之君,或是一个穷兵黩武之君,或是一个懦弱无为之君,或是一个懒惰怠政之君,尽管有上述四个客观有利条件,也不能出现康熙盛世!康熙帝的个人素养,对于想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有所作为的人,都会得到有益的启迪。
我着重探讨康熙帝的个人因素,特别是探讨康熙帝的个人素养。康熙帝的“一以贯之”,其表现,举五例——知敬、知勤、知慎、知止、知学。
(1)知敬:一以贯之。康熙帝认为,君子修德,在于知敬。知敬,就是要敬天、敬地、敬人、敬己,要有敬畏之心。康熙大帝,地位至高,权力至上,怎样约束自己?作为皇帝的“敬”,就是对自己的约束。敬天,康熙帝说:“朕自幼登极,凡祀坛庙、礼神佛,必以诚敬存心。”(康熙《庭训格言》)又说:“昔年曾因干旱,朕于宫中设坛祈祷,长跪三昼夜,至第四日,步诣天坛虔祷,油云忽作,大雨如注……朕自谓精诚所感,可以上邀天鉴。”我在这里不是讲迷信,而是讲要虔诚敬天。敬地,必须敬畏养育我们的脚下这片大地。敬人,就是要仁爱。《大学》曰:“为人君,止于仁。”康熙帝的仁爱之心,源自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敬己,康熙帝说:“节饮食,慎起居。”这都是敬身、敬己。敬己,要从小事做起:“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朕于六月大暑之时,不用扇、不除冠,此皆平日不自放纵而能者也。”(康熙《庭训格言》)敬,不要时断时续,而要“一以贯之”。总之,康熙帝认为“敬”就是“正”,他说:“念念敬,斯念念正;时时敬,斯时时正;事事敬,斯事事正。君子无在而不敬,故无在而不正。”(康熙《庭训格言》)
(2)知勤:一以贯之。勤,就是勤奋,而不懒惰。康熙帝从8岁继位,到69岁病故,终生勤政,终生勤学,以劳为福,以逸为祸。他的勤,包括勤奋、勤俭。他说:“祖宗相传家法,勤俭敦朴为风。”(康熙《庭训格言》)他认为一个人的贫与富,重要的因素,不在命运,而在勤勉:“惟患人之不勤不勉。”(康熙《庭训格言》)因此,每一个人,当读书乐志,惟勤学力行。康熙帝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以他勤政为例,五十余年,从不懈怠,御门听政,始终如一。他每天至少写一千个字,他说:“善书法者,虽多出天性,大半尤恃勤学。朕自幼好书,今年老,虽极匆忙时,必书几行字,一日亦未间断,是故犹未至于荒废。人勤习一事,则身增一艺;若荒疏,即废弃也。”(康熙《庭训格言》)如何读书?他借用朱子的话:“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所以,康熙帝主张君子“五不敢”——“勤修不敢惰,制欲不敢纵,节乐不敢极,惜福不敢侈,守分不敢僭”(康熙《庭训格言》)。
(3)知慎:一以贯之。知慎,就是谨慎。进爵封赏,判刑处罚,既要公正,又要慎重:“爵赏刑罚,乃人君之政事,当公慎而不可忽者也。”(康熙《庭训格言》)康熙帝说:“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慎重者敬也!当无事时,敬以自持;而有事时,即敬以应事务,必谨终如始,慎修思永,习而安焉。”(康熙《庭训格言》)康熙帝又说:“凡人于事务之来,无论大小,必审之又审,方无遗虑。”(康熙《庭训格言》)就是慎之又慎,才无遗憾。不但工作要谨慎,而且生活要谨慎:“尝见高年有寿者,平日俱极敬慎。即于饮食,亦不敢过度。”(康熙《庭训格言》)总之,康熙帝一生谨慎:“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尝少懈。”(《清圣祖实录》卷二七五)
(4)知止:一以贯之。一个人,既要知浮知沉,又要知合知分;既要知进知变,又要知足知止。知浮,可以不骄;知沉,可以不馁;知合,可以不孤;知分,可以不败;知进,可以不衰;知变,可以不僵;知足,可以不辱;知止,可以不殆。康熙帝作为君王,特别自勉自戒,知足知止。康熙帝说:“世人衣不过被体,而衣千金之裘,犹以为不足,不知鹑衣袍缊者固自若也;食不过充肠,罗万钱之食,犹以为不足,不知箪食瓢饮者固自乐也!朕念及于此,恒自知足。虽贵为天子,而衣服不过适体;富有四海,而每日常膳,除赏赐外,所用肴馔从不兼味,此非朕勉强为之,实由天性自然,汝等见朕如此俭德,其共勉之。”(康熙《庭训格言》)康熙帝知足知止,既不立碑记功,也不自上尊号。他拒绝大臣请求为他立碑记功,说:“凡立碑者,惟为一时之名,并不能与永载实史可比,此事理应停止。”他更不允为他上尊号。