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

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

作者:甘怀真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8-05-01

评分:5分

ISBN:9787561758465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

书刊介绍

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 目录

再版感言
自序:兼论中国政治史研究的展开
上篇礼观念的演变与儒教国家的成立
先秦礼观念再探
西汉郊祀礼的成立
“制礼”观念的探析
魏晋时期的安静观念
《大唐开元礼》中的天神观
中篇政治秩序与经典诠释
中国中古时期“国家”的形态
中国中古时期的君臣关系
从唐律反逆罪看君臣关系的法制化
中国古代的罪的观念
汉唐间的丧服礼与政治秩序
隋朝立国文化政策的形成
下篇礼制与“东亚世界”的政治秩序
中国古代皇帝号与日本天皇号
所谓“东亚世界”的再省思:以政治关系为中心
附录
皇帝制度是否为专制?
参考书目
名词索引

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旨是探究唐代以前的皇帝制度中的权力关系,而尝试运用经典诠释的若干角度与方法,并借由礼制等语言符号作为主要分析的对象。

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 节选

上篇礼观念的演变与儒教国家的成立
先秦礼观念再探
“礼”是儒家政治理念的核心观念,故儒者盛称“礼治”。此说学者间殆无疑义。但何谓“礼治”,又其作为政治基本理念的内涵究竟成立于何时,则恐有再论的必要。论中国历史上的礼观念者多矣,名家辈出。笔者试提出一些不同的儒学史观点,为此课题作出一点新尝试,故日“再探”。愚者干虑或有一得,愿提供给学者未来在探索相关问题时的批判之资。
礼与仁、诚、道等概念,并列儒家哲学的核心观念。如诸学者的讨论,就“礼”作为一语言符号而言,或可上推至殷墟甲骨文与两周金文。更不用说礼字在先秦诸典籍中大量出现。然而,礼作为一语言符号,不同时代的不同学派、不同学者赋与了它不同的意义内涵。又,不同的行动者也在阅读与礼相关的经典时,依其意志与策略,有意或无意地利用了儒家经典中的若干文本与语言符号(如礼)以符合己身的利益与目的。这些语言符号提供了历史行动者想象上的文化资源,无论这些人是正读抑误读,它们都提供了人们在政治行动时想象的可能,即创造了政治理想。儒家经典经常是政治现实的借口与理想的来源。若然,礼作为一语言符号,源于不同的系统,而承载了许多意义。
但一些研究者在探索“礼为何”的课题时,或无视于此理论上的预设,试图综合先秦诸典籍以论述“礼(字)为何”,或礼字的各种内涵。其主要方法是搜集、排比《诗经》、《尚书》、《易经》、《周礼》、《礼记》、《左传》中有关礼的史料,再综论或个论礼为何。这种研究法的另一理据来自对于诸儒家经典之理论的系绕性、协调性与一致性的信仰。即先预设了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虽源自远古,但在周公、孔子的手中理论化。基于此预设,儒家思想自孔子始,是有体系的思想,表现在儒家经典中的礼论自是彼此联系且有一致陛。
从史料批判的角度而言,上述论点有诸多疑义,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确定经典的成书年代,以及经典中内容的时代性。儒家经典的成书年代,历来争议极大。自非笔者能一言以定是非。一味的信古与疑古皆非应有的研究态度,对史料作出批判则是古史研究**的过程。所谓“经典”的成立过程,可分作以下几个阶段。一、内容的出现。二、内容的成文化。三、成书。四、成为经典。
……

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 作者简介

甘怀真,一九六三年生于台北县。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上。现任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曾任东吴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礼制、东亚政治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史。
著有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一个史学的观点》(2006)、《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占代政治史研究》(2004)、《中闺通史》(2003)、《唐代家商礼制研究》(1991)等书。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