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因平定三藩之乱,大臣奏请加上尊号,他认为“此奏无益”,一不准;两年之后,台湾划一版图,大臣们请上尊号,他认为“不愿烦扰多事”,二不准;后大臣又上奏请求,他说“不必行”,三不准;同年,喀尔喀蒙古首领等联合上书,请加尊号,四不准;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在三征噶尔丹胜利之后,大臣请上尊号,五不准;后王公、官员等一齐到畅春园再度请上尊号,命以后“毋复再奏”,六不准;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帝五十大寿,王公官民又请上尊号,“终不允”,七不准;康熙帝花甲大寿之时,大臣们赞扬他功超三王、德越二帝,请“上尊号”,他答覆道“若侈陈功德,加上尊号,以取虚名,无益治道,朕所不喜”,八不准。康熙帝之文治武功,之出众才华,在中国历代帝王中确实是罕见的。而他八辞群臣上尊号,一贯坚拒别人的赞誉、恭维,更是难能可贵的。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九月二十四日,两江总督阿山上奏说地方粮食丰收都是皇帝洪福与施恩的结果。康熙帝反而给他一个批答:“若云此皆皇帝洪福齐天,恩播遐迩所致,则江北属数地及山东数处,皆被水灾,民游食者亦多,抑非福不与天齐,恩未能传布所致耶?”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一直谦逊不骄,从不喜欢别人对他过分阿谀与赞美。
(5)知学:一以贯之。知学,就是重视读书学习。康熙帝立志高远。他说:圣人一生,只在志学。“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康熙《庭训格言》)。凡人、俗人与贤人、圣人的区别在哪里?在于读书学习,以一贯之,坚定不移:“初学贵有决定不移之志,又贵有勇猛精进之心,尤贵有贞常永固不退转之念。”(康熙《庭训格言》)康熙帝读书,终生坚持,手不释卷。他读《大学》(1753字)、《中庸》(3567字)、《论语》(15876字)、《孟子》(35261字),合计56457个字,都能念诵120遍、背诵120遍,直至老年,还能背诵。康熙帝终生读书,手不释卷,直至老年,好学不辍。康熙帝是一位学习型的皇帝。
总之,康熙帝的这些素养,不是一暴十寒,也不是浅尝辄止,而是“一以贯之”。康熙帝可贵的素养在于一个“一”字。用康熙帝的话来说,就是“公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康熙帝突出“一”字,却产生了“僵”字。但他仍是中国皇朝史上的千年一帝。
——摘自《康熙大帝》第26讲《千年一帝》
康熙帝如何学习
爱好西学
康熙帝小的时候,从他皇父顺治帝和祖母孝庄太皇太后那里,接触到耶稣会士,可能受到西方科学的影响。但真正促使康熙帝学习西方科学的原因,还要从“汤若望案”与“杨光先案”讲起。
先是,清摄政睿亲王多尔衮于顺治二年(1645年)决定颁行崇祯时汤若望等制订而未颁行的新历,定名《时宪历》。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受到顺治帝及孝庄太后的信任,被任命主掌钦天监。但是,康熙三年(1664年),钦天监汉官杨光先上书攻击汤若望及其历法,声称:“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指责新历只编200年,大清朝则要亿万年。辅政大臣鳌拜等支持杨光先,汤若望、南怀仁被下狱,钦天监的五名官员被处死。杨光先任钦天监监正,吴明烜(xuān)为监副,废除《时宪历》,恢复旧历法。这就是“汤若望案”。受此案牵连的又一人是南怀仁。
南怀仁(1623~1688年),比利时人,耶稣会士,青年时曾学习数学和天文,顺治七年(1650年)到北京,协助汤若望修订历法。
汤若望、南怀仁被下狱后,北京发生地震,二人获释。康熙帝亲政初,杨光先等进康熙八年历书。康熙帝派人向南怀仁问询意见。南怀仁指出:康熙八年的闰十二月,应在康熙九年正月,并指出其五条差误。康熙帝让杨光先、南怀仁进行辩论,各抒己见,没有结果。又命大学士、六部九卿等亲到观象台测验,又在午门前测验。先后三次测验:“南怀仁所指,逐款皆符;吴明烜所称,逐款不合。”(《清圣祖实录》卷二八)南怀仁测验准确,杨光先测验错误。康熙帝令将杨光先革职(病死于回乡途中),命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管理监务,恢复使用《时宪历》。
通过汤若望案与杨光先案,康熙帝深感作为一国之君,应当通晓科学,否则无法决策。这促使他吸纳西学,学习科学。他后来回忆说:“朕幼时,钦天监汉官与西洋人不睦,互相参劾,几至大辟。杨光先、南怀仁于午门外九卿前当面赌测日影,奈九卿中无一知其法者。朕思己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康熙《庭训格言》)在万几余暇,专注学习天文历法,一十余载(《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
康熙帝令南怀仁进讲天文学、数学等,他是康熙帝的**位外籍教师。南怀仁亲自或主持制成仪器53件,有的专归皇帝使用。仪器制作精细,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精确的仪器。设在观象台的,有测定天体黄道坐标的黄道经纬仪、测定天体赤道坐标的赤道经纬仪、测定天体地平坐标的地平经仪和地平纬仪、测定两个天体间角距离的纪限仪和表演天象的天球仪等,其中黄道经纬仪和赤道经纬仪是清朝以前没有的。中国天文学家使用这些仪器二百多年(席泽宗《清代人物传稿》上编卷八《南怀仁》)。其特点是:制作和安装较精细,刻度盘上使用了游标,提高了读数精度,黄道经纬仪上安装了黄极轴和黄极圈等(《中国天文学史》)。有人评价说:“西人熟于几何,故所制仪象极为精审;盖仪象精审则测量真确,测量真确则推步密合。西法之有验于天,实仪象有以先之也。”(阮元《畴人传》卷四五)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有的仪器被德国人窃走,1919年德国作为战败国,根据国际协定,又归还中国。今北京建国门古观象台上,能看到这些仪器。
南怀仁在康熙九年(1670年),做了一件漂亮的事。这年夏,为修建顺治帝孝陵,需将四块巨石(两块为碑石,每块重7万斤,另两块为基石,每块重12万斤)运过卢沟桥。卢沟桥年久失修,难以承受如此重压,这成了工部的难题。有关人员提出两个方案:一是用特制16个轮子的特型大车,以300匹马牵引,运载巨石过桥,此需加固桥体;二是在河床上筑路,从河上通过。康熙帝命工部官员向南怀仁征求良策。南怀仁亲赴现场考察,认为不宜从桥下过河运输;可以从桥上运输,且不必加固桥体。他提出绝不可用马牵引车辆运石,因为数百匹马的剧烈而有规律的震动,比巨石对桥的破坏力更大。那怎样运呢?他设计的牵引系统是,用滑轮组和多绞盘,以12组动滑轮和24条绳索,分散重量,起动绞盘,使巨石在桥上平缓移动,获得成功。
在平定三藩之乱时,南怀仁制造出便于携带的轻巧火炮。康熙十四年(1675年)五月,炮成,康熙帝亲临卢沟桥炮场检验,见炮身小,火力大,命中率高,运输方便(可放在骡马背上运行)。康熙帝称赞说:“西洋炮甚利,且轻便易运。”(《清朝文献通考》卷一九四)将士们称之为“得胜炮”。继续制造出铜炮240门。康熙帝为表彰他的功绩,加他工部右侍郎衔。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南怀仁从马上摔伤后死去,终年66岁,葬今北京车公庄大街6号院内。康熙帝命厚葬。一年后谥号勤敏。康熙帝还撰文说:“尔南怀仁,远来海表,久掌星官,学擅观天,克验四时之序,识通治历,能符七政之占,非惟推步无差。”(《熙朝定案》)南怀仁出生地比利时贝当城中心广场上,今竖立1913年塑造的南怀仁巨大铜像。
南怀仁去世后,耶稣会士张诚、白晋和徐日昇成为康熙帝的西洋老师。
张诚(1654~1707年),法国人;白晋(1656~1730年),法国人;徐日昇(1645~1708年),葡萄牙人,在康熙帝身边36年,一直到死。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张诚和白晋等以“国王数学家”的身份,被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遣来华,供奉内廷,为康熙帝进讲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化学、药学、人体解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他们博学多才,深受康熙帝赏识。现在故宫博物馆还收藏着当年他们给康熙帝讲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用满文整理的讲稿。
张诚、白晋到北京学习九个月满语,将教材译成满文,并用满语进讲三角、几何和代数,还介绍了比例规、算筹等计算工具。康熙帝认真学习,反复思考,运用仪器,亲手操作。康熙帝使用过的一些计算工具,至今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白晋记述了康熙帝学习科学的情节:
皇上认真听讲,反复练习,亲手绘图,对不懂的地方,立刻提出问题,就这样整整几个小时和我们在一起学习。然后把文稿留在身边,在内室里反复阅读。同时,皇上还经常练习运算和仪器的用法,复习欧几里得的主要定律,并努力记住其推理过程……有一天皇上说,他打算把这些定律从头到尾阅读十二遍以上……皇上使用这些仪器,有时测量某座山的高度,有时测量某个显眼地方的距离。这些测量都是在随驾朝臣面前进行的。(白晋《康熙皇帝》)
康熙帝一向主张不论中国的还是西方的历法,都要用科学实验证明其准确性,并亲自作测验。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初,康熙帝召大学士、九卿至御前,命人取来日晷,用笔画出正午时光影应在的位置,一行人一直在日头下等到正午,以检视皇帝的预测,果然吻合。大臣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康熙帝通过亲自使用仪器在皇宫中测验日蚀,发现用西洋新法编制的历书,在日蚀推算上,也出现了误差(《清圣祖实录》卷二一八)。又发现夏至的时间也有出入。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康熙帝对大学士等说:“天文历法,朕素留心。西洋历大端不误,但分刻度数之间,久而不能无差。今年夏至,钦天监奏闻午正三刻,朕细测日影,是午初三刻九分。此时稍有舛错,恐数十年后,所差愈多也。”(《清圣祖实录》卷二四八)康熙帝的测验比钦天监专家们的测验更为精确。
白晋和张诚曾向康熙帝讲述西方医药,如烧伤药的应用。他们还应康熙帝建议,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在宫中设立化学试验室,用西法制药。他们翻阅了当时法国药物学家爱拉(1618~1698年)主编的《皇家药典》,仅在三个月内,就制成多种丸散膏丹等药品,康熙帝多次前来观看。他们制的药,不仅作御用,还分给官民。这是中国*先开办的西药制造作坊。
值得一提的是,白晋和张诚曾经治愈康熙帝的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五月,康熙帝患疟疾,太医院御医药无效后,张诚、白晋便将洪若翰、刘应二人带来的金鸡纳(又名奎宁)献上。连服药数日,康熙帝病愈。皇帝赐给张诚、白晋白银和衣服,还将西安门内一处被籍没的王府拨给他们居住和传教。以后康熙帝将金鸡纳视为“圣药”,赏赐给他的亲属和部下,并晓谕服食之方。康熙帝从此对西医西药发生了兴趣,白晋、张诚就把自己知道的西药的配方、疗效和制作方法,用满文写成了3本小册子,一共介绍了30多种药品。这3本小册子现收藏在故宫博物院。这为以后西医西药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
康熙帝曾派白晋等回欧洲招聘科技人才。白晋上书路易十四,对康熙帝和清朝加以介绍。后来此文以《康熙皇帝》为名刊印,对于增进法国人士对中国社会的了解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后世保存了有关康熙帝的宝贵史料。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在畅春园创建了蒙养斋算学馆。蒙养斋的任务是专门从事天文观测,以及编纂《历象考成》、《数理精蕴》等大型历算著作。法国传教士将它称为“皇家科学院”。《清史稿》对蒙养斋也有记载:“圣祖天纵神明,多能艺事,贯通中、西历算之学,一时鸿硕,蔚成专家,国史跻之儒林之列。测绘地图,铸造枪炮,始仿西法。凡有一技之能者,往往召直蒙养斋。”康熙帝在实践中看到了自然科学的重要。他选拔一些有培养前途的人,尤其是年轻人,集中到宫中进行培养。为了传续梅文鼎的家学,命其孙瑴(jué)成入内廷学习。李光地推荐的苏州府学教授陈厚耀精通天文历算,康熙帝亲试之后,“命入直内廷,授编修”(《康熙政要》卷一八)。其他还有何国宗、明安图、成德等。康熙帝常将他们召至御座旁,教以几何、数学,或互对议论,探讨问题。
他还亲自给皇子、皇孙们讲授几何学。其中以皇三子诚郡王胤祉成绩优秀。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五月,康熙帝在蒙养斋纂修律吕、算法诸书,以皇三子胤祉及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禄,充纂修,何国宗、梅瑴成充汇编,陈厚耀、魏廷珍、王兰生、方苞充分校。令将所纂之书每日进呈,他“亲加改正”。至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论述算法的《数理精蕴》、论述历法的《历象考成》及论述乐理的《律吕正义》等书相继完成。康熙帝合三书为一部,赐名《律历渊源》,共100卷。这是一部反映当时中国自然科学*高水平的带有总结性的巨著,系统地收集、编排了明末清初传入我国的西洋数学、几何学、天文学及声律学知识,也汇集了中国传统的历算及声乐精华,颁行之后,影响很大。康熙帝的一生都与天文历法和数学结下不解之缘。他学习西方科学,应用西方科学,不仅使自己成为博学的皇帝,而且成就了清朝科学的发展。
(摘自《康熙大帝》第17讲《爱好西学》)
读书之道
四种境界
康熙帝读书,有四种境界——欣然、愤然、敬然、陶然的境界。
一是欣然境界。欣,是欣喜。康熙帝读书,有一种欣然的境界。玄烨小时候即以读书为乐。史书记载:“皇上冲龄读书时,奉圣夫人(康熙帝保姆孙氏)爱护圣躬,恐勤诵过苦,乃匿所读书,冀得暂辍,皇上必索读之不少休。”
良心要实,学心要虚。读书学习,必要虚心。他说:“人心虚则所学进,盈则所学退。朕生性好问,虽极粗鄙之夫,彼亦有中理之言,朕于此等,决不遗弃,必搜其源而切记之。”(康熙《庭训格言》)有了虚心,才能用功。康熙帝常对大臣说:“朕在宫中,手不释卷。”“学问之道,宜无间断。”(《清史稿》卷六《圣祖本纪一》)玄烨勤奋读书,常常至于深夜:“五龄以后,好学不倦,丙夜披阅,每至宵分!”(《清圣祖实录》卷一)他常深夜读书,直至天快亮。祖母太皇太后担心他因读书累坏了身体,后来玄烨果真苦读累得吐血(《清圣祖实录》卷一)!
二是愤然境界。愤,是发愤。康熙帝读书,有一种愤然的境界。《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我前面讲过,中西历法之争,他深切地感到:自己不懂得,怎能定是非?于是,发愤读书学习。我引述他讲的一个故事:“朕幼年习射,耆旧人教射者,断不以朕射为善。诸人皆称曰:善!彼独以为否,故朕能骑射精熟。尔等甚不可被虚意承顺赞美之言所欺。诸凡学问,皆应以此,存心可也。”(康熙《庭训格言》)他的体会是:“凡事可论贵贱老少,惟读书不问贵贱老少。读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此夫子所以发愤忘食,学如不及也!”(康熙《庭训格言》)“学如不及”也是心求通而未得的情态。就是在三藩之乱,局势艰难,京师地震,官民惊恐,十分困难之际,康熙帝依旧坚持经筵进讲不可废误。
总之,康熙帝认为:“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多读书,则嗜欲淡;嗜欲淡,则费用省;费用省,则营求少;营求少,则立品高。”(康熙《庭训格言》)
三是敬然境界。敬,是尊敬、恭敬。康熙帝读书,有一种敬然的境界。在《庭训格言》中,“敬”字出现41次。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一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就是说,学习重在穷理,穷理重在读书,读书重在精通,精通重在“居敬”,精髓在于一个“敬”字。
有了敬心,才会好学:向智者学,向长者学。康熙帝说:“人多强不知以为知,乃大非善事。是故,孔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朕自幼即如此。每见高年人,必问其以往经历之事,而切记于心,决不自以为知,而不访于人也!”(康熙《庭训格言》)
四是陶然境界。陶,是和乐。康熙帝读书,有一种陶然的境界。《诗经•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我借用《诗经》里的“陶”字,说明康熙帝学习的陶然心境。他自己也说“读书乐志”。如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三月,康熙帝在理政之余,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目》、《纲目大全》三部编年体史书,仔细通读,朱笔圈点,做出批注,达107则。他在《序文》中说:“自元旦以至岁除,未尝有一日之间,即巡幸所至,亦必以卷帙自随。”(《御制资治通鉴纲目序》)《资治通鉴纲目》一书,他先后通读、细读了四遍(宋荦《漫堂年谱》)。他将读书学习看作是一种和悦的、快乐的事情,要读到愉悦,读到赏心,读到快乐,也读到幸福。
四点经验
康熙帝读书,有四点经验——贵恒久、贵思悟、贵知行、贵著述。值得思考,值得借鉴。
**,贵恒久。康熙帝读书,既重恒,又重久。一个人,读点书并不难,难的是长久坚持;一个人,平时读书并不难,难的是动荡时静心坚持读书。所以,一个人读书的恒久,既表现为平时坚持,更表现为困难时坚持。康熙帝读书有毅力,善坚持。在平定三藩之乱时,局势紧张,不仅“每日军报三四百疏,手批口谕,发纵指示”,还坚持读书学习。
康熙帝学习之所以恒久,一以贯之,关键在毅力。以书法为例,他说:“朕自幼嗜书法,凡见古人墨迹,必临一过,所临之条幅、手卷将及万余,赏赐人者不下数千。天下有名庙宇禅林,无一处无朕御书匾额,约计其数亦有千余。”(康熙《庭训格言》)康熙帝对书法,颇下功夫,“听政之暇,无间寒暑,惟有读书写字而已”。他学明董其昌字体,翰林沈荃曾教他书法。他又向善于书法之人学习,用笔时轻重疏密,或疾或缓,各有体势,因而有异于寻常人的书法。他说:“学书须临古人法帖,宫中古法帖甚多,朕皆临阅。有李北海书华山寺碑,字极大,临摹虽难,朕不惮劳,必临摹而后已。朕性好此,久历年所,毫无间断也。”(《清圣祖实录》卷二一〇)宫中古法帖甚多,他都赏阅临遍。在他五十初度后,曾向大臣们说:“朕自幼好临池,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凡古名人之墨迹、石刻,无不细心临摹,积今三十余年,实亦性之所好。”白晋在给法王路易十四的奏报中说:康熙皇帝“他写得一手漂亮的满文与汉文”。康熙帝的书法能不能跻身于书法名家之林?我认为:完全可以。
第二,贵思悟。康熙帝读书,既重思,又重悟。康熙帝说:“读书务求实学,若不询问、覆讲,则进益与否,何由得知?”因而经筵讲学,以皇帝听讲与亲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康熙十六年(1677年)六月初五日,他亲自讲述,评论是:“讲论精微,义理融贯。”
不读死书,不信空文。康熙帝说:“凡看书不为书所愚始善。即如董子(仲舒)所云‘风不鸣条,雨不破块’,谓之升平世界。果使风不鸣条,则万物何以鼓动发生?雨不破块,则田亩如何耕作布种?以此观之,俱系粉饰空文而已。似此者,皆不可信以为真也。”(康熙《庭训格言》)
玄烨读书,追问根底。他看到石鱼即鱼化石后,查阅《水经注》、《酉阳杂俎》、《池北偶谈》等书有关记载后,发问:“其与鱼俱生耶,抑鱼之化?”是鱼与石同时生的,还是鱼化作石的呢?又如,对潮汐现象,他到山海关、天津、钱塘江等处观察潮涨潮落,询问当地人,并问西洋传教士地中海的情况,还观察泉、井水位的变化,命人做记录,*后得出同先贤一致的结论:“属月之盈昃,其理甚明。”(《康熙几暇格物编》)
读书只有读到不忍放下,才算真正品出书中真趣。玄烨读书,达到了这个境界。他引述朱熹的话:“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得书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者,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认为此言极是。他说:“朕自幼亦尝发愤读书、看书,当其读某一经之时,固讲论而切记之。年来翻阅其中,复有宜详解者。朱子斯言,凡读书者,皆宜知之!”(康熙《庭训格言》)朱熹的意思是:书必须读到废寝忘食、不愿意放下时,那才是体会到书中的真正滋味。如果书读了几遍,知道了大意,就放弃它,再去寻找别的书来读,那么,对于这本书来说,就没有得到它的旨趣。康熙帝说自己从小就曾经发愤读书,刻苦学习。当读到某一经典时,就一定要读懂它,讲论它,把它牢牢记住。近年,我翻阅以前读过的书,又发现了一些地方应进一步深入理解。朱子的这些话,读书的人,都应知道。
第三,贵知行。康熙帝读书,既重知,又重行。他说:“明理*是紧要,朕平日读书穷理,总是要讲求治道,见诸措施。故明理之后,必须实行。不行,徒空谈耳。”又说:“读书得之虽多,讲论得之尤速,思虑得之*深,行事得之*实。”(康熙《庭训格言》)怎样知行呢?在生活方面,南巡的船,他试坐多种,后亲自参与设计、制作。在亲征噶尔丹的行军路上,运粮困难,“将士每日一餐,朕亦每日进膳一次”。
玄烨读书,重视实验。在读书过程中,还演算题,搞测量,做试验,在北京城头占风、派人探测黄河源头、解剖冬熊了解胃中食物等,都像专家做学术研究一样。他读书不为表演,不徒虚名,而是对书中义理真正有了兴趣,想作深层探讨。因此,他后来成为一位学术造诣很深的君主。
康熙帝在《通鉴纲目》满文译本序文中说:“朝夕起居之时,循环披览,手未释卷,以是考前代君臣得失之故,世运升降之由,纪纲法度之所以立,人心风俗之所由纯。事关乎典常,言有裨于治体,靡不竟委穷源,详加论断,如是者有年矣。”他引述朱熹的话:“朱子云: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守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此言乃读书之至要也。人之读书,本欲存诸心、体诸身,而求实得于己也。如不然,将泛然读之,何用?凡读书人,皆宜奉此以为训也!”(康熙《庭训格言》)就是说,读书的方法,应当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从文字语义中,从容领会其真意;在德行操守方面,力行而体验。然后,做到心中平静,道理明晰,从而体味出妙旨。否则,即使博览群书,一天读书五车,于治学无益。
他在《御纂朱子全书序》中说:“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外内为一家。”因此,康熙帝崇尚理学的期待是:其一,为了“天人合一”;其二,为了统治万邦;其三,为了仁政治国;其四,为了天下一家。这就是强调从思想文化方面巩固清王朝的一统天下。
第四,贵著述。康熙帝读书,既重编,又重著。康熙帝认为图书的功能是:“能令古今人隔千百年觌面共语,能使天下士隔千万里携手谈心,成人功名,佐人事业,开人识见,为人凭据。”(康熙《庭训格言》)所以,他一方面亲自组织、编纂了大量书籍,如《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律历渊源》等,既是古代典籍的整理,也是自身体验的总结,形成了在中国版本史上极有影响的书品精良、版式美观的“康版”;另一方面,他勤于笔耕,撰写了诗文集。学习与著述,就像春蚕,读书如吃桑,著述则如吐丝。
康熙帝所著文,由臣下整理成《康熙御制文集》一至四集,共176卷,武英殿版,陆续雕印。康熙五十年(1711年)以前的著述,为一至三集,140卷;康熙五十一年到六十一年(1722年)的著述为第四集,36卷。《康熙御制文集》中的大部分是他在世时亲自主持,由大学士张英与詹事府詹事高士奇等人协助完成的。第四集则是在他身后由雍正帝刊行的。
康熙帝《御制诗集》收录1147首七言与五言诗及少量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他亲历活动的纪录,可补正史之不足,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康熙帝《几暇格物编》,共93篇文章。他喜爱读书,留心考察,潜心研究,勤于著述。当他出师、行猎或巡视各地时,注意到各地的方言习俗、山川物产、动物虫鱼、药材草木等的异同关系。如蝗虫滋生的规律、各地农作物像水稻、小麦、西瓜、葡萄等等生产的情形。又因为他学过西洋的科学知识,他对自然界的若干现象也有所论述,例如他注意到黑龙江西部察哈延山“喷焰吐火,气息如煤”的奇特现象。他从瀚海的螺蚌壳,推知远古蒙古大沙漠曾是水乡泽国。他也曾在一次打猎后,命人将一只冬眠熊解剖试验。这是他学习西方解剖学后的一次亲身实验。康熙帝探讨人体生理构造,命令西洋人把西文《人体解剖学》译成满文本(《张诚日记》)。但由于大臣反对,没有雕梓印行。
康熙帝《庭训格言》更值得一提。他晚年体弱多病,亲自口述,由皇子或侍从笔录,雍正帝继位后出版。这本《庭训格言》是以康熙帝一生体验为主,告诉后人一些有益的做人处事道理。全书27419个字,共246条,讲述养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验与道理。其中多是《清实录》与《圣训》所阙,有重要价值。书中有六分之一条数是讲读书学习的。如康熙帝引述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论道:“圣人一生,只在志学一言,又实能学而不厌,此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千古圣贤与我同类,人何为甘于自弃而不学?苟志于学,希贤希圣,孰能御之?是故志学乃作圣之**义也。”(康熙《庭训格言》)就是说,圣人不是高不可攀的,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其关键是两个字——志学。如果一个人立志于学,一以贯之,成贤成圣,谁能阻挡?所以,“志学”是做圣人的**要义。
——摘自《康熙大帝》第20讲《养生之道》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论文集有《满学论集》、《袁崇焕研究论集》、《燕史集》、《燕步集》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天命汗》、《清朝通史•太祖朝》、《清朝通史•太宗朝》、《清朝皇帝列传》、《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袁崇焕传》、《古都北京》等32部。主编《袁崇焕学术论文集》、《戚继光研究论集》、《20世纪世界满学著作提要》、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七辑等14部。先后发表明史、清史、满学论文300余篇。
《胡小闹日记升级经典版·情商篇:我的工作是学习》内容简介:因老师留的作业太多,胡小闹竟然组织班里的同学向校长“联名上书”进
史记故事-彩绘本.快乐分级阅读.小学高段 本书特色 《彩绘本·快乐分级阅读·小学高段:史记故事》:*酷的插画、*活泼的文字。都是为了你阅读时列潮、列享受。让爸爸...
云冈石窟铭文楹联 本书特色 员小中同志将云冈石窟留存的古今文字汇集一书,配以图版,加以说明,公之于世,既是一项记录,又是一脉传承,还应当是一种“礼失而求诸野”的...
老城影记商丘-寻找熟悉而陌生的古城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新兴而古老的城市,这是一个亲近而遥远的城市,这是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城市,这是一个喧嚣而宁静的城市,这是一个物...
本书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用幽默的网络语言重新讲述了春秋五霸的伟业。目录 齐晋“鞍之战”,爆发了・最华丽的车子・晋
明史讲义 本书特色 这部明代史,论述有明一代的大事同重要制度,简明扼要,便于参考。——历史学家 杨联陞 买了很久,放在书架上一直冷冻着,直到一个寒冷的冬夜百无聊...
看地图读历史-俄国历史地图 本书特色 《俄国历史地图》是英国历史学家马丁·吉尔伯特的作品。全书描述了从公元前800年斯拉夫部落的兴起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长...
西域余闻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随笔合集。1979年,中央电视台和日本nhk电视台联合组成的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摄制组沿着古代丝绸之路开...
史家名著书系:欧洲文明的曙光 本书特色 ★颠覆欧洲早期文化传播旅程;★考古历史相结合、实地考察与典籍研究相结合;★作者被盛赞为欧洲现代考古学之父史家名著书系:欧...
火烧圆明园 本书特色 晚清帝国风云系列,是关河五十州近代历史写作的重磅作品。本系列参阅了国内外丰富的史料,运用多重的观察视角,深入地理解历史现场各方的立场,和他...
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系列会议,第一次于2002年在哈佛大学召开。组织者决定第一次会议的重点应该放在受战争影响的中国的不同地区
老照片-第七十三辑 本书特色 本书看点:名家说:沈昌文(著名出版人)我们现在学习外国,还是要回头看看,而不能一味地往前看。现在来温故,会有特别的意义。雷颐(学者...
不问西东:西南联大在沪校友访谈录(珍藏版)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很好的人物纪实,一份难得的珍贵史料。作者视角独特,选择了采访时沪上还健在的西南联大老校友,通过倾听...
中国近代史 本书特色 1.邀请国内*顶级的国学专家撰文、定调国学大师楼宇烈先生亲自写序推荐,从中西文化对比、传统文化复兴角度寄语年轻人多读民国大师的经典作品。国...
神机妙算——刘伯温 本书特色 刘基如同诸葛亮一样是一个前知过去、后晓来世的神奇人物。正因为他能未卜先知,精通谶纬术数,所以他的故事几近家喻户晓。但在当时,事实却...
大清裱糊匠-李鸿章大传 本书特色 “李鸿章大传”系列共三册。*一册《书生的事业》从1823年李鸿章出生写起,讲述了李鸿章少年科场得意,任...
汉月边关万古情-昭君与昭君文化 本书特色本书的写作以昭君本人的相关历史和以她的事迹为中心形成的昭君文化为研究对象,考察昭君主题的文学传播接受的历史过程,讨论其中...
沙河 本书特色 这些古镇地理位置多在大山之口或古河道边,在特定历史阶段,或处于交通要部,或成为军事重镇、京师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一定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其兴衰...
《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内容简介:本书作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相关课程的辅导读物,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辨析思想政治工作与网
《企业节能减排管理(第2版)》内容简介:本书是“节能减排技术丛书”之一,是在上版《企业节能减排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了行业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